1985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访问记

将军的心愿
——记夏同浩向国家捐赠古今名人书画
马鸿增
9月28日上午,古城南京的江苏省美术馆内,慕名前来参观《夏同浩藏画展览》的人络绎不绝。人们惊奇:部队的一位军级离休干部,何以会有如此丰富而高质量的收藏?他又为什么不讲任何条件地捐赠给江苏省美术馆?
这要先从他的经历谈起。夏同浩是江苏省睢宁县人,1921年生。早年在家乡上学时就爱好书画。1938年参加八路军,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曾任连、营、团、师、军级领导职务,渡江战役中是“先遣团”政委。战争年代,他出生入死,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战功。解放后,五十年代开始收购名人书画。他收藏的第一幅画是徐悲鸿的《饮马图》。对祖国文化的酷爱,越来越使他入迷,常常是馒头、稀饭当早餐,却不惜重金到处收购书画。1964年,他用几个月的工资收下一幅清代王鉴的山水立轴,有人视他为傻,他却其乐无穷。十年浩劫中,为保护这批书画不受损坏,他冒着风险,费尽苦心;还冲破阻力,通过多种渠道,继续收藏了一批佳作。
就这样,夏同浩顶着“玩物丧志”的帽子,受着一些人的误解,陆续收购了上下四百年间近百位书画家的作品共一百三十六幅。其中有明代蓝瑛的山水画,清代“四王”的作品,“金陵八家”、“扬州八怪”的佳作,以及近代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傅抱石等人的珍迹。他从没有把这批书画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他说:“我是出于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来收藏流散的书画的。我的工资是人民给的,战争年代以生命谋求人民的解放,今天,艺术品也应当交还给人民。”两年前,他就悄悄立下志愿,将这批书画全部捐献给国家,他认为:“这是个人收藏最理想的归宿”。
展览的开幕式也就是捐赠和授奖仪式。江苏省美术馆授予夏同浩奖状、收藏证书和奖金。夏同浩原来坚持不要奖金,经过说服,为了体现政策,他同意收下。但在仪式上他又出人意外地宣布:奖金中的大部分捐献给江苏省美术馆,发展收藏事业;剩下的部分他也将用来继续收购艺术作品,最终还是归于国家。(附图片)
图为夏同浩捐赠的张大千的《蕉石图》。


第8版()
专栏:

光描时代影蕴情
——《瓷都风采》摄影作品展览观后
吕厚民
在王府井摄影画廊里,我参观了来自江西景德镇的《瓷都风采》摄影作品展览,心里很高兴。展出的九十八幅作品朴实自然,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使人感到十分亲切。这些作品多侧面、多层次、立体化地描绘了瓷都景德镇的风姿神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景德镇是世界闻名的瓷都,也是我国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我在江西工作时,多次到过景德镇。它“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陶瓷艺术,独具一格的“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的确使人叹为观止。今天,在北京观看《瓷都风采》摄影作品展览,仿佛是故地重游,更加深了我对瓷都景德镇的历史变迁、风俗民情、秀丽风光的了解。尤其是众多以陶瓷为题材的作品,象《精绘薄胎瓷》、《宝镜出瓷都》、《玲珑剔透》、《无我之境》、《陶瓷历史博览馆》等作品,使人们既欣赏到陶瓷工人精湛的技艺和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又看到历史悠久的陶瓷生产对景德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民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并且还能使人触摸到瓷都随着时代前进而跃动的脉搏。整个展览象一位出色的导游,把人们带进了这陶瓷艺术之城。
摄影艺术有它自己的个性,它面对客观景物现场进行创作。《瓷都风采》摄影作品从当地人民熟悉的生活当中,选择抓取美好的瞬间。作品通过生动的形象介绍景德镇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出现的新思想、新风貌、新气息,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说从《瓷器街》、《琳琅满目》等作品中可以看到个体经济发展、市场日益活跃的一个侧面,那么从《争分夺秒》中则可以感触到时代前进的节奏。整个展览题材比较广泛,有人物、风光、静物,有风土人情、工农业生产;创作手法有动有静,有的还带有几分浪漫的虚构色彩。然而整个影展的倾向是一致的,都力图通过镜头,运用光影、线条、色彩的形式,把生活中的美传达给观众,激发人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激情,鼓舞人们为四化事业而努力奋斗。
据我所知,这次影展的作者都很年轻,大多数是近几年才开始涉足摄影艺术的业余作者。但是他们热爱自己的故乡,热爱摄影事业,有一股奋发向上的探索精神,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刻苦观察思考,尝试用摄影的各种手法进行创作,拍摄的作品是具有一定水平的。
尽管整个影展并非尽善尽美,但它在艺术上的审美价值和作者们初步显示出来的艺术才华让人们感到欣慰。我相信,在今后的摄影艺术道路上,景德镇的摄影事业一定是会有一个长足的进步的。


第8版()
专栏:

瓷的孕床  叶道春 王筠松摄


第8版()
专栏: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毛继增
云南省来京演出的民族风情音画《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充满了诗情画意。它用一首诗把晚会的节目有机地串起来,按早晨、白天、夜晚的时间顺序,把云南二十五个兄弟民族有典型意义的劳动、爱恋、风情、习俗等生活场景,以唱奏为主,辅以舞蹈,融汇到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舞蹈中。歌、乐、舞的自然交织,艺术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它好象是一轴精美的民族风情画卷,而它的每一首乐曲和每一个舞蹈,则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既象一首一首的诗,又象一幅一幅的画,充满着艺术的魅力。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演唱演奏的曲目,大多是优秀民歌和色彩浓郁的新创作歌曲。晚会上,舞蹈演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歌唱演员的一腔一调,把我们带到高洁的玉龙雪山,使我们感受到傣族竹楼的抒情气氛,让我们嗅到彝族山寨的米酒醇香。
参加独唱和演奏的十多个民族的十几位演员,都是近年来脱颖而出的青年歌手和乐手。他们孕育成长于民族艺术的土壤里,又经过不同程度的专业训练,演出的节目既有民族特色,又有自己的创造,并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他们的歌声和乐声,有时象一股清泉在山间流淌;有时如一段游丝在空中飘忽,令人陶醉不已。
在短短的演出里,观众如在画中,如在诗里,享受着高尚的民族艺术之美。同时,又从不同侧面感受到云南各兄弟民族人民新的生活风姿和新的思想面貌。(附图片)
白族演员杨洪英、杨永忠在演唱。
田永有摄


第8版()
专栏:

挚挚诚诚 有情之曲
——天津曲艺团来京演出有感
杜澎
看了天津曲艺团的演出,对我这个曲艺爱好者来说,不仅是十分满足的艺术享受,而且引起我的许多思索——为什么在目前曲艺被认为“不大景气”的情况下,天津曲艺团的演出却受到首都观众如此热烈的欢迎和赞赏呢?
那满堂的喝彩和换场间的掌声就足以证明观众的喜爱程度。然而,我又感到这中间也有对艺术家们严谨、认真、炽热、饱满的表演情绪的鼓励和赞赏。这使我想起三四十年前老一辈曲艺家们登场时,总要说上几句开场白:“换上我来唱段儿什么呢?无非是俗中透俗,厌中透厌的玩意儿,您当俗的听,我当新的唱,下面,我就挚挚诚诚地唱一段……”这几句例行的开场白,当年听来没大在意,而今天却引起我的深思,多么可贵的“挚挚诚诚”啊!多么难得的“当新的唱”啊!这不仅是老一辈曲艺家们的谦虚客套,它包含着曲艺艺术家们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骆玉笙同志的《剑阁闻铃》、《红梅阁》、《击鼓骂曹》等段子,我可以说听了几十次,有些唱词我甚至都可以约摸背熟了,然而每一次听她演唱,都象第一次听到一样,为她的表演所吸引、陶醉。尤其是这次她唱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观众们在电视里听了不下几十次。短短的八句唱词,既没有错综的故事情节,又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然而随着一声“千里刀光影……”那充满激情的唱腔却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观众,激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真是动人的音韵感人的音。一次席间,她和我谈起演唱这首主题歌时说:“每唱一句,都使我想起沦陷八年中的许多往事……”这简短的一句话,似乎使我找到了这首主题歌之所以感人的答案。李笠翁说过:“唱曲宜有曲情,曲情者,曲中之情节也,能明曲情,知其意之所存,则唱出时俨然此种神情”。天津曲艺团的演唱,之所以能如此感人,就在于唱出了“曲中之情”。
有了可贵的“挚挚诚诚”的创作态度,难得的“当新的唱”的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谁云曲艺不景气,怎道观众不爱听!曲艺艺术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观摩天津曲艺家们的演出,更使我感到这可贵的生命力的体现。生命力不衰,感染力不减,自然是场场演出“景气”得很。


第8版()
专栏:首都舞台

北京人艺公演话剧《洋麻将》
曾在美国风靡一时的话剧《洋麻将》,经美籍华裔影视家卢燕译成中文,最近由北京人艺搬上舞台。该剧描写了两位在养老院中靠救济金过活的孤独老人魏勒和芳西雅,在牌桌上结识,建立起友谊又得而复失的故事。一对本来可以互慰孤寂的老人却丧失了友谊,这不仅是他们个人性格的悲剧,也是造成两位老人乖僻性格的社会的悲剧。这个戏故事情节并不曲折,也没有扣人心扉的戏剧冲突和悬念,但能以其生动的人物和妙俏的生活情趣取胜。本剧的作者柯培恩,也由于该剧的问世而荣膺美国戏剧作品的最高奖——“普列策”奖。
北京人艺对此剧的排练投入了较强的力量。导演夏淳特选派著名演员于是之扮演魏勒,朱琳和谢延宁双制扮演芳西雅,韩西宇、钱斌担任舞美设计。在排练过程中,导演和演员并不一味地追求酷似外国人,而是对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进行深细的刻画,强调由演员之间的交流而产生的节奏韵律。该剧于本月八日起在首都剧场公演。 (略)


第8版()
专栏:首都舞台

上海京剧院三团来京献艺
经过调整,由中、青年演员组成的上海京剧院三团,最近来京演出。他们创作并排演了不同风格的两出新戏《汉武哭宫》和《盘丝洞》,还带来具有言派特色的《打金砖》、《打金枝》,由言派传人言兴朋主演。一台由历届上海市戏剧青年会演中获奖者演出的小戏专场,展现出近年来上海京剧界厚实的后备力量。在《盘丝洞》中,他们还试图将电子音乐等现代表现手法同古老艺术相结合。 (亦云)


第8版()
专栏:首都舞台

无锡滑稽剧团上演《毛脚媳妇》
无锡市滑稽剧团,最近在京上演了滑稽戏《毛脚媳妇》。该剧通过小学教员贾月珍的“毛脚(未过门)媳妇”初次登门,所引起的三代婆媳之间的纠葛,用喜剧的形式,表现了新旧思想、新旧伦理观念之间的冲突。剧作轻松活泼,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几个主要人物性格刻画较生动。演员表演自然贴切,幽默诙谐。该剧已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喜剧片。 (无宣)


第8版()
专栏:首都舞台

乐清县越剧团公演四出越剧
来自雁荡山脚下的乐清县越剧团,是浙江省七十多个县级越剧团中的佼佼者之一。最近,她们赴京献艺,为首都观众演出了《莫问奴归处》、《三试浪荡子》、《双玉蝉》、《冰玉记》四出越剧。其中前三出戏曾有连演二三百场的纪录。
该团阵容整齐,范派小生王少楼和傅派旦角张腊娇,都是颇有影响的中年演员,一批素质良好的青年演员也已崭露头角。 (戈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