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谈楚剧《狱卒平冤》改编的成功
郭汉城
武汉市楚剧团这次来京演出的《狱卒平冤》,是今年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唯一一台作了很大整理改编的传统戏。这台戏的演出,也象过去很多改编成功的传统戏那样,使我们获得有益的启发。
戏曲艺术在其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上,涌现了大量的传统剧目,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但它们在不同的程度上都保留了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诸如剧本创作、唱腔、表演、舞美等等。继承这些东西,对于发展我们的民族戏剧艺术十分重要。如果对这些糟粕与精华共存的传统剧目不加改编,势必难以上演,其中的精华部分也就丢失,这将会对我们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无庸讳言,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人甚至断言戏曲艺术必然要被外来的艺术所代替。我想,对于曾经产生过无数伟大作家和伟大作品、构成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组成部分的戏曲,是不能采取这样轻率的、嗤之以鼻的态度的。戏曲作为一种民族的艺术形式,它的产生、发展和存在,实际上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心理,它的存在是有着充分的理由的。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艺术与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确实存在一些距离。正因为如此,党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我们搞“三并举”,进行舞台艺术革新的试验,就是为了要缩短和消灭这种距离,其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建国以来,对传统剧目从澄清舞台形象到创造性的改编,出现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的好戏,如《十五贯》、《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等,《狱卒平冤》也是其中之一。它们都是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用新的观点,重新认识传统剧目所反映的古代生活;用新的艺术经验,丰富和发展古老的戏曲艺术。
《狱卒平冤》是根据楚剧传统剧目《九人头》改编的,但思想境界的高下十分鲜明。顾名思义,《九人头》是一个公案戏,从一条人命案引出了其它八条人命案。作者力图证明,下层人民都是野蛮的愚昧的刁民暴徒,惟有青天大老爷才代表正义与良善。《狱卒平冤》的作者正是从原作这个错误的根本立足点作了翻案文章,它描写的下层人民大多都是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而那些自诩聪明、自比明镜的封建官吏,才是草菅人命的罪魁祸首。
新时代的人用新的观点去看待过去的生活和人物,是容易做得到的;问题在于如何把这种新认识溶进真实的艺术形象之中,而不犯图解理念的毛病,这却是不太容易做到的。《狱卒平冤》的改编,遵循了艺术创造的规律,从生活出发而不从意念出发,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把大量的古案例作为生活素材,提炼情节,塑造人物。他们发现了许多身居衙门却正直善良见义勇为的下层衙役,往往冒着私行办案的风险平反冤狱。《狱卒平冤》的主人公——狱卒吴明,就是在大量的生活原型基础上加以典型化而塑造出来的。吴明者,无名之辈也。
《狱卒平冤》的改编,除主要人物吴明外,还塑造了靳氏、店家、班头等一组真实生动的可喜的小人物形象,连同以御赐“江南明鉴”匾额的武昌知府为代表的一组封建官吏形象,都是在古代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艺术形象。全剧四个小人物性格各异:吴明机智耿直;靳氏热心快肠,又有点头脑简单;店家心地善良,却又胆小怕事;班头虽不敢抗争却不失同情心。三个封建官吏的性格特征也都不相同:武昌知府自恃英明、刚愎自用;江夏县令曲意奉迎、阿谀附贵;巡抚貌似公允,实则老奸巨猾。改编着力刻画人物,而不炫奇弄巧,脱出了一般情节戏的窠臼。在艺术风格上,《狱卒平冤》的编剧和导演都有统一的整体构思和运用了熟练的艺术技巧,是一出喜剧性很浓的正剧。作者善于控制自己的笔触,写案情而不滞于案情,驾驭案情而又不被案情役使,有层次、有余地,既围绕事件中心,又能够舒展自如。随着案情的进展,对官吏们的腐朽、自私的讽刺,对小人物们的爱、恨、苦、乐和善良、机智、风趣、幽默、同情及热爱,都引人入胜地展示出来。全剧洋溢着浓厚的乐观主义精神,加上演员真实细腻的性格表演和舞台美术的新颖别致,形成了一种明快、流畅的感觉。这种鲜明、突出的艺术风格,也是该剧改编和演出的创造性的体现。


第8版()
专栏:

斯人风范 再现荧屏
——介绍电视剧《斯特朗在延安》
李彤
今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是著名的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百年诞辰。这一天,以艺术手段塑造的她那鹤发童颜的形象,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电视剧《斯特朗在延安》写的是一九四六年这位“外国老太太”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高级领导人之间的接触,在人物塑造上尽量避免流于生硬刻板,把真人真事表现得较为生动,富于情趣。它以记录的手法,通过一个外国记者的眼睛,基本上真实地再现了当年延安军民和我党中央领导人艰苦而乐观的斗争生活。
屏幕上的斯特朗是执著倔强的,为了采访,她一闯杨家岭,二闯枣园。因为警卫战士的立眉横枪,她差点一怒离开延安;为了得到独家新闻,她又敢破门闯入中央紧急会议的会场。斯特朗又是热情正直的,她是那样感同身受地为中国内战的即将爆发而忧虑;又是那样情词恳切地要求与党中央一起转战行军。除了毛泽东主席向她发表“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一著名论断的场面外,电视剧还展示了毛泽东在饭桌上议论风生、在舞会上击鼓助兴,周恩来翩翩起舞,朱德在自己的六十寿典上与战士角力等苦中有乐的延安生活小景。
这部长七十六分钟的电视剧,是中国“三S”研究会和西安电影制片厂在今年十月用二十五天时间赶拍出来的急就章。老艺术家欧阳山尊担任了总导演,曲维甲编导。扮演斯特朗的是西安外语学院专家、斯里兰卡籍英国人木芭,她恰与斯特朗此次延安之行时同龄——六十一岁。这说起来有趣,但干起来却不易。连续每天晚上拍戏到子夜甚至凌晨,这位外国朋友始终欣然合作,毫无怨言。甚至当她留在国外的四个孩子遇到灾害,被送进难民营的时候,她也没有离去,坚持把电视剧拍完。演毛泽东、周恩来的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古月和柴云清,朱德饰演者是成都话剧团演员刘怀正。他们都被称为“特型演员”,已多次扮演各自的伟人角色,此次仍一丝不苟,一招一式地琢磨,自感有瑕,便要求导演重拍。特别是刘怀正,他坐了一个半昼夜的火车、汽车赶到延安,行装甫卸,立刻直趋杨家岭,连干一个通宵,拍完了朱德的所有镜头,而且始终情绪饱满。细心的观众在朱德寿典致词的镜头中,会看到他眼里闪闪的泪光。
摄制组的同志们说,拍斯特朗的戏,就要有点斯特朗的精神。听说,在木芭决定暂不为孩子的事回国而写给导演的纸条上,那署名就是“安娜·路易斯”。(附图片)
剧照说明:毛泽东同志请斯特朗在家中作客。


第8版()
专栏:

老圃黄花晚节香
——全国冶金离退休干部首届书法绘画展观后
赵萍
“全国冶金离退休干部首届书法绘画作品展览”在深秋的北京举行,就象一朵盛开的黄花吐露着芳香。这次展览得到了冶金部以及各方面、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党和国家的几位领导同志还专门题词,称赞在离休、退休的老年人中开展书法绘画活动可以“陶冶情操,益寿延年”。
展厅中陈列着一套独具特色的石画作品,构思和制作皆称精巧。谁能想到这套石画竟是一位年过七旬、手有伤残的女同志之作。她抗战初期参加革命,从未搞过美术工作。1982年离休后,她以顽强的毅力从头学起。经过三年多刻苦锻炼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利用石子的天然形状绘制出各种逗人喜爱的艺术品。还有一位老副部长,过去身体不好,离休后长年坚持气功锻炼和书法练习,动静结合,不仅恢复了身体健康,被评为五好体育家庭,还练就了一手漂亮的篆字。他送展的条幅被评为优秀作品。这些离休干部在长期、刻苦的艺术磨练中,加强了修养,陶冶了情操,增强了健康。
这次展出的只是离退休老干部的部分作品。据我了解,有不少老同志离休退休以后,正逐渐对书法绘画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位年过七旬退出副部长岗位,担任顾问的老同志曾经谈到:“我虽然退居二线,工作任务仍很繁重,现在还没有精力顾及书法,但是,我早已备好了文房四宝。只要党需要我退出现在的岗位,一定要拿起笔墨,研习书法。”一些老同志已有作品,但还不大愿意公诸于众。
这次展出雄辩地证明,他们不仅在战争年代能够打仗,和平时期能够建设,同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也能发挥一定作用,真不愧为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第8版()
专栏:

儿艺在京公演《十三+一=X》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最近排出了新戏《十三+一=X》,把它作为献给八十年代中学生的礼物。
该剧的作者欧阳逸冰曾用了较长的时间深入生活,以新颖的角度生动地描写了八十年代中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揭示出新的一代中学生们的理想、追求和勇于创造的精神,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的一出好戏。
根据剧本的要求,该剧在舞美设计上进行了大胆地试验。把电影和电视镜头的手法运用在话剧舞台上,在灯光上采用平闪灯、激光等,使全剧节奏明快、流畅,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这个戏的导演是白珊,设计苗培如,主要演员有钟浩、杨冬雁、许亚军、刘淑敏、金征源等。
(张付吉)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喜听民族的交响音乐新作品
祖振声
近年来,不少交响音乐的作者谱写出的作品无人问津,倘若让乐队试奏一下,就得花上千元,让乐谱变成声音更加困难,为此,好多作者“望洋兴叹”,把写出的乐谱搁置一旁。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广播交响乐团为繁荣我国的交响音乐事业,扶植新人新作,不取分文,最近为首都听众演奏了一台交响音乐新作品音乐会。尽管有的作品还不够成熟,却是民族的交响音乐。既有热情颂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交响序曲《黄陵祭》,又有以1976年唐山地震事件为背景,讴歌英雄的唐山人民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还有描绘我国西南地区兄弟民族欢度节日热烈场面的管弦乐《欢会》等。它们从内容到形式颇有新意。不但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而且还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民族风格浓郁,在继承民族音乐传统上较好地借鉴了外来技法。
交响音乐事业,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短。如何提高包括有序曲、组曲、协奏曲、交响诗、交响曲等的交响音乐的创作质量,谱写和上演更多社会主义的民族交响音乐作品,普及交响音乐的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接受和欣赏交响音乐,是人们十分关心的一些问题。近些年来,音乐界对交响音乐如何反映时代,创作思想、技巧与生活的关系,作品的民族风格与如何对待外国现代技法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许多音乐工作者还深入到群众中去搞普及性的演出与讲座,藉以提高群众的欣赏能力,以促进交响音乐事业的发展。但有关领导部门对交响音乐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上的作用认识不足,因而没有给以应有的扶植,加之有的音乐演奏团体把交响乐队拆成小分队去赚钱,这样,交响音乐事业的发展便遇到了困难。
要繁荣交响音乐事业,创作、演奏、欣赏三者缺一不可,需要很好地加以重视和协调。而政府部门的扶植,音乐演出团体甚至演奏家个人,以及广播、录音、出版等社会部门的支持,也是不可缺少的。这次音乐会,著名钢琴家鲍蕙荞就义务地演奏了新作。
为繁荣我国的交响音乐事业,中国广播交响乐团以实际行动扶植了新人新作,真正做到了如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李焕之为这场音乐会题辞中所说的,“作曲家、指挥家和演奏家通力协作,为展示民族交响音乐的新成就做贡献!”


第8版()
专栏:

《我爱中华》游艺牌问世
打牌也可以学到知识。新近问世的《我爱中华》游艺牌将会使人们在玩耍中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人物、地理、文化。它既是一副牌,又是一套精致的资料卡片。
《我爱中华》游艺牌由青岛化工学院刘起沛工程师设计,计划分十四集印制。每一集有一副牌,每副牌一个主题。已经通过审定的第一集《文明历史》,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朝代的顺序和各个时期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生前对这副游艺牌非常赞赏,并亲笔题词:“热爱中华,在实际,在行动,永远在心中”。   (弓昶)


第8版()
专栏:

雪浪涛涛过巴山〔山水画〕 周怀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