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1月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提高农村少年入学率
安徽省南陵县黄木初中 王象东
目前农村初中中途辍学的学生(俗称流生)很多。如安徽某县一农村初中,1982年入学时有学生一百一十人,1985年6月参加毕业考试只有六十三人,除去转学、留级的以外,辍学的有三十五人,流生率达31.8%。该县另一所中学,1982年初中招生两个班,到三年级上学期,只能合并成一个班了。导致大量流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使很多学生不愿继续学习。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在许多城市已经基本完成或正在进行,而农村则进展缓慢。有的县虽有几所农业中学,但实际上课程设置同普通中学没有多大差别,既缺少职业教师,也没有必要的办学条件,所以学生不愿上。县中(县的重点中学)每年招生数有限;一般高中距离远(全县只二所),质量不高,费用也大,因此,初中生对读高中的信心和兴趣都不大。这样,初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把希望寄托在考中专学校,大家一齐挤向这座“独木桥”。但中专每年招生数很少,1985年,全县初中毕业生五千余人,而中专只招生一百余人,很多学校每年只能考取一、二名学生。年复一年,搞得师生都心灰意冷。一些学生今年考不取,留校重读,来年再考。有的学生在初三阶段读了两三年。这批重读生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大批应届毕业生升学无望,便丧失继续学习的信心。有的学生上学读书为的是脱离农村,一旦预感到升不了学,也就不想再读下去了。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学习无用,社队企业招工不要求有毕业证书,也不想上学了。
二、教育管理工作不正常,人为地扩大了流生数。有的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过早地或变相地分快慢班,学校领导只抓重点班、毕业班、少数尖子学生和历届毕业的重读生,忽视甚至根本不管普通班和大多数应届学生,严重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的学校任意扩大留级面,让成绩差的和表现不好的学生一再留级。按有关规定,留级面应不超过5%,不少学校却扩大到10%—20%。一些学校学籍管理不健全,学生及家长对学籍管理的一些基本规定也搞不清,想退就能退。加上班主任工作不够细致,同家庭缺少联系,致使不少学生在因故缺课一段时间后,便糊里糊涂地自动退学了。农村初中教师青年居多,很多学校还有相当数量的民办教师,他们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必要的基本知识,工作方法、教育方法简单,体罚、变相体罚或者经济罚款等现象严重,不少自尊心强的学生就因此而离开学校。部分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薄弱,共青团、少先队工作陷于瘫痪,学校生活乏味,学生整天象鸟似地被关在学校这个大笼子里,除了上课,就是做那些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应付名目繁多的考试。没有文体活动(很多学校不开音乐美术课,毕业班连体育课也被挤掉),课外活动被各科教师变成他教的那门课的自习课。学生在校一天,要上六节正课,一节早读课,一节自习课。一进入毕业班,就没有了星期天。这样的学校生活如何能吸引学生?
现在的青少年,成熟早,受社会的影响大,学校的思想教育不够及时,抓得不紧,早恋或其他不良现象就会在初中阶段时有发生,这也影响了少年继续留校学习。
三、学习成绩跟不上是使学生辍学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现在的初中课程多,部分教材难度大,要求高,农村初中的师资水平有限,教学条件相当差。安徽省1983年仅高中、中专招生考试科目即达九科。理、化二科在不少学校连演示实验都无法做。某中学民办教师占三分之二,有大专学历的教师只有一人,其余均为中师、中学毕业。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农村初中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农村初中尤其缺少外语和生物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多且深,有的学校又不适当地加快教学进度,不少学生即使竭尽全力,也很难跟得上,只好被淘汰。外语和几何二科是使学生掉队的主要学科,初二是学生掉队的关键阶段。少数教师的教学态度不够端正,对待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是满腔热情地帮助和辅导,而是一味批评、讥讽,这就加快了这部分学生掉队的速度。
四,因家庭经济不宽裕而辍学的学生比较多。一些家长和学生受社会影响,追求眼前利益,看到有的学生弃学经商,做一趟生意能赚几十、几百元,就竞相仿效,去摆地摊,跑贩运,做临时工或种责任田。另一方面,农村中确实还有不少子女多、经济十分困难,甚至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的家庭。学杂费提高更加重了他们的负担,一些学生就这样被迫辍学。有的多子女家庭,被迫“丢卒保车”,舍成绩差的,保成绩好的;舍女孩,保男孩。有些学生是含着眼泪离开学校的。
我们要认真调查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首先,要对学生加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充分发挥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各科教师都有责任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他们为民富国强而学习的热情。思想教育要注重实际,突出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教育,使新生一入学就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农村、建设家乡的思想。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还应端正办学思想,办学形式应从中国农村的实际出发,切实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目前,农村中单一的普通初中教育,脱离了乡镇经济建设的实际,脱离了农民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应该明确,农村教育就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主要是为了培养有觉悟、有文化的一代新农民,而不能仅仅是为少数人的升学服务。因此,必须改革结构单一的状况,大力兴办农业初中、职业初中和四年制普通初中,使学生在校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有指望,有目标,能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应考虑到目前存在的城乡经济和文化基础的差别,从农村实际出发,改革教学内容,适当降低教学要求。在开设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同时(以适应部分同学的升学需要),注意增设劳动技术课。一些经济、文化条件差的地区,目前主要上好语文、数学和劳动技术课,理、化等课可降低要求,历史、地理、生物等课可删减或合并,而外语课则可停开,同时改进考试方法。这样,既能满足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参加劳动就业的要求,也使教学内容同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更为适应。
教师要满腔热情地爱护学生,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教师的职责不限于传授知识,而且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爱好、特点及弱点,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特别要搞好初一年级的教学,从一开始就尽量保证让所有学生都能跟班学习不掉队。要经常召开各类介绍学习经验的座谈会,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多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农村初中的流生问题单靠教育部门是不能完全解决的,社会、家长和有关领导部门要积极配合,支持学校工作。学校和家庭应加强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主任要经常家访,做好家长工作,提高家长认识。乡镇干部应大力帮助学校工作,乡镇企业应帮助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增加学校收入,减轻社会、家长和学生的经济负担。
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应该看作是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强制性教育,个人和家庭无权拒绝子女接受这种教育。希望加强教育立法工作,尽快制订必要的教育法规,以保证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顺利施行。


第5版()
专栏:

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一项改革
——浅谈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新体制
于培良
对农村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这种新的体制,人们认识上确有许多似是而非的看法,如“这种改革是倒退”、“加重农民负担”,“义务教育应当全部由国家来办”等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辽宁省金县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后,农村教育发生的可喜的变化,证明这一改革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我国十亿人口,八亿在农村。就辽宁省而言,农村中、小学校占全省中、小学校总校数的84.4%,农村中、小学生占全省中、小学生总人数的67%。可是,这些农村学校的条件如何呢?以金县二十里堡乡为例。这是一个比较富裕的乡,有一所中学,十四所小学。直至1984年上半年,这些学校的校舍基本符合标准的仅占30%,勉强能用的占50%,根本不适合做教室的有20%。实验室、图书室一个也没有,教学仪器残缺不全,教学资料无钱订阅,课桌凳破旧不堪。
有的同志认为,“义务教育就是公费教育,让农民自己出钱是不对的”。这样理解义务教育是不妥当的。义务教育,即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为现代生产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须,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一些国家的义务教育体现为公费教育,并不由义务教育本身的含义所规定,而是由这些国家的经济状况所决定的。目前世界上法定实行义务教育而公民仍需负担学费的国家,是不乏其例的。在我国,义务教育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也不会与免费教育完全等同起来。
新的经济体制以及为实行这种经济体制所制订的各项经济政策,使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更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和科学对发展生产的重要作用,激发了他们对知识、技术和人才的渴求。他们看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在那些首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当中,特别是那些专业户当中,许多人是农村中的知识分子,他们具有接受新的科学技术,掌握各种信息,提高管理能力的文化基础。因而,他们对教育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热心过。金县得胜乡的一个基建专业户,有汽车三台。他让两个儿子学开汽车,技术掌握得很快,但到了最后考核的时候,都不敢参加文化考试,连听写生字都过不了关;还有一个儿子更是不学无术,一次被他批评了几句,竟服毒自杀了。他深深体味到儿子的愚昧无知给他带来的痛苦,下决心把自己的创业所得用来资助乡村教育。到目前为止,他已向学校捐款八千余元,并决定为村里的小学修建楼房,投资近十万元。
新的经济体制和各种经济政策,为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开辟了生财之道。仍以二十里堡乡为例,1984年7月和1983年7月相比,集体存款增加了八十五万元,个人存款增加了一百六十万元,合计增加了二百四十五万元。但是,改革前乡、村两级每年为教育投资十九万七千八百元,改革后的1985年集资计划为二十五万七千六百元,仅仅增加了五万九千八百元。算起来,增加的教育经费,只占增加银行存款的2.4%,可谓微不足道。由此可见,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并没有使农民增加多少负担,恰恰相反,上述两项数字的比较,则进一步证明了改革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是有物质基础的。
金县县委和县政府决定,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中所提出的一些重大措施,如教育经费的筹集、教师的浮动工资及干部职务津贴等,可从1985年1月起执行。但是,一些乡、镇从1984年秋季开学时起就提前执行了。这是原先没有估计到的。仅以集资一项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到1984年年底,全县农村集资总额达到六百五十万元,这是前五年农村集资的总和!
三十里堡镇的党委明确规定,凡未按期完成教育经费筹集任务的村,村干部的年终分配不予审批。得胜乡主管教育的副乡长过去也想好好抓抓教育,但因县、乡职责不明,许多事情不便插手;改革后乡里有责有权,他感到名正言顺了,经常深入学校,同干部、教师一起制订规章制度。在乡里一时现金短缺的情况下,他还亲自到银行借款一万元,及时送到学校,保证教师工资按月发放。
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后,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把教师的工作同自己子女的前途联在一起,把子女成才的希望寄托在教师的身上,把教师看成是“自己人”。许多几年来拖欠民办教师报酬的乡、村,改革后不久就全部还清了。民办教师的报酬普遍提高,连公办教师的许多福利待遇也随之提高了。乡、镇领导和村干部,每逢年节都要慰问教师,年终都要奖励先进教师。教师的社会地位、生活待遇明显地得到了提高。因此,他们的积极性更高了,自觉性更强了。教师说:“现在我们是外有压力,内有动力,自己也得逼着自己好好干了。”学校干部也说:“过去我们有不少工作没人干,现在是人人都在抢工作干。”


第5版()
专栏:

适应时代需要 改革课堂教学
赵新生
大同市城区第十四小学校,在“三个面向”的思想指导下,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变单纯传授知识为培养获得知识的能力,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第十四小学是一所重点小学。过去单纯追求高分,教学上只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去年,这个学校从实际出发,决定取消全校学生的家庭作业,改革课堂教学,把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的落脚点。
老师们精心研究教学方法,尽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低年级教师,根据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培养儿童爱看图、会看图、看懂图,并且能讲出图意来。学校还根据学生年龄、年级特点,围绕教材重点、难点,本着由易到难的训练原则,设计一些自学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教材,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现在,低年级学生已能够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使用工具书自学生字;中高年级学生能依靠查字典解决生字生词,通过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通过精读课文,探究写作特点。数学老师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征,以已有知识为起点,用提纲引路,通过自学逐步引导儿童略知教材梗概,分清主次,掌握重点,同时设问质疑,达到看书动脑的目的。教师的课堂讲解一般不占满时间,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人人动口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革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今年6月全区统考中,这个学校语文数学的成绩,平均分数获得第一名。
这个学校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重视开辟第二课堂。语文科设讲话课、阅读课;数学科设数学游戏课、趣味课;图画设美术小组。课外兴趣小组开设板报组、书法组、航模组、工艺组、舞蹈组、体育活动队等,使学生们的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提高。五三班的同学们,在一年时间里每人读完十五本课外书籍。五二班学生邢雁飚,荣获全国小学生报举办的数学智力竞赛二等奖。在大同市第二届科技小发明、小论文比赛中,这个学校获集体二等奖,在智力竞赛中,他们又获全区一等奖。他们在全国性的“创造杯”活动中也获了奖。


第5版()
专栏:

提倡大学生走读
上海铁道学院 曹炳坤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学生的食宿一直由学校解决,这不仅增加了学校大量的后勤工作,也影响到大学的办学效益。现在问题越来越明显。1983年我国大学专任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不足1∶4,1984年由于部分大学招了一些收费走读生,又新建了30所收费走读性质的短期大学,使比例数上升到1∶4.4。但是与国外大学相比,仍然低得多,这是因为国外大学大都以走读为主。美国短期大学的收费走读生近500万,占大学生总数的40%,美国多数家庭附近都有短期大学(又称初级大学,社区大学),学生就读十分方便。因此,美国大学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例高达1∶21。我国大学生走读可以说还刚刚开始。
四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大学以“住读为主”的办学形式,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大力提倡和支持大学生走读,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大学生实行走读有很多优点:(1)使更多的青年能进大学深造,可培育大量人才;(2)这种办学形式将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支持,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3)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养成学生艰苦朴素的作风;(4)能节约学校经费的支出,减轻国家的负担。如果我国的大学能多招一些走读生,一个大学教师只要多教三个学生,我国的大学每年就可多招一百万大学生,这是一个十分可观的数字。要扩大大学走读生,大学招生和有关方面的许多工作就要进行改革,以便于学生走读。如设在郊区的大学,除了可在附近地区招走读生外,可以在市区租借校舍设立分校,使学生就近入学。家住本地的学生,一律实行走读;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可申请住校,但须经学校批准,并缴纳房金。
为了扩大招走读生,解决部分学生住宿困难问题,当地有关部门应该集资兴建学生公寓,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资助单位的学生可被优先列为学校的招生对象,学校向资助单位优先输送毕业生。大学应该为走读生创造一些优惠条件。如补贴走读生部分或全部交通费用;优先考虑走读生的人民助学金和人民奖学金等。


第5版()
专栏:

费县校舍改建工作成绩显著
十月五日,山东省临沂地区行署在费县召开了全区学校校舍改建工作现场会,对校舍改建工作做出突出成绩的费县县委、县政府奖励十七万四千元。
费县是个贫困县,过去校舍长年失修,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学校缺门少窗,没有课桌凳,学生在黑屋子里,土台子上上课。今年以来,全县共筹集资金一千一百八十万元,新建教室一千四百二十一间,改建三千三百一十六间,大修二千八百一十七间;新做课桌凳三万一千五百八十五套,新辟操场五百一十一亩。从此,全县九百七十二所中小学校舍面貌改观,九万名学生告别了黑屋子、土台子,走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
(姚中民)


第5版()
专栏:

徐水县农民捐款办教育
河北省徐水县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重视智力投资,自愿捐款办教育。
近两年来,这个县四十四户办工厂、开商店、办服务业富裕起来的农民,为三十二所农村小学捐款十一万元,用于修建校舍,添制木质课桌凳,购买图书和教具。南张丰乡坟台村农民阎福春开办胶垫厂,城关镇城内村农民宋墨田、夏山林加工电子机房附件,赚了一些钱。他们今年上半年分别向本村小学捐献五千元,改善了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他们捐款办学的义举受到乡亲们的称赞。 (崔世君)


第5版()
专栏: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阿加依小学教师李佩宁和孩子们在一起。  雷开太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