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共产党员的责任
——记吉林省九台县共产党员郑长录扶贫的事迹
本报记者 李安达
今年3月,在吉林省九台县西营城镇街口一个大院的门前,挂出一块醒目的牌子:“西营城镇扶优扶贫扶残服务中心”。一位身穿旧军大衣的中年农民端详着这块崭新的牌子,禁不住两行热泪滚上面颊。他就是这个“中心”的经理、共产党员郑长录。他激动,是因为他所执著追求的事业又展现出了一个新的前景。为着这个事业,他经历了多少坎坷,饱尝了多少辛酸!
1973年3月,郑长录就要从部队复员了。在部队四年多时间,他一直在电源室搞通讯配电,是个技术兵。不少亲朋好友劝他:“你有技术,还是走走门子留城工作吧。”当时农村的困苦,郑长录是深有体会的。但他离不开养育他的家乡这块土地,更离不开待他情深义重的父老乡亲。他决心和乡亲们一块奋斗,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在留城工作还是回乡劳动的抉择中,郑长录毅然选择了后者。复员回来的当天,他就到公社落下了户口。
郑长录的理想是美好的,但道路却艰难曲折。回乡劳动后,他跟社员一起,苦没少吃,活没少干,汗没少流,但年底分配,口粮只够吃多半年,不少社员挣不够口粮款。郑长录想,全队二百多号人,都围着九百来亩地转,只得大家受穷,为什么多余劳力不能去开辟新的生产门路,增加社员收入?他决心自己去闯一闯。但在那“左”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年代,他这条路哪里走得通!?他养鸡,做豆腐,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他做酒卖,酒坛被贴上了封条;他领头为生产队办了个副业厂,不是遇到刁难,就是遭到中伤。但他坚信自己的道路没有错,决不能放弃奋斗和追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到了农村,富民政策给郑长录带来了希望。1981年,他求亲告友,跟本村农民崔占国筹集了一笔款,置办了一套冰棍机,到邻近的城子街乡办起了一个冰棍厂。1982年5月,冰棍厂正式生产,到第二年5月,盈利一万四千多元。两人对半分,一人得七千多元。
消息传开,一些人说:“长录这回算先富起来了,把钱存进银行,利息也够吃够花的了。”
确实,郑长录在外搞工副业,妻子在家劳动,收入不少,算得上“小康之家”了。但是,他想的不是经营个人的“安乐窝”,而是要帮助乡亲们摆脱贫困。
农民马忠范家缺柴少粮,他送去一千二百斤粮食,外加一车柴禾。
曾兆海承包的地旱了,没水浇,他掏钱帮助打了口井。
孤寡老人刘贵同生活困难,他经常给送吃的。一次老人不小心摔折了腿,郑长录把他送进了医院。医疗费当然由郑长录付。
郑长录为乡亲们排忧解难,也招来一些闲言碎语。有的说他是挣了两个钱就好“显巴”,有的说他是想扬名。妻子听了很生气,说他多管闲事,出钱买气受。郑长录耐心地开导妻子说:“孩子他妈,咱可千万不能让几句闲话就说蔫了。过去咱们困难时,乡亲们是怎样帮助咱们的?今天咱们富裕了,怎能忘记仍在受穷的乡亲?”
是的,郑长录对那难忘的往事始终牢记在心。郑长录老家在山东禹城。在那艰苦的1960年,父母用两个包袱背着全部家当,“闯关东”来到吉林省九台县西营城镇古榆树村落了户。那一年,郑长录才十四岁,下有一个弟弟,三个妹妹。父亲是个残废军人,母亲体弱多病,来到这异土他乡,生活是够艰难的了。就在这困难关头,乡亲们向他们伸出一双双援助之手。尽管当时大家生活都很困难,但还是这个送粮,那个送菜,有的送衣服。老队长张云福还跟大家凑了二百多元钱,帮他家盖了间住房。1962年,母亲去世,又是乡邻送衣送钱下了葬。靠乡亲们的帮助,他家才闯过了一道道难关。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他暗自发誓,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乡亲们这份厚恩!他追求的目标就是让乡亲们都富裕起来。
这几年,郑长录济困扶贫,到底为乡亲们做了多少好事,他自己记不清了,也不想记,但群众心里是有数的。农民赫志凡患肝硬化,久治不愈,多年来是他照顾的重点对象。去年老赫病重时,把郑长录叫到床前说:“长录兄弟,我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撇下这一家五口老的老,小的小,就全托付给你了。”长录回答说:“老赫大哥放心好了,我一定照顾好你全家!”赫志凡满面泪水拉着他的手说:“有你这句话,我就是入土也安心了!”
这哪是一般的托付,这是群众对一个共产党员发自内心的感激和信任!
为群众排忧解难,郑长录是从不吝惜钱财的。然而,时间一长,他发现,一些人家里送去的粮吃光了,拿去的钱很快就花完了,生活还是老样子,“穷”字并没抹掉。他思考着:怎样才能从根子上治穷?
1984年初,党中央发出了一号文件,号召农民发展商品生产,搞活农村经济。县、镇负责同志多次跟他一块学习文件,引导他把眼光放远些,路子想宽些,要从发展农村经济这个根子上来使大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郑长录的思想透亮了,他决心迈大步,大大方方干一场。
他跟崔占国商量,把冰棍机从城子街乡拉回来,又跟本村党支部书记陈文举等另外三人筹集资金五万多元,组成一个经济联合体,办起了一个冰棍厂,一个油坊和一个粉坊,建成了一个稳固的扶优扶贫基地。这个联合体当年产值十八万元,获利六万多元。这笔钱他们没分掉,用来扩大扶贫事业。今年又增办了一个食品厂、一个油坊、一个电器修理部和一个工艺美术社,预计全年产值可达到三十多万元。
郑长录这个联合体,一开始就办出了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点。在招收工人上,他们是“择贫录用”。在现有的九十三名工人中,家庭收入人均二百元以下的贫困户有三十六人,烈军属二十四人,复退军人十六人,残疾人五人,残疾人家属三人。
盲人薛立辉,先天性失明,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一直靠别人侍候。今年郑长录招他来食品厂包挂面,开始自食其力。他逢人便说:“我瞎摸了二十多年,是‘三扶中心’使我心里看到了一条光明道路。”
农民褚德贵,是个终身残疾,生活困难,一年到头难见张笑脸。郑长录请他到“三扶中心”来当出纳,从此他有说有笑,象换了个人。
产品代销,郑长录也专门找贫困户,免费送货,先赊后销,不收利息。他们经过调查,在全镇农村建立了扶贫扶残代销点七十九个,赊出去的产品价值一万三千多元,超过了他们向银行贷款的一倍多。有人挖苦他们办的是“五保企业”。郑长录爽朗地回答:“‘五保企业’有什么不好?咱想的就是要‘保’着大家都富裕起来。”当然,他并不是把自己当成救世主,而是心甘情愿做一块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铺路石。
油坊蒸坯工马会来,过去家里生活困难,郑长录找他来上班。一年多来,他攒下了一笔钱,想回家搞个蔬菜专业户,但又怕对不起郑长录。老郑知道后,主动找老马说:“你要搞个专业户,我坚决支持。大伙都能象你这样靠劳动富起来,我心里比吃蜜还甜。”马会来今年离开油坊回家搞起了蔬菜专业户。
现在,他厂里已有五名工人在积攒了资金后,另起炉灶办起了自己的工副企业。
郑长录带动了不少贫困户逐渐富裕起来,但自家过的仍是很一般的生活。他是经理,工资却跟包挂面的盲人一个级别,企业内不少工人比他的工资要高得多。妻子照常在家养猪、养鸡、种地。去过他家的人都看到,他住的是三间泥瓦房,屋内没有高档家具和时兴的家用电器。今年新建食品厂时,为了节约资金,他把三间房上的瓦揭下来盖到了厂房上,自家瓦房变成了草房。
郑长录就是这样生活着。他物质生活虽然那样清贫,但精神上却十分充实富有。透过这一切,我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看到了他那博大无私的胸怀!
现在,郑长录又在思考着一个新的问题:企业扩大,利润增加,这是全体工人共同劳动的成果。他打算通过职工劳动力参加分红、扩大职工股份的办法,使职工在劳动和分配上都真正成为企业的股东和主人,让更多的人尽快地富起来。


第4版()
专栏:

识大体 顾大局 讲党性 守纪律
甘肃省军区大批人武干部志愿在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落户
新华社兰州11月28日电 (记者顾月忠、王安)一大批在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多年的县人武部干部,在所在单位划归地方建制的改革中,志愿就地安家落户,继续为开发和建设大西北建功立业。这是最近召开的甘肃省军区人武部划归地方建制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传出来的消息。
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韩怀智在兰州军区检查工作期间,专程到甘肃省军区听取了这方面工作的汇报,称赞这批人武干部识大体,顾大局,讲党性,守纪律,勉励他们继续发扬哪里艰苦哪里去的优良传统,做艰苦地区的建设者、开拓者。
甘肃省军区人武部划归地方建制的工作,是从今年6月开始的。省军区党委用军委扩大会议精神统一全体人武干部的思想,提出要交出好思想、好作风、好的工作基础。省军区党委常委分头下到县人武部,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总结和推广先进单位和个人的经验,教育广大人武干部胸怀远大理想,热爱“第二故乡”,热爱人民武装事业,自觉地为革命利益做出牺牲和奉献。
甘肃省的许多县人武部,地处条件艰苦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许多人武干部家乡的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大都比这里好。但是,他们不恋家乡条件好,志愿把一生献给所在的这片土地。在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两当县人武部参谋张会泽,介绍了自己入伍十年,八次调动工作,自觉服从组织安排的体会;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武部军事科科长刘喜年,谈了自己和裕固族人民建立了深厚感情的经过,表达了自己一切交给裕固族人民的决心和愿望;永登县武装部参谋江志斌的妻子韩丽娜,本可以在丈夫转业时,“夫妻双双把家还”,回到太湖之滨安居乐业。但她想到永登更需要江志斌,就支持丈夫继续留在当地工作。她在座谈会上发言时,向全区的随军家属姐妹们发出倡议,争当“贤内助”,支持丈夫扎根大西北。


第4版()
专栏:

广西边防某师的实践证明
有理想的干部才能带出有理想的兵
新华社南宁电 (记者林宁)有理想的干部才能带出有理想的兵。这是广西边防某师党委从所属侦察连十一名干部立功,带动98%的战士立功的事例中得到的启示。
广州军区最近在这个师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他们的经验。参加会议的同志认为,领导干部“正人先正己”,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教育战士,才能使理想教育搞得具体实在,具有说服力。
这个师侦察连干部过去工作懒散,不安心边防。他们虽然也教育战士讲理想、爱边疆,只是“空对空”,教训人。战士们说:“干部宣传马克思主义却不带头实践,叫我们怎么信服呢。”1984年,连队领导班子调整后,党支部在理想教育中特别强调干部要从我做起,身教重于言教。干部吃苦在前,战斗中冲锋在前,十一名干部人人立功,带动全连98%的战士立功。战士们说:“干部的样子变了,话也中听了,我们心服口服。”
师党委从侦察连的变化得到启发:不是理想教育难搞,战士不愿听,而是有的干部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引起战士反感。要搞好部队的理想教育,关键是各级领导首先要“当学生、受教育”。他们开展了向本师侦察英雄尤志强、江恒游,“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获得者许幸福学习活动,狠抓师、团两级班子的理想教育,并在边防斗争和精简整编中,以身作则,一级带着一级干。近年来,全师被上级机关表彰的先进干部就有二十五名。最近,师党委发动战士评选《“四有”佳话一百例》,其中各级干部的佳话占60%。
这个师还把领导干部带头端正党风,作为理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边防某团副团长杨玉光三次拒绝受礼的事,被干部战士传为佳话。杨玉光分管营建工作,从不利用职权谋私利。求他办事的人踏破了门槛,但杨玉光只认原则不认人,礼品不收,吃喝不去。有个建筑队的工头,想从他身上打开缺口,三次上门送酒,送录音机,送钱,都被杨玉光严辞拒绝。战士们听了杨玉光的事迹后,连声赞叹:“佩服!”
各级干部带头讲理想,带头实践,使这个师的理想教育扎扎实实,取得显著效果。截至10月下旬,全师数百名戍边多年的战士全部愉快还乡,一百多名确定转业的干部仍兢兢业业站好最后一班岗,从内地新调来的二十多名干部也都表示扎根边疆,为保卫祖国建功立业。


第4版()
专栏:

“故乡是人间的天堂”
——访回国安居乐业的藏胞林周塔
本报记者 沈纯
藏胞林周塔在国外流落二十多年,如今回到了故乡。那高山杜鹃花的芬芳,神山上泉水的甘甜,还有乡亲们亲切的笑脸,使他真切地感到,哪里也没有家乡好。他悔恨自己回来晚了!
林周塔是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松潘县人,今年六十五岁。1956年阿坝州民主改革开始时,他因为对党的政策不理解,有些恐惧,便丢下年轻的妻子和三个可爱的孩子辗转到了印度。
林周塔本是草原之子,童年时就在牧场上追赶牛羊,常常仰卧在如茵的草地上,听着呣咩的叫声,眼睛随着蓝天上飘动的白云,直望到那神奇的雪宝鼎(坐落在松潘境内状若金字塔的著名雪山)。青年时,他时常赶着驮马和牦牛经过草地到青海、甘肃一带去做生意。每次回到家乡,他都要顺路去朝拜那座充满神秘色彩和动人传说的“佛山”——小西天,饮一口“佛山”上的泉水,然后怀着舒坦、愉快的心情走向另一个山头上的一幢老木屋,那里,温柔的妻子和活泼的孩子正在等待他……
青春时期的生活,总是给人留下最清晰、最美好的记忆,何况林周塔是在异国他乡漂泊流浪!每遇到良辰美景,他总要想起那可爱的故乡。草原、雪山无恙吧?妻子的发辫还是那样浓密吗?大概早已两鬓染霜了!孩子们都长得怎样了?林周塔的胸中怎装得下这样多的思念!
在林周塔的脑子里,早先还不太明确什么叫祖国。来到国外以后,当他尝尽寄人篱下之苦,又被怀乡的思绪折磨着的时候,便油然产生了祖国的观念。他想到自己是中国人,不能永远在外面流浪,总归要回家的。他开始想念祖国。
然而,祖国和亲人的音信杳然。他能听到的,尽是谣传的一些令人不安的消息。他只能向佛爷祈祷赐给家人平安吉祥了。
1978年以后,祖国和家乡不断传来好消息,儿子也有信来,有的藏胞还回国探亲了。他想,自己是在那种情况下出来的,乡亲们一定不会谅解他,政府也会追究他的。因此,他又最怕想回国的事。他仍然在心绪不宁中度日。1982年春的一天,有人告诉他:“你的儿子看你来了。”林周塔看到一个精壮的年轻人,“这是我记忆中的那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吗?”他仔细端详着,噢,对了,那眼神,那笑起来的姿态,不是和他母亲一样吗?林周塔欣喜地认下了自己的儿子。尽管他还有许多疑虑,可是他再也不愿一个人留居国外与家人隔离了。他决定与儿子一起回来。
林周塔回来了。离家二十七年,故乡的变化使他无法辨认。他出国之前,从茂汶到松潘只有一条被称作“松潘大道”的崎岖、狭窄的“栈道”,现在,他坐着汽车跑在宽阔的公路上,一直到他的家乡松潘。松潘古城也一改过去那种萧索、苍凉的面貌。城里有机关、商店、学校,新式楼房鳞次栉比,市街繁荣。他踏进自己的生长地城区十里乡小寨子村时,出乎意料的是,村里人不但没有对他冷淡、歧视,相反,都非常热情地欢迎他。他看到乡亲们穿着漂亮,脸色红润,不少人家盖了新房,家家都有牛马猪羊……人们都在忙碌着建设新生活。过去那个穷苦的山寨子不见了。林周塔家新建的一幢藏式木结构的楼房也快完工了。妻子虽已年过六十,但精神健旺,三个儿子都已进入壮年。第一次见到公公的大儿媳妇怀中已抱上个娃娃。林周塔接过孙孙亲昵地贴近自己,快活和幸福,使得他热泪盈眶了。
省、自治州、县各级人民政府对国外归来的藏胞十分关怀,对他们回国后的生活给了妥善的安置,并免费组织他们到内地参观学习。林周塔亲眼看到祖国繁荣昌盛的景象,亲身体验到党的民族平等、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真诚,他心头的疑云消散了。回乡后,林周塔的干劲很大,决定重操畜牧业,回草山放牧。他买了母牛、母马,进行牲畜品种改良并取得了成功。到今冬为止,他家的牲畜已由原来的三头牛、两头马增加到一百零四头牛、二十四匹马。去年,政府贷给他一万一千元,他买了一辆东风牌汽车,由三儿子开车跑运输;大儿子和儿媳耕种全家承包的责任田;二儿子做生意;老伴陪着女儿在县城上学。他把家里的生产和生活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他还热情、主动地帮助村里的其他农户改良畜种,从配种到产仔,负责到底。他常对村里的青年人说:“现在党的政策这样好,如果再说没钱花,那就怪你自己不勤快了!”
林周塔回乡定居已经三年多了。三年来,他不但自家的生产搞得好,还无私地帮助他人,热心宣传党的政策,所以先后被选为县政协委员和县人民代表。去年,他还被邀请到北京参加三十五周年国庆观礼。
今年初冬的一天上午,我们冒着小雪来到林周塔的新居。在他家楼上的客厅里,炭火正旺,林周塔拿出红葡萄酒、喜凤白酒为我们压寒。
林周塔的儿媳妇为我们端来奶酪、奶茶、糖果、酥油。林周塔娓娓向我们讲述他这些年的经历,他的小孙儿爬上了他的膝头,他把一块糖果送到孙孙的口里,高兴地说:“我回祖国的路走对了,党的政策给我家带来了兴旺和富裕;我们信佛教的人都说有天堂,我没见过,我感到故乡才是人间的天堂!”


第4版()
专栏: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离广州回国
赵紫阳总理打电话祝贺贵宾访华成功
新华社广州11月28日电 (记者冯秀菊、蔡忠植)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和夫人一行结束了对我国的正式访问于今天下午离开广州回国。
今天上午,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从上海与马哈蒂尔总理通了电话。赵总理说,他重申在北京的看法,马哈蒂尔总理的这次访问是成功的、有成果的。
马哈蒂尔总理认为他的这次访问是非常有意义的。
赵总理说,中马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两国在经济贸易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们需要进一步给予关注。
马哈蒂尔完全同意赵总理的看法。他说,双方有机会进行对话和讨论,澄清了两国关系中的一些问题。从现在开始,马中两国关系将会有很大的改善。
马哈蒂尔说,中国的经济特区取得的成就给他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他看到特区发展很快而且计划得很好,相信中国的经济特区是有着广阔的前景的。赵总理说,中国政府一贯奉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国同马来西亚是近邻,相信两国友好合作是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的。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再次访问马来西亚,同马哈蒂尔总理诚挚友好地交换意见。陪同团团长、煤炭工业部部长于洪恩,广东省副省长杨德元等到机场欢送马哈蒂尔一行。
马哈蒂尔总理访问广州前,曾访问了北京、上海、杭州、西安、深圳等地。
新华社广州11月28日电 (记者冯秀菊、蔡忠植)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今天下午在离开广州回国前说,他将向马来西亚政府成员报告他对中国的印象,使他们理解中国目前发生的变化,理解今后将如何发展马来西亚同中国的关系。
马哈蒂尔总理在今天下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我在中国度过了非常有成果的八天。我同中国领导人就马中双边关系,特别是两国经济贸易合作问题,在十分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会谈和讨论。我发现中国领导人是十分开诚布公的,我们在许多问题上都有共同的看法,这将有助于马中两国关系进一步改善。”
他说,他在同中国领导人的会见中发现他们对于中国的发展战略是很清楚的。他们对中国同邻国的关系,特别是中国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看法是很明确的。在对外政策方面,双方在绝大部分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他说他还访问了上海、杭州、西安等城市,进一步理解了中国政府所采取的发展战略,进一步看到了中国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我认为中国的发展成就为两国双边合作开辟了十分广阔的领域。”


第4版()
专栏:

胡启立回到北京
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胡启立结束对南斯拉夫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友好访问后今天下午乘飞机回到北京。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乔石、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王兆国、中联部部长钱李仁以及南斯拉夫和联邦德国的驻华使节到机场迎接。


第4版()
专栏:

张爱萍会见朝鲜人民军参观团
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 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今天晚上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并宴请了由人民武装力量部副部长金奉律大将率领的朝鲜人民军友好参观团。


第4版()
专栏:

陈慕华会见日本东京银行行长
据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 国务委员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和中国银行名誉董事长陈慕华今天下午在中南海会见日本东京银行行长井上实一行。
会见时,陈慕华为中国银行同东京银行之间有着良好的业务往来感到高兴。她说,随着两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中国银行同东京银行的业务往来也将会进一步发展。井上实表示东京银行愿加强同中国方面的合作。


第4版()
专栏:

赤峰地区大雪成灾
五千多名子弟兵奔赴灾区营救群众
新华社沈阳11月28日电 内蒙古赤峰地区大雪成灾。沈阳军区某部五千多名指战员奔赴灾区,营救被冰雪围困的各族群众。11月初以来,赤峰地区连降大雪,平地积雪五十厘米,最深处达一米左右。一些地段积雪成墙,公路交通中断,数以百计的汽车被围困在公路上。牧区严重缺粮,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沈阳军区某部向所属部队发出抢险救灾的紧急通知,五千二百多名指战员及各种车辆,昼夜兼程赶赴灾区,在十多条公路、方圆千余里的地区展开抗雪救灾工作。指战员们顶风雪,冒严寒,忍饥受冻,用推土机铲,用牵引车拉,锹挖手搬,连续奋战十多天,打开了一条条通路,为灾区送去一车车救灾物资。目前,这一地区从旗到乡村的道路已经开通,遇险汽车和群众已脱离险境。


第4版()
专栏:

重庆“一一·二七”大型烈士群雕落成
新华社重庆11月27日电 (记者袁光厚)重庆歌乐山下大型“一一·二七”烈士群雕最近落成。今天是1949年11月27日牺牲在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烈士殉难三十六周年纪念日,上万青少年前来瞻仰矗立在烈士墓前的这组群雕,悼念革命先烈。
苍松簇拥的群雕,塑造了许云峰、江竹筠、小萝卜头等九位革命烈士的形象,展示了革命先烈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著名雕塑家、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叶毓山主持设计创作的这组烈士群雕,由四百二十块红色花岗石雕刻拼装而成,重约两千吨,雄伟壮观,造型别具一格。


第4版()
专栏:

对外友协举行招待会庆祝南斯拉夫共和国日
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今晚在这里举行招待会,庆祝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对外友协副会长楚图南、外交部副部长钱其琛,中联部副部长朱良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招待会。南斯拉夫驻中国大使兹沃奈·德拉甘以及南斯拉夫在京的专家和留学生也应邀参加了招待会。
楚图南和德拉甘在招待会上先后讲话。他们对中南两国在各个领域友好关系的发展表示满意,并祝愿两国间经济贸易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两国人民间的友谊不断加强。楚图南在讲话中高度赞扬南斯拉夫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


第4版()
专栏: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河北省东光县中队志愿兵、代理司务长、厨师孙豹,不为名,不为利,谢绝了每月二百五十元钱的高薪聘请,继续留队全心全意为干部、战士服务,甘当新时代的“老黄牛”。新华社记者 戴顺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