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建议

世界注目中国乌桕
上海油脂科学研究所 林一天
中国乌桕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它速生、高产、适应性强,是分布很广的亚热带树种。周总理1960年出访巴基斯坦时,曾亲自在王宫花园里栽种了这种乌桕,作为中巴友谊之树。
日本誉称中国乌桕为“绿色的原子弹”。桕籽是一种既富含固体脂(桕脂)又含液体油(梓油)的罕见籽粒。桕脂所含甘油三酸脂是我国特有的类可可脂资源,倍受国外青睐。
美国植物工业局报道:“桕籽产量每英亩超过一万磅,总脂肪产量每英亩大于四千五百磅,压倒号称世界油王的油棕,有变成世界性栽培作物的可能;对石油资源贫乏的国家来说,它还是一种理想的再生能源树种。”
乌桕形似白杨,春叶青翠,秋叶红艳,籽果洁白,是国际公认的观赏树,是绿化城市的优良树种。乌桕耐水性强,可在沙丘、溪边、塘侧栽培,作为滨湖地区防涝林木。
乌桕树叶、树皮、树干、树根、籽壳各有其用。桕脂过去常用做蜡烛,叶是尚好的黑色染料。乌桕药用史也极为悠久,皮、叶有解毒利尿作用。桕花金黄,不但逗引蜂群,为城市增添情趣,而且桕蜜优质,收入可观。
四十年代,国际上就开始了对中国乌桕各器官化学成分的检测。印度、巴基斯坦、英国、日本、巴西等国,对中国乌桕的开发利用极为重视。中国乌桕在美国南部沿海大部分地区已自然驯化。休斯敦大学一位博士前年来中国考察之后,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递交的关于中美协作开发研究乌桕的提案表明:从栽培、选育、遗传、氮素代谢、细胞激素、生理、繁殖、环境、驯化、害虫群落、结构分析、各器官化学成分、种子加工利用、储存管理、高价值油的分离提取,直至木材利用等等,都引起了美国科学家的广泛兴趣。
我国乌桕约有二亿八千万株,七百万亩,遍及浙江、湖北、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等十七省区。我国目前年产桕籽大约二亿斤左右,但由于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加之大部分加工分离技术也比较陈旧落后,近几年收购的桕籽仅占产量的三分之一,造成每年有一亿四千万斤桕籽白白浪费,经济损失约数千万元。利用桕脂制取类可可脂的研究,关系到我国巧克力工业的大局,意义十分深远。
我国对乌桕的开发研究刚刚开始。贵州对于工业桕脂的食用研究,浙江对于桕脂中棕榈酸的提取,西安对于桕脂制人造奶油的研究,江苏对于桕脂的结构测定,江西对于桕脂的开发等等,标志着我国对于乌桕开发利用的崛起。我国各地乌桕研究组竞相出现,有关部门应当尽快统筹考虑,统一安排。这样,既可多开课题,又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以达到加速全面开发我国这一宝贵资源的目的。


第5版()
专栏:

粮食窝里话种子
钟武
从1983年开始,我国采取中央和地方按比例投资的办法,分别在十一个省联合建设了六十个农业商品粮生产基地县。这些基地县的特点是耕地多、产量高、商品率高、增产潜力大,是粮食主产区,俗称“粮食窝”。这些县的总耕地面积一亿多亩,总投资五亿多元,重点进行了小型农田水利和农业两个体系——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建设,已初见成效。实践证明,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上投资,划得来,靠得住。
三年来,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上投资一亿多元,平均一亩耕地投资一元钱。共新建扩建了六十个种子公司、二百八十二个分公司、四百二十个供种站、九十个原种场、十一个海南岛繁育良种服务站。由于土建工程、设备购置、人员培训、种子生产等各项工作的同步进行,初步形成了种子生产、加工、检验、销售等专业化、系列化、商品化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形成了新的生产力,粮食产量普遍增长。仅据1984年六十个县的统计,粮食总产量六百六十七亿斤,比1982年增产一百六十七亿斤。其中吉林省公主岭市和辽宁省昌图县,粮食总产量都突破了三十亿斤大关,向国家交售商品粮均在二十亿斤以上,商品率达百分之七十,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在所取得的这项成绩中,推广良种起了重要作用。
国内外的生产实践证明,种子工作上不去,粮食产量就徘徊;推广良种有突破,粮食产量就大幅度增长。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的经验启迪我们:农业靠科学,还是靠种子来得快;抓粮食生产,就要先抓种子。河南省邓县种子公司,利用新建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各项设施,1984年经营各类农作物良种一千五百多万斤,做到了小麦原种一代下大田,全县小麦平均亩产由六百多斤,上升到七百多斤。农民高兴地说:“用种子公司的种子,一亩地可增产百把斤粮食。”
繁育推广良种是最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如果全国各地有更多的县也把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起来,其总的经济效益必将是十分可观的。


第5版()
专栏:

有关巧克力的信息
本报记者 艾笑
巧克力是一种高能营养食品,全世界的需要量在与日俱增。八十年代初,英国人巧克力消耗量年均达六点七公斤;日本人的年均消耗量二十年里增加了三倍,已达一点二四公斤。我国只有几个大城市生产巧克力,年产约五千吨左右,大部分供出口。
我国生产巧克力食品巧工细作,独具特色。酒芯巧克力(茅台等名酒为芯,巧克力作壳)、威化巧克力(饼干或果仁为芯,巧克力作表面涂层或外衣),享誉中外,供不应求。
巧克力好吃、极富营养,国内市场奇缺,国外市场紧俏,为什么不多生产些?原因是受原料限制。
生产巧克力的原料是可可脂,天然可可脂取自热带植物可可树所结的可可豆。由于产地的局限,天然可可脂远远不能满足世界市场的需要,于是可可脂的代用品就应运而生了。
国际上使用的代用品有两大类:类可可脂和代可可脂。类可可脂比代可可脂性能更接近天然可可脂,用途更广泛。目前,英国、荷兰、日本、印度等一些国家利用棕榈油、牛油坚果脂、芒果核脂等热带植物硬脂制取类可可脂,质量最好的是英国的“柯布灵”,很接近天然可可脂。我国已能生产代可可脂,但天然可可脂和类可可脂长期以来均需从国外进口。国际市场上天然可可脂价格比一般油脂高五至十倍;而生产类可可脂的厂商又对自己产品的生产技术各自握有专利权。只这两点,就制约了我国巧克力食品工业的发展。
可喜的是,一年多以前,我国的科研工作者成功地利用野生木本油料植物——中国乌桕,制出了类可可脂。现在,江西工业大学和九江油脂化学厂的中试生产已获成功。这项发明,已由中国专利局在第一批专利公告中发布。“用乌桕脂生产类可可脂”已被列为国家1985年“星火计划”项目。
用中国乌桕脂生产出来的类可可脂,各项理化指标均接近英国的“柯布灵”;主要技术指标固体脂肪指数接近天然可可脂;没有毒性和促癌作用;也没有一般代可可脂与天然可可脂相溶性差及口溶性较慢的缺点。北京义利食品公司用这种类可可脂制成的巧克力酱体,比进口的日本类可可脂巧克力酱体有更好的流散性,巧克力表面光洁,脆度适中,口感舒适,保存一年也不会起霜发花。
吃巧克力受制约的日子可望结束了!我国野生乌桕资源十分丰富,还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近年来各地科研工作者又培育出多种生长期短、结籽快、产量高、品性好的优良品种。只因以往对这种适宜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土壤条件的高产木本油料作物的认识不足,工业上只限于制皂、制烛业少量使用,让这些宝贵的资源长期没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类可可脂的研究成功,不单单是我国巧克力食品工业令人兴奋的信息,它将为全面利用我国乌桕资源开辟新的途径。乌桕浑身是宝,它还会在农业、畜牧业、国防、化工、建材、轻工和医药卫生等领域中谱写出新的篇章。


第5版()
专栏:

福州用计算机检索地名
林君雄
福州市地名办公室为了实现地名检索现代化,把城市地名的有关资料,分门别类地存入了电子计算机。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基本结束。
前来参观者随意提出:“曾用名‘红旗大队’的有几个?各在哪里?”操作人员在键盘上打出“红旗大队”四个字后,计算机的荧光屏上很快地陆续出现了七个村落用过这个名字,并显示出各自的所在地。城市地名检索电子计算机化,大大提高了检索的速度,不仅有利于大城市公安、邮电、城建等工作的发展,而且适应了贸易、旅游等项事业的需要。


第5版()
专栏:

刚柔互济的整体预应力板柱建筑
中国建筑第一工程局建筑科学研究所 涂逢祥
在我国建筑百花园中,近来又育成了一棵新花,就是整体预应力板柱建筑。它以崭新的面貌,纷纷展现于北京、成都、唐山、沈阳、重庆等地,为四化建设增光添彩。
这种建筑结构和我们传统的房屋样式相比,有好些不同之处:它没有房梁,内外墙也不传递上部的重力,而依靠钢筋混凝土楼板和柱子承重。施工时,在每个楼层上,将一条条通长的钢丝束安设在相邻预制楼板之间的空槽内,并使它穿过柱子上预留的孔洞。这些钢丝束用千斤顶拉伸后,都锚固在最外一根柱子的外面。这样,绷紧钢丝束的回缩力就将楼板和柱子互相紧紧挤住。然后,在预制楼板之间的空槽内浇注混凝土,把单块预制楼板连结成整层楼板,形成板柱结构。
开始对这种建筑技术进行试验研究的时候,不少人担心:预制楼板并不是架在梁或柱子的上面,而是靠摩擦力夹在柱子之间,这样的结构牢靠吗?楼板本身的重量,加上室内人和物的重量,一个房间大约有十来吨,甚至有数十吨,万一夹不住,楼板顺着柱子往下滑,那还了得!会不会发生这种事情呢?国内外研究机构为此做过许多次荷载试验,即在楼板上堆放为设计要求两三倍甚至更多的重物,并进行观察测定。结果无论是哪一次试验,楼板丝毫没有一点下滑迹象,说明安全储备很高。
其实,这种道理并不难理解,类似的情况许多人是见到过的。例如,制作木制水桶时,只要将外箍砸紧,外箍的回缩力不仅可使桶壁木板互相挤住,还能使桶壁和桶底之间挤得严严实实。当桶中盛水时,由于桶壁和桶底之间存在着比水重大得多的摩擦力,使桶底不致下滑。用钢丝束夹紧的板柱结构能够承重,也是这个道理。
整体预应力板柱建筑的楼板和柱子,预先做好后,运到现场装配,预制装配程度将近90%。过去用混凝土预制构件装配起来的房屋,构件接头处往往是弱点之所在,抵抗强烈地震的性能要差一些;而整体预应力板柱建筑的抗震性能却十分良好。在南斯拉夫班亚卢卡地区建造的这类房屋,1969年就经历过两次浅源八度地震的考验,1981年又受到一次灾难性地震的袭击,结果所有这类房屋的主体结构仍然保持完好,只是非承重的墙体有些轻微的损坏。三次强烈地震的事实,使人们对这种建筑建立了信任。
此外,为了有系统地检验它的抗震性能,我们国内一些单位制作了相当于房屋一半或三分之一大小的模型,利用模型做过多次模拟地震试验,还在已建成的这种房屋上做过多次抗震测试。经过多方面的研究,已经证明,这种结构可以满足地震烈度八度区的抗震设防要求。
为什么这种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好呢?这和楼板与柱子接头的构造以及抗震墙都有关系。在平常的日子里,楼板和柱子彼此紧紧夹住,其间的接头非常牢固。但是,一旦强烈地震发生,地震波产生出很大的水平力,摇撼着大地,也摇撼着房屋,此时,这种摩擦接头就不再是那么强硬,而会自动地变得有点“柔性”,就是说,楼板和柱子间的接头处会闪现出细微的裂隙。由于有钢丝束拉结,这种裂隙并不会损及结构。房屋上承受的绝大部分地震力,则通过整体楼板,传递给建筑内上下连通的抗震墙,为抗震墙所吸收,地震一停止,钢丝束内巨大的夹紧力,立即使一度产生的裂隙自动弥合,恢复平常状态。 
 可见,这种刚柔互济、自动调节的接头,加上建筑内的抗震墙, 是对付强烈地震的一种有效方法。
  这种建筑还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就是由于施工时房屋结构形成快,作业面大,因而建造速度比较快。
  例如,北京有一幢五千八百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五层机关办公楼,去年年初才开始设计,经过十多个月的施工,今年1月即已竣工。近来,由于技术日益熟练,管理也有所改进,施工速度还在加快。 
 各种建筑体系都有自己最佳的适用范围。这种建筑由于室内柱子少,又没有梁,内墙可随意设置,房间开阔而敞亮,最适于建造商场、展览馆、科研楼、办公楼、仓库和轻工业厂房等。  最近,国家科委委托主管建设的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这种建筑的成套技术进行了鉴定,获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可以预期,这一建筑新花将在许多大中城市竞相开放。


第5版()
专栏:科学信箱

就“稻草板”答读者问
本报7月11日第五版《科学园地》发表了《建材新秀——稻草板》一文之后,收到几百件来信、来电,询问有关问题。我们特请有关部门统一答复如下。——编者
一、对建厂感兴趣的单位,应在掌握应用技术和打开稻草板的销售市场后,再组织建厂。
二、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公司可提供整套稻草板生产线设备。需要稻草板生产设备的单位可来函或来人联系。
三、目前有辽宁省营口县水沅乡稻草板厂和辽宁省大洼县大洼稻草板厂生产稻草板,用户可直接联系订货。
四、业务联系单位:有关稻草板建厂事宜,可与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公司联系,地址在北京紫竹院路。有关稻草板应用技术及设计施工的事,可与该公司直属北京建筑设计所联系,地址在北京德外西三旗。
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公司科技部


第5版()
专栏:科技文摘

第七种营养素
李明奎
当前,在国际营养学界,纤维素的含量成为衡量食品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并将它列为继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之后的第七种营养素。
植物食物中的纤维素,是一种多糖类。组成纤维素的葡萄糖分子有一千八百至三千个。由于人类的消化液中缺乏能催化纤维素分解的酶,所以它不被人体所吸收。过去的营养学者把纤维素当作废物,而现代的医学界却认为,它在人体内起的作用很大。这是因为它能增加食物咀嚼的时间,促进消化液分泌,有利于食物消化。它又能增加饱腹感,可以起到减肥的作用。它还能起到通便清洁肠道的作用。据资料介绍,高纤维素食品约十二至十四小时便可使肠道排空,而低纤维素食品则要二十八小时,甚至在胃肠里停留三天才能排空。纤维素就象一把灵巧的拖把,每天把肠道里的垃圾和存寄物清除得一干二净,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某些癌症和慢性病的发病率。
纤维素存在于芹菜、油菜、白菜、萝卜等家常蔬菜和粮食麸皮中。在日常生活中,请君多吃点纤维素,这将对您的健康和疾病防治起到重要的作用。
(摘自《新疆日报》“天山科圃”)


第5版()
专栏:科技文摘

老年人要预防骨脆病
方胜凰
骨质疏松症俗称骨脆病,是老年人尤其是六十岁以上妇女的一种常见疾患。致病的主要原因是身体脱钙。
钙是人体含量最多的无机盐,绝大部分以骨盐的形式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剩下的则以游离钙和结合钙的形式存在于血液和其他组织内,主要作用是控制神经冲动、心动节律和肌肉挛缩,参与凝血过程。钙不断地被人体所消耗,又通过饮食来加以补充。当人体钙摄入量过少时,为了维持上述重要生理功能,骨组织里的钙就会游离出来加以补偿。这种入不敷出的状态长期延续,骨质就会逐渐变得疏松多孔,易于折损。患者除了身体疼痛和有不适感之外,最明显的特点是骨头在外力作用下很易受损,哪怕是轻微的摔跌也会引起骨折。一些老年妇女曲背弓腰、步履艰难,多是脊椎骨裂碎而造成身体皱缩的结果。
预防骨脆病并不难,主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钙的摄入量足,食品中钙含量以乳类最多,每日除正常饮食外,喝上一杯牛奶就可以了;二是多作户外活动,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户外活动接受阳光较多,有利于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的吸收。
(摘自《湖北科技报》)


第5版()
专栏:

天津市农科院黄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吕淑珍(右)培育成功抗病丰产、品质好的“津研号”黄瓜新品种,一九八四年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目前,这种黄瓜新品种的栽培面积已占全国露地黄瓜面积的百分之八十。这是吕淑珍在介绍“津研号”黄瓜品种的栽培技术。 新华社记者 杨武敏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