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迈向二○○○年的总体战略
《二○○○年的中国》总报告研究小组
按照党中央领导同志的提议,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现为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会同国家计委、经委、科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一百多个单位的四百多位专家进行了“二○○○年的中国”的研究。从1983年起,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已完成了二○○○年中国的人口与就业、经济、人民消费、科学技术、教育、自然资源、能源、环境、农业、交通运输、国际环境以及二○○○年中国的总体定量分析等十二个分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二○○○年的中国》总报告。现将《迈向二○○○年的总体战略》摘要发表。
 ——编者
2000年中国的图象是美好的,奔向2000年
的困难是严峻的。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我们必须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指针,高瞻远瞩地制定相应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总体战略。
认清国情(国内情况和所处国际环境)是制定战略的基础。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地域辽阔,但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但文化、技术素质低;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少;地下资源西富东贫,智力资源西贫东富;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但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特别是基础设施不足,能源紧张,资金短缺;先进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已经建立,但还需要继续完善;多年来形成的经济体制的弊端和经济的封闭性仍有巨大惯性,需要锐意的改革;对外开放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利用外国资金、技术和市场,但也会受到来自资本主义世界的限制、阻挠以及腐朽思想的侵蚀。十年动乱的苦难给我们民族带来了新的觉醒,党的领导得到改善并进一步成熟,立志改革的中国人民正在实践中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选择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战略
基于对目标和国情的认识,经过预测和比较,我们选择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案。其主要精神是把发展速度、经济效益和人民实惠三者有机地协调起来;其基本思想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目的,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一点既是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的出发点,又是研究的归宿。
严格控制人口
为确保实现小康生活水平,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的政策。要做到在本世纪末把人口控制在十二亿左右。同时,实行政府安排就业与劳动者自己创业相结合的就业方针,建立起城乡一体、灵活开放的劳动就业体制,以便能在十五年之中,安置大约二点五亿的人口就业。
确定小康水平的消费结构
我国消费结构发展的趋势是,农产品消费比重相对下降,住房消费逐步上升。消费结构的变化是以住宅建设、衣着改善、耐用消费品增加、社会服务业发展,以及膳食质量的提高为特征的。由于我国人均耕地草场面积小,饲料生产、畜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我国的食品构成,不应追求发达国家的标准,而应根据我国膳食传统及营养学观点,避免高热量高脂肪结构,否则粮食生产将不能支持粮食转化的需要。
促进产业结构的现代化
消费结构须与产业结构相协调。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是,在各种产业普遍增长的同时,农业、一次能源比重相对下降,交通邮电、建材、建筑、机械、电子,特别是服务业比重相对上升。
调整农业结构,应以“贸工农”的发展方针为指导,加强商品粮的生产,加速农村的商品流通。由单一发展农作物向大农业方向演进,促进农、林、牧、副、渔和农、工、商、运的综合发展。
调整工业结构,要对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交通、通信、能源等产业予以足够的重视,为九十年代的经济腾飞奠定基础,并要加速微电子、光导通讯、新型材料等带头的新兴工业的发展,要重点支持具有出口竞争能力的制造业。
在协调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应重视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注意发展教育、信息、咨询、金融、社会保险、社会服务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
选择迎接挑战的技术结构
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我们应有计划地采用新技术、改造传统技术。
在科研与技术引进方面,传统技术应与高技术并重。在相当的时期内,以发展传统技术为主,在高技术发展中以电子信息技术作为带头技术,以对传统产业与传统技术的改造为第一市场。改变传统技术的旧有形态,形成一大批高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的“技术复合体”。采用这种战略,要求在整个传统技术的发展中渗透高技术因素。
选择重视科学技术的战略
根据我国的国情来看,最好的出路是提高科技水平,向科学技术要材料,要能源,要资金。要依靠科学技术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科学技术合理利用已有的材料,创造新型材料;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技术商品化。要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使科技机构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逐步形成一个支撑整个经济健康发展的科学技术体系。
实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战略
世界经济的竞赛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的竞赛。面对未来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首先抓好中小学的基础教育。要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方法,按经济发展、社会需求来合理配置专业。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他们的开拓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立志改革、知识广博、一专多能的创造型人才。同时,要重视建立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
发挥地区相对优势,促进共同富裕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分布不均,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当前,依经济发达的程度,已形成了经济发展的梯度结构。我们应合理利用这种结构,发挥相对经济优势。对不同的地区,应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及相应的政策。近期各地区要重视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组织地区间的专业化协作,使各种自然、技术、经济因素在地域上实现最优的结合,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同时,要重视不发达地区现代化产业结构的建设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共同富裕,逐步减小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程度。
确立新的投资机制和管理办法
改变投资方向,调整投资结构,是促进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人才结构合理演变的直接手段。我国的投资体制应当改革成为真正的以银行信贷为主,并逐步加大银行在基本建设投资中的作用。在目前价格体系尚未合理的情况下,利用财政贴息造成实际上的差别利率来引导投资方向。在建设重点项目的过程中采用投标制和承包制。要扩大企业投资决策权,在银行的监督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进行投资。实行更新改造投资与基本建设投资统一管理,以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为准则。建立项目投资的权威性咨询机构,协助对投资的宏观控制及微观指导工作。努力做到信贷项目的申请、评价、审批、实施的科学化、合理化、法制化。
继续开放与利用市场机制
现代化的经济是开放型的经济,这包括对内开放、对外开放。对内开放,主要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形成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建立以商品市场为主,以一定范围的技术、金融、劳务和智力等相配合的市场体系。对外必须实现最优的外贸结构和外贸体制,用国际市场价格进行评价,优先发展换汇率高的产业,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改变出口结构,提高竞争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完善关税、补贴、汇率、许可证等经济杠杆的控制工作,做好引进外资的工作。外贸战略要继续实现从调剂余缺到进口替代,再到出口导向的转变。
立足于经济体制改革
上述各项设想都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来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是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坚持公有制为主,发展各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为各种所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
拟定配套的政策体系
实现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需要一套比较科学、相互协调的、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政策是国家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进行宏观指导、控制和调节的手段,是妥善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的杠杆,是把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宽放活的枢纽。它应有最大的覆盖率,足以揽括整个国家经济活动,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更需要一套有效地调节经济活动的政策。这里我们既需要战略性政策,又需要策略性政策;既需要解决宏观问题的政策,又需要解决微观问题的政策。从经济活动来看,驾驭生产、流通、消费、内贸、外贸等都需要相应的政策。这些政策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合理的层次,科学的内涵,清晰的外延。
我们的研究表明,只要我们沿着党中央确定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到本世纪末,我国将成为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殷实、人民康乐的社会主义强国。我们将向全世界展现出一个比较完善的、富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对我国来说,未来的十五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运行体制由旧模式转变为新模式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十五年,是花费巨大力气夺取巨大成就的十五年。
(执笔人:张磐、王慧炯、李伯溪、岳颂东)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林则徐与鸦片战争研究的新进展
林则徐是在西方殖民主义者大举入侵我国的关键时刻,第一个奋起反抗侵略、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的爱国者。在他诞生二百周年之际,中国史学会暨福建省社联于1985年10月13日至18日联合举办了纪念林则徐诞辰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一百六十多位国内外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专家,汇聚在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乡,围绕林则徐与鸦片战争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现将会议提出的新观点及其讨论情况扼要介绍如下:
其一、鸦片战争前期统治阶级内部并不存在弛禁派。
传统观点认为:统治阶级上层存在着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严禁派与穆彰阿、琦善为首的弛禁派。围绕要不要严禁鸦片,两派进行了反复斗争。在讨论会上,有的同志提出,在许乃济弛禁论遭到道光与廷臣的驳斥后,地主阶级内部并不存在弛禁派。因为,第一,当时鸦片泛滥成灾,社会动荡,白银外流,财政拮据,整个统治阶级都感到惶惶然。为巩固本阶级的统治,道光帝屡颁明诏,各地督抚群起响应。禁烟效果虽有差异,但在主张禁烟这一点上并无分歧。第二,道光帝是清代出了名的节俭皇帝,屡有撙节开支之谕,对禁烟态度明朗。在乾纲独断的封建社会,臣子们没有多少选择余地,军机大臣更不敢与皇帝旨意相对抗。第三,1838年对黄爵滋重治吸食者建议的争论性质,是如何禁烟,并非要不要禁烟,一方重“治”海口,一方严惩吸食,各有侧重,不宜把不同意黄爵滋的官员,说成弛禁派,穆彰阿和琦善不但有禁烟的言论,而且有禁烟的行动。第四,魏源、梁延?及道光帝等人,当时均谓“朝野上下,皆主严禁”,“无一人议及弛禁者。”可见当时并不存在这个派别。对此,亦有的学者持不同看法。认为如果统治阶级认识完全一致,烟毒何至愈演愈烈?对于弛禁派不但要听其言,而且还要观其行。尽管口号上他们也喊禁烟,实际上对烟毒却采取放纵的态度。
其二、关于鸦片战争的结局及其影响。
对于战争的结局,一种意见认为,道光皇帝倘能始终坚持林则徐提出的正确方针,动员全国力量投入抗英,中国未必不能取胜。因为英军劳师袭远,兵力物资的补给都十分困难。清朝的失败主要由于以道光为首的中央集团摇摆游移,忽战忽和。第二种意见认为,清军对英作战,实质上是封建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的较量,因此是注定要失败的,即使个别战役取得了胜利,但终归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第三种意见认为,如果清政府措置得当,坚持抗英路线,可以保持不败,至少不会失败的那样惨。
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战后侵略者凭藉武力在沿海倾销商品,搜购原料,使清朝丧失了原有的独立性;但还有另外一面,即促使了原有封建社会结构的解体。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外资企业的开设,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日本当时与清朝所处的地位相同,它面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不是闭关自守,而是奋发维新,更张旧法,改变了落后挨打的处境。清朝拒绝改革,终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泥潭里不能自拔,丧失了赶上世界近代化的良机。另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虽比封建主义进步,但是殖民主义者东来,目的是掠夺、奴役和牟取暴利,并非是传播资产阶级文明,不宜对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估计过高。
其三、林则徐与洋务派关系。
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就“洋务”的狭义内涵来说,林则徐就是中国近代从事洋务的人物。尽管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林则徐尚未把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及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提上日程,甚至连带有浓厚封建性的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都不曾提出,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洋务运动的肇始人。对于林则徐与奕?、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在政治上、思想上有无继承关系的问题,应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在“师夷长技”上,林与洋务派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师夷”的目的却存在明显的差别。前者是为了制“夷”,后者却是为了向“夷”妥协。洋务派虽然也标榜以“求强求富”为中鹄的,但其基本出发点是“先安内而后攘外”。在洋务派代表人物中间,除左宗棠深受林则徐赏识外,其它诸人同林并无直接的思想渊源关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林则徐不是洋务派,洋务派也不是林则徐思想的继承人。因为林则徐思想包括许多方面,既包含对内力主改革,不因循守旧,也包含对外不畏强敌,反击侵略,同时又主张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等内容。林氏思想是一个整体,适应了时代的进步潮流。继承林则徐的是王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不能因为洋务派中个别人,如左宗棠、刘铭传有某些抵抗侵略的行动就把洋务派说成林氏思想的继承人。尽管洋务派中的个别人物,其思想的某个侧面,可能与林氏思想相同,但从整体上、主流上看,二者却很少有共同之处。
其四、为什么魏源的《海国图志》对中日两国产生的影响不同?
一些学者认为,《海国图志》在日本引起强烈的反应,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日本主张开放,采万国良法,而清朝却闭关锁国,以世界中心自居,道光等统治者甚至将战争失败,视作偶然的因素促成的,把《南京条约》视作“万年和约”,把不少介绍外部世界的书籍定为“禁书”;二,日本维新志士从魏氏书中领悟到,要摆脱落后处境,应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社会体制”,并把西方制度同“现实的幕藩体制相比较”,制订了“师夷”的方针,而中国后来的洋务派至多也不过从中学到了“制洋器”,“造枪炮”。
还有的学者认为,《海国图志》对中国的影响远不如日本,原因应从两国的经济发展中来解释。中国当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日本的商品经济已有相当的发展。还有的学者指出,此书出版后,遇上了太平天国起义,中国官吏的主要精力,都放到镇压起义上了,来不及对魏源的思想进行消化。
(祥吉)


第5版()
专栏:

《罗斯福》评介
祝立明
富兰克林·罗斯福(1882—1945),这位美国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总统,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罗斯福不仅是一位美国总统,同时又是一位重要的国际人物。邓蜀生同志经多年潜心研究,写出了一部二十万字的《罗斯福》传记。该书最近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有关罗斯福的传记,是作者继1982年出版的《伍德罗·威尔逊》(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之后又一研究成果。
重点突出是本书的一个特色。本书以罗斯福实行“新政”和抵抗法西斯两件大事为主要线索,不拘泥于局部性的经历。罗斯福一生尽管在内政上实施过许多重大的、甚至是颇具影响的政策,但都不能与他推行的“新政”相比拟。这是因为,“新政”给美国经济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罗斯福上台的前一天,也就是1933年的3月3日,偌大的美国居然已无一家银行开业。这座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厦一时大有摇摇欲坠之势。但罗斯福就职后的第三天,就采取措施重建金融。在紧急整顿金融业之后,罗斯福一口气又对农业、工业、社会保险、救济和税收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面对这场空前的灾难,罗斯福胸中并非事事皆有成竹。但他对这匹脱缰的野马,以求实的科学态度,采取了边改革边试验的步骤,历经千辛万苦,使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缓慢地走出沟底。推出“新政”,不仅是罗斯福一次巨大的政治赌博,也是值得称道的一项政绩。尽管“新政”中夹杂着种种弊端,但“新政”既挽救了处于奄奄一息的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同时也树立了罗斯福自己个人的形象。
立论新颖是本书的另一个特色。对罗斯福这位复杂人物的评价,史学界褒贬不一,历来存有分歧。本书在评价罗斯福终其一生时,坚持实事求是和有史有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从多角度来评价其一生的得失。作者以明确的论点,肯定罗斯福不是一个墨守成规、受先例束缚的政治家,他具有改革思想,有行动的魄力,也富有完成改革目标的手腕。罗斯福除了在内政上进行一系列改革之外,在对外政策上也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使美国冲出孤立主义的束缚,积极充当资本主义世界的盟主。
书中对罗斯福在对外政策上的成功予以充分肯定,特别对罗斯福在抗击法西斯、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反法西斯联盟的团结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评价恰切。
本书通俗易懂,可读性较强。很多历史著作,包括一些历史人物传记,往往枯燥乏味,《罗斯福》传避免了这一通病。


第5版()
专栏:

为什么要建立职工待业保险制度
曹思源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要逐步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全民企业、集体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与外资企业职工的各种保险制度,特别是职工待业保险制度”。这里所说的“职工待业”,是指已经就业的职工由于种种原因,失去原有职业而转入待业。这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需要正确解决的一个新问题。
我国经济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发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开展社会主义竞争,优胜劣汰。为此,就必须建立企业破产淘汰制度,实行企业破产法。
所谓破产法,就是在债务人不能清偿债务的情况下宣告破产、清理资财、抵偿债务的法规。实行企业破产法,就不能回避极少数破产企业的干部职工暂时失业的问题。这些干部职工在重新就业之前,既要发奋自救,也需要获得一定的救济。这就要求建立职工待业保险制度,作为处理企业破产的配套措施。
不仅如此,随着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在非破产企业中,也会出现某些职工暂时失业的情况。
由于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由于不同产业部门和不同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不同,因而各部门各企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经常会发生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单位需要增人,有的单位需要减人,增减情况各不一样。这样就会有一部分劳动力被某些单位裁减出来,需要重新进行职业培训,以便及时供另一些单位选拔录用。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我们也应该尽快建立职工待业保险制度,这是改革劳动管理体制,建立充满活力的就业制度的必要条件。
总之,职工待业保险制度就是承认职工待业,并给予适当救济的制度。只有建立这一制度,才能放手破除铁饭碗制度,不开大锅饭,只开救济饭。救济饭与大锅饭相比,在性质上、数量上都不一样。必要的救济只是为待业职工提供一个基本的生活保证,以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创造条件,早日重新就业,从而促进职工队伍素质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