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整党中须解决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
中共辽宁省盘锦市委副书记 于金兰
党的十二大确立了教育在四化建设中的战略重点地位。如何把教育的战略地位落到实处?这是千百万人所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在整党中注意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盘锦市从筹备、建立到现在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中央和省委指示我们,建市一开始就要走改革、开放的路,以较快的速度,把盘锦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石油化工城市。在对市情的调查研究中,我们看到了贯彻落实这一指示的可能性和艰巨性。盘锦有发展经济的五大优势:有储量丰富、产量可观的石油和天然气;有近百万亩地势平坦、水利工程配套的水稻良田;有居全国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的大苇田;有一百公里长的海岸和五十多万亩滩涂(养殖前景广阔,是全国河蟹的两个产地之一);有五十四万亩荒原,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基地。这些优势,有的正被开发利用,但生产的深加工很少;有的还处在未开发的自然状态。由于历史原因,这里党政干部的文化结构,各类技术人员的数量与质量,工人、农民及各种行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都在全省的平均水平以下。人才的劣势与自然条件的优势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不解决这个矛盾,自然条件的优势是很难变成经济优势的,建设现代化的盘锦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但在这样一个关系盘锦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上,从党内到党外,认识并不完全一致。这种不一致主要不是表现在对教育重要性的一般认识上,而是表现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上,普遍存在着抓经济不重视人才的培养、抓教育不了解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现象。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相脱离,这是一些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教育事业缺乏紧迫感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虽然采取招聘等智力引进的办法解决了某些急需,但只能是小范围的,治不了本。建设盘锦的大批人才,主要靠发展本地教育事业去解决。为此,我们把办好教育作为开创建市新局面的突破口,在广泛听取县、乡、村基层干部,企事业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市教育体制改革的三十条试行意见,并召开了市教育工作会议。
为了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对教育的战略地位的认识,市委在领导整党过程中要求领导干部认真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使市委“一班人”以及党员干部认识三个决定是一个整体。抓经济和科技,不能不抓教育。围绕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着重解决了五个认识问题:①教育不是福利消费事业,而是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产业,教育投资是效益最大的生产投资;②教育与经济相结合,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横向联系增多,教育不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而是党政领导工作中一项全局性工作。教育部门必须了解经济,主动为经济需要培养人才,经济部门必须懂得教育的重要,把人才培养作为现代化企业的根本大计抓紧抓实;④教育改革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处理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全面规划,合理发展,把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⑤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改革教学,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封闭式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开放式的智能培养,造就创造型人才。在措施上,为促进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强化教育的地位,市委作出两项决定:1、成立局级职业教育办公室,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全市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在主管经济工作的市长领导下,与经济部门密切合作,统一政策,合理使用资金,把职业教育办好;2、扩大教育部门自主权,做到责权一致指挥灵。
随着整党工作的深入,在端正业务工作指导思想阶段,市委总结了大洼县新兴乡(国营农场)党委重视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经验,对全市党员进行教育。新兴乡从1980年开始,在抓紧普及小学教育的同时,兴办职业技术教育。几年来已培训农工两千四百多人次,占农工总数的50%。其中成为中等技术人才的七十四名,初等技术人才三百四十名。有的在乡农科站做技术员,有的做了村干部、职业学校教员,大多数成为科技、生产示范户。在这些人的带动下,全乡十个村初步形成了专业化生产的势头。乡办工业也因有了技术力量,正在蓬勃发展。新兴乡的实践使我们看到了一条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即从提高劳动者素质入手,普及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市委在新兴乡召开了端正业务工作指导思想整党现场会。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把重视教育采取了哪些实际措施,是否制订了切实的人才培养规划,有无得力措施,作为整党端正业务指导思想阶段是否走过场的五条验收标准之一。验收时,由主管的常委、市长分别组成验收小组,在整党办公室的配合下,逐个听取汇报。还请党员和非党同志座谈,征求意见。综合几方面情况,评定出好的、一般的和差的。对于差的单位,采取个别帮助等办法,使他们尽快改变面貌。
整党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今年暑期全地区实现了普及小学教育,在此基础上,正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到1900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各种职工教育、农民教育空前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达到七十二所,1985年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招生达到四千五百二十人,与普通高中招生的比例是八点八比四。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取得明显进展,考取高等院校的学生数量也是这个地区较多的一年。
通过整党,解决对教育地位的认识问题,是顺理成章的。整党第一项任务“统一思想”当中,无疑包括着统一对现代化建设、对教育的认识。因为现代化建设的业务指导思想与小生产的业务指导思想的一个本质区别,就在于对待知识、人才的态度,对教育地位的认识的不同。我们把这个问题作为整党的重要内容,得到党内外同志的肯定和支持。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树立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新观念。


第5版()
专栏:

县一级要抓农业技术教育
中共山东省莱西县委书记 桂占山
振兴农村经济的突破口在哪里?提前五年翻两番的步子应该从哪里迈起?1982年春季,莱西县委组织了一百多人的调查组,深入农村寻找答案。马连庄乡下洼子村承包果园的几位农民,因为过去都参加过县乡举办的果树技术培训班,所以承包的四十亩果园,第一年就平均亩产六千五百四十斤,亩收入一千三百零八元;而绕岭乡望埠庄村九年前栽的五十亩苹果,因为不会修剪,不懂管理,九年投资两万多元,却没见一分钱的收入。在全县首批致富的一千多个专业户中,有80%是过去生产队的技术员或从工厂退休的技术工人。这一切表明,人才就是财富,翻番要靠人才。而当时我县的技术力量却十分薄弱,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很不适应。全县一百二十多万亩耕地,只有二百一十五名农业技术员;二十六万亩林,十二万亩果,只有三十八名技术员。这种状况与经济翻番的要求极不适应。通过调查,大家清楚地认识到,不抓教育,没有人才,实现提前翻番的宏伟目标就是一句空话。
急需人才,人才从哪里来?靠国家分配,要等半个世纪。因为上级每年分配给我县的中专以上的农民技术人员只有十几名;就我县目前的师资、财力讲,办中专又没有条件;唯一的出路就是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创办农业技术中学,遇到的突出问题是缺师资、缺资金,我们下大气力解决这两个问题。
首先,舍得拿好教师配备农业技术中学。县委提出,农技中学的专业课教师,要从全县挑尖子,不管挑到哪个部门,都要开“绿灯”。开始,有些同志想不通,认为轻重倒置。有个乡只有一名农艺师,县里要调他到农技中学任专业教师,乡党委书记找到县委说情,不肯放。有个高中校长对调数学尖子想不通。县委专门召开了常委扩大会议,引导大家从实现战略目标的高度来认识办农技中学的意义,使大家弄懂翻番与办学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懂得了技术人员越缺越要调出来办学的道理,纷纷表示,为了实现翻番,要谁给谁,不打折扣。
其次,舍得投资建设农技中学。开始在办学投资上,也有过争论。有人说,与其把钱用来办学,不如办厂,见效快,有实惠。我们说,办厂与办学比,是见效快,但是,一个工厂办得再好,所创造的价值是有限的。办学尽管眼前看不到实惠,但从长远讲,它培养出来的人才所创造的价值却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宁肯少办厂,也不能不办学。认识统一,保证了办农业技术中学的投资。
我们把县第一农技中学办起来以后,又接连将其他四所普通中学改为第二、第三、第四农技中学和一处职业技术中学,二十二处乡镇都将一处联中改办为四年制的农业初中。我们积极鼓励各乡镇自己集资办学,同时大力发展村办农民技术夜校,作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种补充,让暂时不能入学的历届中学生就地学习专业技术。武备乡自筹资金四万元盖了校舍,自聘了校长和专业课教师,培养本乡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店埠乡葛家?村办夜校,自1982年以来,每年坚持授课一百七十多课时,先后办了农作、机械、蔬菜、财会等专业班,受到群众欢迎。
开始,农技中学只开农作课,单一教授粮油的栽培知识,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又陆续增设了林果桑、畜牧兽医、多种经营及农工商经营等专业。县第一农技中学建校早,基础好,要求把它办成一所综合性的专业技术中学。其他农技中学的培养方向则因地制宜。学员毕业后,学校定期派教师分赴全县二十二处乡镇,对学员进行逐个考察了解,对他们进行指导,同时,定期将校办“科技推广”小报寄给他们。学校还规定,每年“五·一”、元旦为毕业学员返校日,让学员汇报思想,交流经验,学校向他们介绍农业科技信息和传授先进技术。学校对每个毕业生都建立了档案,对他们回村后的工作表现、做出的贡献、遇到的困难、提出的要求,都有详细的记录,各专业教师根据学员档案,分类进行指导。
农技中学已在群众中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去年第一农业技术中学招生二百名,报考的竟达五千人之多。


第5版()
专栏:

大学新闻系的招生办法应当改革
王维
今年8、9月份,我有机会参加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民主德国和波兰。在和这两个友好国家新闻界同行的接触中,了解了他们培养新闻干部的办法,发现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8月27日,我们访问了民主德国莱比锡大学新闻系。这个系的副主任维滕贝歇尔教授在介绍情况的时候,一开始就谈他们招收新生的办法。在民主德国,每一个高中毕业的学生,只要他想升学,大学里都有他的位置;但高中毕业生要进新闻系,则要经过严格的挑选。他说,新闻系的学生,要选择对新闻写作有天才的人,想读新闻系的高中毕业生,要先向一个新闻单位提出申请,得到批准,在这个单位编辑部工作一年,被证明为合格以后,才能由这个编辑部推荐给新闻系。到了新闻系,先进为期一周的训练班。由教师和有经验的记者测验他的知识水平、写作能力、外国语程度以及和人谈话的技巧,认为可以造就再决定是否录取。维滕贝歇尔教授说,采取这样的招生办法,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新生中不适宜培养做记者的很少;二、学生本人已在报社编辑部实习了一年,对新闻工作状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对自己是否适宜当记者也会有考虑。不象一般中学生那样只是从电影和文学作品中了解记者,以为当了记者可以周游世界,不知道做记者是件很辛苦的工作。
我们在访问波兰的时候,和雅盖隆大学政治科学系新闻专业的教研组长泰莱莎·萨辛斯卡·克拉斯交谈。她说,在波兰,华沙大学设有新闻系,雅盖隆大学和另一所大学只设新闻专业。新闻专业的学生是从政治科学系学生中挑选的。招生的时候向考生说明这个系包括新闻专业,但要在政治科学系读完两年,即读完这个系的基础课以后,再报名读新闻专业。政治科学系的学生在读基础课的时候,就要作新闻方面的实习。要求读新闻专业的学生多,一般是在三人中挑选一个。没被挑上的仍读政治科学系。读新闻专业的学生在三、四、五年级读新闻学方面的课程,包括写硕士论文,通过硕士生考试,毕业以后成为“文凭记者”。
在我起草本文的时候,匈牙利记者协会外事书记瓦伊达·彼得访问上海。我顺便向他打听匈牙利大学新闻系的招生办法,他介绍了一种更为严格的选拔标准。
瓦伊达·彼得说,匈牙利不在大学中设新闻系,而由匈牙利记者协会办一所新闻学校来培养新闻干部。这个学校向各新闻单位招收大学毕业生,以及已在各个编辑部工作了两三年的优秀青年,经考试合格录取入学。这些人带工资在新闻学校读一年,毕业后取得新闻学校的文凭,可以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瓦伊达·彼得说,1956年以前,新闻干部是大学新闻系培养的,1956年以后,有一段时间没有新闻系。现行的办法已实行了二十多年,他们认为是有效的。
知道了这三个国家新闻系(专业)招收新生的办法以后,重新萌发了我对改进我国大学新闻系招生办法的念头。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在过去一个较长的时间并不发达,每年毕业的学生数量很少,供不应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新闻事业空前繁荣,新闻教育事业也随之兴旺起来。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各地办有新闻学院、新闻系或新闻专业的高等学校,已有二十多所,在校新生,数以千计。在有了一定的数量的情况下,应该在质量上下功夫。要在大学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新闻干部,首先要在招生上进行改革。民主德国、波兰和匈牙利招收新生的办法虽不尽相同,但他们都讲究质量,严格选择可以培养成为优秀新闻人才的好“苗子”。
我不主张照搬外国的做法,但应该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教训,吸收人家的一些好的东西,对我们的招生办法加以改革。我不要求所有的新闻院、系、专业一起来改革招生办法,但我希望那些已经办了多年的新闻系,能够带头进行改革。改革要做准备,要下一番调查研究功夫,提出切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方案。改革需要支持,要求我们党的宣传部门和教育领导部门给予帮助,要求各新闻单位给予协助。


第5版()
专栏:

用电化教学培训师资
周君达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必须对现有的教师进行认真的培训和考核,把发展师范教育和培训在职教师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措施”。“要争取在五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内使绝大多数教师能够胜任教学工作。”据统计,目前在职的中小学教师有三分之一急需培训提高。有些省测算,使现有教师达到要求,即高中教师必须大学本科毕业,初中教师大专毕业,小学教师中师毕业,起码要十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显然,这样长的时间同形势的要求很不适应。因此,在改进现有的培训方式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电化教育在师资培训中的作用。
1978年,中央电教馆组织拍摄了斯霞等几位优秀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纪录片,在全国发行,受到了广大小学教师的欢迎,每部都发行几百个拷贝,在城市、农村巡回放映。有的教师跑几十里山路赶到县城去看,还要求连看几场。有的教师说:我不知道应该怎样才能把课教好,也没听过优秀教师的讲课,看了纪录片,对我的帮助很大。
电化教育在师资培训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学效率和提高教育质量三个方面。通常的培训,须脱产、半脱产集中学习,要有较多较大的培训场所,农村、山区、边远地区学校的教师受交通、经费、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也很难如愿。采用录音、录像、广播、电视授课,可以扩大教育规模,加速师资培训工作的进程。目前,培训中小学师资的师资也十分缺乏,各地的培训力量不平衡,采用电教手段,聘请高水平的教师授课,可以保证培训的质量。电化教学,视听结合,不仅能听讲课,还能看到不少形象材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当然,发挥电化教育在师资培训中的作用,要注意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手段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要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科、课程和内容,采取不同的手段与形式,而不要重此轻彼,力求合理地使用多种手段,发挥最大效益。电化教育用于师资培训决不是权宜之计,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第5版()
专栏:

郑州市集资办学见成效
河南省郑州市两年来共集资三千六百多万元,新建和改建中小学校舍二万八千多间,改善了办学条件。现在,全市中小学入学率已达90%以上。
郑州市包括六县八区,有五百来万人口,东部是砂碱地,西部是伏牛山区,自然条件差,一些学校设备简陋。近两年市级机关团体先后投资六百四十多万元,厂矿企业和群众集体投资二千一百多万元,郑州市地方财政拿出六百多万元,用于改善教学条件。许多中小学还开展勤工俭学,改造校舍,增添教学设备。生产发展较快的巩县,有八个乡办学集资达三十万元以上,使教学条件普遍得到改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地处伏牛山区的密县,去年集资超过四百万元,修复学校危房一千七百多间,新建教室九百多间,添置课桌九万八千多张,还有图书、仪器、体育器材等,入学的青少年成倍增加,很受群众欢迎。
景博 陈朝中


第5版()
专栏:

如何制止截留师范院校毕业生?
侯春山
《人民日报》十一月十日刊登记者所写《层层截留师范院校毕业生后果堪忧》一文,为了解决该文反映的问题,我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高师、中师毕业生一律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分配。逐步试行在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监督下,由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直接联系,“产销见面”、一次分配的办法。这样做可以减少中间环节,避免毕业生被层层截留和散失。任何单位不得任意减派毕业生,也不得中途截留按计划分配的毕业生,否则应追究责任。
二、建议对经过耐心教育,仍拒不服从分配的毕业生取消其分配资格,并令其偿还在校期间享受的全部助学金和部分培养费;上述毕业生如被录用,录用单位每录用一名要向教育主管部门交纳全部培养费(每个毕业生培养费约两万元)。
三、建议师范院校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预先分配的制度。学生一入学就明确毕业后到哪个地区,哪个学校,教什么课。
四、截留师范院校毕业生,从事其他工作,实际是变相挪用教育经费,建议有关审计部门予以追究。


第5版()
专栏:

江苏省苏州市旅游职业中学的学生正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拼盘。 
 高榴松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