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剧评

喜幽兰又吐芬芳
——昆曲《西园记》观后
李紫贵
以《十五贯》一剧蜚声剧坛的浙江昆剧团,最近来京演出了一批精彩剧目,使人感到这一古老剧种的顽强的生命力,并且在今后还会得到新的发展。看了该团演出的《西园记》等剧目之后,我更加深了这一信念。
《西园记》是贝庚根据明代剧作家吴炳的同名传奇改编的。原著长达三十三出,篇幅过大,枝节繁多。改编本采英撷华,刻意提炼,精心剪裁,删去了原本中赵玉英和王伯宁这条线索,集中描写了张继华、王玉真在阴错阳差的戏剧纠葛中的感情波澜,塑造了张继华这个在戏曲人物画廊中少见的艺术形象,从而为导、表演的二度创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导演诸君、周世瑞将这出误会迭出、充满情趣、笑料不断的剧目,在艺术处理上突出了它的轻喜剧风格,是十分得体的。著名演员汪世瑜的出色表演,更是将张继华这个既主观迂阔又诚笃痴情的可笑而又可爱的青年书生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维妙维肖。汪世瑜不愧为“生中高手”,他的扮相俊秀,嗓音甜亮,功底扎实,表演富于书卷气,这固然是创造人物的有利条件;但更为可贵的是,他继承了业师周传瑛的艺术精髓,将娴熟地运用戏曲程式和准确地刻画人物性格紧密结合在一起,一招一式都充满着感情,使人从他载歌载舞、有声有色的表演中,不仅获得极大的美感享受,而且见到了活生生的人物。汪世瑜的舞台节奏感很强,很注意掌握人物的分寸感。如第一场,张继华为了躲避闹市的喧噪,来到僻静的“西园”揽胜寻幽。汪世瑜以舒缓的步履、潇洒的身段,一下就将人物的闲情逸致展示了出来;王玉真在绣楼上将所折梅花不慎失落,正好打在张继华的额上,使他从小憩中惊起,但他并未探究原因,却捧着梅花欣赏玩味。汪世瑜以漫不经心的一笔,将人物粗疏的性格特征勾勒了出来;继而通过翠云“寻花”、玉真“还花”等细节,将张继华粗心大意、主观臆断的毛病作了进一步揭示。他自以为“梅者媒也”,从而猜定楼上的“赵玉英”小姐属意于他,不禁狂喜。这时汪世瑜的动作幅度逐渐加大、放开,真个是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将这位自作多情的士子那种洋洋自得的喜悦劲儿,渲染得恰到好处,其中对他一厢情愿的冒失劲儿,又不无善意的调侃。在短短的开场戏中,汪世瑜将人物从闲逸到惊喜乃至忘形的心理发展过程,揭示得层次清晰,细致入微,真实可信。随着剧情的发展,汪世瑜不断挖掘人物身上的喜剧因素,经过《讣惊》一场疑神疑鬼、时喜时悲的进一步铺垫,直到《夜祭》一场达到高潮。这时张继华断定赵小姐为了自己伤情而亡,悔恨万分,悲痛不已,设灵夜祭。香筠、王玉真、赵礼等人分别前来欲说明真相,均无法奏效,张继华的主观臆断真可谓“病入膏肓”。张继华的所作所为令人捧腹,汪世瑜的表演却一本正经,完全按人物的思维逻辑行事,绝无半点哗众取宠之意。只见他祭灵时悲恸欲绝,见“鬼”时胆颤心惊,撵“鬼”时煞有介事,拒婚时惶然逃跑……汪世瑜将人物的痴情、自信、呆滞、迂执、惶恐、惊惧等种种情状,揭示得酣畅淋漓、穷形尽象。这不免使我联想起川剧表演艺术家曾荣华在《评雷辩踪》中塑造的那位酸秀才吕蒙正来,吕蒙正和张继华这两个相似而又绝不雷同的艺术形象,在舞台上前后辉映,互相媲美。当然,比起老一辈艺术家们那种以少胜多、炉火纯青的演技来,我觉得世瑜的动作,有时稍嫌多了一点、碎了一点,似乎缺少一点“点醒”的停顿和造型。这好象一篇好的文章,虽然圆熟流畅,但稍欠棱角。戏曲艺术大师们在运用技术、技巧上,一般都经过少——多——少的阶段,这后一个“少”是厚积薄发,返璞归真,是艺术的仙境。我相信汪世瑜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会向这一更高的目标迈进的。
《西园记》中龚世葵饰的香筠,戏虽不多,但往往在剧情发展的关键时刻,很起作用。龚世葵很会演戏,表演自然,风趣幽默,很有生活气息。王世瑶饰的夏玉,虽是丑行应工,但高雅不俗,几个身段和水袖,不仅边式漂亮,而且同这位久考不中的老儒生的身份也很吻合。从他的精致的表演中,依稀可见乃父王传淞的风范。其他演员也很称职,起到了绿叶衬红花的作用。
这次浙江昆剧团既挖掘演出了久不上演的传统剧目,又创作和演出了三台富于剧种特色的新戏,说明他们在正确处理继承传统和革新创造的辩证关系上取得了新成绩、新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附图片)
《西园记》剧照 汪世瑜饰张继华 夏小希摄


第8版()
专栏:

歌剧新葩又一枝
丁毅
地处闽南侨乡的晋江地区歌剧团来京演出了闽台音乐剧《台湾舞女》,为首都歌剧舞台又添了一枝新葩。这个歌剧从今年3月开始试演,到现在已演出了九十九场,并获得了省十六届戏剧会演六项奖。
该剧是王再习、许一纬根据台湾王菊才先生讲述的故事编写的。主要描写了一位纯真的台湾少女白玉兰,因家庭破产沦为舞女,受尽凌辱。在偶然的情况下,她遇到了靠卖闽南特产“石花糕”半工半读的大学生叶少杰。他们原是青梅竹马的小友,这次相遇后,两人深深相爱。当叶少杰因无钱攻读,被迫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时,白玉兰不惜牺牲自己,被逼许嫁给富翁杜怀德,换取身价十万元,匿名资助叶少杰。叶少杰出国后,她四处逃匿,历尽艰辛。三年后,叶少杰学成归来,白玉兰却被捕入狱,两人再次相逢又成了生离死别。
《台湾舞女》写了一个舞女曲折的生活遭际,使人感到真实可信,了解到台湾的社会生活,看到社会的不公。同时,也从这位舞女身上,看到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无论是海峡天险,还是人为篱笆,都不能阻止这建立在同一文明基础上的情感的交流。
这部歌剧在艺术上也是成功的。为了使歌剧能够真实地反映台湾的社会生活,剧作者深入地进行了调查采访,从语言到风俗习惯、生活细节都做了精心的研究。他们特别着力于白玉兰这一人物的塑造,把她放在戏剧矛盾冲突的漩涡中,开掘她的内心世界,使观众深深关怀着她的命运变迁,不能不为她悲惨的生活遭遇洒下一掬同情之泪。
音乐创作是一部歌剧成败的重要因素。闽、台两省具有共同的文化传统,两省的民间音乐流传着许多相同的音调。歌剧的曲作者庄稼同志紧抓住这一特点,以两省共同流行的民间音乐为素材,加以发挥、创造,赋予它以现代流行音乐的节奏。这一大胆的尝试是基于剧本所描写的当代台湾的社会生活,是从准确地塑造剧中人物的音乐形象和表现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出发的。从而使全剧的音乐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
在表导演上,导演陈汉基同志和演员们着力于剧中人物的塑造,努力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深刻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在白玉兰为资助叶少杰出国留学筹集款项,被迫与富翁杜怀德签订“卖身契”一场戏中,运用夸张的舞蹈表现白玉兰极度痛苦的心情,确实是感人之笔。
晋江地区歌剧团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歌剧艺术的创作集体。这支队伍自1961年成立之后,屡经挫折,散而复聚,一直坚持演出新歌剧,坚持走歌剧艺术与当地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台湾舞女》就是他们创作的一部极有地方特色的方言歌剧。该剧演出的成功,又一次证实了他们所选择的是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附图片)
《台湾舞女》剧照 白玉兰(右)、叶少杰(左)与小妹一起憧憬明天幸福的生活。
本报记者 王景仁摄


第8版()
专栏:访问记

创作一定要有真情实感
——访《童年的朋友》导演黄蜀芹
唐斯复
电影《童年的朋友》在今年内两次获奖。女导演黄蜀芹抱着金色的“童牛”,举着文化部颁发的红丝绒奖状,眼睛蒙上了泪水。有谁知道,对这样一部戏不多,一般导演不愿接受的片子,她付出了多少心血才获得了成功。
当和她谈起《童年的朋友》创作经过时,她却先讲了一段1976年10月前后参加拍摄《连心坝》的往事。那原是一部批判“走资派”的电影,还没拍完,便传来粉碎“四人帮”的消息。后期录音时,影片的台词改变了,人物的行为含义全倒了个儿。“我感觉我们象骗子!这样的创作太滑稽了!”从此黄蜀芹把这个经历,作为创作一定要有真情实感,要凭着良心老老实实工作的鞭策。
《童年的朋友》原剧本内容是以“老延安”、“小八路”向观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而且必须在艰苦的陕北高原上拍摄。这正是当前许多导演选片所忌讳的,而黄蜀芹决定接受这个本子,是她切实感受到剧本中闪光的东西。她和剧作者一起,把原剧本作为再度创作的素材,又采访了二十多位“老延安”,从更多的老同志那里挖掘、吸收更多当事人切身的生活感受……当年的“小八路”在记忆里搜寻往日的踪迹时,许多生活细节、人生的理想、愿望和遗憾都渐渐地显现了出来。这些使黄蜀芹获得了导演的发现——以隔代人今天的目光思考和看待昨日的战争和人。她寻找到了拍同类题材影片的新的立足点。她从生活真实出发,很好地表现了当时被浓密的战争气氛笼罩着的延安。如影片中部队紧急调防时千军万马的气势,以及父母在前线的孩子们到组织部打听父母的下落,急切地寻找亲人的情景……小主人公侯志的爸爸牺牲了,但他就是不肯相信他的爸爸真的死了。至于他爸爸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他只依稀记得:“抱我骑过两回马,……很高……爱笑。”这就是战争环境中孩子的特定感情世界。侯志父亲的死是暗场处理的,而可爱的班长、罗姐失去生命,是孩子亲眼看到或预见到的。具有历史感的儿童战争片完成了,它引动了观众的情感和思考。
黄蜀芹导演的几部片子,风格各不相同,“再拍片子,我仍要寻找又一个不相同。”可以想见,她将在艰难和漫长的创作道路上,继续探索行进。


第8版()
专栏:

平凡出神奇
——观张大英彩纸塑艺术品展
丁刚
就让我们把这幅装饰画叫作《跳舞的姑娘》吧。您瞧,那浓重的深蓝色衬底上,一位身穿彩裙的姑娘正飘飘欲飞呢。当我的目光停留在姑娘的彩裙上时,断断续续的几个字就跃入了眼帘:“油炸方便面”,那美丽的彩裙原来是用方便面袋折叠而成的!
这就是彩纸塑,用糖纸、烟盒、方便面袋以及各种被废弃的彩色包装纸创作的艺术品。
三十年过去了,张大英,这位音乐学院的形体课讲师,用灵巧的双手创造了一千多个彩纸塑人物。她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在创作中,总结了折、叠、撕、拧等十余种表现手法,不用笔画,不打草稿,巧妙地利用纸的色彩和花纹图案去塑造人物。她还将创作与教学结合在一起,把这些形态各异的小人物带到课堂上去启发学生的形体表现力。
三十年过去了,这些美妙多姿的小人物终于走出了张大英的家门,来到紫竹院公园水榭的小展室,向人们展示他们各自的风采。在他们当中,有娇弱弱的林黛玉,有文绉绉的古埃及皇后,有用面包纸做的小阿信,有用烟盒纸做的嫦娥。孩子们爱吃的花生牛轧糖的糖纸,变成了戴着太阳帽的女郎,身穿和服的日本姑娘……在这千姿百态的人物中,你或许还能捕捉到生活在你身旁的某些人的影子呢。
“有用与无用的差别不是绝对的,包糖纸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之后,本不过是一种废纸。可是,依靠人们的智慧,却可能化平凡为神奇。”在走出展室的时候,王朝闻先生的这段话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了。(附图片)
左为用桂花牌香烟盒制作的《嫦娥奔月》 右为用凤凰牌香烟盒制作的《杨贵妃》。
王祖强摄


第8版()
专栏:

三种新型台历
在1986年开始的时候,将有几种新型的台历增加您案头的雅趣,有的还可以作为袖珍书随身携带。这里,介绍三种。
湖南人民出版社编印的《1986年青春诗历》,精选了近几年来引起读者注目的全国各地一百三十六位青年诗人的抒情短章,并附有作者的近影和自白。书页装帧精美,每日有“记事栏”,书末有“通讯录”,又是一本别致的日记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印了两本古典文学方面的台历。《古诗台历》共收历代优美诗歌三百六十五首,每日一首,内容与节气紧扣。难解诗句附有简明注释,每首都有简单明了的题解。依据诗意,配以篆刻印章,诗画并茂。《文学典故台历》是文学典故鉴赏辞典与台历的合璧。编者从我国古代的史传、别集、诗话诸典籍中遴选出三百六十五则有关作家作品的典故,每天一典,配以日期、节候,雅俗共赏。 
(诗言 璞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