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1月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张显扬 王贵秀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对建设时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和学习的原则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这就更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建设时期更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是几十年来我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实践证明,中国建设的任务比中国革命的任务更艰巨,因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也比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长的时间。在这方面如果稍有松懈或发生失误,就会酿成全局性的严重后果。“文化大革命”就是一个永远值得记取的教训。
建设时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所以更加困难,除了建设任务本身的艰巨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已有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关于建设的理论远不如关于革命的理论来得具体和成熟。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不仅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最一般的方法论原则,而且把这些原则具体应用于研究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形成了一套大体完备的革命的理论和策略。后来,列宁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写了象《两个策略》、《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等这样一些关于革命理论和革命策略的系统著作,并且成功地领导了十月革命。这一切,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无疑起过极大的作用。
可是,在建设方面,我们却没有这样具体的理论和完全成功的实践经验可资借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建设究竟怎么搞,只能靠中国共产党人自己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它的最一般的方法论原则,去进行独立的探索。这种探索,我们党在新中国建立后已经开始了,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因为囿于革命时期的经验,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运用于建设的时候产生了失误,因而未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真正解决问题,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且为此就要在政治上发扬民主,在经济上进行改革,同时相应地进行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这一切,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深入研究中国国情以后作出的。
有同志问,建设时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什么用?其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试想,如果离开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样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今天会是一种什么局面呢?那还不是仍然“以阶级斗争为纲”,哪里还有四化建设和改革可言?可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任何动摇和怀疑,都是毫无根据的。
现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已经确定,道路开始找到,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胜利。但是,建设的过程中仍然有大量的问题有待于探索。因此,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仍将是全党同志的一项长期的和基本的学习任务。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小平同志的这段论述,深刻地阐明了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遵循的原则。这个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并反复强调的。提出这个原则,目的是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反对理论脱离实际。列宁在阐述这个原则的意义时指出:“这个经典式的定义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往往被人忽视的那一方面。而忽视那一方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阉割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就会破坏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的实际任务,即随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着的任务之间的联系。”(《列宁选集》第2卷第398页)今天,小平同志重申这个原则,就是要告诫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定要把它同我们这个时代的实际任务联系起来,而不能把它当作教条来对待,或仅仅把它当作口号来空喊。
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实际任务,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或四化建设。因此,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就是要联系四化建设的实际,探索解决四化建设新问题的答案。
四化建设的成功,改革是关键。农村的改革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伟大的成绩。现在正在进行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四化建设为中心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要着重研究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谈到学习问题的时候说过:“当前的运动的特点是什么?它有什么规律性?如何指导这个运动?这些都是实际的问题。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懂得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部,也还没有懂得中国的全部。运动在发展中,又有新的东西在前头,新东西是层出不穷的。研究这个运动的全面及其发展,是我们要时刻注意的大课题。如果有人拒绝对于这些作认真的过细的研究,那他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00页)我们今天最大的实际问题就是四化建设,就是改革。如果在今天有谁不“时刻注意”这些问题,拒绝对这些问题作认真的过细的研究,那他同样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以四化建设为中心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的说来,还是一个崭新的任务,我们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的地方。在一切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说也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其主要表现有二:一个是似乎只有同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有关的问题,才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课题,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大都集中在这些问题上。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一般不在视野之内。再一个是,凡属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本身的问题,甚至是马克思主义的个别原理,都不许讨论,更不许有不同意见,一有不同意见,就被看成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甚至就是“阶级斗争新动向”。如此这般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理论严重脱离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脱离实际,又不许讨论和争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也就不可避免地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以后,情况有了变化。理论界研究现实问题,研究四化建设新问题的,逐渐多起来了。特别是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讨论之后,关于生产目的的讨论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讨论,是做出了成绩的。但是,由于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中“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还没有完全肃清,理论界真正敢于探讨四化建设和改革中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创造性地研究和自由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的空气还不浓。这种状况,同日益发展的四化建设的要求,同不断深入改革的形势,是不相称的。不联系四化建设和改革的现实问题去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高度去探索四化建设和改革的基本问题,理论工作怎么能为我们的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又怎么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呢?彻底肃清理论工作中“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真正做到以四化建设为中心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的理论工作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就能够对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5版()
专栏:

城镇集体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
邢逸初 刘刚 王国诚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城镇集体工业经济体制,也围绕搞活企业进行了一些改革,如推行承包经济责任制;按照“自负盈亏、自主经营、按劳分配、民主管理”的原则办集体企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经济利益,搞活企业内部的分配;恢复和建立各级联社,发挥集体工业经济联合组织的作用;等等。这些改革已取得了成效,推动了集体工业迅速发展。但是,这些改革只是个起步,离开按照集体经济的性质和特征办好集体企业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因此,要把集体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坚持下去,逐步深入,有几个重要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集体工业企业要入股、集资和股份化
城镇集体工业企业要由参加它的劳动群众共同集资入股来兴办。这是集体企业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集体企业同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根本区别。
但是多年来,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把集体企业入股集资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来割,只准劳动联合,不允许资金联合,原有集体企业退还了社员股金,新建集体企业则由各级行政部门筹资兴办。为了坚持集体企业的性质和特征,在城镇集体工业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必须恢复集体企业的股金制度,职工入厂(社)要缴纳股金。职工缴纳股金,不能是象征性的,要有一定额度,足以使职工在经济上与企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使集体企业真正成为劳动者自筹资金的群众性经济组织。
实行入股集资也是集体工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城镇集体工业面对日益展开的社会主义竞争,面对广大群众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必须进行技术改造,不断开拓新领域,开辟新门类,开发新产品,才能顺利发展壮大。这就需要大量资金。但不少集体企业底子薄,积累能力差,无力进行技术改造。因此,鼓励职工入股集资,是集体工业经济不断发展的有力保证。
在实践中,城镇集体工业企业已出现入股、集资和股份化三种形式:
一、基本股金。凡是在集体企业工作的职工,必须向本企业缴纳等额的基本股金,这是每个职工参加集体企业的条件和应尽的义务。基本股金要同企业经济责任结合。年终结算,企业有盈利,可在税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股金分红;企业亏损时,用基本股金弥补。除职工调离或死亡外,基本股金一般不退。
二、社会集资。企业向社会集资,分为集体股和个人股两种。集体股,由全民企业、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以留成或自有资金购买。个人股,城镇职工、居民、农村社员等均可认购。对社会集资实行保息和分红。这种集资,对企业不直接承担经济责任,实质上是一种有偿债券。
三、企业股份化。就是由国家、社会集团和个人共同投资举办企业。企业股份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集体企业与个人合资经营;集体企业之间合资经营;国家、集体、个人联合投资经营;等等。
集体企业股份化,可以在新办集体企业或按横向经济联合的企业中试行。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长期方针,股份化企业作为一种经济形式,是有发展前途的。
集体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应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援助为辅的原则,主要依靠自己筹集和积累,不能主要靠国家贷款。
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
城镇集体工业企业同全民所有制企业,虽然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但又有很大区别。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国家为了增强企业活力,实行国家所有、企业经营的制度。在全民所有制企业里,所有权和经营权是要适当分离的。而集体工业企业的生产资料归企业劳动者所共有,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直接相结合,所有权和经营权是统一的,企业应当既有经营权,又有所有权。
长期以来,由于受“左”的错误的影响,对集体企业大搞归口、升级、过渡,把集体企业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逐步改变为部门或地区所有制,使集体企业成为主管部门和地区支配的附属物,丧失了所有权和独立性。这种主管部门和地区所有制存在不少弊端:一是对集体企业统得过死,管得过多,使企业失去经营自主权;二是有些主管部门把集体企业作为自己的“自留地”、“小金库”,随意平调集体企业的资财。这些弊端至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需要尽快地清除,才能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此,主管部门必须把集体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归还给企业,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谈得上保证企业的集体所有制性质,才能使企业真正具备条件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努力搞好生产,关注企业经营,重视企业经济效益。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集体企业生产经营的灵活性,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生产方向,灵活地安排生产和经营,提高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使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各种需要,并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我们强调集体企业的主要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并不排除有些集体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离。这种分离可以有多种形式。如:一、联社集体所有,企业经营。多年来,随着集体工业的发展,随着国家建设需要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联社用集体积累兴办了一批新兴工业企业和重点企业,如塑料工业、技术后方厂等。联社投资兴办的这些骨干企业,可以实行联社集体所有、企业经营的方式。实行这种经营方式,既可保持联社的所有权,又能克服联社统一经营、吃“大锅饭”的弊病,有利于调动联社、企业和职工各方面的积极性。二、企业集体所有,联合经营。现代工业是建立在专业化协作的基础上的,随着专业化协作和横向经济联合的发展,集体工业企业必须走联合的道路,实行联营。联营企业实行统一经营,但各企业投入的资财,不改变其所有权。三、集体所有,个人经营。实践证明,以手工劳动为主、适宜分散经营的行业中,把集体工业企业租给或包给劳动者个人经营,有利于调动个人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工业生产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
政企分开,由集体工业经济
联合组织管理集体企业
当前城镇集体工业企业是由各级行政部门管理的。这种管理体制是“政企合一”的产物。自手工业合作化以后,全国各地成立了各级手工业合作联社。联社做为集体企业的联合经济组织,按照中央关于集体经济政策的规定,研究制定集体企业的具体政策,指导和管理集体企业,组织集体企业生产,制订发展规划,维护集体企业的所有权和合法利益,发挥了领导管理和经营服务的作用。十年动乱期间,联社的牌子被砸掉,组织体制被打乱,集体企业失去自己的联合经济组织,按行业归口由各工业行政部门管理。这样,就演变成按照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集体企业,使集体企业特征消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省市先后恢复和建立了手工(集体)业联社。但联社与同级的二轻(手工)行政管理部门,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没有独立的建制,实际上成为行政部门的附属物,或者是块空牌子。为了保持集体经济的特征,实行民主管理,必须对城镇集体工业经济领导体制进行改革。改革的关键是政企分开,由集体工业经济联合组织管理集体企业。
一、联社应当独立建制,同行政机构分开。二轻(手工)是行政管理部门,执行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而联社是集体企业的群众性联合经济组织,它具有领导管理和经营服务的双重职能。由于联社是经济组织,必须通过经营来为基层企业服务,因而是经济实体,是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前者和后者的性质和作用是不同的。因此,联社必须同二轻(手工)行政管理部门分开,独立建制,在遵守国家法令和接受国家计划指导的前提下,自主地进行各项经济活动,使联社真正成为为集体企业服务而组织起来的经济联合体。
各级联社是国家和集体企业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集体企业的“代言人”。为了适应当前的新形势,进一步发挥联社的作用,联社必须变管理型为服务型。联社要根据“服务”的要求,确定机构设置和服务项目,积极为基层企业提供各种迫切需要的服务,使企业感到参加联社对自己发展有利,可以得到生产经营上的方便和经济上的实惠。这样,才能吸引集体企业自愿地参加联社,联社才有生命力。
二、按所有制的不同,对集体企业和全民所有制企业分开管理。集体企业和全民所有制企业统一于一个行政部门管理,这是我国过去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体制的产物。多年的经验证明,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主管部门安排生产,往往产生重全民、轻集体,先全民、后集体,保全民、挤集体的倾向,压抑和限制集体经济发展。因此,集体企业和全民所有制企业必须分开管理,集体企业由联社按集体所有制管理,能够有效地落实党和政府的政策,维护集体企业资财所有权,同侵犯和破坏集体经济的行为作斗争;有利于按照集体经济的性质和特点办好集体企业,使它为四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全国第三次洋务运动学术讨论会简述
由《历史研究》编辑部、《近代史研究》编辑部和兰州大学历史系联合主办的全国第三次洋务运动学术讨论会,于今年8月下旬在兰州举行。参加会议的史学工作者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围绕洋务运动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洋务运动的内容
关于洋务运动与清政府外交活动的关系,有的同志提出,洋务运动不应包括外交活动。洋务运动的核心是“借法自强”,基本上属于内政的范畴。有的同志却认为,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交活动是洋务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不可截然分开;否则,洋务派人物中也就无“爱国”与“卖国”的区别。还有的同志指出,外交活动与洋务运动有联系,又有区别。那些与洋务运动有直接关系的外交活动,象洋务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涉外事务,应算作洋务运动的内容,但不能把清政府的对外宣战、媾和等外交活动与洋务运动混为一谈。
关于“洋务思潮”问题,不少同志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确曾出现了洋务思潮,它是洋务运动产生的思想基础,其主旨是“中体西用”。洋务思潮是中国近代学习西方过程中一个层次较低的中间环节,它继承了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的思想,并孕育了早期改良派思想。它在当时对传统的封建思想具有一定的冲击作用。
关于洋务思潮与早期改良派思想的关系,一种意见认为,当时只有洋务思潮,不存在所谓的早期改良思想。另一种意见认为,早期改良思想产生于洋务派的实践活动。起初,它只是洋务思潮中的一翼,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改良思想才同洋务思潮分道扬镳。第三种意见认为,不能把洋务思潮同早期改良思想相提并论,两者在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对待民族资本和西方政治制度的态度等方面都是根本不同的。
二、洋务运动的性质、作用及其历史地位
关于洋务运动的性质,有的同志认为,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开明派发动的改良或救亡运动。类似的观点认为,这是当权的地主阶级开明派发动的、具有初步资本主义倾向的改革和建设运动。有的同志提出,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中一部分当权派进行的低层次的西化或近代化运动,它以引进西方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但未涉及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不同于后来的戊戌维新。也有一些同志认为,洋务运动的纲领带有明显的封建性,其目的不是要资本主义化,而是维护封建统治。所以,它只能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关于洋务运动的作用与历史地位,一种意见认为,洋务运动在近代第一次将学习西方的主张付诸实践,符合当时的世界潮流,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相反的意见认为,洋务运动不属于近代化的范畴。近代化是指系统、完整的资本主义化,即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而洋务派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政治集团,洋务运动主要是一个政治运动。若说它是近代化运动,那对于当时清政府的性质等一系列问题又该如何解释?有的同志虽然也承认洋务运动顺应了历史潮流,但又认为它做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化的第一炮”,本身没有打响,从而未能使近代中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并且从洋务运动同民族资本主义、外国侵略势力和封建势力三者的关系来看,其反动、消极方面是主要的。
关于官督商办企业的性质,也有三种不同看法:一、官督商办企业是国家资本主义;二、它是一个新旧事物的混合体,既具有封建国家所有制的特点,又具有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三、官督商办企业应属于民族资本,在这些企业中,商股、商董起着主导作用;民族资本在当时打着“官督商办”的招牌是必要的。
三、洋务运动的评价标准和研究方法
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评价洋务运动?有的同志认为,主要应看洋务派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怎样的主观努力。有的同志提出,既要把洋务派同其前人作比较,也要与其同时代人作比较,同时还应结合时代潮流,看他们是向资本主义走,还是向封建主义走;不仅注意其活动在当时所起的作用,也应注意这些活动对后来造成的影响。也有一些同志强调,洋务派中主流派身上的共性,决定着洋务运动的性质,应做为评价洋务运动的主要依据。
在研究方法上,有的同志主张,研究洋务运动固然不能脱离阶级分析,但洋务运动同时又是一种经济活动,所以,应注意它与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基础的关系。
有的青年史学工作者建议,洋务运动的研究应突破只注意因果关系的“线性化模式”,采取新的方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张克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