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0月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为郑成功塑像欢呼
赵沨
欧洲人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雕塑,建筑、雕塑是凝固的音乐。我参观了厦门郑成功塑像,深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民族英雄郑成功,文韬武略,文武双全,塑像作者时宜同志在处理这一性格特点时,是独具匠心的。塑像表现的武将风度,但不是剑拔弩张,而是武略其外,文韬其内,象当年挥师台湾前的运筹,又象动员水师拔锚起航的决断。中国京剧艺术家所称道的“武戏文唱”的境界,庶几近之!
塑像是静态的艺术,但郑成功塑像在沉思状态中又移步前倾,这一静态中的动态,使我感到了音乐的韵律美感。
一座雕像,可以说是一个城市、一个建筑的高度文明的体现。纽约的自由神像,大则大矣,内部可以依电梯而上,但就艺术的美感享受来说,只能说是实用美术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而我们,在创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大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福建省、厦门市两级负责人在决定、支持这一工作上,是有远见卓识的。
有人说,看一个国家音乐文化水平的高下,在于其交响乐和歌剧院水平的高下。我认为,这是对的,但不完全。一个国家音乐文化水平高下,还在于群众音乐教育水平、音乐生活的高下。同理,一个城市的建设,不仅首先看它工业设施和市政设施,还要看这个城市有无风格各异的建筑群及与之相呼应的雕塑、壁画……。
因此,郑成功塑像的揭幕,不仅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情谊和爱国热诚,而且表现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远见卓识。这是值得热烈欢呼的!(附图片)


第8版()
专栏:

文化还得下乡
林涵表
最近与一位老作家回忆起六十年代参加农村文化工作队活动的旧事。记得当时虽然条件艰苦,工作辛苦,却也苦中有乐,因为确实受群众欢迎。由此我们谈到现在农村群众的文化渴求。有人说,现在电视机普及了,特别象广东农村比较富裕,文化提高了,搞群众文化的方式可以不一样了。我却还有不同的看法。
搞不搞文化工作队,自然不必勉强,不过文化下乡,却仍是广大群众的渴求,电视机不可能代替一切。不久前我又去过一次珠江三角洲。同经济上的发展很不相称的是:我去的这个乡的文化俱乐部之类的机构为数寥寥。听说唯独电视录像大为流行,附近乡村亦然。要买书,得跑到几里地外的区里才有书店,书店基本没有什么象样的书,《陈真》之类的小人书倒不少。剧团近年来也不大来了。倒是什么录像都有,不过思想和艺术属上乘的却极少,录像质量也差,图像和声音都不清晰的照样卖钱。小孩子有时一天看两场录像,一天花上两、三元钱并不在乎,农民现在对文化用费并不吝惜。但花了钱还得浪费孩子们的光阴,他们得不到真正的文化享受。二十年前我们参加文化工作队活动解决过的一些问题,现在在某些地方仍然是问题,这就不能不使人担忧了。去年我在广西某县排戏,看到的情况也差不多。没有文化活动,于是从外面流进来的种种不健康小报就得以占领文化市场。这便是那些文化掮客居然大有市场的原因。如果要根绝这些无聊的东西,只有以正制邪,搞好群众文化,给群众以上等货,去驱逐劣等货!
我想文化还得下乡,文化人还得有组织地常常到农村走走!艺术家不能满足于仅仅通过电视屏幕同农民群众见面,这种“犹在屏幕半掩面,千呼万唤不下来”的做法,应该大大改变才好!


第8版()
专栏:

豫剧新花满枝头
傅晓航
前不久,河南省戏曲学校八○届毕业生来京实习演出了豫剧《情验》以及现代戏《双美赞》等,只见满台蓓蕾初绽,朝气蓬勃,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还为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和社会福利院举行了专场演出。
《情验》是根据王魁负桂英这一古老的戏曲题材改编的。剧本和演出汲取了晋剧、川剧的不少长处,又有不少创新。剧本突出了主人公敫桂英这一人物形象,描写她心地善良,对幸福爱情追求执著,直到最后幻想破灭,以自缢的行动表现她对那个黑暗社会和负心汉的强烈愤懑。人物性格发展很有层次。剧本以白练贯穿全剧,以白练定情,又以白练自缢,是别具匠心的。对王魁的处置,运用梦幻的形式,让王魁精神崩溃自殒,替代了鬼魂上台的活捉,也是大胆的试尝。剧本的改编基本上是成功的,只是语言还有一些值得推敲之处。
令人感到振奋的是,剧苑里展露的这批新苗,他们的唱做念打都很好,显示了扎实的基本功。敫桂英的扮演者李明(见右图)的身段和水袖功夫,更是让人赞叹不已。它不是单纯的卖弄技艺,而是密切结合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成为塑造人物的有力手段。其他剧目的一些演员,如青衣孙娟,花旦王洁、刘辉,老生李书奇、孙银龙等都很有光彩。让人们看到了豫剧一代新人正在茁壮成长。
在这里不能不使我们想到培育这些剧苑新秀的辛勤的园丁们。学员在校五年,除了文化课,学习了将近三十出戏,他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灌注了园丁们的无数心血。河南省戏曲学校是一所有三十年校龄的艺术教育机构,那里的教职员工长期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办学,为全国输送了许多优秀的豫剧人才。豫剧蔚然成为我国可数的几个剧种之一,这和戏校培养的人才有密切关系。
同其它事业一样,要使戏曲事业兴旺发达,关键是提高编剧、导演、演员以及其他演出人员的素质,而提高他们素质的关键又在于戏曲教育。三十多年来,我国戏曲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它对戏曲事业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从振兴戏曲的发展前景看,我们的戏曲教育体制还很不完善,还有许多工作等待我们去做。戏曲教育事业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附图片)
豫剧《情验》剧照 王宗云摄


第8版()
专栏:

乡间的印象
——看户县、金山、东丰三县农民画展
卢小飞
农民画是开自农村社会的一扇小窗。农民画的语汇带有浓郁的泥土气,品来又别有滋味。户县、金山、东丰三县农民画展展出的两百幅画,洗炼地描绘了今日农村的新貌。
看农民画,可以感受到农民的思索。一幅颇有半坡文化风彩的《鱼》,反映了农民对搞活经济的追求;一幅宝蓝色大衬底的《鸡儿成群》,寄托了农民对安定、富庶的小康生活的向往;一幅富有象征色彩的《帮军属》,体现了青年农民崇高的理想和火一般的热情。这里也有农民的幽默,看《神机妙算》里的关东老爹,正得意地用手中的袖珍电子计算机核计着眼下的收成;再看《福到了》中的老两口,乐不可支,忙忙捣捣地将福字倒贴于门上——这是东北地区夸福的风俗,意思是福到了。这里,还有农民的浪漫,一大片淡雅的黄色块,清爽爽似蒙蒙雨雾,近看方知是《挂面》;一长幅青花土布在水中飘摆,带着诗韵,带着乐感,这是《洗布》。
“洋不过你,土过你”,户县人这么说。所谓“洋”,其实包括了外国的,中国的,所有正统画法。所谓“土”,自然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它可以因地因人而宜。发挥“土”的优势,突出了各自的风格,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张新英有一组灶台画,画的是上海郊区农家的土灶、铁锅、蒸屉、花盘等,粗线条勾勒,色彩浓艳,本是些不宜入画的俗景俗色,经她一画,竟是一个极美的天地。有趣的是,金山的农民画家一多半是妇女,许多人识字不多。然而,她们精于刺绣、剪纸,将这种手法用于绘画,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她们的《放鸭》、《社戏》、《农忙》、《造新屋》等画,象吹来一股清新的春风,令人心爽。
有幅《闹元宵》也很有意思,画的是正月十五耍龙灯的喧闹和人们热烈的情绪。人物既不讲究形体的准确,画面布局也不注重空间的透视感,手法夸张,局部或变形或特写,随作者的主观感受而调遣,加以浓重的民俗色,给人印象很深。画家王景龙画这类画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个性,他并没有去师承印象派大师们,也不一定是依理性去画,但他们之间却有通衢,或因同出于生活的灵感?
乡间的沃土哺育了这支农民美术队伍。户县农民开展美术活动历史较久,现已发展到两千一百多作者,金山县和东丰县也各有了三百多人。他们有的虽然没有离开土地,但也面向社会,从事公益宣传、商品广告、建筑美术、家庭美术……。这是农村建设的一支新军,正用他们的手笔描绘着最新最美的农村图景。


第8版()
专栏:

《白薇作品选》出版
白薇是活跃于中国三十年代文坛的知名女作家。最近,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白薇作品选》,共收入她解放前创作的长篇小说《炸弹与征鸟》、话剧剧本《打出幽灵塔》、《乐土》、诗歌《石匠》等作品,这些都是解放后第一次与读者见面,有一定历史价值。
(果伟)


第8版()
专栏:

评书《瓦岗英雄》将出版
著名评书演员单田芳播讲的长篇评书《瓦岗英雄》(原名《隋唐演义》),即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评书着重描写了隋末农民起义军奋起反抗暴政的过程。
(李建华)


第8版()
专栏:

民族魂 赤子心
——赞舞剧《东归的大雁》
薛天
在金色的季节里,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歌舞团,为首都人民送来了一台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大型民族历史舞剧《东归的大雁》。
《东归的大雁》反映我国的土尔扈特蒙古族,为了反对沙皇的武力征服,于1771年,在渥巴锡可汗率领下,举行武装起义,行程万余里,历时八个月,浴血奋战,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返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用舞剧把这一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真实历史事件搬上舞台,对一个盟的歌舞团来说,确非易事。然而他们知难而进,勇于实践。以集中凝炼的戏剧结构,起伏跌宕,气势悲壮,再现了这一光辉的历史篇章,并塑造了渥巴锡、江基尔、渥利亚斯等英雄人物形象。《东归的大雁》充分运用舞蹈手段来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
全剧以风格浓郁、舞姿优美的《雁舞》来点题,并贯彻始终。这个“题”点得好。因为,蒙古族人民热爱鸿雁,在他们心目中,鸿雁是自由的象征。序幕中的《雁舞》,表现了受苦难的土尔扈特蒙古族人民,不甘凌辱,向往自由。在第三幕中,当渥巴锡可汗决定率部起义的关键时刻,舞剧编导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让雁与人、人与雁交织起舞。大雁在寒冷的时刻要飞向温暖的地方,而孤雁只有跟上雁群才能摆脱困境,雁群还需要“头雁”来带领。远离家乡备受凌辱的民族,只有回到祖国的怀抱,才能挽救民族的危亡。
第四幕,一场大战的间歇后,《雁舞》再一次出现在渥利亚斯的幻梦中。以雁舞变幻组成的色彩绚丽的水舞、树舞、草舞,寓意深远,这是家乡的草原、家乡的河流、家乡的树林……。祖国在召唤,渥利亚斯和江基尔陶醉在幸福之中,他们的爱情从开始就是建立在一个信念上——我们是中国人,决不做沙皇的奴隶。但事实是残酷的,战斗在继续进行,渥利亚斯在解救被围困的同胞时,不幸中弹牺牲……。由《雁舞》的演员组成的一段“白纱舞”,象征着纯洁、忠贞。在男声低沉哀泣的伴唱声中,肃穆深沉,催人泪下。
全剧以《雁舞》来贯穿,这一虚线的敷设,加深了主题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感染力,打开了观众联想的翅膀,从诗一般美的舞蹈意境中,得到了启迪、鼓舞和教育。
巍巍长城,旭日东升。可汗渥巴锡和江基尔带领着土尔扈特蒙古族人民,簇拥着渥利亚斯公主的遗体,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可汗渥巴锡面对朝阳,跪倒在长城脚下,双手捧起了祖国的“泥土”……。这是舞剧结尾悲壮的场景。民族魂,赤子心,震撼着观众的心弦!
祝乌兰察布盟歌舞团为民族舞剧艺术增添了一朵鲜艳的新花!(附图片)
舞剧《东归的大雁》剧照 李祖慧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