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友谊之花

陵园怀英灵
施大鹏
朝鲜北方多山。山连着山,绵延不绝。平安南道的桧仓郡掩映在崇山峻岭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就坐落在当年志愿军总部所在地桧仓郡高达一百五十米的山腰。
秋风清,飞叶送秋声,丛林顶着蓝天,白云飘忽,这里景色显得格外清丽。年复一年,每到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纪念日,朝鲜人民的代表和中国同志,总要来陵园瞻仰。今年恰逢这个光辉日子的三十五周年,朝鲜的兄弟姐妹和祖国特地前来参加纪念活动的亲人们,更是络绎不绝地往陵园去瞻仰。
进入陵园,登上二百四十级台阶,人们可以看见陵园的琉璃牌坊,上有郭沫若的题字:“浩气长存”。
一座绿瓦红柱纪念亭迎面挺立。亭里的白色纪念碑上刻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烈士永垂不朽”。绕过纪念亭,拾级而上,来到一个别致的小广场,就会看到一尊底座由大理石砌成、高十四米的志愿军铜像。铜像正面镌刻有朝鲜语碑文:
“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旗帜下用鲜血凝成的朝中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顺台阶再往上,便是志愿军烈士墓地。在朝鲜战场上与朝鲜战友并肩作战、生死与共、谱写过无数可歌可泣战斗诗篇而最后英勇牺牲的志愿军英雄儿女,就安息在兄弟邻邦的美丽国土上。
在墓地前排正中,有一座较大的坟墓,前面常放着金日成主席送来的花圈或朝鲜人民送来的花束。高高的墓碑上刻着“毛岸英同志之墓”七个字。毛岸英——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朝鲜人民的亲密朋友毛泽东主席的儿子,在抗美援朝战斗中,英勇地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
毛岸英从小在母亲杨开慧同志身边,受到革命的教育。八岁那年同妈妈一起被关进敌人的监狱,受过严峻的考验,后来又流落上海街头,成了可怜的孤儿。是党,把他从苦难中拯救出来。他曾在苏联学习,也曾在延安附近的农村上“劳动大学”。解放后,又去工厂。1950年,他积极响应党中央抗美援朝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前,他匆匆到医院向刚动过手术的爱人告别,就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同朝鲜战友并肩抗击侵略者。当时哪里想到,这竟然是这对年轻人的诀别呢!
是党中央,把成千成万优秀的中华儿女派赴抗美援朝的前线;是毛主席,亲自把岸英交给彭总。毛岸英同志到朝鲜后,在志愿军总部任翻译、机要秘书兼做参谋工作。他日日夜夜紧张地收集战况,翻译电文,传送首长的指示,参加作战会议,常常是接连几天很少休息,眼里布满血丝。
1950年11月25日,第二战役刚刚开始。彭总通霄未眠。岸英正在签收特级战报,敌人的飞机掠过总部上空,向北飞去。同志们已陆续撤进防空洞。岸英同志仍留在作战室。狡猾的敌机突然折回,猛袭过来,扔了大批炸弹、凝固汽油弹。周围大片土地顿时沦于火海。毛岸英,与另一参谋当即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八岁。
彭总噙着眼泪,心情十分沉痛。他把噩耗急电报告党中央。以后回北京时,还亲自向毛主席汇报了岸英为夺取抗美援朝的胜利而忘我奋斗和壮烈牺牲的情况。毛主席抑制住内心的悲痛说,革命战争,总是要死人的。为了国际主义事业,反抗侵略者,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儿女,前赴后继,牺牲了成千上万的优秀战士。岸英就是属于牺牲了的成千上万革命烈士中的一员,一个普通战士。不能因为岸英是我——党的主席的儿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人民而牺牲。毛主席还说,岸英的遗体没有运回国内,安葬在英雄的友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国土上,体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军民同甘苦、共患难的精神,体现了中朝两国人民长期互助的友好关系是用共同斗争的宝贵的鲜血凝结起来的!这很好,做得对!
对毛岸英和其他志愿军烈士的牺牲,朝鲜军民十分悲痛。金日成主席很关怀烈士们英灵的安息,指示朝鲜人民在自己国土上修建了不少纪念碑、合葬墓和陵园,以作永久的纪念。
我在朝鲜工作期间亲身感受到,每当同朝鲜同志谈及中朝人民之间的珍贵友谊时,他们对毛主席送自己的儿子到朝鲜战场总是十分激动。儿子牺牲后,遗体和其他志愿军烈士一起永久留在朝鲜,朝鲜同志对此尤其感动。他们都衷心祝愿中朝友谊之花象他们最喜爱的金达莱那样,坚韧不拔,世代盛开。(附图片)
朝鲜桧仓郡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牌坊
毛岸英烈士墓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波哥大散记
顾子欣
今年8月,我在哥伦比亚访问时,曾三进波哥大,可还觉得没看够似的。我想,我是爱上了这美丽的城市。
哥伦比亚虽属热带国家,但8月的波哥大,却刚刚进入早春,天朗气清,凉爽得很。春天虽也是雨季,每天阵雨来时,其势如泻如注;但顷刻雨住云散,便又是耀眼的太阳、碧蓝的天空。而整个城市经雨洗之后,更显得玉洁冰清,分外妩媚。
波哥大是一座矗立于安第斯山脉东侧高原上的山城。城中建筑,既有西班牙古典式的教堂、别墅,也有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可以说是各得其所,各具情致。市中心恰好在山谷里,许多高层建筑,象国家银行、航空大楼和一些豪华旅馆,都集中于此。城里的街道都随着山势走,蜿蜒曲折,好似河流。这些“河流”带着汹涌如潮的车辆,汇集到市中心来,又通过立交桥,使车辆盘旋而过,分流溢出。因此从高处看,市中心就象浪涛翻滚的大漩涡,那些高层建筑则好似挺立在漩涡中的中流砥柱。
你若嫌这闹市景象过于眩目,只消一抬头,便可望见静穆的青山。城北的蒙塞拉特山高耸入云,那建在山顶的白色的小教堂,就仿佛嵌在蓝天里一样。山顶是一个旅游胜地,乘电缆车,十分钟就可到达。出城走走,景色更佳。有连绵不断的山峰,有飞流直下的瀑布,还有苍翠的咖啡园,碧绿的牧场。你看那母牛一边吃着青草,一边用尾巴替身边的牛犊撢扫着牛蝇——一幅多么恬静怡人的田园风光呵!
波哥大始建于1538年,原为南美洲格拉纳达帝国的京城,当时人口约六万,多为印第安人。此后因遭瘟疫、地震与天灾,波哥大曾几度兴衰。1819年,哥伦比亚人民在南美民族英雄西蒙·博利瓦尔领导下,终于打破了西班牙殖民主义的羁绊,赢得了独立。1830年,波哥大被定为哥伦比亚国都,但长期发展缓慢。只是到了本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它才迅速发展起来,如今已成为一座拥有六百万人口的现代化大都市。
这座现代化城市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也洋溢着浓厚的艺术气氛,故又有“南美的雅典”之称。这里有1572年创办的大学,有1777年建立的图书馆,还有许多反映印第安人古代文明的史迹。单是各种博物馆就不下三百所。其中有所黄金博物馆,是哥伦比亚引为骄傲的国宝。
哥伦比亚盛产黄金,在历史上被誉为“黄金之国”。早在数千年前,当地的印第安人已会制造金器。到了十七世纪中叶,哥伦比亚的黄金产量几乎占世界的一半。波哥大黄金博物馆中的展品,就是印第安人公元前两千年到公元十七世纪制作的,共约二万九千件。其规模为世界之冠。当你走进博物馆的“黄金大厅”时,只见四壁橱窗里各种金器争相辉耀,璀璨夺目,仿佛进入了一个神话般的黄金世界。
除了黄金博物馆,波哥大还有一大奇迹——盐矿大教堂。波哥大附近的山区含有丰富的盐矿。那里有座小镇名叫齐巴契拉,当地居民大都是世代相传的矿工。他们长年累月地在山中开矿挖盐,终于把一座山快要挖空了。他们便别出心裁,把这巨大的山洞改建成了一座教堂,故名盐矿大教堂。这教堂有一百五十米深,可容纳三千人。里面装有电灯,照耀着圣坛、甬道和一幅幅圣像;而那空阔的穹顶和四周狰狞的岩壁却仍留在一片幽暗之中。这明暗对比,使整个教堂显得格外深邃,无限神秘。我站在教堂中,不由得肃然起敬。我敬的不是那十字架上的基督,而是创造这奇迹的哥伦比亚人民。
波哥大既美丽而又神奇。哥伦比亚有“鲜花之国”的美称;波哥大就象这国中的一座大花园,无论走到哪里,处处鲜花盛开,弥漫着馥郁的芳香。当然,象世界上许多大城市一样,波哥大也存在着某些弊端。在前进发展的道路上,哥伦比亚人民也有自己的困难和问题。但我在同他们的接触中,感到他们是那样乐观和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使我相信:明天的波哥大一定会比今天更美丽。(附图片)
波哥大一角


第7版()
专栏:域外拾零

富国何以穷人日增
唐若水
说来也怪,在号称“世界第一富国”的美国,穷人的数目近年来却与日俱增。前不久,美国的一家报纸《今日密歇根》透露:根据某官方机构的统计,全国目前的穷人数已高达三千五百万,其中将近40%是儿童;此外另有一千二百万人在官方规定的“贫穷线”“上下徘徊”——他们虽不算是穷人,但“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沦为穷人。他们不仅物质生活困苦,精神上也难免悒郁寡欢。
当今,美国的穷人并非个个都是失业者以及他们的家庭成员。一项统计证实,“当代穷人”中有“相当比例”是那些全年工作的职工。由于工资过低和物价上涨,他们虽然拚命工作,却仍受着挨饿的威胁。一位经济学家还指出,今天的美国穷人比五年前更不易“摆脱贫穷”,因而他们更“值得同情”。
穷人不断增加,无疑引起美国社会各界的关注。一位年轻的社会学家艾密迪在报上分析说:“在第三世界国家发生饥荒倒是情有可原,因为农业不发达,一遇到灾荒便一筹莫展。但我们美国有最好的土地和气候,有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我们的粮食堆积如山,然而却有那么多人挨饿——这真叫人不可思议!”此外,她还批评政府“冷漠”地准备削减对穷人的救济,并呼吁国家和私人“合力”来帮助穷人“摆脱困境”。
贫富悬殊、社会两极分化,这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产生的恶果。美国《洛杉矶时报》曾经这样描述:“匮乏与花天酒地、潦倒与穷奢极侈、赤贫与豪富并存,这始终是美国一般的城市生活中,特别是纽约的城市生活中一个矛盾的现象。”据调查,今日美国的百万富翁已达到四十万人以上,而与此同时,数千万贫民的处境则仍无改善。以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布朗为首的特别工作小组今年初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指出:尽管美国农产品“生产过剩”,但是,“多达两千万的美国人每个月都会有段时间挨饿”。这,也许是美国经济繁荣下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吧!


第7版()
专栏:

空气清新的莫斯科
杨其嘉
现在,无论是苏联专家还是外国专家都公认,在众多的世界大城市中间,莫斯科是空气很好的一个。
莫斯科是全苏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面积九百平方公里,人口八百多万。市内拥有汽车、机床、轴承、金属加工、电力、化工、冶金等十多个工业部门,曾有“重工业堡垒”之称。但是,令人惊奇的是,这座城市既没有工业城市常见的烟雾,也没有闹市经常听到的噪声,整个城市显得十分优美、宁静,特别是空气,一年四季始终那么清新宜人。
据专家研究,莫斯科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清洁、空气最清新的城市之一,主要是靠绿化。现在森林、公园、花园、绿树成荫的小广场、街心花园面积约占莫斯科总面积的40%。市郊有十一个自然森林区,市内有八十四个公园,四百多个小公园,一百个街心公园,人均占有绿地三四十平方米。在莫斯科的全景图上,有八条绿色林带伸向城市中心,如同八个“绿色楔子”把市内各种公园同郊区森林公园连成一体。二十米宽的绿色林带沿街道延伸,它们可使过往汽车的噪声减少十到十二分贝,使吸入的“每口空气”中有害微粒减少七十五个单位,风速减少10—2米/秒,排出废气的浓度减少到最低程度。
然而他们并不满足现在的成绩。据报道,现在苏联每年都要拨出一亿多卢布用于保护莫斯科的自然环境。莫斯科的绿化面积每年要增加三四百公顷,仅在广场、街心花园和公园里就要栽植各种树木二十多万株。
人们都知道,历史上莫斯科市郊曾是驼鹿的天堂。但因林木日减,十月革命前这种动物濒临灭绝。随着绿化面积日益扩大,现在驼鹿又重新繁衍起来,并且已经发展到几万只。


第7版()
专栏:

欧洲“铁路先锋”今昔
林军
拥有欧洲大陆上第一条铁路线的比利时,今年五月五日迎来了欧洲大陆铁路运输的一百五十周年纪念日。
在一八三五年布鲁塞尔—马里纳线正式通车后的五十年间,比利时一直是世界上铁路线最稠密的国家,一八七○年的铁路总长度为三千一百三十六公里,雇工人数为全国企业之冠,铁路的发展促进了比利时整个工业的发展。
比利时一开始就注意发展机车车辆制造等工业,一八三五年底第一辆蒸汽机车“比利时人”号问世。当时,比利时是欧洲大陆上的“铁路先锋”。后来在波斯、巴西、埃及、西伯利亚等地修筑铁路,又赢得了“一流铁路技术”的世界声誉。一九四八年,面积只有三万多平方公里的比利时,铁路线长达五千零三十四公里,铁路成为主要交通工具。
近五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兴起,比利时铁路与世界各发达国家一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围绕铁路运输的“快速、安全、方便、舒适”,比利时铁路公司很下了一番功夫。现在电气机车的牵引力都在七千马力以上,时速在一百四十至一百六十公里。信号系统的自动化和车厢的舒适程度都在不断提高。
为了吸引旅客,铁路公司想方设法开办新的服务项目,如一夜之间可到达西欧许多大城市的“欧洲之夜”列车;比利时和英国之间火车——轮船(汽垫船)联运;为旅行者提供小轿车的火车——小轿车旅游……此外,公司还出售名目繁多的减价旅游车票,在全国开办五日游、八日游、十六日游、周末游等,甚至把这种旅游线延伸到荷兰、卢森堡等国。
在改进铁路运输设备和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铁路也作了全面调整:在一千九百零七公里主要线路上运行电气列车;在一千八百三十四公里次要线路上运行内燃机车;偏远地区的一千多公里铁路线则停止运行。
一九六六年底“退役”的蒸汽机车并未绝迹,它们作为“蒸汽火车旅游”项目被保留下来。这些“活的博物馆”使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说:“我现在知道蒸汽火车是怎么回事啦,车头还冒烟呢。”
铁路运输有其本身的优越性,适合人们长途旅行,宜于运输煤炭、重型工业设备和军事装备等。去年,比利时铁路运输量比一九八三年增加了百分之六点三。看来,不管科学技术如何发达,铁路这个运输工具不会完全被替代。


第7版()
专栏:

救救孩子
梁丽娟
最近,英国儿童之家组织发动了一场“儿童在危险中”运动,呼吁社会各界“救救孩子”。宣传品上的孩子,有的衣衫脏破,稚气的脸上被划上长长的伤痕;有的失神的大眼睛里噙着泪水,一副绝望求助的表情。报纸也不时刊载儿童惨遭迫害的案例。
英国防范虐待儿童协会最近的调查报告说明,近年英国儿童遭虐待的事不断增加,其中尤以女孩受害为甚。家庭不和和失业是儿童遭虐待的主要原因。
据官方统计,英国的失业人数已达创纪录的三百三十四万。专家们预测,明后年英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下降到1.7%甚至为零,因此失业人数可能上升。这又将造成许多家庭不和甚至破裂,从而给更多的儿童带来不幸。
英国“全国儿童之家”组织统计,在这个国家,有三百六十八万儿童生活在贫困线上下。每星期有两千个儿童看着父母离异;有四百个儿童由于无人照管或遭虐待而被社会收容。吸毒的儿童比三年前增加了三倍。
英国儿童之家组织发动“儿童在危险中”运动是要在今年12月前征集一百万个签名,以便向政府递交一份请愿书,要求政府制订关于保护儿童的新法律,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和医疗条件,对为青少年义务工作的组织免征税收等等。这个组织希望通过这次运动来抵制“日益增长的贫困、滥用毒品、居住条件恶化、家庭破裂增多、虐待和猥亵儿童不断增加、儿童福利削减”等现象。这个组织大声疾呼:“儿童是我们的未来”,社会各界应伸出手来援救孩子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