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斯人含悲去 慷慨志犹存
——忆孙志远同志
程子华 吕正操
孙志远同志是一位很有才干的老同志,他曾在白区从事学运、农运、工运、兵运等工作。青春年华,表现非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对根据地和军队建设,做出过很多重要贡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经济建设中,他是一位勇于探索的改革家和卓越的领导者。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就受到冲击迫害,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孙志远同志逝世将近二十年了,今天来缅怀他,除寄托我们的哀思以外,更重要的是鼓舞我们“志在腾飞,无愧前人”!
(一)
孙志远同志1928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理科。同年加入共青团,1930年转为共产党员。当时,正处于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低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魔掌已伸向华北。外患日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北平青年学生纷纷成立学习组织,探索中国向何处去?十七岁的志远同志初出茅庐,崭露头角,就表现不凡,在志远(原名秉哲)同志的倡议下,成立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社”,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联系中国实际,研究中国社会的生产关系和革命动力。先后到具有革命传统的长辛店机车车辆厂和近郊农村实地调查研究。这是孙志远同志为救国抗日,寻求真理的开始。
有人称他是“一团火”,走到哪里就把哪里的革命之火点燃起来。当时,师大的学生会在国民党分子把持下,执行国民党为控制北平高等学校,将九所学校合并的号令,同时取消师大的公费制度。为此,引起广大师生的不满,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斗争。这一斗争的开端,是集中争夺学生会的领导权,志远是参加者,也是领导者之一。当时他是理预科代表,通过在预科学生中揭露国民党政府的阴谋,团结了广大学生,利用预科学生人多的优势,采取改选学生会的办法,把国民党分子驱逐出去,并把学生会改称为“学生自治会”。“学生自治会”成立后,立即提出“复大”的口号,组织学生游行示威,冲到大学区所在地,砸烂了它的校牌。在斗争中,国民党分子曾唆使部分体育系的同学拿着木棒,企图捣毁“学生自治会”。但是,当他们看到孙志远同学正气凛然地站在门口,听了志远关于“学生自治会”是维护学生权益而斗争的讲话后,都放下棒子,纷纷离去。经过这次斗争,终于迫使国民党当局恢复了师大,志远同志因此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师大复校后,“学生自治会”的骨干开始分化,师大校长李蒸之流以帮助学生找工作为诱饵,唆使“学生自治会”部分骨干组成“饭团”,企图把“学生自治会”变成他们的御用工具。当孙志远同志知道这个情况时,愤怒地说:“既然是这样,我们要举起大旗,团结同学打倒这个‘饭团’,夺回‘学生自治会’的领导权!”于是,志远同志联络中文系的同学,一面揭露李蒸的阴谋,一面做“饭团”学生的思想工作,争取他们摆脱李蒸的控制,再次夺回了领导权。
1930年,志远同志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为了配合红军攻占长沙,志远同志任总指挥,组织了“八一”示威,在捣毁和平门外厂甸国民党区党部的斗争中被捕。他在狱中坚贞不屈,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后来在党的援救下,利用军阀之间的矛盾,孙志远同志才被释放。
志远同志经过狱中的考验后,思想更成熟了。他在师大同学中积极发展党的外围组织,介绍一些同学参加郝德青等同志领导的“鏖尔读书会”。这是北平大中学生学习马列主义的一个进步组织,曾密秘出版《鏖尔》杂志,宣传革命思想。志远同志又介绍许多同学参加“华北教育劳动者联盟”,并组织学生编辑《新教育》副刊,介绍苏联的教育工作,探讨我国的教育改革。志远同志曾多次化名为该刊投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并妄图以东北做跳板,进而侵占我全中国,奴役我全民族。蒋介石采取不抵抗主义,还亲自下令“绝对不准抵抗”,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与反对。同年12月,以师大“学生自治会”为首的北平大中学校学生赴南京要求抗战的“南下运动”,志远同志是组织领导人之一。师大“学生自治会”在党的领导下,提出实行抗战救国、反对不抵抗主义、反对依靠“国联”等要求,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当时北平军阀政府阻挠通行,同学们在前门车站卧轨七昼夜,终于在抗日救国的声威下,以及利用军阀与南京政府的矛盾,迫使北平与山东等地区的军阀放行。经过济南时,吸收了那里的学生参加示威队伍。到达南京后,志远同志首先带领大家到国民政府质问,次日又去国民党中央党部质问。国民党惊慌万状,如临大敌,戒备森严。志远同志带头质问:“为什么对日不抵抗?”“为什么依靠国联?”这时卫兵企图扣留志远等学生骨干。有个学生纠查队员看形势不妙,就用童子军棍打掉卫兵手中的枪。这时,镇压开始了。同学们急中生智,扶着蔡元培先生跑出,后面枪声大作,情况十分危急,蔡先生对军警高喊:“不要追了,放学生走!”同学们才得脱身。
次日,《中央日报》造谣惑众,大肆辱骂学生。志远同志又带领游行队伍到国民党中央社质问,又遭到军警镇压,其中上海中国公学的学生死伤甚多。于是,师大同学在志远同志的带领下,在广大群众中揭露国民党政府镇压学生爱国活动的罪行,震动了南京的朝野人士。4日凌晨,蒋介石动用了大批军警,包围了“南下示威”学生住地,由两名持枪特务架一个学生,强迫押上火车,押运回北平。
此次南下示威运动影响深远,它彻底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实质。鲁迅先生曾写了一篇有名的《“友邦惊诧”论》,热烈地支持了学生的正义行动。
1932年,在志远同志的倡议下,组织了“师大学生南下宣传团”,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他们沿平汉路南下,经保定、正定到石家庄,对群众进行街头宣传,帮助工厂建立“赤色工会”,到学校进行串连,特别是在河北省保定第二师范学校播下了革命种子,对“二师”以后的革命活动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志远同志利用学校假期,回到定县开展农运,建立党的组织。他脱下学生服,穿上农民装,白天和农民在一起劳动,晚上找贫雇农做思想发动工作。他首先在自己的家乡成立了“教育促进会”,先后办起了男女民众学校、识字班等。他亲自任教,讲农民为什么受穷;并教唱革命歌曲。秋收时,他带领农民割了自家的八亩谷子(志远家是小地主),开展了对地主的“抢秋”斗争,一时震动了河北。他在斗争中发展先进分子入党,在本村成立了定县的第一个党支部。
孙志远同志又到定县职业中学,以教书为名,继续做发展党的工作。白天教书,晚间活动。与此同时,孙志远同志通过民众教育馆,广泛接触和团结群众,发展党员,先后在职业中学、平教会、九中以及一些村子建立了党支部。反动当局撒下保安队一个连,到处捉拿他。在这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不顾个人安危,英勇奋斗,与广大群众建立了血肉相联的关系,人民群众千方百计地掩护他,使敌人的阴谋不能得逞。为了适应定县的斗争形势,经上级党组织决定,成立定县县委,孙志远同志任书记。
1932年冬,国民党反动派为镇压北平学生抗日救国运动,首先拿师大开刀,一次挂牌开除并追捕进步学生三十二人。孙志远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当时便衣特务布满学校,一片白色恐怖,志远同志在大家的保护下,利用基督教的关系,化装为道友身份隐藏下来。几周后,他接受党的派遣,从事兵运工作。从此,志远同志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党派孙志远以东北军骑兵二师黄显声师长秘书的身份为掩护,参加该师党的工委,主要搞上层统战工作。1933年,他参加领导师工委及“反帝大同盟”,办起了教导队,孙任教官。他们曾推动黄显声师长率部挺进热河,准备相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因受“何梅协定”的限制,骑二师奉命回易县、西陵。经黄显声介绍,志远结识了驻易县的一一六师六四七团团长吕正操,他们经常交谈抗日救亡的意见。同盟军在张家口行动后,孙转入特科,负责翻译与同盟军联系的来往电报。同盟军失败后,为取得在黄部上层工作的身份,他被调往军官团培训。后因北平军分会何应钦转南京国防部谷正纲密电,说什么:“查该师有孙国钰(即志远)活动,即予逮捕”,黄显声为孙改名为孙健,将他潜送北平西苑五十三军军官团骑兵科受训。当时,六四七团移防北平,担任城防,孙志远和刘澜波两同志经常到团部找吕正操,借组织部队体育活动之便,共同研究推动团内抗日救亡运动。1934年春,孙再次受到通缉。于是他隐避在山西平遥中学当英语教师,旋又经天津派往伯力远东情报站学习对日军侦察。1935年归国,他化名孙振铎,在奉天“共荣学院”以教书为掩护做情报工作。直至1936年2月,他才回到北平,以在东亚文化协会为掩护搞地下活动,后去西安。“西安事变”前,黄显声兼任东北骑兵军副军长,后调任五十三军副军长兼一一九师师长。师部驻石家庄,黄任命孙为少校书记官兼手枪队队长,并经常与吕正操保持联系。至张学良将军被扣后,万福麟趁机将黄调动,孙亦离师,在北平领导五十三军党的工作。1937年初,孙志远同志受周恩来、叶剑英同志派遣,与林铁同志等组成五十三军工委会。孙负责一一六师六四七团(1937年4月改编为六九一团)——吕正操同志所部的工作。“七七”事变后,孙离开北平经山东、河南到太原办事处。后经晋察冀军区派到冀中,从此协助吕正操等同志创建冀中抗日根据地。
(二)
冀中是华北比较富庶的地方,辽阔的大平原,一望无边,河流纵横,土地相当肥沃。“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军队狼狈溃逃,大好河山沦为敌手。孙志远同志受晋察冀二路总指挥王平同志的委任,深入敌后冀中平原,依靠原来党的基础开展游击战争,先后在无极、定县组成了五支队、八支队,在高阳与吕正操司令汇合后,编入人民自卫军,孙任政治部主任。吕正操同志趁国民党反动派狼狈南逃之机,遵照北方局的指示,即率领六九一团在晋县小樵镇改编为人民自卫军,宣布脱离五十三军,回师北上抗日。吕正操同志在蠡县与地方党会合,随后消灭盘踞高阳之伪保安队,进驻高阳。他们沿途宣传党的抗日救国的主张,建立各县抗日民主政府及抗日救国团体,并联合地方抗日武装,成为我党直接领导下的一支迅猛壮大的武装力量。
吕正操同志领导的人民自卫军,虽属党领导下的部队,但它毕竟是刚刚从旧军队脱胎出来的,还没有经过认真改造,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都存在一些问题。同时,经地方党组织输送的武装以及刚入伍的新战士带有较重的家乡观念,部队纪律也欠整顿。为了把这支队伍训练成八路军式的坚强队伍,孙志远同志协助吕正操、王平、程子华同志作了大量的政治思想工作,对改造这支部队和加强军队政治工作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1937年冬,经请示聂荣臻司令员,由吕正操、孙志远同志率领人民自卫军两个步兵团、特务营和抗日义勇军的两个支队,开到路西整训。吕正操、孙志远同志到阜平,同聂荣臻司令员商讨将部队改编成八路军的问题,并同时研究了整顿和训练方面的计划。在整训期间,吕正操、孙志远等同志参加了军区政治工作会议,具体讨论布置了冀中下一步的工作。
吕正操、孙志远率部返回冀中后,在省委领导及河北游击军的配合下,迅速解决了几十股汉奸土匪武装,先后收编了各路杂牌武装,群众拍手称快。到1938年3月间,又组织北上先锋队,赴大清河北开辟工作,在平、津、保三角地带展开游击活动。同年4月,人民自卫军和河北游击军并肩作战,胜利地粉碎了日军第一次春季“扫荡”,根据地得到了很大的扩展。西起平汉路,东至津浦路,北至平津路,南达沧石路,整个平原的广大农村,几乎都为抗日武装所控制。各县建立了抗日政权和各种群众性的抗日组织,改善了人民生活,广泛地动员群众参军参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冀中抗战的“黄金时代”。
1938年4月21日,黄敬同志主持了冀中区党委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研究了统一冀中党的领导、统一行政权和统一部队指挥问题。根据中央指示,整编冀中部队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吕正操同志为纵队司令员兼冀中军区司令员,孟庆山同志任副司令员,孙志远同志任政治部主任。之后,总部先后派王平、程子华同志任政治委员,创建了平原抗日根据地。自此,这支部队长期坚持了冀中平原的游击战争,其斗争之残酷,方式之灵活,牺牲之壮烈,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高度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无比威力。
1943年冬,孙志远同志被派到晋绥任三分区司令员。1945年他参加了“七大”。这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孙志远和吕正操(当时任晋绥军区司令员)奉命率队连夜奔赴绥远前线,接连收复左云等许多县城。当部队进驻商都时,吕正操同志奉命挺进东北,而孙志远同志仍留晋绥继续参加解放战争。
在解放战争时期,孙志远同志转战南北,领导和参加了大小战斗战役数十次,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打击。在此期间,他还以卓越的工作才能,承担了一些党中央交给的战略任务,而且完成得极为出色。“双十协定”签订后,国共两军宣布停战,傅作义同时提出集宁归属问题。集宁,是通往北平的咽喉要道,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为解决集宁归属问题,国共两党决定举行谈判。1946年初,孙志远同志调任军调部第一执行小组代表。他只身一人(仅带一名警卫员)到国民党军队把守森严的归绥(呼和浩特市)同国民党代表及美方代表进行谈判。在谈判之前,孙志远同志曾到中央向叶剑英同志做了请示,同时把对方可能要提、要讲、要争的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判断,有了充分准备。傅作义出于对集宁的重视,亲自参加了谈判。孙志远同志在枝节问题上不予纠缠,在原则问题上坚持立场,双方坚持不下,在谈判进行到半夜两点多钟时,孙志远同志拿出了一份国民党的《绥远日报》,上面登着我军某年某月某日占领集宁的消息。傅方代表大吃一惊,美方代表目瞪口呆,最后只好认输。傅作义将军慨叹道:“孙先生,请和毛先生讲一下,叫我也到延安学习学习,那里培养出了高才的军事家!”
1947年6月,孙志远同志派任山西省静乐县土改工作团团长,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运用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制订了组织试点、全面开展、整党建政三阶段的计划。他按照中央关于《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的决定》精神,亲自抓点,深入群众,访贫问苦,细致调查,进行了艰苦的研究和分析,搞清了贫农与中农(中农又分上、中、下三级)之间、上中农与富农之间、富农与地主之间这些非常复杂的关系和界限。当群众发动起来之后,他善于用党的政策教育和武装群众,使群众认识到土改是消灭封建土地制度,与从肉体上消灭地主是相区别的,自始至终坚持了党正确领导,没有出现“群众要怎么办就怎么办”的“左”的偏差。在穷人诉苦、成立农会、平分土地各阶段,都抓了典型经验。毛主席听了土改汇报后,于1948年4月1日《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了孙志远同志总结静乐县土改运动时的三句话,充分肯定了孙志远同志领导土改运动的成绩。
1948年5月,西北战场开始反攻。西北野战军由陕北内线作战转入向外线陕中黄龙山区进攻,指示参加静乐县土改的三纵队干部迅速归队。孙志远同志赴晋南临汾华北兵团七纵队任政委。同年9月,调任一野七军政委。11月,党中央部署华北战局,指示对太原进行战略围困,七军担负了围困城东的任务。
阎锡山所吹嘘的“百里防线,城东更坚”,就是指太原城东北,出小东门十里的军事要塞——牛驼山。明末李自成曾夺此山而得太原。日伪曾在这一带设防屏卫太原城及山下兵工厂。阎锡山等“接收”太原后,复在这里加修许多野战工事,故把这里当成他固守太原的“定心丸”。
根据兵团领导指示:修筑和加固工事,度过严冬;展开政治攻势,争取敌军投诚起义;开展阵地练兵,为总攻做好军政准备。孙志远同志和军长彭绍辉同志严密地制订了全军作战方案。孙志远同志亲临前沿,下到连队,部署野战工事施工,鼓舞战士斗志。全军修筑了既隐蔽安全又保证发扬火力,更有利于出击进攻的前沿阵地。全军上下,情绪饱满,跃跃欲战,充满必胜信心。对敌加强了政治攻势,特别是喊话活动起了重要作用,敌军士兵携带武器向我投诚者日增,甚至整班整排开过来。
1949年4月某日晨六时发动总攻时,七军指挥所已移到距太原城一华里的前沿,孙志远同志亲自指挥了迫击炮打墙垛口,六○炮轰城墙顶,榴弹炮打城墙。早晨八点多钟,孙志远同志就同七军前沿战士迎着烟云火海冲进了太原城。太原战役胜利后,孙志远同志又参加了解放大西南战役。
(三)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孙志远同志不幸逝世,这十七年中,他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曾担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务院第三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等职。在三办协助薄一波同志主管重工业期间,他赴南京成功地组织了高压合成塔的试验,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发展。他到上海施工现场有效的抓了万吨水压机的制造,促进了我国工业上马急需的大型锻压设备的成功。中央决定开发大庆油田时,他亲自主持召开各部会议,组织人力、物力,支援大庆开发。他要求各部门对承担的支援项目要不惜代价,不准拖期。第一口井出油时,他亲自到油田慰问,并同余秋里、康世恩以及石油大军全体同志,头顶蓝天,脚踏油海,共享了胜利的喜悦。
孙志远同志才华横溢,有很高的领导艺术,到哪里就在哪里开创出新的局面。1961年他任国防工委第二书记兼三机部部长。1963年三机部改组为三个部后,他又任工委副主任兼新三机部(航空工业部)部长。当时的航空工业,苏联撤退专家后留下的创伤还未痊愈;大跃进造成的恶果尚未消除;反右倾的“过火斗争”使许多领导同志结了“思想疙瘩”;新试制的××飞机,由于质量问题,三年不出整机。形势是何等严重啊!孙志远同志以他素有的特质——革命的胆略和气魄,势如破竹地整顿了部领导班子。他竭尽全力,日夜辛劳,苦口婆心,以诚待人,循循善诱,做解“思想疙瘩”的工作。与此同时,大抓了机关、基层、基础等工作。在人们眼前铺开一条宽广的路,使同志们对扭转航空工业形势坚定了信心,意气风发,团结一致,努力奋斗。1963年12月11日歼6飞机优质过关,歼7飞机试制成功。军委在贺信中指出:“这是加强国防力量的一件喜事,是我国航空工业开始全面好转的一个标志。”当时任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高兴地对志远同志说:“航空工业带了一个好头。”
1964年12月,孙志远同志向部务会提出一个“×百架×百发”的大批量生产计划,有的同志认为指标过高,担心完不成。他随即下到工厂,深入基层,摸底调查,发现能否完成任务的关键所在,采取了“抓龙头”等一系列措施,保证了任务优质超额完成。
在生产发展之后,如何摆脱仿制,解决后继有机,必须解决科研先行。孙志远向组织上提出的建议是:部院合并,厂所结合。实行这个建议铺平了生产科研结合的道路。他又抓紧生产科研规划。他提出了一个通俗的口号叫“吃着一个;拿着一个;想着一个。”他对科研人员保证说:“宁肯少上一套工厂,也要集中经费用到科研上。”在他主持下,1965年一下子又上了三个研究所(气动、强度、高空试验台)。在抓歼7飞机生产的同时,又亲自抓自行设计的歼8和强5的试制工作。由某厂承担研制的××飞机,第一架静力试验时,一根钢索提前拉断,导致了飞机研制的失败,总设计师陆孝彭同志和他的伙伴们,正在为白白花费大量心血而难受万分的时刻,孙志远同志和曹里怀、唐延杰同志千里迢迢赶到工厂。孙志远同志站在出了问题的飞机旁,足足三个小时,听取陆孝彭同志的汇报。经过详细了解后,他当机立断,现场拍板,再造三架:一架再静力试验,两架试飞。终于在1965年研制成功。这种飞机已装备部队,翱翔在祖国蓝天,捍卫着祖国领空。在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盛典时,这种自行设计制造的飞机,排着整齐的编队,雄姿勃发地飞过天安门,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孙志远同志下厂“蹲点”,绕过办公大楼,先去车间班组;每到一厂,都和工人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在天津105厂时,赶上年底,任务过重,靠人海战术,他白天跟工人一起劳动,晚上跟工人一起座谈,研究技术革新,组织技术人员攻关。当时正在“四清”,有的干部洗八次“澡”下不了“楼”。他坚持实事求是,大会上讲,找工人谈,做了大量解释和说服工作,使全厂干部都下了“楼”。他明确指出:“完成‘四清’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你是否高质量地完成了生产任务。”这句话说到人们的心坎上,赢得了广大干部和职工的崇敬。在孙志远同志“蹲点”期间,这个厂提高了机械化水平,干部职工干劲大增,同时确立了以厂长、车间主任、工段长、班组长为中心的生产主干线,加强了生产管理,提高了劳动效率,翌年即出现为支援三线建设全厂职工调走40%,设备搬去三分之一,而完成生产任务翻一番的好成绩。
孙志远同志担任新三机部部长三年多时间,部属一百多个厂、所、院、校,都印下了他的足迹。航空工业战线广大干部和职工的心里深深刻下了“孙志远”这个名字。他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不少战略性措施,进行了大量艰苦的工作,把三机部很快推进到一个“黄金时代”。
孙志远同志永不满足已有的成绩,在“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还提出了一个“争取局部空中优势”的计划。可是,“文化大革命”灾难的风暴来临,莫说去实现计划,连草稿也荡然无存了。孙志远同志在“中央文革”造反派反复冲击下,突患脑血栓,临终前愤然呼喊一声:“不公平啊!”就溘然与世长辞了!当时才五十五岁。然而,林彪、“四人帮”视孙志远同志为眼中钉,孙志远同志逝世后,还就他的工作大作文章,批他“反对阶级斗争”、“反对突出政治”、“反对学大庆”、“包庇反动权威”,并硬加上一顶“反革命修正主义”大帽子。直到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把这些诬陷不实之词统统推倒,为孙志远同志彻底平反,恢复了名誉。(附图片)
坐落在湖南省溆浦县的向警予同志纪念馆经过整修,已于9月4日正式开放。 新华社记者 龙启云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