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谈谈工艺美术
李泽厚
事实上,我和这方面的接触非常之少,只好说些外行话,总之是盛情难却。但是我觉得这个公司的领导,在考虑工艺美术这个商品经济时,不仅仅着眼在赚钱上,而是超出了这范围。他们想到了艺术价值,提出了对这个古老艺术的保护和发展问题,这是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关系来考虑问题,很有远见,很有气魄。
在两个文明的范畴内,工艺美术品的属性问题,应该很好地研究一下。当然这是专家们的事了。不过,我想工艺美术品不完全是属于吃穿用的吧?它属于观赏的一类,因此应该摆在精神文明这个范畴。可是很有意思的是,它又是可以买卖的东西。这说明它一方面在市场上作为商品具有一般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又不仅仅如此,它还有一个艺术价值问题。而在某种情况和某种意义上,这种艺术价值比经济价值更重要。所以工艺美术事业的保护和发展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出来了。这一点我以前注意得就很不够,恐怕和社会上的传统意识有关系,即认为真正的书画里面有匠气就不好,这是很值得商榷的认识。我觉得这其实就是对工艺美术的一种贬低、排斥的作法。不客气地说,艺术本身就是从技术里来的。中国也好,西方也好,艺术这个词本来就是技术,达到一种最高水平的技术!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才不应该把某些领域内的最好的产品单纯地当作一般商品而随便卖掉,因为这些东西在以后常常就成为“只此一件”的艺术珍品。总之,在技术上达到了最高水平,这本身就属于艺术,就应该考虑它的艺术价值,予以重视和发展。同时也应当看到工艺美术这种传统的技艺特点是手工艺,只要社会的物质生产越发达,机器生产越自动化,手工艺品的价值也就越高。正因为时间就是金钱,所以你花了那么多时间,几年或更长的时间,甚至是几个老艺人搞成那么一个东西,这就绝不是任何机器产品所能比拟替代或等价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应该珍视。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从商品的角度,从劳动时间的角度来说,或者从达到完美境界的艺术作品来说,都应该受到人们和社会的珍视,不能仅仅把它们作为商品随意处置。
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领导同志和各界人士的重视并加以解决。
(本文是作者在北京市工艺美术品总公司
关于工艺美术的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


第8版()
专栏:影评

匠心独运 雅俗共赏
——故事片《相思女子客店》观后
贾霁
《相思女子客店》是一部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艺术特色的影片。
影片的创作者以改革的精神和勇气对待创作,在影片中不是就事论事地写怎样改革,写改革的方案之争,而是大胆地反映了改革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揭示了改革中人的观点、人的命运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影片所塑造的女主人公观音姐的艺术形象,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人,默默无闻地做着平凡的服务工作,然而她却是走在改革斗争前列的先进人物。在我们这个时代,投身于四化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先进人物,是普通人,却也是赋有我们时代特征的英雄。观音姐正是这样的一个人,她就生活在我们中间,和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之情。她先进,在于她在经受不公正待遇的生活磨练中,勇于接受新观念,要求改革一切不合理的东西。不过她的“起点”并不高,最初还天真地以为有了人权财权就可以改革,就可以破掉那小小客店里乔三腊一伙人的旧观念坏作风。但是,正象影片中唯一支持她的上级领导,即公社书记赵行所说,革命是不简单的事。搞改革也是很不容易的,甚至更为艰巨,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影片忠实地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尽管这不过是刚开始进行的一点改革,却立即遭到了激烈的阻挠和反对。那些阻力,有来自既得利益者,也有来自社会的习惯势力。这就是乔三腊这个封建家长式的经理和她的同伙,以及那上下左右无所不在的关系网。他们形成了一个顽强的落后保守力量,一股在改革洪流中兴风作浪的逆流。这决不是一个“千里马”观音姐和一个“伯乐”赵行所能够顶得住的。那伙人使尽种种伎俩,一直到用最伤害妇女人格和名声的谎言进行中伤。这在那偏僻落后的地方自然会掀起轩然大波,以致使正在兴旺起来的改革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终于使观音姐被排挤走,使赵行不得不自动罢官。影片中所描写的改革中社会矛盾冲突的尖锐性和改革者命运的悲剧性,也正是我们在许多方面所面对的严酷的现实。正是这样,这个座落在偏远的山区小镇上的一个小小客店的改革,哪怕还只是一些微小变化,也让我们从中感受到整个国家改革的风云激荡,看到了改革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看到了改革者所走的道路多么艰难,多么坎坷不平。
这是一个严肃的主题。然而在影片中,却是用比较轻松活泼的喜剧手法来处理的。这就很容易为不同层次的观众雅俗共赏。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这部影片在艺术上是和谐统一而完整的。如扮演观音姐的张小磊,能够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具有的进取精神和开拓型性格,演来富于感染力;仲星火、刘玉、吴丹这几位,也演得各有个性色彩。导演董克娜在艺术处理上,干净利落,细致而清新。对于女主人公的几场重点戏,如被送回林场、从评选先进归来、在相思河畔和赵行一场交谈等等,都处理得真挚动人;既大刀阔斧地表现了她不屈的斗争行动,又揭示了她的内心痛苦和感情波澜。
影片尾声的处理,更是匠心独运,含蕴着隽永的诗情和深远的意境。客店中那四位女青年伙伴,各人手捧一束鲜花,来到新房门前为她们的观音姐的新婚贺喜。观众随着这些姑娘们“走进”门去,然而,多么出乎意外:新房里已经是人去楼空。正当姑娘们茫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响起了观音姐告别的画外音,连接着一个空镜头:一条大路伸向远方。这个尾声着墨不多,却余音袅袅,耐人回味,引人遐思:观音姐是受了挫折走的,是她失败了吗?不,她和新婚的丈夫从这条路走向深圳去了,到那里她将会有英雄用武之地,经营一家比这里大得多的也许是现代化的宾馆吧?而这里的小小客店,乔三腊并没有能够“二进宫”;经赵行选拔安排的观音姐的接班人,在改革的路上是要继续走下去的,尽管她们仍然会碰到重重困难和阻力。但是,改革是我们时代的主流,谁也阻挡不了。(附图片)
《相思女子客店》剧照
观音姐(张小磊饰)与赵行(仲星火饰)
北影供稿


第8版()
专栏:随笔

《寻梦》及布景
左弦
如果说,在艺术杰作里,“一切都融化为思想与灵魂”(罗丹语),那末,昆曲《牡丹亭·寻梦》正是这样的杰作。在这里,歌、舞、音乐都融化成了人物(杜丽娘)的思想与灵魂,也融化成了创作者的思想与灵魂。虽然偌大的舞台上,只有一位演员在那里载舞载歌,但她所表现的诗一样的意境和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足以使观众神游其间,而深受感染。
正是这样的表现方法,体现了中国民族戏曲的特色,尤其是昆剧艺术的特色。它和写意画一样,不注重反映事物的外貌和实体,而注重于表现心灵的活动、感情的波澜和创作者的意趣。因此,中国古典戏曲不一定需要具象的实景,它的演员既是带情上场的,也是带景上场的。人们从其歌唱、舞蹈以及表情里领会到规定的情境,感受着浓烈的情愫。演员信赖自己观众的欣赏能力,用表演调动起他们的审美想象和联想,同他们一同进行着丰富艺术形象的创造。正如前人论画所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样的戏不用布景比加上实景要好得多。这样说,并不是保守,而是尊重艺术的特殊规律。美好的艺术形象要启发观众在自己的想象中去求得。
在上海看到了一位很有才能的演员演出的《寻梦》。她广泛借鉴吸收各种舞蹈语言来丰富刻画人物的手段。尤其是在戏的结尾处加进的一段配以优美的音乐的身段动作,表达了已非戏词所能表现的言外之情和“有余不尽之意”,体现了人物感情的升华,使观众回味无穷。然而,使人深为遗憾的是,在整出戏的演出中,舞台后面不但加了一张纱幕,而且纱幕后面不断出现用幻灯打出的画面作为背景。除了开始和结束时是画得较为粗俗的亭台花木之外,中间回忆梦境时,突然灯光变幻色彩,并打出许多圆形、尖角形的明丽的大小色块。这些色块迸散浮动,象礼花,又象万花筒,使人眼花缭乱,注意力被分散,于是,演员努力创造的优美意境受到了破坏。这种画蛇添足的布景简直是与演员过意不去,也是和观众过意不去。我真为这场演出感到可惜。
由此可知,革新者对艺术特性和规律作深入研究的重要和必要。我由此悟到,就艺术创造来说,不一定所有的新手法都是好的。


第8版()
专栏:

《威尼斯的梦》令人陶醉
陈辛
大型彩色纪录片《威尼斯的梦》,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最近摄制的专题系列片《漫游世界》的第三辑。看了影片后,那画、诗、乐溶于一体的威尼斯旖旎风光,如同绚丽的梦境,令人久久萦回心间。
影片以独特的审美情趣,在著名水城威尼斯的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捕捉美。画面中的水巷、桥梁、金殿、城堡、教堂,甚至泛在水上的“贡都拉”小舟,都牵动着人们缕缕的思古幽情,实在令人陶醉。威尼斯是世界著名艺术之城,那古老共和国的艺术珍品,那文艺复兴时代的精美雕像,那威尼斯画派的绘画,使人在这艺术长廊里流连忘返。伴着钟楼铜人敲击的钟声,影片又让人们与今日的威尼斯市长、大学教授见面,和参观《中国古代文明展览》的观众交谈,邀请观众汇入一年一度狂欢节歌舞的人流之中,让人们更深地理解威尼斯人的文化情趣,与他们一起共享现实生活中的欢乐。
影片的配乐很有特色,与画面协调一致的意大利音乐,或轻快,或凝重,或舒缓,或激越,构成了一组组优美的镜头,使影片的节奏和音乐丝丝入扣,声情并茂。


第8版()
专栏:影讯

《日出》搬上银幕
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本正导演的彩色宽银幕故事片《日出》,在北京试映期间获得好评。看过试映的观众认为,影片脱离了舞台四面墙的框框,更多地反映了三十年代旧中国的生活实景。它是一种完整的电影艺术,而不是舞台剧的再现。如陈白露为残疾人募捐一场,在原剧里是没有的,现在加进去陈白露利用她那种特殊的处境,在那些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老爷、太太、小姐的行列里周旋。由于都想花钱玩弄她,捐款的数字一涨再涨,最后终于由大丰银行经理潘月亭出钱最多。这不仅大大地丰富了观众的视野,更重要的是通过镜头角度的伸展,把一些主要人物都作了必要的介绍,对剧情的发展作了有力的铺垫和渲染。
影片通过三条线交叉发展,一条线是陈白露和方达生之间的爱情线,也是该片的主线;一条是潘经理和银行职员李石清之间的明争暗斗;另一条则是小妓院中翠喜和小东西那种受人凌辱欺侮的悲惨遭遇。情节流畅、清新、感人,并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方舒饰演的陈白露,王馥荔饰演的翠喜都很成功。
《日出》是曹禺1935年写成的话剧,上演之后,震惊了当时的戏剧界。今天上影厂把《日出》搬上银幕是有现实意义的,通过它的上映,将使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加深对黑暗腐败的旧社会的认识,而更加热爱我们今天的新社会。
(吴坚)


第8版()
专栏:山川风物

陆游与罨画池
罗茂城
位于川西平原的崇庆县古城,有一口风景如画的池塘,名为罨(音掩)画池(见下图)。池水秀美,波光粼粼;四周栽植奇花异草,香气袭人;楼台亭榭,乖巧玲珑。在这“风碎花千动,烟团柳四垂”的罨画池畔漫步,会使你神清气爽。
传说“罨画池”是陆游所起的名字,意即云天、花树的倒影象撒在池里的网,交织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崇庆县在唐宋时期称蜀州。宋高宗赵构在幼年时曾以蜀州为他的食邑,封蜀国公,接皇帝位以后,他改蜀州为“崇庆”。公元1173年,饱经内忧外患的陆游出任蜀州通判(副州官)。当时陆游已年近五十,还是念念不忘北伐中原。但是,腐朽的宋王朝偏安一隅,无心收复失地。诗人政治上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生活上又遭不幸,致使他一直郁郁寡欢。在蜀州时,陆游只有饮酒吟诗,以此来排遣心中的烦闷。据说陆游到蜀州的第一首诗,就是在罨画池畔写的,所以有“罨画池边第一诗”的诗句。陆游在蜀州仅一年多时间,但写诗多达五六十首,描写了当时民间疾苦,抒发了他救国爱民之志。
蜀州又是盛产名酒的地方。陆游有一首诗提到:“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这说明诗人对蜀州酒的喜爱。罨画池在十年动乱期间曾遭到极大的破坏,有些石碑被砸,庙宇被毁,地盘被某些单位占用。现在县政府已决定整修罨画池,重修陆游祠。(附图片)


第8版()
专栏:

《菜刀记》问世
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刘秉荣写红二方面军的通俗演义《菜刀记》,是一部故事生动、语言通俗、史料丰富的长篇章回小说。
《菜刀记》是全书的第一部。这部书描写了贺龙早年的生活。从他少年时写起,两把菜刀砍盐局,拉队伍、讨袁护国护法,追随孙中山加入中华革命党,两次北伐,直至参加南昌起义。书中生动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的时代风云。
该书第二部《反南昌》,也即将出版。
(王树成)(附图片)
《日出》剧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