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实践证明:我们的人民是好样的,我们的党员是好样的,我们的战士是好样的,我们的各级领导班子是好样的……
临危不乱 决策果断 亲临一线
——记抗洪抢险中的吉林省各级新领导班子
今年七、八月,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袭击了吉林大地。经过新老交替组建起来的吉林省各级领导班子,面对自然灾害的挑战,沉着果断地组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洪救灾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吉林省委、省政府新的领导班子组建不到一年。严重的洪涝灾害袭来,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临危不乱,指挥得当。当台风暴雨袭来,全省主要河流堤防纷纷告急,八十多座大中型水库满水运行,危急情况频繁出现时,干部、群众没有惊慌失措。各路抢险大军立即赶赴现场,抗洪物资及时运到抢险工地,险情一处处被排除。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同志分头奔向险情最重的地方,进行现场指挥。
8月25日,农安县太平池水库遇到七点五级大风,巨浪冲击大堤,出现了溃堤垮坝的危险,下游的九万多群众受到了洪水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是继续加固大堤,还是扒堤分洪排险?省委书记高狄、省长高德占、副省长王金山听取了水利和气象专家的意见,得知大风将在夜间二十三点离开太平池水面。于是,果断地确定了千方百计保卫大堤的方案。经过几千军民的连续苦战,终于保住了大堤。
8月27日,伊通河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洪峰。德惠县三胜段三十里长的河堤处于危急之中。这段河堤决口,将危及德惠、农安两县的四个乡的群众和十多万亩良田。三十七岁的德惠县县长宋学观挺立在险段大堤上,沉着地指挥抢险护堤的战斗。刚刚修好的堤坝不断被水冲开,堤上越来越危险。有的人沉不住气了,对宋学观说:“快撤吧!”宋学观知道这时如果有丝毫动摇,都将导致全线溃退,后果不堪设想。他下达了不准后撤的命令。人们看到他站在险段指挥,看到他沉着的神色,很快从慌乱中镇定下来。经过奋战,大堤保住了,三十里长的子堤筑起来了。八、九号台风袭来,大堤巍然不动。
各乡、村领导班子,经过调整,充实了一批生气勃勃的领导干部。在抗洪救灾中,他们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群众身上有多少泥水,他们身上有多少泥水。涌现出了无数激动人心的事迹。
9月初,雨过天晴。省委书记高狄召开会议宣布:抗洪抢险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全省的工作重心转向抗灾自救。各级新的领导班子又斗志昂扬地开始了新的战斗。(赵国光)


第2版()
专栏:

保卫长春的战斗
8月11日,八号台风到来前夕,新立城水库险情加剧。
这座大型水库,位于长春市南郊三十多公里的伊通河上游。它一方面拦截伊通河,防洪蓄水,每天供应长春市二十万吨用水,多年来造福于人民。另一方面,由于工程质量差,防洪标准低,它又是一个隐患。有人形容新立城水库,象一个水盆顶在长春市民的头上,遇到较大洪水随时有倾泄下来的危险。现在,已经下了五十多天的雨,上游洪水急速下泄,新立城水库每天的最高进水量已经达到每秒五百立方米,蓄水已经超过了两亿立方米,水位还在急剧上涨。而水库下游的伊通河道,因为倒垃圾和在河滩上搞建筑,使河道非常狭窄,泄洪能力很差。水库如果按照每秒四百六十立方米的泄洪量放流,长春市就将有七十万人口受水害。如果水库蓄水超过设计能力,大堤决口,亿万立方米的水奔腾而下,长春市就将全部变成汪洋。
吉林省省长高德占在水库工地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当即做出决定:必须确保水库大坝万无一失。把最危险的临时性围堰加高加宽,达到二十年一遇的标准。他心情沉重地对水库工程局的同志说:确保长春市的安全,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意义是无法估计的,从长春市一百多万人民的利益出发,必须确保水库安全!
这天午夜十二时,水库工程局第一批抢险队伍冒雨来到堤上。一场艰巨的战斗开始了。经过三天三夜苦战,工地上一千多人已是疲劳不堪。这时,驻军某部五百多名战士顶了上来。到九号台风袭来之前,水库管理局的一百五十人又冲了上来。
这是怎样的场面啊!冷风凄雨铺天盖地。四米高的堤坝陡峭、光滑。数不清的“泥人”光着膀子,扛着一百多斤重的草袋,潮水似地向堤上涌去,那情景恰似军队攻占山头送炸药包一样。
混凝土班班长王晓光,扛着一百多斤重的草袋,一气送上去一百二十个。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又去支援别人。汽车队长金伟,患胃溃疡,医生诊断让他全休两个月,进行观察。他爱人恰又让车撞伤。在这种情形下,组织让他回家,他不肯,手捂着胸口,在抢险工地坚持作业。青年工人张树申,对象几次催他回去,如果不回去,婚事就要告吹。他没有回去,坚持战斗在工地。……有的人家被水淹了,有的人爱人出门了,有的人孩子病了。这些,都没能使他们离开工地。水库管理局的医生、护士、工程师,都冲上了堤坝。
围堰加固了,大坝加固了,九号台风带来了大暴雨,前所未见的洪峰进入水库,水库工程经受住了考验。
九月初,艳阳高照,新立城水库大堤巍然屹立,它成为抗洪抢险大军奋战胜利的象征。(晓照)


第2版()
专栏:

同巨永村的风格
8月19日,九号台风袭来。连续暴雨,德惠县境内的沐石河水暴涨。一百余里的江河大堤出现了十八处险段,水库两岸四个乡镇、二十四个村的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二十多万亩良田、数以万计的国家财产将被洪水吞噬。县委当机立断,要求同巨永村做出牺牲,砸开大坝泄洪放水,让同巨永村变成水库的第四个蓄水池(水库原有三个蓄水池)。
村党支部书记相永义听了这决定,一时愣住了。他清醒地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他想到1946年的大水给同巨永村带来的灾难:家家沿街乞讨,户户疫病发生。解放后虽然生活有了改善,但同巨永仍然是个穷地方。只是这几年才成为鱼米之乡。九千亩稻田,还有二十七个鱼塘,去年人均收入五百多元,今年可望一千元。人们说:“同巨永,不能离,一口大米一口鱼!”今年许多群众告诉他:鱼塘可收入一两万元,明年要盖新房娶新娘。再看看眼前的庄稼,高粱红,谷子黄,大豆荚儿密,包米棒儿长,水稻翻金浪。同巨永正在等待最好的年成。
现在决定要把这一切淹到水里。他一时下不了这个决心。但是,他知道,县委所以作出这个决定,也是迫不得已。县长宋学观曾在这里工作了近十四年,他难道会轻率地把自己流过血汗的同巨永淹没在洪水中吗?他是以大局为重啊!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关键时刻必须考虑党的利益、全局的利益。这是纪律,这是党性。他不再犹豫了。他坚定地向镇党委表示:“舍卒保车,是正确的决策。我去做群众的工作,扒堤吧!”
全村的共产党员表态了,干部们表态了:“只要让更多的地方不受灾,再大的困难我们也顶着!”
全村有秩序地开始了群众转移工作。相永义和老村长趟着一米深的水,去动员那些不愿走的老人,把两位双目失明、两位瘫巴的老人都扶上了船。三个孕妇也护送走了。
群众全部安全撤离。相永义领着人,含着泪,举着镐,扒开了水库大坝。
同巨永村从地面上消失了,它为吉林人民的抗洪斗争,做出了巨大牺牲。同巨永村以大局为重的高尚风格,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第2版()
专栏:

新功再立太平池
8月25日夜十时。
没有星星,没有月亮,双阳县泉眼沟的山山水水,被一片黑暗所吞噬。就在这时,一支支队伍,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色里,在泥泞的乡间小道上,以跑步的速度急行军。
这是驻长春市的某部人民解放军战士。他们刚刚接到命令,农安县太平池水库危急,火速收拢部队去抗洪抢险。
这支部队的前身是南昌起义部队的一部分,后来是著名的中央苏区模范红五团。有三十多名将军出自这支部队。在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战争中,这支部队保持着红军老传统,打了无数次硬仗。
这次抗洪抢险,部队早有思想准备。训练之余,战士们天天听广播,看电视,关心各地的汛情、灾情。灾区就是战场,险情就是敌情。四百多名战士乘上师部来接的汽车,急驰一百二十里,按预定时间提前三个小时来到太平池水库。
这座水库大坝本来就不坚固,又遇到了七点五级的大风。风卷巨浪,象狂怒的狮子,吼叫着扑向大坝。大片护坡水泥被风浪啃得移位。垮坝决堤的危险出现了。堤上灯火通明,上千群众正在抢险护堤。下游的数万群众正在转移。兄弟部队的战士也已经赶到这里。
正在撤走的群众看到解放军来了,脸上露出了喜色。一位妇女高兴地说:“解放军来了,我们就放心了!”
这是多么深重的委托!在这特殊的战场上,战士们展开了特殊的战斗。部队的任务是修筑溢洪道围堰,保护大坝和附近村庄。战士们纷纷跳进泥水中。无处取土,他们就伸手到水底下抠泥,装进草袋。一只只草袋重达一百多斤,运到坝上。战士们的指甲磨秃了,手指流出了鲜血,但没人叫苦,没人喊疼。三炮连的一位战士,头撞伤了,出了血,包扎上,别人劝他下去,他不肯,一直坚持战斗。
二班长张跃双,家住丹东。几天前家里来信,说丹东受了水灾,他家的三间房冲走一半,物品、猪都冲走了。他没有请假回家,而是来到太平池水库抢险。
连指导员徐子明,正当部队要出发时,车站来了电话。母亲和十几年没见面的舅舅来了,在长春市车站等他去接站。徐子明二话没说,委托留守战士去车站买了车票,让母亲和舅舅当晚乘车返回去。他带着队伍来到太平池。
另一位连指导员金树朋,母亲已是癌症晚期。团里批准他探亲,车票已经买好了。但他退了票,率部冲上了抢险第一线。
这样的战士,这样的精神,这样的集体,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水库工地交给部队的任务,按照工程师的预计,要一天一夜才能完成。战士们只用了六个小时就完成了。工程师感动地说:“这样的速度,我们真是没有想到!”


第2版()
专栏:

三百口大锅锁蛟龙
“告急!告急!吴家砣子大堤要决口了!”跑来报信儿的人上气不接下气,还没等把话说完,就瘫坐在地上。
这是8月21日晨,发生在梨树县刘家馆子镇一幕紧张场景。
人们从四面八方,飞速奔向吴家砣子大堤。六米多宽的大堤,已经坍塌了三分之二。三十多米长的地段,正处在崩溃之中。堤外,河水还在一个劲地涨。堤内,八个屯子,九百多户人家,两万多亩良田处于洪水的威胁之下。
装满泥土的草袋子扔下去,冲走了;塑料袋扔下去,也不见踪影;麻袋扔下去,也象坐了爬犁,溜到堤角下的泥水中……。怎么办?能眼瞅着堤毁村淹吗?镇党委书记张成贵决心筑人墙保大堤。正当他要往水中跳的时候,一位叫张景林的老大爷拉住了他。他告诉张成贵:“这时头儿,人下去也不中,顶好的法子是扣大锅。”“扣大锅?能行吗?”
“试试看,听说当年秦始皇筑长城时就用过这个法儿……。”
短暂的对话,竟成了调动千军万马的命令。人们飞下大堤,朝村里跑去。当时是做早饭的时候,女人们正点火做饭。一家家男的闯进屋里,不由分说,拔起大锅就走,妻子被弄得莫名其妙。当她们听说要用大锅护堤的时候,也舀干锅里的水,倒了正炒的菜,垫块抹布,帮助拔起大锅来。
村外,四面八方头顶大锅的人流,奔跑在乡间的小路上。
在张景林老大爷的指挥下,一口口大锅放下去。真是灵得很,大锅就象生了根,狠狠地抓住泥土,纹丝不动。顷刻间,三百口大锅一排排、一层层摆在河堤上,大面积滑坡的险情竟奇迹般地被排除了。
大锅治水的力学原理,需要专家们去解释。可是,促成群众产生合力的原因却是明明白白的。那埋在大堤上的三百口大锅,哪口是张家的,哪口是李家的,至今干部们也没打听清楚。只是供销社新进的几百口大锅,一下子就卖光了。(肖马)


第2版()
专栏:

历史与现实
同是水灾,不同的时代,人们的遭遇也不一样。下面是伊通县历史与现实的两份材料纪录,从这二者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当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历史
1906年农历九月中旬,伊通县内东部地区连降暴雨,伊丹河水猛涨。房屋冲倒无数。次年小米价格,由一块银元一斗升到四块一斗。
1941年农历7月中旬,孤山河上游暴雨,河水猛涨。大孤山街突闻水声咆哮,洪水倾泄而下。水面漂浮着草垛、木板和无数家具,死尸时隐时现,两岸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
——据《伊通县志》
现实
1985年8月23日下午四时,大孤山河洪水冲进山西村山湾屯。
三十四岁的村长施相义发现洪水来了,没顾家中八十岁的父母和七八岁的孩子,满村叫喊,让人们赶快撤出。由于组织得迅速,没有死人。村里有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走不了,是大孤山镇的干部白文吉背出来的。村长施相义的父母,是别人给领出村的。
24日早晨,山西村党支部书记刘海生领着全村党员、干部来了。帮助受灾群众从废墟中往出抠东西。
临近的开礼村不产小麦,有关方面买了四千多斤白面送来了。新建村也受淹,送来四千多斤高粱米。县食品公司专车送来糕点。县林业局、五金公司为灾民准备了建房材料。镇、村的党员干部送来一千多元捐款。
倒房的群众很快有吃有住了。
——摘自伊通县委宣传部干部李继昌的笔记


第2版()
专栏:

王凤龙舍身救儿童
8月31日,公主岭市柳杨乡大岭沟岸边,聚集着数不清的农民。他们眼里含着泪花,望着浑浊的沟水,一遍遍地呼唤着好青年王凤龙的名字,赞扬他舍身救儿童的高贵品质。
那是在8月14日早晨,八号台风带来暴雨。公主岭柳杨乡大岭沟洪水猛涨。波浪翻卷,十二岁的女孩冯艳波从家里跑出来,蹲在沟边看水。当她走过一条排水沟的涵管时,突然滑倒,栽入水中,当即被吸入涵管,从另一端冲入大岭沟中。
在这危急时刻,青年农民王凤龙,顾不得脱去身上的三层衣裤,纵身跳入水中,抓到冯艳波,把她举到头上。而他自己的整个身体全部没入水中。这时,另两名青年朱石柱、孙志江也陆续跳入水中。冯艳波从王凤龙头上爬到朱石柱身上,紧紧抓住朱石柱的头发。两个人把冯艳波擎在头上,使她没有呛一口水,爬上岸后向家跑去。
可是,王凤龙却被急流冲走,献出了二十二岁的年轻生命。
王凤龙1981年初中毕业,回乡务农。家里买台小拖拉机,由他驾驶。他认真学习农机技术,经常阅读报纸、刊物。他还自学英语,打算明年报考外语学校。这是一位很有理想的青年。他并不会水,又是独生子,平时连下沟洗澡、摸鱼,父母都不许可。为了抢救一个小姑娘,他纵身跳入狂涛之中。王凤龙牺牲后,当地群众深切怀念他。
8月20日,乡党委做出了向王凤龙、朱石柱等人学习的决定,在全乡迅速掀起了向他们学习的热潮。


第2版()
专栏:

高尚的风纪
因降雨过多而变得咆哮恣肆的东辽河水,在九号台风的鼓荡下越发狂暴不羁。一马平川的双辽县王奔乡,低矮的河堤出现决口危险。
8月21日,两千多名解放军星夜开赴现场,在长达六华里的东辽河大桥头至青河嘴扬水站展开抢险战斗。十四个小时的连续奋战,大堤加高了六十厘米。8月22日下午四时,洪峰顺利通过时,水位已超过原堤顶十厘米。
这些抢险的指战员们奔赴抗洪一线时,就象当年南京路上好八连住进大上海一样,一连两天两夜露宿在沥青公路上,枕臂待警。风吹、蚊子咬,困、乏、冷、潮交并而来。抬头可见民房,但没人住进去。就连放在旁边的草袋,谁也不肯动一个。副师长包福余严肃地说:“两千人,每人两个,就是四千。如果因这四千草袋不在而工地决口,我们怎么向双辽人民交待?”
第三天下起了中雨,公路上也是积水。县委书记李有如再也看不下去了,对包副师长说:“你再不下令住进民房,我就叫两个民工抬一个战士,搬他们进去!”
首长点头了。但约法三章:“抗洪是为民,决不能扰民,为群众多做好事,节约抗洪物资!”
进村来,战士们眼前是怎样一幅令人心情沉重的景象啊!群众匆忙撤离的屋内家什狼藉,鸡、鸭、鹅引颈待哺……于是,战士们不顾疲劳,开始了新的为人民服务活动。
战士任有趟着泥水在村中巡视,猛听“扑通”一声,一家土墙坍倒在猪圈里。他跳进污水没膝的猪圈,?开土墙,把压在底下的两只嗷嗷叫的猪放了出来。
战士刁占友住在农民唐景福家,每天剁菜喂养无人看管的六只母鸡。八天后,唐景福回来,发现蛋筐里多了四十个鸡蛋。
五班住的房子墙根脱裂了,班长赵修成带领全班战士把三面墙、两个锅台和炕面抹好。
乡亲们回到村里,只见屋舍井然,道路通畅,全不见撤离时的破败景象,欣喜和感激之情不知怎样表达才好。陈柴船口屯陈长林老人家,在革命战争年代曾经住过老八路。现在,老两口连说:“当年的老八路又回来了。”老大娘把院里树上的果子全摘下来,装了两筐,送到部队团部。团里不收,县长胡永胜说:“收下吧,现在群众没什么东西,就这点果儿,是一片真心。”团政治处主任王玉亭把一筐沙果高高举起,说:“群众受灾,不忘部队。这不是沙果,这是一颗颗心啊!”四连指导员聂泽超接过四个沙果,激动地说:“这四个沙果我拿回家去,给家属看看灾区人民的觉悟。”
我们的战士,在洪水面前,是钢铁,是长堤。在人民面前,却有着一片赤诚的儿女柔肠。


第2版()
专栏:

抗灾小景
贵梁 鹏飞绘
1、闻风而动
2、激流勇进
3、彻夜不眠
4、雨过天晴


第2版()
专栏:

由于连降大雨,使东辽河出现三十多年未见过的特大洪峰。在关键时刻,吉林省双辽县出动一万多名干部群众和四平驻军某部指战员一起,日夜奋战,保住东辽河堤坝的安全,减少了受灾面积。
陈富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