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一个新的要求:新老干部都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于光远
在1985年9月23日全国党代表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发出了全党新老干部都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号召,并就这个问题作了论述。
他首先祛除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误解:以为进行建设只需要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就够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似乎没有多大实际意义。针对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之一——把教条主义看作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错觉,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性,不要求人们把它当作教条看待,而是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有这样的本性,所以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里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行动的指南”。
小平同志接着论述了在当代中国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任务,指出:“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这就更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既把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也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
小平同志这一段话中所包括的内容,是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很好地去领会的。
对这一段话我有这样几点理解:
第一,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应当规定为“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
第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对新的问题积极地进行探索。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才能提高这种运用的本领。
第三,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必须针对新的实际,不是脱离新的实际,从事教条式的学习。
第四,通过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积极探索新问题,就能使我们的干部有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方向,不至于在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
第五,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去探索解决新问题,不只是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而且也是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
小平同志最后说:“希望党中央能作出切实可行的决定,使全党的各级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有一定的时间学习,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直达到我们的最后目的,实现共产主义。”
在历史发展的每个转变关头,全党干部都有一个最重的学习任务。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著名论文《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就指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困难。”克服这种困难的办法就是学习。建国后我们许多干部学习了,因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又学习得不好,犯了不少本来可以避免的错误。现在我们又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正处在为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历史时期,我们更要学习,才能克服现代化建设中的困难。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我们的同志在过去革命和建设中积累起来的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是十分宝贵的,但是在新时期的崭新任务面前,不论老中青干部,总的来说都缺乏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新知识新经验,都要重新认识自己,都要重新学习。”这里所说的“重新学习”,当然包括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过没有单独地表述出来。现在,小平同志把这一点强调地提出来了。因此,当我们的干部考虑自己重新学习的时候,就不能只考虑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还必须考虑学习能够解决当前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小平同志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论述,可以看作是这种学习的一个新的起点。
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学习了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之后,感到特别兴奋和快慰。小平同志说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心里的话。同时我们又感到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当广大干部对学习马克思主义还缺乏认识的时候,理论工作者的责任就是积极宣传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和邓小平同志的号召,帮助我们的干部提高认识。做这样的工作,要花相当大的气力,但还是比较容易的。当广大干部有了这样的觉悟,他们就会向理论工作者提出要求,要求他们拿出内容正确、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要求他们对自己的理论学习有所帮助。就目前我国理论界的状况来说,承担这样的任务就不轻松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总的说来水平不算高,探索新问题的本领不算大,教条主义的习气也有待于克服,而为了做好自己的工作,要研究的领域之广、问题之多和对研究成果要求一定的质量,这一切都给我们增加了困难。但是要做好哪一件事没有许多困难呢?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是不会因为困难而退缩的。
为了把自己的责任担负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自己必须重新学习。三中全会决定中的“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学习”的规定,对于我们理论工作者决不是例外,而且因为理论工作者有帮助广大干部学习理论的任务,自己的学习当然应该走在前头。党对其他干部的学习都要求有创造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就更要有创造精神,拿出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来。
应该指出,在实际工作者中间,有众多(甚至比专职的理论工作者人数更多)的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的干部。他们也应该积极参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工作。可以断言,没有实际工作者的这种积极参加,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工作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理论工作者由于他们的工作岗位,责无旁贷地要主动地把组织和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工作和帮助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工作担负起来。我相信他们是会响应小平同志的号召,积极地这样去做的。


第5版()
专栏:

城市零售商业网要合理设置
万典武 蒋惠英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城市商业服务网点的合理设置问题日益重要。近几年来,我国零售商业网点有了较大的发展。到1984年底,全国城市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为二百九十一万个,从业人员一千零七十四万人,分别比1983年增长73.5%和20.9%。但是,总的说我国城市零售商业网点仍然存在着数量不足、设施简陋、布局不合理、行业不配套等问题。近两年,有些地区虽然重视商业网的建设,但又出现了盲目兴建“一条街”等新问题。有的城市耗费巨资建成庞大的食品街,生意并不兴旺。还有一些城市已经或正在建设农民进城经商一条街、修补一条街、日用杂品一条街、服装裁制一条街、干鲜果品一条街等等。有些“一条街”行业过于单一,顾客买几样东西要跑几条街,很不方便。有人抱怨说:“修只鞋也要跑到修补一条街,既搭工夫又挨挤,花的车钱比修鞋钱还多”。
一方面喊商业网不足,一方面又出现新修的商业街生意不兴隆,这里有个设置合理不合理的问题。那么,按照什么原则设置城市商业网才比较经济合理呢?
一、要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社会主义商业以满足人民需要为目的。随着四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越来越强,他们希望能较快较近地买到所需的商品和获得劳务,以便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生产、工作、学习、娱乐和休息。零售商业网的最大特点是直接为广大消费者服务,顾客一般只有到了商店、饮食店和服务网点,才能享受服务,得到某种生活需要的满足。有的城市的“饮食一条街”、“修理一条街”之所以弄得事与愿违,就是只看到集中起来宏伟壮观的一面,而没有认识到这些行业的服务性特点。饮食一般是“现蒸热卖”,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大体是同时进行,顾客要亲自到店才能享用名点小吃和美味佳肴。只有在交通枢纽、商业繁华区或娱乐中心附近形成了巨大的客流量,才能实行饮食业的一定集中。修理鞋帽、家庭用品等一般要带原物,过于集中显然也是很不方便的。因此,一定要从广大群众生活的实际利益和各行业的特点出发,办实事,不能图虚名,摆花架子。
二、结构和布局要合理
人们的生活需要是多方面的、综合的。有的是开门离不了的柴米油盐,有的是一年只购买几次或几年才购买一次的日用工业品和耐用消费品,前者宜于分散就近为顾客服务,后者可以适当集中,形成具有吸引力的商业繁华区,便于挑选比较。要把城市零售商业网点分级划片,使其配套成群,以群式集中为主,零星分散为辅,形成结构协调、布局合理的商业网体系。所谓结构协调,主要指的是行业结构、规模结构和经济结构要得当,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一般说来,行业结构要根据不同城市、不同时期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来考虑。规模结构既要适应人们的生活需要,又要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结构主要是考虑国营、集体、个体三者的合理安排,多种经济形式协调发展,以搞活市场,方便人民生活。所谓布局合理,主要指的是地区分布要平衡合理。这里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各地区常住人口的多少;二是流动人口数量和活动范围;三是购买力水平和消费特点。商业网的结构和布局比较合理,才有利于充分发挥现有商业物质技术基础的作用,提高商业劳动效率,方便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满足劳务需求,减少城市人口流动的范围和次数,减轻城市公共交通的负担。
三、要使企业有合理的盈利
商业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不是福利事业。必须克服过去那种“只讲服务,不计盈亏”的思想。浴池等行业长期赔钱,不断萎缩,反而给要洗澡的人造成困难。不能继续好心办蠢事。有的城市,领导人出于关心群众生活,指示在某个地段孤零零地开个百货店,结果生意清淡,长期赔钱,难以为继。应当要求商业、服务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加强经济核算,讲求经济效益,在为生产和为人民生活服务中的劳动消耗得到补偿,并通过这种服务得到合理的盈利,增加企业积累,以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有盈利,是办好企业的条件,是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动力,也是充分发挥现有网点作用的保证。因此,既要按照方便群众、合理布局的要求来规划设置商业网,又要按照讲求经济效益的原则来考虑网点的数量、规模和专业化程度。
四、按照城市规模和特点,分级设置商业群
京、津、沪等特大城市的商业群一般可分四级设置:即在全市性繁华地区,组织一个或几个一级商业群,如北京的王府井、前门、西单等,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等;在区域性繁华地区,组织若干个二级商业群,如北京的东四、西四、地安门等;在居民小区中心,组织许多商业群,如北京的三里河、团结湖、劲松等;在居民宿舍附近和街头巷尾,设置若干个零星分散的小网点,为四级商业群。大、中型城市的商业群一般可分三级设置:即一个或二个全市性商业性中心,几个区域性商业中心和若干个居民区小商业中心。小城市的商业群一般可分两级设置:即一个全市性商业中心和若干个居民区小商业中心。
一级商业群(或称广域商业群)是全市性商业中心,服务对象是外地流动人口和全市居民,一般以全市著名的大型综合性商店为核心,由几十家甚至几百家专业商店和一些综合商店组成。经营特点是“高、大、名、全、专”,经营商品高中低档都有,以高中档为主;大中小商店都有,以大中型为主;国营、集体、个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以国营和集体商业为主;行业齐全,以经营穿用商品为主;名店多、专业店多、豪华商店多。一级商业群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文化、生活的面貌,是全市甚至全国商业的窗口,必须商店林立,设施先进,特色突出,服务优良。
二级商业群(或称地区商业群)是区域性商业中心,主要任务是满足本地区居民和一部分流动人口多种多样的需要,对一级商业群有分流作用。它一般以较大规模的百货商店和副食品商店为核心,由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专业商店和一些综合商店组成。其特点是全民或集体所有制的中型店比较多,行业比较全,经营商品以中高档为主。
三级商业群(或称近邻商业群)是直接为附近居民生活服务的,一般设在居民区中心或街道的交叉路口。其特点是以菜市场、粮店、百货店和日杂商店为主,集体或个体所有制的中小商店比较多,经营品种大众化,服务项目多样化。
四级商业群(或称方便店)是特大城市居民宿舍附近的小网点,它是三级商业群的重要补充。其特点是规模小,数量多,靠近居民,营业时间较长,适应群众早晚购买的需要。经营品种主要是粮油肉菜、油盐酱醋、烟酒糖茶和针头线脑等日常需要而购买数量零星的生活必需品。
五、零售商业网的设置和管理要实行法治
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零售商业网的建设经历了曲折的道路,主要原因之一是无章可循,无法可依。似可参照罗马尼亚等国的经验,结合我国的情况,先由各大城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或市政府颁布一个“零售商业网组织条例”,对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的建设和管理作出法律性的规定。等到条件成熟,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或国务院制定颁布这样一个条例。条例除了对前面提到的一些重要事项作出规定外,还要确定国民经济计划和统计中要列有商业网发展指标,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要包括商业网发展规划,网点建设资金要有正常的渠道。今后,除了实行企业利润留成、群众集资、各种合资和引进外资以外,对于商品交易场所和较大规模的商店,应当视为全市的重大公用设施,采取政府投资或由银行长期低息贷款。要合理安排和挖掘零售商业用房,在坚持主要街道楼房底层尽先安排商业网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重要商业街道两侧的围墙、空地和不对外开放的建筑来兴办商业服务业。自己无力兴办的应将房屋出租、交换、转让给其它单位或个人去办,或由所在地区政府征用后招标兴办。自己不办又不转让的,要开征商业用地闲置费。新建居民住宅,要提取5—7%的投资兴建商业服务设施,做到合理配套,同步建设。


第5版()
专栏:书讯

《人民日报》理论版短文选——
《放言录》即将出版
《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辑的《放言录》一书,即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选录了《人民日报》理论版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四年发表的短文共二百余篇。这些文章从一个重要侧面,即从思想理论的侧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代脉搏的跳动;文章阐述的思想理论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抵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放言录》所收的文章,凡所论列,都是现实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思想理论问题;文章注重分析,注重说理,注重保留作者各自的风格。(尔木)


第5版()
专栏:

《二十世纪的美国与中国》
本书是美国史学工作者迈克尔·谢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的姐妹作。作者对美国宣布“门户开放”政策至一九七九年初,中国副总理邓小平访美的美中关系进行了综合论述,对美中关系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作了比较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本书由三联书店出版。(祝箐)


第5版()
专栏:书刊评介

一部有特色的学习参考书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评介
珏石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在整党学习中被列为党员必读文件之一。《历史决议》使用的多是论断性的语言,不可能对涉及的历史事实和理论观点展开叙述和论述。为了使广大党员和干部学习这个文件时有一部基本的参考资料,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组织编写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一书,对《历史决议》的重要论断,力求运用可靠的文献档案材料和经济统计资料,从史实和理论两个方面,作出比较准确的叙述、分析和说明。
这部注释书共四十多万字,注释条目一百三十条。参加编著的,有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的研究机构和军事院校等三十多个单位的近百名理论工作者。注释条目所选用的文献材料和经济资料,都经有关部门选择、鉴别和核对;所论述的观点都力求有史实根据。在写法上,既注意了每个条目能完整地说明问题,各条之间又能互相衔接,避免重复;许多条目既可独立成篇,又使全书大体上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这部书1983年内部出版。最近,中央文献研究室又组织力量作了修订,补充引述了一些重要文献资料,吸收了近几年来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改进了原来的一些分析、论述和文字表述,由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
这部书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对《历史决议》涉及的一些重要史实进行了比较准确的说明。
《历史决议》对建国以来的重大事件和一些领导人的功过是非,做出了公允的评价,推翻了过去的许多不实之词。但是,由于这方面的许多论断没有也不可能具体说明事情的原委,不太了解党内历史情况的同志,对这些评价不容易获得深刻的认识;就是有的老同志也因种种原因,不容易准确和完整地了解有关的史实。《历史决议注释本》(修订)引用了比较充分的史料,许多条目还引用了原始档案材料,对这些问题作了实事求是的介绍。例如,在《毛泽东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八届十一中全会》、《所谓“二月逆流”》、《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天安门事件》等条目中,通过引用文献资料,说明了事件真相,澄清了历史是非。
《历史决议注释本》(修订)对我们党在“文化大革命”以前为纠正“左”的错误所作的努力也做了介绍。在《从郑州会议到庐山会议前期纠正错误的工作》、《一九六一年重新提倡调查研究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的制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等条目中,介绍了我们党在这两段时间内纠正已经觉察到的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的情况和党的一些重要方针政策的形成经过。在《一九五六年一月党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科学工作条例草案》、《周恩来提出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等条目中,还介绍了我们党在五十年代中期和六十年代初期两次纠正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左的错误的情况。
第二,对《历史决议》所论及的一些重要理论观点,特别是对毛泽东思想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的由来和发展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在《“毛泽东思想”概念提出的过程》中,介绍了“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的形成经过。在《我党许多卓越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条目中,通过分析党的其他领导人对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所进行的探索以及对毛泽东的思想和著作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具体地说明了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的科学成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条目里,介绍了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刘少奇在1951年6月提出正确处理国营工厂企业的人民内部矛盾的观点,并说明毛泽东的这篇著作尽管在发表前的修改过程中受到当时形势的影响,加进了一些与原来讲话精神不协调的论述,但从整体上看,发表稿仍然保持了原讲话稿的基本精神。
《历史决议注释本》(修订)对毛泽东晚年在理论上的失误,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一语有了特定的含义》、《“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纠正“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口号的错误,不是说不需要继续进行革命斗争》等条目里,从不同侧面对为毛泽东所同意、并作为“文化大革命”理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剖析。在《〈历史决议〉为什么不用“路线斗争”、“路线错误”的提法》条目中,对我们党历史上党内斗争的“左”的错误作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说明《历史决议》改变这类提法,不单纯是改变几个词语,更重要的是倡导一种对历史是非进行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
第三,广泛采用新的经济、文化、科技资料,努力汲取新的研究成果,对《历史决议》所涉及的一些论断、政策和理论问题进行注释。例如,引用了含有1984年情况的经济资料和统计数字,对建国以来的成就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使读者不仅从历史方面,而且从现实状况上加深对《历史决议》有关论断的理解。
《历史决议注释本》(修订)是对党的当代文献作研究性注释工作的一个尝试,自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有的注释内容比较平淡、空泛,有的分析不够深刻,有的文字不够简练,等等,这些都有待于改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