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保持党的文艺政策的稳定性
本报评论员
最近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号召我们:要认真重视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精神文明建设,同体制改革和四化建设的实际工作密切结合起来,使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发展和创新。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组成部分的新时期的文艺工作,同样要适应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做得更加有声有色,使我们的文艺有更大的发展与创新。我们要发展文艺战线的大好形势,使社会主义的文艺事业更加繁荣,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保持党的文艺政策的稳定性。
要保持党的文艺政策的稳定性,首先要求对文艺形势有正确的估计。只有正确地观察形势,才能正确地决定奋斗方向和方针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文艺战线取得了伟大的成绩,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文艺家队伍人才辈出,一代新人阔步走上文坛。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对于帮助人民群众深刻认识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开拓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光辉前途,对于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地干四化,满怀信心地搞改革,对于帮助青年一代树立远大理想、追求崇高思想境界,以及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党中央对于文艺战线的成就和贡献多次作了充分的肯定。但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我们的文学艺术,达到历史水平和世界水平的高峰。而在这方面,我们的努力和成绩还远远不足,我们的面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也还有不少阻力。我们在清除“左”的思想流毒、贯彻落实党的文艺政策方面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对资本主义腐蚀和封建主义流毒的斗争也不够有力。在社会上,包括文艺领域内,还有一些不健康的,甚至是明显的坏事在孳生,向周围散播腐蚀性的霉菌。这就要求我们文艺工作者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的责任感,提高贯彻党的文艺政策的自觉性,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自己的崇高职责。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重申了党对思想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提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思想文化界要多出好的精神产品。充分肯定文艺战线的成绩和提出严格要求,是党中央指导文艺的一贯的方针。年年讲成绩,年年看不足,年年提要求,这是政策稳定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保持党的文艺政策的稳定性,还要求我们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做出新成绩、新贡献。社会主义的文艺工作,是党的思想战线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艺创作这种产品,是要对人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以及伦理观念等等起潜移默化作用的。因此,我们需要时刻注意精神产品的社会效益。文学艺术家要注意多出好的精神产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并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染把他们的精神提到更高的境界。有了好作品,也就能增强人们的信心,使我们更加坚定地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
保持党的文艺政策的稳定性,是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和文艺工作前进的根本保证。我们相信宣传文化领导部门以及在这些部门工作的同志,会充分地认识自己肩负的使命,一方面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正确方针,保障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自由,热情扶植、帮助不断涌现的优秀作品和有才华的作者,包括那些尚不成熟的新苗;一方面继续清除长时期来危害和干扰文艺事业的“左”的思想影响,同时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宣传,制止坏产品的生产、进口和流传。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反对那种不闻不问、得过且过、无所作为的官僚主义态度,也反对那种粗暴干涉的恶劣作风。我们的文学艺术家要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要在已经取得重大成绩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大胆的有益的探索,坚持党所提出的开放政策,大胆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希望作家、艺术家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地投身于四化建设的事业中,投身于社会改革的斗争中,到人民生活的汹涌澎湃的海洋中去汲取养料,去寻找思想、主题、题材和诗情画意。只有同祖国的命运休戚与共,同人民的脉搏一起跳动、生活在人民群众中间的作家艺术家,才能攀登文学艺术的高峰。回避社会矛盾,远离时代,脱离人民,是不会有多大出息的,“虽有小巧,未足成家”。一切精神产品都要接受时代和人民的检验。我们要努力创作出能够经受得住时代和人民检验的优秀作品。
保持党的文艺政策的稳定性,还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形成的党对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的方针政策,避免摇来摆去。文艺创作是复杂的精神劳动,在创新和发展中有成功的探索,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失误。在这种时候,更需要坚决地按党的文艺政策认真严肃地对待。我们要严肃认真地坚持宪法和法律保障的各项自由。在文学创作上要坚持胡启立同志代表党中央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祝词》中再次强调的创作自由。我们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正确对待文艺实践中的新问题,这就是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坚持对思想上的不正确倾向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方针,不搞任何运动和‘大批判’。”对待文艺思想上和文艺创作中的问题,我们主张开展谈心活动,开展文艺评论,进行充分说理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而且要允许反批评。通过实事求是、入情入理的批评、讨论、辩论,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和团结同志、共同奋斗的目的。
“坚持改革,奋发进取”,这是我们四化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也是我们的文艺事业繁荣昌盛的重要条件。我们的文艺事业有广阔而灿烂的前途,只要我们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精神的鼓舞下,在党的一系列文艺政策的指引下,认清方向,坚定信心,群策群力,勇于实践,不断开拓,一定能创造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新天地!


第7版()
专栏:文艺评论

航鹰近作印象
滕云
航鹰几年前还被称为文学新人,现在已是一个开始呈现出自己风格的作家了。
她的风格,大致是由如下几方面构成的。一是她写的大多是常人常事、家长里短、常态的生活和生活的常态,写普通人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普通人就是身份普通、行止普通、性格心理普通的人。售货员啦,幼儿园老师啦,建筑工人啦等等,即使写到老干部和较高的干部,也是写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普通人的感情。航鹰并不全写凡人小事,她也写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但这些先进业绩不属于豪壮丰伟一路,而仍然属于常人常事的范围。由于航鹰小说人物多活动于家庭,多以市井为场景,因此她的题材与人物的普通性紧密地联系着。
二是善于写世态人情。中国传统的世情小说,勾勒世相,描摹人情,世相与人情溶为一体。世情小说中的人情,一般不是抽象的、单纯的男女之爱、亲子之情、求生之欲,而是反映世态时俗的世人的心理、世人的感情。航鹰小说中的人情味亦近于此。她不走社会问题小说的路子,不以社会问题为核心组织情节、刻画人物,社会问题在她的作品中只是淡出淡入,她把社会问题化而为世相人情。例如中篇小说《枫林晚》,实际上接触的是社会学上所谓老年学的某些问题,但作品描绘的是一幅有众多老年人活动的人生晚景图,一幅有丰富社会心理、伦理道德内容的世相画。中篇小说《倾斜的阁楼》,写的是新时期社会生活变化中发生的两种人生价值观念、两种生活理想的冲突,而作品呈现出来的亦是世相人情的画面,特别是对以“四袋面”为首的若干人物的庸俗市民气的刻画,给人印象很深。此外如《红丝带》、《丧事》、《宝匣》诸作,都有社会问题的内容,又都描摹的是人情世相。当然,航鹰的这些作品无论在内容上或是表现形式上都不同于传统的世情小说,我只是说她观察生活概括生活的角度更多地着眼于世情的变化罢了,而这正是构成她的风格的一种重要因素。
航鹰的创作还注重发掘和表现人物心灵的美质,这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明朗的、暖人的格调。她的成名作《明姑娘》、《金鹿儿》,写的是美的人、美的心灵,展示了青春的美、生活的美;那是一种热烈的美、明丽的美。《倾斜的阁楼》、《丧事》、《枫林晚》等,仍然具有这种美,但更加沉着、成熟、朴素平易。美不仅在心灵,还在道德;美不仅在青春焕发的年轻人,还在成年人与老年人。《倾斜的阁楼》中一心扑在工地上的建筑工人梁根柱,温柔地爱着孩子们的幼儿园老师徐珊,心灵是淳美的;老工人周满囤,以及《枫林晚》中的老人们,心灵不也是淳美的么?人生虽有诸多不尽可人意之处,世态虽然并不至善,却掩不住美在生活,美在人心。于是航鹰的作品给人以温暖之感。暖色是航鹰作品的基调。航鹰近作确实增加了某些社会批判性成分,但总的调子并不冷峻,更不是严冷。社会批判性内容只使她的近作较之以往作品的明丽更见深沉。但暖色也不是热色,航鹰不大选择轰轰烈烈的题材,虎虎有生的性格,炽热如火的生活场景。她的作品的美学色调不属于阳刚之美,也不属于清柔之美,而是一种明豁冲和之美。
与几年前比较,航鹰作品中这些属于她个人的东西,一方面在巩固着,一方面在发展着,在巩固中发展,而发展则是加强、增添。读她的近作,尤其是读《枫林晚》、《倾斜的阁楼》,感到作家的进步是明显的。
作家的艺术概括力增强了,作品的容量加大了。《倾斜的阁楼》主要写一对普通青年工人的家庭生活和他们最后的离异,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一个大城市在大地震之后的重建和复兴;低工资、房荒、换房之风和城市生活风景线上的种种事物;日夜修建居民楼的建筑工人们,他们的职业自豪感、压力与队伍中的形形色色、建筑工地的种种氛围;还有普通女工、幼儿园老师、技术人员、作家、工厂里的社会油子、外商代理人、家庭妇女的生活和居民楼里各色人等的日常生活氛围;还有天津老城的市风民俗世故人情……一方面反映了在人们身边涌动的四化建设的热流,一方面反映了一股不小的“奔日子”的时髦潮流;作品既表现了我们当前生活的蒸蒸日上,塑造了心灵美好的普普通通的人们,又表现了现时代人们从“面向社会”到“回到家庭”的社会心理的变化,以及某种人心的“倾斜”,向单纯追求物质生活的“倾斜”。比之航鹰前几年的创作,她对社会生活的观察范围、作品的社会容量,都有了较大的拓展。
在《枫林晚》中,作家涉世也更深,刻画世情笔力较前老练了。作者能够在老人们琐碎的对话、看似平落的关系中,发掘出其中包涵着的很深的人生意蕴和人生况味,通过人们习焉不察的现象和细节,写出老人对生活的依恋,对晚辈的依恋,写出他们那种不再想着占有什么,只想着珍惜人生的价值的纯良挚钝的心态。可贵的是作者写的这曲老人颂,既对某些为人子者淡漠乃至盘剥老人劳动的风气予以温婉的讽刺排击,又对尊敬、关怀、爱护老年人的社会新风尚作了颇带理想色彩的歌讴。作品描写一对老人几十年来深藏心底的温爱最终获致美好的结局,描写其他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对暮年终成眷属的杜芒种与贺望兰的祝福,显示着在我们社会里老人们的晚境如夕照中的枫林,既宁静又温暖。在当代小说创作中,象这样专力描写老年人的人生况味,对老年人心境如此深入体察的作品,迄今尚属仅见。
讽世成分增多,也是航鹰近作的一个发展。《高雅》、《名演员》这两个为某些演员画像的短篇,份量并不很重,但它们却显示了作者在歌颂性题材之外顾及了讽谕性题材,作品里有对“明星”与“明星崇拜”(包括明星自我崇拜)的讽谕。《丧事》、《宝匣》也是讽谕性作品,前者是对某些人道德伦理观念的讽谕,后者是对某些社会现实的讽谕。《枫林晚》和《倾斜的阁楼》中也有讽谕性内容。这些是作者描摹的色色世相中的若干色。航鹰近作总的调子依然是明亮的,但讽世成分的加入,就使她的近作明而不单调,亮而不浮薄,适度的暗色使作品于开朗中多了浑厚。
指出航鹰创作有这些新进展,不是说她的近作篇篇都比从前更好,不,《枫林晚》、《倾斜的阁楼》对于她确是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也有些近作不及她曾达到的水准。这也是自然的。而且总的说,她的作品写得稍显直露,明快但欠含蓄,这种缺憾在近作中仍然存在。她总习惯于设置一些人物或由叙述者出面解释作者意图和作品含义,如《枫林晚》中的郑社长,《丧事》中的“我”,充当的都是情节与人物的解释者的角色;她的作品写得太尽了些,不很注意留有余蕴,笔墨迤逦而欠精炼,这种缺憾在近作中亦仍存在,包括《枫林晚》、《倾斜的阁楼》,叙述描写都有拖沓之感;她的作品立意好,有情致而思想稍平,这种缺憾在近作中也仍然存在,作品的思想力量、站在时代的高度上给人以思想启迪的作用力,还是弱了点。个别作品如《丧事》,对“大姐”“哥哥”身上的那种传统美德与因袭重担的混合,还缺乏更明晰更准确的辨识、把握,因而对他们的“深明大义”的表彰就还有点含混。
天津作家各人走着自己的创作路子,在创作追求上“各把一方”,航鹰也是。不大好把航鹰与其他作家比较短长,兰香菊影,水色山光,各具胜处,都为人们观赏所需,不应彼此靠拢取齐,都宜相互衬托辉映,庶几使文学达到对生活的多样化的把握,使审美获得了多样化的满足。


第7版()
专栏:

出版简讯
△陈丹晨的《艺术的妙谛》,最近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文艺评论集,探讨了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领域论争中的若干问题。(文)
△黄树森的《题材纵横谈》,最近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作者以杂文随笔的形式,论述了题材的内在规律与三十多年来关于题材问题论争的经验教训。(惜今)
△陈宝云的《人物形象初论》,最近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关于文学人物形象的专题著作,论述了人物形象与时代、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人物的感情与理智的关系等问题。(鲁)
△公仲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编》,最近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丁玲为本书作序,称它是“一部颇有新意的文学教材”。(民)
△张昆华的中短篇小说集《天鹅》,最近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天鹅》描写西双版纳傣族青年坚贞而多难的爱情故事,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纪)
△周肖的长篇小说《神箭故乡》,最近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以某卫星发射试验基地为题材,表现出一批知识分子、军人的拚搏性格和坦荡献身精神。(文)
△马茂元主编的《楚辞研究集成》,最近由湖北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全书共分四编五本,对《楚辞》研究中的问题作了较全面的疏理,同时注重阐发文义,分析艺术特点。(蓉)
△王世德的《文艺美学论集》,最近由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了作者关于马克思、鲁迅、郭沫若等的美学思想方面的论文。(川达)


第7版()
专栏:

新闻纪录电影的魅力
本报记者 杨昌凤
在今年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授奖大会上,获最佳纪录片奖的编导上主席台领奖时,观众鼓掌的热烈程度,超过了对其他任何一项的获奖者。当时,有人对这种现象颇感意外,说是“双奖”会上“爆出冷门”。其实,热烈的掌声正是说明了被视为“冷门”的纪录片不但不冷,而且以它特有的魅力赢得了广大观众。
前不久,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在长春联合举办的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展览周,共映出二十四场,有三万多人次的观众分别观看了八十四部长短纪录片(包括八一电影制片厂拍的纪录片)。从这些来自工厂、学校、机关、商店和部队的观众在座谈会上的发言中,我们看到了新闻纪录电影的魅力所在。
时代的镜子四化建设的好教材许多观众说,这次展出的片子,真实地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人民为了民族解放、人民自由,坚决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历史。特别是记录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各条战线上所取得的成就,生动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在革命与建设中的精神风貌,看了令人振奋,受到深刻的教育。一位青年工人看了《抗日烽火》、《零的突破》说:“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之魂,从而产生了一种时代感和信念感,意识到了自己肩头上担子的重量。我们一定要建设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决不能再让人家侵略,决不能再让人民遭受蹂躏”。一位大学生看了《先驱者之歌》说:“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足迹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先烈们流血牺牲、前仆后继为我们创的业,我们能把它接过来建设好,一代一代传下去吗?这是值得当代青年深思的严峻问题”。还有的观众看了《祖国新貌》(多本)、《农民的喜悦》(系列纪录片《我们的家乡——西藏》第三辑)、《金凤凰飞进光棍堂》等片说,这些片子使人更加坚定了要为四化建设多作贡献的决心。
故事真实动人心弦“纪录片的特点是真人真事、真物真情。唯其真,最能牵动人们的感情。”这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看了《沧海一粟》后说的话。《沧海一粟》以抒情的手法,纪录了一位驻守在海岛上的老战士,为了给航空兵设置靶标,独自一人在岛上重复着单调的劳动,寒来暑往,整整生活了十三个年头。即使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他也坚守岗位,一个人在小岛上与部队的同志们以及远在家乡的爱人、孩子遥相祝福。当他又一次举杯遥祝时,观众们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还有更多的观众说,愿看内容真实生动的纪录片十部八部,不愿看生编硬造的故事片一部。一位老工人看了反映国庆受阅部队刻苦训练的《受阅之前》说:“百闻不如一见。以前,看到报纸上报道说解放军受阅部队练队时磨坏的鞋钉就有上千斤,还不大相信,现在看到他们苦练的情景,完全相信了。”
增长知识寓教于乐概括介绍我国地理、历史、名胜古迹和悠久文化的《锦绣中华》,纪录我国考察队首次赴南极考察的《南极,我们来了!》,反映香港面貌的《香港一百天》,再现今年年初在法国举行的世界杂技的《巴黎世界杂技大赛》,以及风光系列片《愉快的旅行》、《漫游世界》等片映出后,许多观众说,这些影片能使人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在艺术享受中陶冶情操,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寄厚望于新闻纪录电影座谈会上,观众出于对新闻纪录电影的热爱,对今后摄制这类影片提出了恳切的建议和希望。他们说,新闻片的立足点是新,一是题材要新,要丰富多彩;二是影片发行要及时。新闻纪录电影的样式也应该活泼多样。第一汽车制造厂一位工人说,纪录片也应该表现人的真实心灵,切忌带着面具或板着面孔说话,更不要露出导演的痕迹。
相信观众的这些建议,会化作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更上一层楼的动力,使我国的新闻纪录电影能更好地发挥它的魅力。


第7版()
专栏:

解放区文学讨论会在天津举行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天津、河北、陕西的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天津社联等单位在天津召开了解放区文学讨论会。会议对解放区文学在我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解放区文学的光辉成就和不足,以及如何把解放区文学研究工作引向深入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有计划地搜集整理解放区文艺史料,实事求是地总结解放区文学的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解放区文学的革命传统,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著名作家冯牧、刘白羽、鲍昌等在会上发了言。
这次会议上成立了解放区文学研究会,推举丁玲为名誉会长,田仲济为会长,朱寨、缴丹辉、王剑青、张学新为副会长。(晓星)


第7版()
专栏:

《星火》改刊专发革命历史题材作品
为振兴、繁荣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星火》文学月刊从明年第一期起,将改为专发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文学期刊。最近,该编辑部在京邀请部分作家、评论家座谈,征求意见。
参加座谈的同志指出,建国以来,我们创作、出版了一批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优秀作品,受到群众欢迎。但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还需要突破,需要出新。要突破那种“老主题、老题材、老人物、老故事、老手法”的旧套子,努力创作并发表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他们认为,《星火》改刊,将有自己的特点,希望它办好。
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万绍芬出席了座谈会并讲了话。张光年、陈荒煤、严文井、朱子奇、袁鹰、徐怀中、邵燕祥等三十余人参加了座谈。(舒万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