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为了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
——第七十届国际世界语大会散记
叶君健
第七十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于今年8月在联邦德国的美丽古城奥格斯堡召开,为期一周。这是一次不平凡的大会,对中国世界语者说来,尤为重要,因为明年将在北京召开第七十一届大会。而后年又是世界语诞生一百周年。
参加本届大会的有两千多人。他们来自世界各个不同地区和国家。他们中间有老年人,也有中青年,甚至还有父母带着孩子一起来的。他们有着共同的目的,即推广世界语,通过世界语的实际应用相互建立友谊,达到相互理解,以实现世界语的创造者柴门霍夫的理想:“人类一家”。这次大会也证明,世界语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实践已经发展到了日臻成熟的地步,足以成为人类思想交流的有效工具——即国际语。这种信念所产生的对世界语的感情,促使许多人从世界各个不同的角落齐集会场。他们都是自费来的,许多年轻人是风餐露宿、骑自行车来的,在路上要走一个多星期。还有的人,自带帐篷,在会场附近的空地上支起,安起临时的家,以面包为主食。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过去和现代:改革什么,保留什么?”现代的世界正在迅速变化,新的发明和技术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空前发展,人们的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然也跟着起变化。人们怎样应付这些变化?这是当前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次大会组织得很好——这也是国际世界语运动一个成熟的标志。我曾参加过四次这样的大会,每次大会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次会议的参加者都活跃非凡,大家除了参加与自己爱好和专业有关的活动外,还有大会组织的晚间文娱节目。因为大家使用的是同一语言,不须翻译,交友也就成了大家最热烈的共同活动。所以每人从早晨起床直到晚间入睡,各种活动从没有中止。我由于多次参加过大会,结识的朋友不少,大会期间,老友重逢,分外亲切。有些情景也非常感人。我在1978年瓦尔纳大会上认识了一位捷克斯洛伐克中年妇女。她端庄娴淑,和蔼可亲。在一次晚会上,我正巧坐在她的后面。她掉过头来,递给我一小瓶捷克香水,低声在我耳边说,“感谢你对我的关心,这点儿小礼物,请带给你的夫人。”
大会还利用许多国家的专家和学者与会之便,按惯例举办了“会间大学”,过去称为“暑期大学”,为期一周。这次大学的校长为联邦德国数学教授和控制论专家赫尔马·佛兰克。我在大学里作了题为《安徒生在中国》的报告。说明外国作家在中国所受到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阐明中国对待世界古典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政策。在做报告的过程中,由于会场听众挤得很满,沿墙、甚至门外都坐满了人,室内气温升高,我讲到一半时,已经汗流浃背,额上的汗珠把眼睛的视线弄得模糊不清。我只好脱下上衣,卷起衬衫袖子。就在这时场上忽然鼓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后来才从听众反映中得知,这次突然的鼓掌是基于这样一个印象:过去中国人一贯拘谨,穿着制服,不苟言笑,现在这位中国人在做严肃的学术报告时,居然随便脱下上衣,挽起袖子,实在不简单。他们认为,这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人们精神活跃的一个生动表现,值得欢迎。报告后本来由听众提问,可是丹麦植物病理学教授尼尔哥尔德却作了个临时发言,盛赞中国对安徒生的正确评价,这增进了丹中的文化交流和丹中人民之间的理解。联邦德国的工业家佛格曼也发言,认为中国把安徒生的作品化为有益的精神食粮,而西方则用一些杂乱的电视节目消耗掉许多青少年的宝贵时间。校长佛兰克也表示:中国人研究西方文学那么深,而西方人对中国的文学却知之甚少。
的确,在这次大会上中国代表团受到了广泛的注意。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由于中国学习世界语的人数逐年增多,出版了为数可观的世界语书籍,得到国际世界语学者的赞许。而且自1950年以来,中国用世界语出版的大型月刊《人民中国报导》,一直向国外发行,影响逐年扩大,成为当今国际上一个内容丰富、篇幅最大的世界语刊物。国际知名的世界语诗人威廉·奥尔德在会上说:“自从刊物创刊开始,我一期也没有丢失,全部保存了下来。整个书架都装满了,现在又开始了一个新书架。这个刊物的重要内容吸引住了我,它的文学风格也使我深感兴趣。”同时中国的世界语广播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它每天向各国的世界语者听众们及时报道许多中国的情况。这样,中国的世界语者也就对推广国际世界语运动作出了贡献。
当大会主席把下届大会的会旗亲手转递给中国代表团时,欢声雷动,掌声热烈。大家都预祝下届大会在中国取得成功,也盼望明年8月在北京再见。


第7版()
专栏:世界艺苑

春意盎然入画卷
梁宇
严冬刚刚过去,大地一派生机。欢腾雀跃的孩子们来到春意盎然的郊野,在明媚的阳光下寻觅春天的信息。他们发现刚开放的小野花,心里充满无限喜悦。这是自10月9日起在北京举办的联邦德国《十九世纪德国绘画展览》上的一幅作品《维也纳森林的早春》(1864年)所描绘的情景。画家以写实的手法、细腻的笔触再现了那个时代的自然景色和社会生活。画面上和谐的暖色调表现出初春阳光照耀下万物复苏的大地。构图明快均衡,层次清晰、丰富,显示出画家深厚的写实功力。作者瓦尔德米勒(1793—1865年)出生在维也纳,并在那里度过大半生,曾到过德国。他是奥地利毕德麦耶尔画派中的佼佼者。
《十九世纪德国绘画展览》一共展出三十多位十九世纪画家的六十余幅油画,这些作品是柏林(西)国家画廊的珍藏。(附图片)
维也纳森林的早春瓦尔德米勒作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他们怎样妙用垃圾
黄炳钧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改善,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从世界范围估计,六年前,平均每人扔弃垃圾二百五十公斤,现在已是约三百公斤了。更可怕的是垃圾成份的变化,以往它主要是有机物、生物废料,而现在则是经化学、物理处理过的复杂物,它们不腐烂,不溶化,不为土壤吸收,因此对生态环境和人们健康危害甚大。
比如,塑料薄膜这类聚合物,已经被广泛使用,而且被到处扔弃。一些科学家认为,大批巨鲸自杀,就是因为它们的呼吸道被扔进大海的塑料薄膜堵塞引起的。
现在,莫斯科的全苏再生资源研究所已能将废弃的塑料薄膜重新溶化,经处理后,使它成为可供使用之物。在一些葡萄园里,用废旧塑料薄膜加工制造出的圆柱,就顶替了支撑葡萄藤的木柱或水泥柱。
再说废轮胎,它在世界橡胶废料中占90%以上。所谓“废”,只是磨掉了轮胎胎面的橡胶花纹,轮胎其它部分丝毫没变。全苏再生资源研究所对废轮胎进行热处理和其它各种化学处理后,不仅获得了再生胶,并能分离出炭黑和树脂。再生胶由于质量较低,只能以5—9%的比例同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混合使用。但仅此一项,苏联每年即可节约原油数十万吨。用废轮胎制成的胶渣还可铺垫运动场的跑道或作隔音材料。
成衣厂的碎布,遍地皆是,过去往往也作垃圾处理。现在可用来做成非织造布。非织造布的用途可不小,可以制成消防用水管,它厚实、柔软、轻巧、渗水性好,质地不亚于用亚麻做的水管,还能做过滤布、隔热布、包装材料、鞋衬等。尼龙、卡普纶、涤纶、晴纶等合成布料的碎片也派上了用场。在西伯利亚秋明油田等地区,土层不够稳定,筑路时,用合成布废料做的材料,或两米宽或四米宽,先铺在清理好的路面上,再在上面覆盖沙子、砾石。这样的公路路面可承受比一般路面更大的压力,因渗水性好,还能全年使用,且寿命比传统公路长三倍。这种取名为“道尔尼特”的材料还可用于加固斜坡、沟壑,防止滑坡。
人们曾经以为,地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现在的看法已不那么乐观,有的资源有可能枯竭。因此千方百计地利用垃圾和各种废旧物资,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保护环境,这已是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有人称二十世纪为“再生世纪”,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地中海畔踏古探奇
郁泉锡
据说大约在三千年前,一支强大的船队由中亚细亚浩浩荡荡开到地中海中部的第勒诺海岸。他们自称埃特鲁斯基人,在阿尔诺河与台伯河之间的广阔地带定居下来,艰苦创业,建立城市,后来被古罗马征服。
古罗马的历史与文明是闻名遐迩的,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光辉灿烂的埃特鲁斯基文明了解甚少。近年来,从被维苏威火山喷出的熔岩和烟灰所覆盖的庞贝废墟中,发掘了不少埃特鲁斯基的文物,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罗马以北的塔尔奎尼亚是著名的埃特鲁斯基城。我们沿着罗马古道阿乌雷里亚驱车前去探旧索奇。汽车在滨海公路上急驰,高耸挺拔的地中海松树,象一把把撑开的大伞,竞相争艳,一幢幢雅致的别墅掩没在花树丛中。海风阵阵吹拂,令人心旷神怡。据说塔尔奎尼亚城是由埃特鲁斯基的英雄塔尔孔泰创建的,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是个繁华的经济文化名城。城里商业发达,街道纵横,店堂林立,还有花园庭院,颇为繁华。
可是沧桑巨变,由于战火浩劫和风雨侵蚀,最早的塔尔奎尼亚城已不复存在。今日所见的塔尔奎尼亚城,建于古罗马时代,在海拔一百四十米的山丘顶上,城墙长八公里,由方块凝灰岩砌成。我们在城里走马观花,一座座灰褐苍老的坚固建筑,古色古香的狭窄街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走出陈列着埃特鲁斯基文物的国家博物馆,又来到城外埃特鲁斯基人的墓地。墓地长五千米,宽一千米,有五十个墓穴,是埃特鲁斯基人留下的规模最大而又最珍贵的遗迹。可惜,埃特鲁斯基被古罗马征服后,公元前三世纪墓穴遭受灾难性浩劫,后又多次被盗,十九世纪发掘时仅发现青铜器皿和多种装饰品。我们参观了三个分别称为荷花、少女及奥林匹克的墓穴。墓穴深四、五米,呈长方形。墓穴四周的壁画是埃特鲁斯基人的生活与智慧的生动体现。壁画中的宴会、葬礼、文化娱乐、竞技、捕鱼、打猎、航海等场面,造型优美,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埃特鲁斯基人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就有文字记载,墓地有着丰富的碑铭文献,有的不难识辨,但是迄今尚未详译成功。古罗马征服了埃特鲁斯基人,可是又有埃特鲁斯基人从文字、文化上征服古罗马一说。埃特鲁斯基人借用希腊文字,并加以发明、改造,形成了自己文字的二十六个字母。后来,罗马人继承了这套字母中的二十一个,最后组成二十六个拉丁字母。可见拉丁字母的形成与埃特鲁斯基人的文字有着密切的联系。
埃特鲁斯基人的建筑艺术造诣极高,今天亚平宁半岛上各种罗马式的穹形建筑,技艺精湛,风格优美,即承袭了他们的衣钵。不久前,在古称埃特鲁立亚地区的海面,打捞起了一艘埃特鲁斯基古船。这是二千六百年前运载花岗石和地中海六个地区的陶器时翻沉于海的船只,至今依然完好无残。高超的造船技术、精致优美的陶器,充分表明埃特鲁斯基人为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意大利已将今年定为“埃特鲁斯基年”,今春在佛罗伦萨举办了规模宏大的文物展览,引起了各国观众的广泛兴趣。今秋,展览将在罗马地区举行,这将有助于人们对这个古老民族的了解。


第7版()
专栏:域外拾零

幽灵依然在徘徊
唐若水
在美国,虽然黑人中出现了不少议员、博士、经理和影星歌后等“名流”,境况与本世纪初自然不能同日而语,但正如一位民权学家分析的,黑人的地位却是“微妙”的——他们的“平等权利”至今仍时时会受到威胁,“正常生活”常常无端受到干扰,“人格”有时也会莫名其妙地遭到侮辱……最近在弗吉尼亚州阿列克赛安德利发生的一起案例便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该城的一对白人夫妇开了一家餐馆,门上公然挂着这样一块牌子:“要规定我们非得为谁服务,那是不符合宪法的!”乍一看,招牌的“含意”似乎颇费思考,但只要看看店主麦克考埃夫妇的所作所为,人们便心中有数了——前年,就是这位麦克考埃因为拒绝为黑人顾客服务而被当局关了一个月。而早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他也因歧视黑人而多次被罚。前不久,这对夫妇恶性不改,竟然逐出了前来用餐的黑人劳·杰克逊和他的两个成年的女儿!
麦克考埃夫妇这回却是“有眼无珠”。原来这位杰克逊先生并非一般黑人,而是一位著名的黑人民权活动家。杰克逊自然不甘受辱,立即向法院提出诉讼,根据有关法律,一个全由白人组成的陪审团判罚麦克考埃夫妇交付赔偿金一千五百零三元。这对猖狂的店主夫妇不服判决,狡辩说:“我们将他们拒之门外的原因是他们身后跟着记者,而我们讨厌记者,如此而已。”民权律师维克特·格拉斯伯格对他们的狡辩作了有力的驳斥:“这儿不是月球。只要看看贵店的招牌,人们便一目了然!”
值得一提的是,象麦克考埃之流以歧视、迫害黑人为乐为荣的“顽固派”在美国还为数不少。虽然他们屡被法庭判处罚款,但依然不知改悔。美国许多有识之士发出这样的警告:“种族主义依然象幽灵在美国大地上徘徊,政府该想点办法出来治治这些极端分子的‘劣根性’了!”


第7版()
专栏:

你追我赶的波音与空中客车
乐山
世界最大的商用飞机制造者波音飞机公司,创立已有七十个年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曾生产过显赫一时的B—17型空中堡垒战斗机和B—29型轰炸机,靠军用飞机生产发财起家。战后,它向宇宙空间技术发展并制成了第一架商业喷气式飞机,在民用大型客机的制造和销售方面打开了局面。到了七十年代,波音727、737、747等巨型喷气式客机在国际市场称雄一时。
然而,时至今日,波音正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它的对手不是美国洛克希德、麦克唐纳—道格拉斯等著名的飞机公司,而是欧洲空中客车工业公司和它所研制的最新产品A320空中客车。七十年代初,为了打破波音等美国飞机公司对国际市场垄断的格局,同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美国飞机工业竞争,法国航空与航天工业公司与联邦德国空中客车公司以及英国、荷兰、比利时的一些航空工业公司组成了欧洲空中客车工业公司,联合进行大、中型空中客车的生产。公司的总部和组装车间设在法国新兴工业中心图卢兹。
空中客车从它开始生产的时候起,就特别强调利用最新技术和最新材料。它先后生产过A300、A300—600、A310等型号空中客车,这些产品注意机身结构的改进,配备极其精密的通讯、导航系统,有助于飞行员使飞机保持最佳的运行状态。A320则是新一代的空中客车,它已研制成功并将于一九八八年正式生产。A320空中客车集中了以往各型号空中客车的优点,发展了自动操纵系统。今年在巴黎举行的第三十六届国际航空和空间展览会上,泛美航空公司一次就预订了十六架A320 。九月初,印度航空公司订购了十九架A320,并取消了去年与波音公司签订的购买十二架波音757型客机的意向协定。九月二十日,联邦德国最大的汉莎航空公司宣布已经与欧洲空中客车工业公司签订了订购十五架A320、七架A300—600空中客车的协定。九月二十四日的英国《泰晤士报》透露,“空中客车今年取得的订货可达一百零九架”,“在国际飞机市场上……欧洲空中客车工业公司正在迅速地赶上美国的巨人波音公司。”
为了保持波音在国际飞机市场上的领先地位,波音公司一方面大力推销它的系列产品先进机型767,同时计划生产更先进的喷气机。这种飞机将装备一种新型的动力装置——无涵道风扇型发动机。波音公司说,这种用于九十年代的飞机,有一百五十个座位,每客座英里的燃油消耗将比现有的飞机降低百分之六十。


第7版()
专栏:

黑海之滨的明珠
蓝天如洗,碧海无际。雅致的楼房,葱茏的花木,整洁的马路,三三两两的游人漫步海滨,尽情地欣赏美丽的景色。这是罗马尼亚康斯坦察市的一幅图景。
位于黑海之滨的康斯坦察,是罗马尼亚历史最悠久的古城,现在已成为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大海港和重要的工业城市。城郊的玛玛雅是黑海滨的旅游胜地,每年接待百万以上国内外游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