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有感于老年再婚
——从两部电视剧谈起
李满天
前不久看了两部电视剧,都是讲老年再婚的。
其一,老寡母找到一个合心的老头,两人结婚了,非常美满。可是儿子不同意,儿子的未婚妻更反对,大闹特闹,不可开交。儿子跪哭在寡母面前:为了他的幸福,恳求母亲……。寡母无奈,只好与新老伴离婚——恩爱地离异了。
其二,寡母找到一个称心的对象,儿子尚幼,男方对幼儿很亲爱,幼儿对男方也很亲近,呼之为叔叔。有一天,幼儿在外玩耍,听见别的孩子叫喊,说他有了一个野爸爸,于是哭闹并出走,终于迫使寡母未能与“叔叔”结合。寡母供他到大学毕业,颇有了“学问”,回家来,听说寡母还去照管致残的“叔叔”时,他找上门去,不但劝阻,而且还说出这样的话:“要点脸面,不要破坏别人的幸福”云云。
看了这两部电视剧,脑子里不平静,联想到五十年代听来的两则故事。
其一,有人讲苏联有这样的事,父亲死后,儿子帮母亲找对象,介绍新人。我奇怪地问是何意,答曰:为了母亲的幸福。
其二,保定有座寡妇桥,据说以前有河无桥。河这面住着母子二人,河对面有座庙,庙内和尚每晚过河来与寡母幽会。儿子就在河上建一小桥,便于和尚夜晚来往。后来母亲病逝,儿子便去杀死了那个和尚。问何以故,曰:此儿甚孝顺,以前建桥是为寡母幸福,以后杀死和尚是为父报仇。
为了母亲幸福,儿子帮找对象,我是颇为赞赏的。保定寡妇桥畔的儿子,建桥不简单,但杀和尚,我以为决不可学。而且“为父报仇”云云,总杂有“从一而终”的旧思想。但其为母亲幸福之心愿,比起电视剧中的那两个儿子来,究竟是远胜得多。
我自觉身上有不少因袭的重担,但对婚姻问题上的封建思想,很早就反对的。总认为父母不能包办、干涉儿女的婚姻,反过来,儿女也不能干涉父母的婚姻。因为这与法理均不合,首先是伦理道德上说不过去,国家的法律也明文规定是不允许的。
老年再婚,父方可能遇到的困难稍少,母方则往往是“此路不通”了。寡妇改嫁,在中国向来是不齿于人口的。在有些人看来,父死母嫁,当儿女的不是太不光彩了吗!何况这其中还存在着复杂的财产继承等经济利益问题,儿女岂能坐视不管?
自己幸福,也要让别人幸福,起码不能因自己的幸福,而牺牲别人的幸福。在建设两个文明的今天,这种社会主义的新道德观,是应该发扬光大的。


第8版()
专栏:音乐与舞蹈

民族音乐有新声
——听成都民族乐团演出有感
李凌
近年来,民族器乐和民歌演唱、演出不多,演出不易,情况不太景气,存在的困难较多。造成这种暂时的不正常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十年动乱”有影响,而民乐表演革新不力,质量不高,曲目不够丰富多彩,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成都的民族音乐工作者不相信有着几千年优秀传统、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的民族音乐不能发展,更不甘心祖先们创造出来的在世界乐坛自有特色的民族音乐逊色于人。特别是《丝路花雨》、《仿唐乐舞》、《编钟乐舞》等民族音乐舞蹈,在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受到了欢迎。1983年在朝鲜举行的亚洲民乐展览,大家对《仿唐乐舞》中的《阳关三叠》(筚篥曲)、《绿腰》(琵琶曲)、《鸭子拌嘴》(打击乐)等乐曲的赞扬,都给了他们新的启示。
古语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些话应用到事业上来,就是:忧虑,勤奋,兢兢业业地把工作搞好,事业就兴旺;如果贪图安逸,犹豫、等待,得过且过,不能过也不着急,再好的事业也会衰亡的。他们没有消极等待,而是开动脑子,多方探索革新,努力打开一条新路。在成都市文化领导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于今年仲夏,成立了专门性的民族乐团。他们一方面大力挖掘西南地区民族音乐,一方面努力创作一些带有时代精神的新作,以丰富自己的演出曲目。
在国庆三十六周年之际,该团和成都市歌舞剧团,应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舞蹈家协会的邀请来京演出。我们看到,该团的演奏员非常年轻,富有朝气,大多数具有大专的音乐修养。这次演奏、演唱的节目,绝大多数是该团和四川省的作者创作的具有四川和西南地区特色的作品。民族管弦乐曲《大漠戍边图》,曲调朴素,感情真实,以西南、西北的音调,表现了将士出征报国的英雄气概。二胡齐奏曲《火车进彝寨》,演奏有新意。成都市歌舞剧团创作演出的舞剧《鸣凤之死》,不论在舞蹈上或音乐上,都有新的追求。
是的,这仅仅是他们在新的征途上的第一步,还有许多困难,等待他们去攻关。我深信,有远见,有信心,而又准备了充足的毅力的青年们,会在新的征途上大胆革新,大胆创造,以实现他们发展民族音乐的志愿。


第8版()
专栏:

叶叶心心有余情
——儿童剧《远山红叶》观后
林克欢
李清照有“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的名句,在她眼中连蕉叶生长也是充满着柔情的。后人曾用此来比喻那些余味无穷的诗情。我却愿借此来表达观看儿童剧《远山红叶》之后的感受:萧萧红叶,拳拳童心,幕落人去,余情犹在。
剧情极为简单,它透过一个特殊的窗口:一个军人的孩子——七岁的童童,独自到澡堂洗澡,引发了大人之间、小孩之间、大人与小孩、军人与老百姓的种种抵触与冲突,展现了某些淡薄的人情与炎凉的世态,抒写了对舍身为国的革命军人的无比崇敬和对军人之子的无限爱心。但这一切,不是浅白直露的说教,而是将儿童的情感世界放在充满着复杂矛盾的社会生活中加以透视,将宁静的和平生活场景与戍边卫国的将士的流血牺牲加以对列,以一种诗化了的舞台语汇与象征性的形象体系,简练而明晰地标示出来。
序幕:在主题歌声中,五个头戴花环、一身火红的孩子——红叶的象征,围绕着一位英武的军人翩翩起舞,那就是童童心中的爸爸;红叶伴着爸爸的身影,红叶又把爸爸阻隔在远方……在这里,童童的情怀,也可以说是编导者的情怀。寓意性的场景处理,既蕴含着浓厚的抒情意味,也引发观众产生深沉的思索与联想。近年来,艺术家们已开始注意去描写军人妻子的形象。但谁曾想,为了千百万个家庭的欢聚与安宁,军人的年幼的儿女们也为此作出了贡献与牺牲。
场景之一:国庆节夜晚,小童童独坐在阳台上,想念着远方的爸爸,盼望着鸽子带回前方胜利的消息。三个小朋友主动来陪伴童童玩耍,他们共同幻想着在昆明的大观楼观灯、划船、戏水……此时,导演把孩子们调度至一幅纱幕后面,将现实场景转换成幻想的场景;与此同时,事实上已经牺牲了的童童的爸爸带领着一队战士,穿场而过。这可以说是在孩子们的想象中,由节日的焰火所幻化出来的童童的爸爸的身影;也可以理解成编导者故意将不同时空的事物展现在同一个戏剧场面的艺术处理。非写实的不同时空的场景对列,使儿童剧的情节,超越出儿童世界的规模,产生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感冲击。
尾声:从前线探望归来的小童童,生怕扰乱别人的心绪,将巨大的悲痛深藏在心坎里。众人从这个刹那间仿佛长大了许多的孩子身上,看到了革命军人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的崇高精神境界。主题歌声中,一束空光圈照在童童的身边,童童和光圈跳起了“双人舞”。此时,天幕上映出一个由红叶编成的花环,舞台上空飘落片片红叶。不用悼词,不用哀乐,片片红叶寄托着编导者和广大观众无限的深意,使肃穆宁静的场面,透出悲壮的气氛与奋发的色彩。
昆明市儿童艺术团比剧中的小主人公还年幼,今年才一岁半,因此对其稚嫩处我便略去不说了。我祝愿编导者程佳光、陈士可,童童的扮演者艾瑛,以及全体演职人员童心常在;祝愿《远山红叶》和他们今后创作的新剧目,象一片片鲜艳的红叶,不断为戏剧舞台增添秀色。(附图片)
童童的一家:艾瑛饰童童,崔晓平饰爸爸,石恩模饰妈妈。 冯永平摄


第8版()
专栏:影评

惊险样式的新尝试
——谈谈惊险影片《喋血黑谷》
李约拿
惊险影片,是观众喜欢的样式之一,因此,在创作上就愈要注意提高思想艺术质量,愈要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只有这样,才能不负观众的期望,更加受欢迎。潇湘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喋血黑谷》,创作态度是严肃的,艺术上也颇有些新意。
《喋血黑谷》的导演,注意了对社会环境和时代气氛的描写,加强了影片的戏剧效果。影片所处的时代背景是1939年,正是中国人民处于抗日战争的水深火热时期。导演不满足于让观众只看到一段戏剧性的敌我三方为争夺蒋介石的一纸密令的惊险曲折故事,而是想让观众回到历史中去,从精神、感情上去真实体验一下八年抗战的境地。这是可贵的新尝试。影片中强化了对“难民营”群体的描写:面如菜色的老年人,衣衫褴褛的少女,光屁股的孩子,瘦骨嶙峋的逃亡学生,展现出一幅民不聊生的悲惨场面。这组群像,成为争夺“密令”的哑剧演员,他们沉默不语,却能触目惊心,传达出一种要求抗日的气氛。正是在这环境渲染的基础上,“密令”才成为蒋介石的罪证,描写争夺一纸“密令”才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影片除人物环境的刻画外,同时也注意自然环境的刻画,重视空镜头的运用。瓦灰色的中原房屋,褐色的中原荒土,浓黑而恐怖的夜……这种电影语言,向观众传达出一种战争情绪。
这部影片在音响的运用上,也是有特色的。不少现代外国惊险样式影片,常常让我们感到强烈音响刺激的是啸叫的汽车声。而在这里,我们耳边回荡的是不停的马蹄得得声,让我们感受到强烈的快速节奏。影片结尾,映现演职员表时夹杂钟摆声的混响,效果也别具新意。
《喋血黑谷》出自青年编剧、导演之手,由于对历史环境把握得还不够深厚,某些环境、人物描写失之粗糙,甚或不够真实。由于导演着眼于在这部影片的“失重中寻找平衡”,注意了环境,而又忽视了对人物本身的刻画,所以观众对人物的印象不深。结尾处理,仍嫌太露。军长何必问一句:“如果我没说错,你就是那个三兄?”我地下党的“三兄”,又何必点头承认?倘若有问而无答,很有余味。如果无问而无答,则更耐人思索,岂不更符合惊险样式的特点吗?


第8版()
专栏:

“全国期刊封面评奖展览”在京举行
首次《全国期刊封面评奖展览》最近在北京举行。这次展览由《中国报刊》报等单位主办。展出的作品有近三百种期刊的七百余帧封面,分少儿、文艺、科技、综合四大类。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或绘画、或图案、或摄影等各有所长,有的以精巧的构思见长,有的以斑斓的色彩取胜,有的又以新颖的面貌博得好评。这些都说明了设计家们不仅具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和造型能力,同时也有着丰富的社会知识和文学艺术素养。装帧艺术最注重“设计技巧和工艺技术的结合”,以艺术、技术和工艺综合兼备为特征。它们有的玲珑剔透,有的粗犷奔放,有的纤秀精致,有的含蓄典雅。而在表现上虽然不同于一般绘画,但同样能严谨缜密,洒脱飘逸,也能雍容雄浑,斑驳厚重。它们是在局限篇幅的画面上经营黑白,以径寸之纸包容广袤的天地,达到简约概括的艺术效果,这正是引人入胜之处。
当然,在局限的画幅里只能是避繁就简,留有空白恰是给读者以联想,让读者自己去添补。在展品中确有给读者以震撼和思考的作品,能在观众和读者的心里翻腾着难以平静的思绪,让人们产生一种追求理想和对人生、事业的希望!而最可珍视的是在不少作品中呈现出一种美妙的幻想,那是理想的火花,理想自然发人深思,火花更启人奋进。
这次展览是成绩检阅,也是经验交流,目的是为了把我国期刊的装帧设计质量在现有的水平上再提高一步。
(叶然)


第8版()
专栏:

作协举行中篇小说讨论会
由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和作协辽宁分会联合召开的“中篇小说学术讨论会”,最近在辽宁丹东举行。这是全国首次关于中篇小说创作的专题学术讨论会。十一个省市的五十多位评论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者从不同的角度研讨了新时期中篇小说创作繁荣的外部和内部原因,分析了出现繁荣局面的必然性。对于描写改革题材作品的经验和缺陷,会议也进行了有意义的讨论。会议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田雨)


第8版()
专栏:

对峙
王文澜摄
最近,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摄影展览《广场漫步》。作者是四位亲兄弟:王文泉、王文波、王文澜、王文扬。这个展览以天安门广场为背景,抒发了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情实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