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月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更多地关心少年儿童
康克清
在这隆冬的季节里,同志们来自祖国各地,共商如何开创少年儿童文化艺术事业的新局面,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尽管我未能亲自参加会议,但关心少年儿童的心,使我们时刻连在一起。
我觉得,我们的少年儿童工作是大有可为的。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重视和关怀少年儿童工作,是我们全党、全社会的战略任务。几年来,我们的少年儿童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其中也凝聚着诸位的心血。希望你们在实际工作中实行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按照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同志们为少年儿童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请接受我衷心的慰问,真挚的祝贺!让我们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在即将到来的1985年——改革之年,为培养一代新人,作出更大的贡献。
1984年12月30日
(这是给全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委员会全体会议的贺信)


第8版()
专栏:

古雅高洁 雄浑瑰丽
——看武汉歌舞剧院演出的《九歌》
贾作光
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不朽名著《九歌》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今天,这部可歌可舞的作品以崭新的风姿、丰富而感人的艺术形象再现于我国社会主义舞台上。武汉歌舞剧院演出的《九歌》,受到了各方的赞誉,不少同志认为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屈原的《九歌》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向往美好爱情,追悼阵亡英烈的强烈感情。它的艺术风格古雅高洁、雄浑壮丽,具有巫音艺术的奇异想象和浪漫色彩。武汉歌舞剧院通过艺术再创造,再现了这种瑰丽雄奇的风格。
在庄严凝重的低音甬钟声中,大幕拉开,一幅具有楚文物特色的“楚风图”赫然出现。无论是服饰、道具、舞蹈、音乐、译文,都给人以奇幻古朴之感。正如编剧、总导演程云所讲:“《九歌》创作手法的原则是‘拟古而不泥古’。”《九歌》的音乐正是根据这个原则创作的。作曲家莎莱、徐亨平研究了楚商调式和大量古乐资料,写出了色彩浓厚的楚风旋律。他们根据人物个性,运用现代配器手法与大型民族乐队,使音乐形象与舞蹈形象溶为一体,不但感情深邃,还加强了舞蹈的内涵力量。“东皇太一”、“国殇”悲壮旷达,激荡心弦。“山鬼”、“湘君、湘夫人”,则用最古老的埙吹出深情而又细腻幽婉的旋律,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而不是舞蹈的外衣。《九歌》音乐的成功之处正在这里。
舞蹈编导们同心协力,刻苦钻研,创造了许多精美的舞蹈语汇和舞蹈场面。他们编舞从内容出发,精心刻画人物,技巧的使用比较相宜。如“东君”的独舞矫健流畅,扮演者李明的表演俊美洒脱。“云中君”祈雨舞更为精彩,男着蓑衣,女顶草笠,在顿挫的节奏中双膝弯曲,点步前进,动作哏劲十足。他们成群结队地跳着幽默风趣的祈雨舞,整个画面土风浓郁,很有生活气息,把观众带进古老的楚国民俗境界。“山鬼”删去了枝蔓盘节的动作,风格比较隽永统一。扮演者赵兰基本功扎实,动作准确,刚柔相济,塑造了一个美好的山鬼形象。把诗化作动人的舞蹈形象是不容易的,特别是表现“岁既晏兮孰华予”一段,用少而精的几个动作,就刻画了山鬼等待情人赴约的急迫心情和她对情人失约的忧郁伤感。
我最喜欢楚风傩祭的“大司命”。这是巫音艺术盛期广泛流行的戴假面而舞的乐歌。编导在民间傩舞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创造,增强了节奏性,加上大幅度伸展,动作铿锵有力。扮演瘟神的青年演员邓成军虽被罩上假面,但表演逼真,栩栩如一幅浓彩绘成的古画。银发老人率领的金刚力士与红衣小儿代表着力量与蓬勃的生命,既有雅趣而又令人发噱。
舞在诗中,意在形外。情、意、景构成优美抒情画卷的要算“湘君、湘夫人”这一篇章了。整场舞蹈既借鉴于戏曲又超脱于戏曲。用水袖表现湘夫人思恋之苦,既贴切尽情又高雅精微。扮演湘君的翁世泽俊俏神逸,扮演湘夫人的赵红高贵委婉,两者配合得珠联璧合,十分动人。“国殇”是祭阵亡将士的悲壮挽歌,表达了楚人的无畏气概。扮演未亡人的黄小瑛以有棱有角的动作,表现出楚人刚强的性格和不屈的复仇精神,给了观众极大的感染。《九歌》湘夫人李克瑜速写


第8版()
专栏:

《神镐》在北京
张付吉 何伟琛
新年新岁,广东话剧院儿童剧团为首都观众带来了日本童话剧《神镐》。这出戏,构思奇妙,想象丰富,表现手法新颖,不仅给人以大自然的知识,而且富有深刻的哲理,从而赢得了小朋友的欢心,也为成年人所赞赏。
美协副主席刘迅同志作画赠给剧团,并题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辛勤劳动开出美丽之花。画家娄师白也作画赠给儿童剧团。高士其同志在医院中奋笔题词:“祝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增进,在相互了解中共同瞻望新世纪。”(见左图)
每次演出,台上台下,融为一体,气氛十分热烈。演出结束,总有不少同学奔上舞台,跑进后台,表达自己真切的谢意。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的同学给剧团送来一幅贝壳镜画和一束束鲜花。二龙路小学的同学派出十名优秀学生给演员们献上他们的标志——鲜艳的红领巾。北京实验小学的同学看了戏后,握住演员的手说:“你们的戏演得真好。看戏之后使我们知道有智慧的人能够创造出很多财富,坏人没有好下场。”小同学崔加还说:我要继承小石头的事业。
更使人难忘的是,剧团给北京残疾人协会组织专场慰问演出时,不少坐着轮车、拄着拐棍的残疾人冒着风雪来到剧场看演出,其中有三位双目失明的观众,凭着一支探路杖,摸索着走到剧场。他们尽管一点也看不到,但他们欢快地笑着,使劲地鼓掌,因为他们完完全全地听到了,也感觉到了《神镐》所告诉他们的一切一切。
日本大使馆的大和滋雄参赞和其他日本朋友知道北京上演日本的童话剧之后,特意来到剧场观看,演出结束后,他们高兴地走上舞台和演员们握手,祝贺演出成功。两位日本的小朋友给演员们献了艳丽的鲜花,祝愿日中友谊万古长青。


第8版()
专栏:

贵在朴实自然
——田华重看《白毛女》一席谈
本报记者 杨昌凤
在“新中国三十五周年电影回顾学术讨论会”第一天的影片观摩会上,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当年饰演白毛女喜儿的田华同志,和与会的代表们一起观看了三十四年前拍摄的影片《白毛女》。当最后一个镜头在银幕上渐渐隐去,放映室的灯光刚一亮起的时候,观众纷纷冲着田华热烈鼓掌。这阵阵掌声,使田华本来就不平静的心,更泛起层层波澜……事后,田华告诉记者:多年没看这部片子了,这次看它,感到特别亲切。影片使她想起了当年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同志们为开拓新中国的电影事业而忘我劳动的情景。她深深怀念和感激《白毛女》创作集体的同志们,正是因为有王滨(已故)和水华两位导演的默契合作和对她的指点,有李波、陈强、胡朋等同志的带领,她才能在第一次上银幕时克服胆怯,表演也比较自然。
田华上银幕前是舞台演员,表演有点夸张。拍电影时,水华一再提醒她要从生活出发,从人物的思想感情出发,不要“做戏”。搞服装、化装的同志也从生活真实出发,没有把喜儿打扮成一个“大美人”,既不给喜儿摘眉毛,也没给她戴假睫毛,只是让她穿了一件农村姑娘喜爱的花布衫。田华说,影片中白毛女的面部表情还有一些夸张的痕迹,但基本上符合那个时候人物的心情,观众也承认了这个“白毛女”。
田华说,回顾过去,是为了未来,不能老是沉浸在过去的日子里。《白毛女》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要勇攀高峰,拍出更多更好的富有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的好影片。


第8版()
专栏:

北京街头雕塑一瞥
崔开宏
近来,在北京的一些公园、街头,新建了不少座园林雕像。
在正义路的街心林荫行道旁,有三座反映青少年女子读书、弹琴和清洁劳动的塑像。女学生身着薄裙,静静地坐在一块岩石上,两手掩耳托腮,孜孜不倦地埋头读书(见左图);音乐家双腿跪地,手指轻巧地微微拨动琴弦;清洁女工满怀豪情,仿佛在辛勤地清扫。这三件作品艺术造型优美,比例和谐,布设于街心路径的低铁栏杆内,后面衬托着绿林、花丛,脚底铺盖着大片芳草,雕塑艺术与生活情趣在此融为一体了。
坐落在和平里街心花园中的《和平鸽》雕塑,也吸引着众多的游人。鸽子站立在一座穹隆形状的大理石底座上,展开着双翅,仿佛在扑扑地拍着翅膀飞向天际。这件雕像线条流畅,光洁平展。两侧花丛与草木红红绿绿,后面陪衬着仰天喷出的白色水柱,街旁高楼广厦,车往人流,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和平生活图景,使游人心旷神怡。
北京的市街、公园新建的雕塑,题材之广,艺术之美,是令人称赞的。如北京植物园中的牡丹仙女汉白玉石雕像,紫竹院中的仕女吹笛图,石景山公园喷泉中的母女图,玉渊潭公园中小女孩坐在水中嬉水的雕像,以及表现历史人物题材的李大钊烈士像、徐悲鸿胸像,北京大学校园内的蔡元培、李大钊胸像等等。这些雕塑作品,艺术造型有的轻巧活泼,有的庄严肃穆,有的质朴恬淡,有的华丽多彩,有的粗凿大斧,有的精雕细刻,风格多样。它们设置于公园风景区,把园林打扮得多姿多彩,给人以美感。
但是,有一些雕塑品的艺术表现和雕凿工艺的低水平,却未免使人失望。例如某公园正门入口处喷水池中的鲤鱼雕塑,造型粗糙,空间体量过大,所产生的天际线与建筑和四周景物的轮廓线不协调。园中的那些雕像,人身的各部位比例不和谐,有的人像头大身小,有的则身短头长。
雕塑是美化园林的。近年来,我国城市雕塑已有了新的发展,但我觉得还应当稳步前进,不要急于求成。园林雕塑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构思,在于形象与环境的恰当结合,在于艺术技巧的精到表现。因而,在发展城市园林雕塑中,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务必要注意保证艺术质量。


第8版()
专栏:影讯

影讯
《残月》是由曹征导演的彩色故事片,由贺捷生根据问彬的短篇小说《心祭》改编。影片描写一位年轻守寡的普通农村妇女,含辛茹苦把几个孩子抚养到成家立业以后,也想为自己组织一个小家庭,但遭到孩子们的反对。结果,这位母亲终未得到她应该有的一份幸福。女主人公由曾获“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的郑振瑶担任。该片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翁立)
影片《神奇的土地》是由高天红根据梁晓声的获奖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改编并导演的,它以纪实性风格,凝重深沉的基调,描绘了十年动乱时期北大荒几个普通知识青年的内心世界和命运。影片既揭露了极左错误的危害,又歌颂了年轻一代纯洁美好的灵魂。该片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常红)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山东淄博五音戏《豆花飘香》在京演出
五音戏是流行在鲁中地区的地方剧种,以优美的唱腔和朴实的表演而为当地人民所喜爱。山东省淄博市五音剧团是我国目前仅存的五音戏剧团。从元月一日起,他们在京演出《豆花飘香》。该剧写的是豆腐专业户的女主人豆花,怎样联合乡亲们发展生产豆制品的联合体共同致富的故事。
(戈艾)


第8版()
专栏:出版动态

文学丛刊《小说》创刊
中国青年出版社将于今年一月创办大型文学丛刊《小说》。该刊面向全国青年读者,刊载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中、长篇小说。
(闻雪)


第8版()
专栏:出版动态

《文化广场》出版
由文化艺术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文化广场》,是知识性、趣味性的文化丛刊,以青年为主要读者对象,并兼顾中老年多层次读者的需要。内容和形式力求新鲜、活泼、多样。第一辑已出版。(文)


第8版()
专栏:出版动态

长篇小说《幸运儿》出版
刘亚舟的长篇新作《幸运儿》,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说描写几位年轻人在十年动乱中的不同遭遇,风格细腻,语言生动明快。
(龙)


第8版()
专栏:出版动态

《陈玉先的速写》出版
陈玉先是自学成材的画家。岭南美术出版社最近出版了《陈玉先的速写》。
(辛闻笈)


第8版()
专栏:

读(雕塑)
司徒兆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