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2月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关于租赁经营的探讨
  何伟 韩志国
近年来,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我国各地相继出现了一种新的经营形式——租赁经营。目前,这种租赁经营形式主要在小型全民所有制企业中采用。它是在目前全民所有制形式下,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权利与义务结合起来的一种比较有效的形式,对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起了明显的作用。
权利与义务相结合是租赁经营的显著特点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租赁经营方式既不同于传统的租赁方式,也不同于企业的承包经营,它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与传统的租赁方式相比,租赁经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它所租赁的对象是企业,而不象传统的租赁那样只是租赁固定资产。也就是说,这种租赁经营,是由国家有关方面的代表通过招标的方式,把整个企业租赁给个人,由个人进行经营。因此,这种租赁的对象,实际上是企业的经营权,也就是把企业人财物运动的指挥权都租赁出去了。第二,承租者虽然对企业有经营自主权,但必须承担合同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它是在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经营自主权,而不是交纳租金后的任意自主权。第三,按照传统的租赁方式,承租者只向租赁者交纳租金,而在新的租赁经营方式中,承租者不但要向租赁者如数交纳租金,而且要把其经营所得的一部分利润交给租赁者。不仅如此,在租赁期间,承租者不但要保证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不能减少,而且还要按照合同规定,有计划地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以便在新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这种技术革新和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资金都由承租者自己筹集,租赁期满后无偿交还给租赁者。这就保证了出租企业在回收后,它的技术状况和生产能力都高于出租时的水平。
与承包经营相比,租赁经营的一个最大特点在于承租者对租赁企业的盈亏要负完全的责任。承租者只有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基数利润指标,才能获得较多的收入;相反,如果承租者完不成合同规定的基数利润指标,那么未完成的部分就必须由承租者个人补偿,甚至还要承担破产还债的风险。这样,租赁经营本身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压力,迫使承租者担负起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责任,从而起到承包经营无法起到的作用。
实行租赁经营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与传统的经营方式相比,实行租赁经营是一个重要的进步。这种经营方式之所以能够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起促进作用,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内在要求,促进了企业内部责、权、利的统一。
第一,租赁经营使国家与企业的关系进一步协调。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平等的权利义务关系。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不是国家机关的行政隶属物,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因而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也不是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而只能是商品经济的权利义务关系。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一个弊端,是否定了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的地位和权利。实行租赁经营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改变了我国原有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的状况,开始按照商品经济原则来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在租赁经营的情况下,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各种经济联系都要通过合同来进行。在签订租赁合同时,作为国家代表的租赁者与承租者都是作为合同的当事人,以平等的身份出现,任何一方想要享有一定的权利,都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每一方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强迫对方接受不合理的条件。在租赁合同依法成立以后,租赁者和承租者都必须按照合同规定履行其应尽的义务。在合同允许的范围内,企业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它的各种决策都在其内部产生,不需要经过层层的请示汇报,也不再接受合同以外的指示和任务。如果在合同成立以后,企业不履行其应尽的义务,那么国家的有关部门就可以提请合同管理机关或人民法院,依法追究企业的各种责任。如果代表国家的租赁者违反了合同规定,企业也可以根据双方签订的租赁合同,依法追究国家有关部门的经济责任、行政责任直至法律责任。这样,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就从原有体制下的行政隶属关系改变为商品经济的权利义务关系,并且使这种关系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有利于在社会的经济活动中贯彻商品经济的平等互利原则,促使国家真正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
第二,租赁经营使市场作用得到了更广泛的发挥。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企业通过市场进行密切的横向联系。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实行租赁经营,为进一步发挥市场的作用创造了条件。租赁企业的厂长,不再象过去那样由上级任命,而是通过招标的方式,在竞争中从社会上选择出来的。选择厂长的标准,也不是象过去那样看他的资历和级别,而主要看他所掌握的知识、技术、组织和管理才能及政治素质。这样,在人才的选择上,就打破了过去的部门所有制,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在租赁经营的情况下,国家和企业在行政上和经济上那种指挥和依赖的关系被割断了,国家不再象过去那样负责企业的资金、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的具体调拨和组织工作,企业所需的资金主要从银行贷款,企业所需的原材料要通过市场购买,生产的产品要通过市场销售,这样,市场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就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在租赁经营的情况下,企业实行完全的自负盈亏,原来由国家承担的经济责任和风险已经转移到承租者身上,市场竞争形成的外部压力和企业及经营者追求自身利益的内在动力,都促使经营者改进经营,促使企业增强竞争能力,从而使市场成为影响企业经营的主要因素,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第三,租赁经营使厂长责任制得到了切实的实行。近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为了解决企业中多头领导,表面上大家都负责,实际上无人负责、无法负责、也无力负责的问题,提出实行厂长负责制。但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厂长负责制并没有得到真正实行。一方面,由于国家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没有完全改变,上级的指示和命令企业都必须执行,企业不可能具有自主经营的权力,也不能成为一个具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的法人,厂长很难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负起完全的责任;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副厂长也是由国家任命的,因而他们也必然要对上级负责,许多事情往往要由大家共同决定,厂长本人难以作主。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常常使厂长负责制有名无实。实行租赁经营,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况。租赁经营企业的厂长负责制,是一种名符其实的厂长负责制。在租赁企业中,承租者就是厂长本人,他把经营管理权、决策权、指挥权集于一身。由于他不仅要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负责,还要以自己的财产来对经营活动担保,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厂长的态度和观念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干预厂长对企业经营的决策和指挥。在租赁经营的情况下,企业的领导班子由厂长组阁,主要负责人由厂长任命,因而在企业内部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负责制度:作为厂长,要对企业、对合同负责;作为副厂长,要对厂长负责。这就避免了过去存在的那种互相扯皮、互相干扰的现象,确立了厂长的权威,使厂长负责制得到切实的实行,大大提高了指挥效率,使经济责任制能够一层一层地落实下去。在这里不存在谁代表国家,或厂长和工人联合起来坑国家的问题。厂长履行合同,就包括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
几个具体问题
租赁经营在我国还是个新事物,正处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撇开有关租赁经营在理论上的争论不说,在租赁经营的实践中也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问题,迫切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
第一,承租者报酬的数量问题。目前,许多实行租赁经营的企业,对承租者的报酬都规定了固定的比例。如有的企业规定,企业必须完成合同规定上缴的基数利润,超额利润部分纳税后,承租者与企业按一定比例分成。我们认为,这样统一规定利润的分配比例,是不太合适的。应该看到,我国目前的大多数企业都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只要经营稍加改善,经济效益就可能大大提高。如果不考虑到这个因素,就可能导致承租者收入过多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对承租者的报酬,不应该由租赁者统一规定比例,而应该通过招标的方式,由承租者在竞争中来确定。也就是说,承租者租赁企业的报酬,也应该成为各个承租者之间进行竞争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样做,既有利于比较合理地确定承租者的报酬,也有利于挖掘企业的内部潜力,提高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
第二,关于租赁期限和企业的技术进步问题。实行租赁经营,必须合理确定租赁期限,解决租赁企业的技术进步问题,避免承租者偏重于追求期限内的最大利益,忽视企业的长远利益。因此,在合理确定租赁期限的同时,还必须规定企业在技术进步方面的具体指标,以便在租赁期满时,有一个明确的检验标准。对于那些履行合同规定,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重要贡献的承租者,要采取特殊的奖励措施;反之,则应该给以必要的惩罚。不这样做,就难以保证企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关于租赁经营的管理问题。实行租赁经营,必须以加强管理为前提。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和健全租赁经营的咨询机构和监督机构,以便为租赁经营提供必要的保证条件。同时,还要建立和健全有关租赁经营的经济法规,解决租赁经营提出的一些新的法律问题,如承租者收入的所得税问题等,从而使租赁经营这种新的形式纳入社会主义法制的轨道。


第5版()
专栏:书刊评介

  喜读一部好教材
  王珏
由谷书堂和宋则行教授主编、北方十三所高等院校编写组编写、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修订本,是一本较好的教材。它比较全面准确地阐明了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发展,同时,也较好地吸收了近年来理论界研究的新成果。这本教材的修订本,还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它不仅对大专院校初学政治经济学的学生是一本好教材,而且对从事实际经济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广大干部也不失为良师益友。这部教材的主要特点概括地说有如下几点:
第一,明确地把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作为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研究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立足点。提出必须从社会主义经济的总体上来认识商品经济,不仅不应把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对立起来,而且应该肯定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特征。这种认识是符合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的。历史的经验表明,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促使企业提高效率,灵敏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使产业结构合理化。同时,宏观上也才能自觉依据和利用价值规律,发挥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健康地发展。
这部教材从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简明而深入地论证和阐述了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它从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构成、物质财富的生产者、经济的运行机制等三个方面论述商品生产是社会主义生产存在的普遍形态的观点,对读者理解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是颇有教益的。
这部教材对社会主义市场的性质、特点和重要意义都作了阐述。它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都是商品,因而,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是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虽然这部教材还未能提出市场体系的范畴,但既然市场是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就不能只是单一的商品市场,必须是能使社会主义生产和再生产的各种要素合理配置和顺利结合的多种市场。关于社会主义的市场问题的充分论述,对克服当前仍然存在的有关市场问题的传统观念,对贯彻“七五”计划建议提出的改革目标,都是很有意义的。
教材从社会主义再生产的角度,对市场和计划、微观搞活和宏观控制的统一性作了比较充分的论述,批评了由于强调计划而排斥市场或者是强调市场而排斥计划的片面观点,详细论述了社会主义国家用计划和经济的手段进行宏观调节,主要是运用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进行调节的观点,从而阐述了宏观改革的目标是间接控制为主的主张。
第二,把物质利益关系作为联结全书的主线。作者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核心,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社会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经济利益关系,即物质利益关系。正是这种经济利益关系,决定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一切社会的生产关系概莫能外,不同的是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劳动者劳动的社会性质不同,从而物质利益关系的性质和形式也就各异。所以,作为教材主线的,并不是物质利益关系一般,而是社会主义特有的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部教材能够不用空洞的言词而是通过对经济范畴的分析和对经济过程的论述,把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贯穿到全书中去,应该说是这本教材的一个创造性成果。比如,在生产过程中,它通过对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对企业的经济核算制、对企业的劳动报酬等经济范畴和它所反映的经济关系的分析,论证了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的特征。在流通过程,通过对价格、资金、信贷、利息和货币流通量等经济范畴和经济过程的论述来阐明物质利益关系。在再生产过程,则是把物质利益关系渗透在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以及速度、比例和效益的关系等经济范畴和经济过程的阐述之中。这样,通读全书,使人感到物质利益关系的确是一条不断的线,把整个教材联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使读者能够全面把握教材的内容。
第三,对一些经济关系或经济过程,不仅从质的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和尽量规范化,而且从量的方面力求作出定量的分析。这也是这部教材的一个优点。
任何一种经济关系都有质和量既统一又矛盾的两个方面。以往的教材的一个重大缺陷是很少对经济关系作出定量的分析,结果不能完全反映出经济关系的全貌,理论上也缺乏说服力。这部教材力图弥补这种缺点,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在分析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实现在数量上的表现问题时,这部教材在分析了影响劳动者需要满足程度的货币收入、价格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几个要素之后,进一步分析了需要满足程度的数量表现,并且区分了劳动者的实际需要和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指出劳动者实际需要满足程度的数量表现,只能是有支付能力的需要除以用货币单位表现的实际需要。这种定量的分析就能更充分地说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历史性质,从而使满足需要这一范畴的质的规定性更加确切,提高了理论的科学性,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教材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必要劳动的量的规定性,对货币流通量的含义和计算,对社会主义财政收支的数量界限等问题的定量分析,以及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利润率、利息率、积累率等数量关系范畴的论述,阅读起来既有一定的深度,也有一种新鲜感。
第四,这部教材的结构安排也有新的突破。全书分五篇、十五章、五十一节,各节中又列出若干目。在叙述上基本作到了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值得注意的是,它打破了以往的教材从孤立地叙述所有制关系开始的传统模式,从总体上论述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开始全书的分析。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突出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新结论,并在这个基础上顺理成章地论述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总体分析,使读者在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了总体认识之后,再去从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进一步深入具体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性质和经济规律的特点,就比较容易了。作为一部教材,它和一部专著不同,从总体叙述开始建立全书的结构的作法,从逻辑上说是可取的。
当然,这部教材也还有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如对某些问题的论述,只停留在概念的解释和政策规定的叙述上面,理论分析的深度不够。在全书的结构上,由于没有能确立一个中心范畴来贯穿全书,使各章的论述未能完全摆脱专题论文的痕迹。我相信,教材编者们在再版时一定会使这部教材更加完善起来。


第5版()
专栏:报刊文摘

  在时空观上自然科学对哲学的挑战
现行大学教科书中关于时空观的定义,都是来自十九世纪牛顿物理学的绝对时空观念。本世纪以来,相对论、量子力学、现代宇宙学的发展,已导致了人类时空观念的根本变化。方励之在《宇宙的创生》、沈华嵩在《时间空间观念的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介绍了在现代科学背景下的新时空观。
方文指出:宇宙的创生,一直是个由宗教和玄学独占的论题。历来似乎只有用神学或哲学的本体论才能说明宇宙的创生,而物理学是无能为力的。今天,这种情况已经开始变化了。现代宇宙学正在证明,用物理学方法去研究宇宙如何创生是可能的。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可以用观测和理论对比的方法来探讨整个宇宙的起源。当今宇宙学的趋势是,对宇宙早期和极早期的研究越来越多,也越深入。结果都表明,今天观测到的宇宙是在有限的时间中发展起来的。热大爆炸已经给出了一幅相当完整的万物生成图,说明粒子、元素、星体等各种形态的物质是如何产生的。整个宇宙的生成过程是在约二百亿年里完成的。这个生成过程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从简单向复杂演化。近年来暴涨宇宙模型的发展,更强化了这种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特征。现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当初的真空演变而成的。
沈文认为:严密科学对时间本质的研究是如此之少,以致在本世纪中叶以前,牛顿的绝对时间观念并没有受到过真正严重的挑战。虽然爱因斯坦把时间和空间不可分割地统一为明可夫斯基的四维连续区,在这方面的真正变革,则是由I·普利高津开创的。在有的哲学著作里,把时间和空间表述为“运动着的物质的主要的、根本的存在条件”,或者仅仅把空间和时间表述为物质的一种属性——“广延性”和“顺序性”。这些表述是不完备的。前一种表述必然导致“二元论”,即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还存在一个独立的、至上的空间和时间。后一种表述则仅仅是看到了时间空间外在的简单性质,而没有看到时间空间对物质组态和进化的依存性这种更为本质的特性的哲学意义。我们无意为时间空间下一个完备的定义,但是,时空观念的革命应该导致一个自然的推论:如果我们仍然沿用对时间空间的经典哲学定义的话,那末,就应该考虑附加以爱因斯坦和普利高津的结论。时间空间是存在的基本实在形式,它取决于物质系统的组态和进化。很有趣的是美国乔治·美松大学罗伯特·艾尔利奇提出的空间时间不连续的理论。这种离散性的时间子空间子结构,似乎又回到了“以太”的空间概念,但这是否定之否定。由于我们对时间空间本质的透彻了解还差得很远,目前还不可能有一个完备的哲学概括。但是,哲学教科书上关于时间空间的经典定义无疑是需要加以扩展了。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4期、第6期)


第5版()
专栏:

  《当代外国著名经济学家》出版
《当代外国著名经济学家》介绍了国外六十四位经济学家的简历,着重评述了他们的主要著作和重要学术观点。本书所介绍的经济学家,包括从一九六九年到一九八一年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以及各学派的主要代表者熊彼特、帕累托、哈罗德、多马、罗斯托、加尔布雷思、凯恩斯、瓦尔加、科尔纳等。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李尚文)


第5版()
专栏:

  《中国轻工业年鉴》即将出版
轻工业部部长杨波主编的第一本《中国轻工业年鉴》一九八五年版,将由中国大百科出版社上海分社出版。这是一本详细记述中国轻工业发展过程和情况的历史资料,也是一本全面介绍轻工业基本知识和基础信息的工具书。主要内容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有关发展轻工业的方针政策,我国轻工业十八大类产品、四十四个主要行业的发展历史,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会市、开放城市和特区轻工业的发展情况,从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四年全国轻工业获国家金、银奖和部优质产品奖的名单,以及轻工业部各科研、教育、学术团体、供销机构的名录等。  (宫景隆)


第5版()
专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成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最近在京正式成立。这个机构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和图书资料中心筹备组合并而成。
社会科学文献情报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情报中心的成立,有利于把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从传统的手工方式中解放出来,逐步实现科研手段现代化,促进国内外学术信息交流,提高科研工作效率;有利于逐步协调全国社会科学文献情报网络,建立社会科学资料库,更有效地提供情报服务。 (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