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2月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联合国纪念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
  阿拉法特致函联合国表示要为实现中东和平而努力
  新华社联合国11月29日电 联合国行使巴勒斯坦人民不可剥夺权利委员会今天在这里举行第八届“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特别会议,与会者呼吁在充分承认巴勒斯坦人民不可剥夺权利的基础上公正地解决中东问题。
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在会上说,中东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已充分表明,需要尽早寻求一个解决这一地区复杂问题的办法。他说:“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努力寻找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途径仍然是联合国义不容辞的根本职责。”
巴解组织执委会成员穆汗默德·米勒翰代表阿拉法特在大会上发表声明说:“在联合国监督下召开一次关于中东问题的国际会议是很重要的。任何破坏联合国和这一会议作用的企图只能使中东地区的局势进一步恶化。”
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主席、塞拉利昂大使阿卜杜勒·科罗马指出,解决中东问题必需基于下列准则:不能承认用暴力获得的领土,每一个国家都有权在安全和获得承认的国土内和平地生存,巴勒斯坦人民应有自决权和作为一个国家的权利。
印度大使克里希南代表不结盟运动国家发表讲话。他说,在以色列没有“全部和无条件地”从巴勒斯坦和其它所占阿拉伯领土上撤走之前,不可能解决巴勒斯坦问题。
行使巴勒斯坦人民不可剥夺权利委员会主席、塞内加尔大使马萨姆巴·萨雷说,召开关于中东问题的国际会议将为公正地解决中东地区的问题提供一个可以接受的基本纲领。在非斯提出的阿拉伯和平计划和约巴协议为这样的会议奠定了基础。
联合国纳米比亚理事会主席、反对种族隔离特别委员会主席和调查以色列侵犯占领区居民人权的行为特别委员会主席也在会上发表了声明。
在大会上发言的还有来自非洲、亚洲、拉丁美洲、东欧国家的代表和其它十六个国际组织以及民间组织的代表。
大会还收到了许多国家政府首脑发来的电报。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鹿野在会上宣读了赵紫阳总理发给大会的电报。
据新华社日内瓦11月29日电 联合国纪念“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特别会议今天在这里隆重举行。
阿拉伯联盟秘书长卡利比在大会发言中强烈谴责以色列当局继续推行侵略政策。他呼吁国际社会采取有效措施以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自决权和重返家园的权利。
“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的纪念会议每年分别在日内瓦和纽约同时举行。
新华社突尼斯11月29日电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今天就“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十周年致函联合国,表示巴解组织将在坚持武装斗争的同时,继续为谋求中东问题的和平解决作出不懈的努力。
阿拉法特在信中说,巴解组织坚持主张在联合国主持下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和由此产生的阿拉伯—以色列冲突。因为实践已经证明,任何排除联合国和国际会议作用的企图,都使得中东问题更趋复杂,使中东战乱和流血冲突不止。
阿拉法特指出,“过去两年中,每当巴解组织进一步表示出渴望和平和公正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愿望时,以色列的恐怖和侵略政策就升级”。阿拉法特抨击美国对以色列的偏袒和支持。他说,美国代表世界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它应该支持联合国发挥建设性作用,应接受召开国际会议解决中东问题的主张,而不应该一味支持以色列在中东横行霸道。


第6版()
专栏:

  我代表在联大阐述反对殖民统治问题时指出
  大国争霸是彻底实施独立宣言的障碍
新华社联合国11月29日电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鹿野今天在四十届联大审议《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执行情况时指出,“大国争夺世界霸权”是彻底实施这一宣言的“重要障碍”,“肆意侵略和霸占别国领土的行为”有使“殖民统治重演”的危险。
李鹿野说,“尽管殖民主义作为一个体系已经解体,但是非殖化的伟大目标尚未完全实现。”他说,纳米比亚这块世界上残存的最大殖民地能否早日独立,“是当前非殖化进程中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
李鹿野谴责“某些大国出于本身战略利益考虑,竭力把非殖化问题纳入东西方对抗的轨道”。
李鹿野说,“依仗军事优势,肆意侵略和霸占别国领土的行为”,使已经独立的国家丧失了民族独立和自决的权利。“为了不使殖民统治重演,国际社会应坚决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支持维护民族独立和反对外来侵略的正义斗争。”
李鹿野表示,“中国属第三世界,我们一贯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愿和所有反帝、反殖、反霸国家一道,“为彻底实现非殖化的崇高理想,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共同努力”。


第6版()
专栏:述评

  既对抗又对话
  新华社记者 梅振民
日内瓦会晤之后,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已向各自的盟国、各自的政府和议会报告了会晤情况,作出了各自的估价和展望。西方报刊陆续透露了会晤的若干细节。现在,人们已大体上可以看出会晤的一个轮廓了。这次美苏首脑会晤虽然保持了对话势头,但没有而且也不可能通过一次会晤就能解决影响国际安全的实质性问题和两国之间存在的根本分歧。
从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和会后表态看,双方同意继续保持对话,确定戈尔巴乔夫和里根明后年进行互访、两国外长和其他官员定期会晤。双方签订了早已谈妥的科技、教育和文化交流以及互设总领事馆的协议,表示希望发展经济贸易关系和民间交往。如果这些意向和措施真能付诸实施并能导致美苏关系的真正改善,那将有利于国际局势和缓,因而受到国际舆论的审慎欢迎。
但是,从苏美官方公布和报界透露的材料来看,会晤在军备控制和地区冲突等关键问题上没有取得进展,双方立场依然尖锐对立。在军备控制问题上,双方虽表示要在削减50%核武器和达成有关欧洲中程导弹临时协议上早日取得进展,但是在太空武器问题上的僵局依然如旧。苏联仍然坚持削减战略核武器必须以美国放弃“战略防御计划”为前提,而美国则坚持实施这一计划。戈尔巴乔夫11月27日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发表讲话展望会晤后的前景时说,“必须绝对紧紧关闭武器进入宇宙的大门,否则,从根本上削减核军备就不可能”。在地区问题上,双方不仅各持己见,而且是截然相反。尽管“炉边会谈”、“湖边散步”气氛“亲切”,但仍掩盖不住双方的根本分歧。据报界透露,戈尔巴乔夫对里根说,“我们不会退出竞争”;里根则提醒他的助手:“决不可忘记苏联是美国在世界上的主要对手”。由此看来,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对此次会晤表现较为冷漠,其他一些国家在欢迎的同时流露出有所忧虑,不是没有道理的。
尽管双方在关键问题上分歧如故,会晤成果不多,但美苏仍加以渲染,这是由于双方各有需要。人心思和已成为当代世界的潮流,连美苏的盟国都反对它们之间的军备竞赛,强烈要求缓和东西方关系,这对美苏形成巨大的压力。同时,美国和苏联国内发展也需要他们各自缓和一下同对方的关系。
日内瓦会晤之后,苏美关系有可能较前活跃些,气氛也会有所缓和。但是,这种缓和是有限的、脆弱的。看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美苏关系将会是既对抗又对话,对抗而不失去控制,对话而不放松争夺。


第6版()
专栏:

  西欧社会党和社民党举行会议
  呼吁美苏避免太空军备竞赛
本报讯 据报道,西欧社会党和社会民主党11月29日呼吁美国和苏联避免在太空进行军备竞赛,并且同意推迟核武器试验。
十三个北约成员国的这些政党举行了为期两天的会议。
会后发表的公报还要求超级大国减少战略核导弹的数目,停止进一步部署中程武器,并同意签订一项全面禁止核试验的条约。
公报说,美苏首脑会晤对美苏将来较富有建设性的关系带来了希望,但必须承认这次会晤没有取得具体的成果,因此不要失去前进的势头是十分必要的。


第6版()
专栏:

  在潘杰希尔山谷用重武器出击
  阿富汗游击队同敌人展开激战
新华社伊斯兰堡11月30日电 此间《巴基斯坦时报》今天报道,阿富汗游击队同苏联—卡尔迈勒军队目前正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东北约八十公里的潘杰希尔山谷激战。
这家报纸援引阿富汗游击队一位发言人的话说,游击队使用重武器袭击苏联—卡尔迈勒军队,摧毁了敌人的一些据点。游击队还俘虏了卡尔迈勒军队三十名士兵。
时报说,苏联派飞机轰炸了在山谷中的游击队阵地,并向这个山谷空运了突击队。
潘杰希尔山谷是阿富汗抵抗力量的重要根据地和训练基地。游击队顶住了苏联军队在过去几年中向这个山谷发动的多次大规模攻势。
今年6月和7月潘杰希尔山谷又发生了激烈的战斗。目前,苏联—卡尔迈勒军队占领了这个山谷南部的大部分地区,游击队则控制着山谷的其余地区。
另据此间获得的最新消息说,一支拥有三百五十辆运兵车的苏军车队已从喀布尔开往阿富汗南部,准备向游击队发动冬季攻势。


第6版()
专栏: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成立筹备委员会
  准备举行新的一轮多边贸易谈判
新华社日内瓦11月28日电(记者任正德)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第四十一届年会今天在日内瓦结束。会议决定成立一个筹备委员会来为新的一轮多边贸易谈判进行准备。
这个筹备委员会将由关贸总协定总干事邓克尔任主席。它将讨论新的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目标、内容和方式”,它将于明年1月份成立,7月中旬将就新的一轮多边贸易谈判问题向定于明年9月份举行的总协定部长级会议提出建议。
关于劳务贸易是否包括在新的一轮谈判之内的问题,一直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分歧的焦点。
这次年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要求协定各成员国继续就这个问题交换意见,并向明年的部长级会议提出建议。
列席第四十一届年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邱文敏今天在发言中表示,中国政府愿意积极考虑参加新的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问题。他说,近几年来,中国在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等领域对外关系迅速扩大,在多边贸易方面对外联系也在加强,中国所参加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活动也愈来愈多。他还说,中国政府重视关于举行新的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建议。他希望这一轮谈判能够推动世界贸易的健康发展,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他说,中国政府正积极准备恢复中国在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并拟在适当时候正式提出申请。


第6版()
专栏:

  泰国王姐干拉雅妮公主启程访问云南
本报曼谷11月30日电 记者周修庆、刘爱成报道:泰国王姐干拉雅妮·瓦塔娜公主今天上午乘飞机离开曼谷前往我国云南省进行友好访问。中国驻泰国使馆临时代办张青和夫人到机场送行。
干拉雅妮公主访华前夕,中国驻泰国大使张德维和夫人曾设宴送行。
王姐此行将去西双版纳,着重了解那里傣族语言、文字、历史的情况。西双版纳的傣族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与泰国北部相似。王姐今年5月访问中国后,写了一本书,详细介绍所到各地中国人民的生活情况。


第6版()
专栏:

  参加欧洲共同体—中国贸易周活动
  张劲夫率代表团抵达布鲁塞尔
新华社布鲁塞尔11月30日电 由国务委员张劲夫率领的参加欧洲共同体—中国贸易周活动的中国代表团今天抵达欧洲共同体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
欧洲共同体委员会对外关系与贸易政策委员维利·德克莱克前往机场热烈欢迎张劲夫及其一行。
这次欧洲共同体—中国贸易周是继1981年以来由欧洲共同体和中国政府共同倡导举办的第二次贸易周,而且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经贸合作盛会。
这次贸易周活动将于12月2日正式开始,7日结束。


第6版()
专栏:

  乌干达国家元首接见我使馆临时代办
新华社坎帕拉11月29日电 乌干达国家元首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奥凯洛29日下午在议会大厦接见了中国驻乌干达大使馆临时代办徐明远。
会见过程中,奥凯洛热情赞扬了中国为发展两国友好关系作出的贡献以及中国对乌干达的援助,特别是在农业方面的援助。
双方还讨论了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问题。


第6版()
专栏:

  中波签订购买采煤机械合同
新华社华沙11月29日电 中波两国有关公司今天签订了关于波兰今后两年向中国提供一批采煤机械的合同。
这项合同是由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和波兰矿山机械和设备进出口企业“科佩克斯”公司签订的。合同规定,波兰在1986至1987年将向中国提供十三套综合采煤设备、十四台采煤机和六套运输机,总值为一亿二千二百万瑞士法郎。
波兰采矿和动力部长皮奥特罗夫斯基在卡托维兹接见了前来签订合同的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副总经理袁久安。


第6版()
专栏:

  越南扣留泰国渔民渔船
本报曼谷11月30日专电 记者周修庆、刘爱成报道:泰国农业和合作部渔业厅昨天揭露越南上周又扣留六艘泰国渔船和约一百名泰国渔民,并进行敲诈勒索。
这位官员说,越南提出要泰方支付运载费、伙食费等作为释放渔民的条件。此外,越南还把泰国渔船上的机器、电器和所有稍值钱的用品都索去。


第6版()
专栏:

  津巴布韦谴责南非不断侵犯边境
本报哈拉雷11月30日专电 记者马世琨、鲍世绍报道:29日晚,津巴布韦负责安全的国务部长穆南加瓜在这里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津巴布韦决心对付南非的任何进攻,保卫自身的安全。
穆南加瓜揭露,南非武装部队近几周来在津巴布韦边境集结,其空军多次入侵津巴布韦领空,收集有关津巴布韦军队部署的情报。24日和26日,南非的喷气战斗机和直升飞机深入津巴布韦东南地区达一百公里。
南非当局不断派遣小股人员到哈拉雷和津巴布韦其他地区“找寻”南非民族解放组织的所谓“训练营地”和后勤基地。穆南加瓜提醒人们注意,南非武装部队一贯把仅仅是南非解放组织的外交机构作为他们的打击目标,“从已缴获的武器和文件完全可以证明这一行径。”
穆南加瓜列举大量事实指出,自津巴布韦独立以来,南非从未停止过对他的颠覆破坏活动。南非情报部门在津巴布韦搜罗特务分子组成间谍网,采用种种秘密手段收集津巴布韦情报。南非还不断破坏津巴布韦通过莫桑比克的输油管。五年来,津巴布韦在这方面的经济损失已达数百万津元,同时它还不得不花费大量资金维持一支保卫输油管的队伍。
穆南加瓜否认津巴布韦与最近在南非发生的地雷爆炸事件有关系。
他重申津巴布韦决不把自己的国土作为用来反对邻国的跳板,它对民族解放组织的物质和财政援助是通过非统组织提供的。
另据报道,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在卢萨卡发表声明指出,“地雷爆炸事件”是它所属的以国内基地开展活动的军事组织加强军事活动的结果。


第6版()
专栏:

  为争取下月初石油输出国组织会议成功
  沙特石油大臣呼吁遵守限产保价协议
本报讯 科威特消息:沙特阿拉伯石油大臣亚马尼呼吁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遵守限产保价的协议,争取12月7日在日内瓦召开的石油输出国组织会议取得成功。
科威特《舆论报》11月26日发表了亚马尼对该报记者的谈话。他说,“我希望所有(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将遵守生产定额和石油价格”,假如成员国遵守它们原来的协议的话,预料石油输出国组织将能保持现在同二十八美元一桶基准价格保持一定幅度的石油价格,否则石油价格就可能猛跌到每桶二十美元。
亚马尼还要求石油输出国组织以外的石油生产国进行合作,努力维护石油价格。他指出,现在存在的问题同石油输出国组织生产国之间以及石油输出国组织以外的生产国之间缺乏合作有关。
另据报道,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十三个成员国中大多数成员国“超额生产”石油,该组织10月份的石油日产量为一千七百三十二万桶,比规定的一千六百万桶的总定额超过一百三十多万桶;11月份日产量更增加到一千八百二十万桶,超过总定额二百二十万桶。只有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伊朗没有超过各自的限额。
来自维也纳的消息说,今年冬季对石油的需求量是近几年来最大的,因此石油市场的价格也开始坚挺,阿拉伯轻质原油现价为二十七美元九十美分一桶,比石油输出国组织规定的二十八美元只低十美分。


第6版()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国际要闻简报
印度总理结束对越南的访问
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十一月二十八日上午结束了对越南的一天正式访问,离开河内前往日本访问。
拉·甘地总理同越南领导人黎笋、范文同昨天在河内举行了会谈。据此间报纸报道,双方强调必须“进一步加强两国的合作关系”。
拉·甘地在此间举行的一次宴会上的讲话中表示希望东南亚问题能通过协商解决。
埃副总理访比和欧洲共同体
埃及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马吉德十一月二十九日在布鲁塞尔指出,“所有的障碍都要排除,以使约旦和巴勒斯坦参加到中东和平进程中来”。
这是马吉德在结束对比利时和欧洲共同体的两天访问之后在此间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上述讲话的。
他说,访问期间,他同欧洲领导人就中东地区的发展、稳定与和平问题进行了讨论。他对双方在中东和平进程问题上观点的一致表示满意。
曼德拉夫妇荣获第三世界奖
设在伦敦的第三世界社会经济研究基金会今天宣布,一九八五年第三世界奖将授于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领导人纳尔逊·曼德拉和他的妻子温妮·曼德拉。
纳尔逊·曼德拉是著名的反对南非当局种族隔离政策的自由战士。
授奖声明说,曼德拉以他的《争取世界自由宣言》而荣获此奖。授奖声明称温妮·曼德拉是“南非反对种族隔离运动的象征”,并赞扬她那为人民服务的勇气和坚不可摧的决心。
美国禁止共同体钢产品进口
美国政府十一月二十九日宣布,美国政府决定禁止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除钢管以外的钢产品进入美国。这个决定是由美国特别贸易代表尤特提出的。
美国政府官员指出,这一行动主要是由于欧洲共同体部长理事会十一月二十六日开会时没有通过在一九八五年底以后限制共同体向美国碳钢出口的新的双边协议。
(据新华社)


第6版()
专栏:瑞典通讯

  “森林王国”札记
  本报记者 刘绪民
在瑞典漫游,仿佛置身于浩瀚的林海。在这个南起波罗的海北至北极圈内、南北一千六百公里狭长的国度里,到处是葱郁茂密的森林。
受全国林业委员会之托,瑞典南部霍格斯埠市政林业员索纳森先生邀请我们去他家里住了三天,使我们对瑞典的林业作了较深入的了解。这个市政区拥有七万五千公顷土地,林地占80%,是瑞典林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居民也主要以林业为生。人们把这里称作瑞典的“森林王国”。
索纳森是位林业工程师,他带领我们参观当地的育苗场、不同生长期的林地、林中采伐作业、各种木材加工厂。在三天的时间里,他滔滔不绝地讲述林业情况,使我们长了不少林业方面的知识。
瑞典重视发展林业。1980年议会通过新的森林法,规定采伐量不得超过生长量,不论公产或私产,采伐林木必须申报林业当局批准,伐后三年之内必须再植。国家对营造新林、修筑林路、森林大面积灭虫灾提供资助。营造新林的国家补贴占投资的50%。凡林业员视为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林地,林业主必须在限期之内伐倒重植,违者不但领不到补贴,反而要受到法律制裁。森林法的执行与监督机构是全国林业委员会,下辖二十四个省级委员会。全国划分为二百七十个林区,每个林区设一名林业员。林业员都是林业大专毕业生,他们既是森林法的执行监督者,又是林业主的科学顾问。
瑞典适宜生长长纤维针叶树,主要树木有挪威云杉、苏格兰松和白桦。目前全国森林资源有二十六亿方木材,年生长量八千五百万方,采伐量不到七千万方,每年植树四亿株。采伐后的林地,70%人工栽植,30%天然再生。适合天然再生的林地,采伐时每公顷间留七十五至一百二十五棵种松。全国有二十几个育苗场。
我们参观的那个三角地育苗场,生产全部自动化,有二十名职工,年产二千万株树苗。育苗场有三座大型薄膜温室,每座长一百零四米,宽二十五米,利用面积二千平方米,一年育四次,每次培育一百五十万株幼苗,成活率98%。室内温度、湿度、风向和光照度由电子计算机控制。
瑞典的林业教育和科研历史悠久。乌普萨拉农业大学林业系是林业最高学府,设有十五个研究部,主要从事基础研究。一些大的森林工业公司都有自己的林业研究室。全国有五个野外森林观测站,它们通过装置在树上的各种仪器,将气温、湿度和树木的成长率等数据通过电子计算机源源不断地输入农大林业系的数据库。
索纳森先生说,目前瑞典森林产量和生长率都是历史最高水平。南部每公顷林地的产量是一百三十方木材,本世纪初才只有五十方。瑞典的目标是,通过采用新的技术,争取本世纪末森林年产从七千万方木材提高到一亿方。(附图片)
  瑞典霍格斯埠市政区的森林。


第6版()
专栏:图片新闻

11月29日,美国航天飞机“阿特兰蒂斯”号上的宇航员在航天飞机敞开的货舱里装配一具十几米高的金属桁架,练习在将来建造太空站的技术。
本报电视照片


第6版()
专栏:图片新闻

11月29日,英国格拉斯哥居民区一条煤气管道发生爆炸,五人被炸死,其中包括一家四口,还有一些人受伤。苏格兰煤气部门的发言人说,这个煤气管道是由于出现裂缝而爆炸的。 本报电视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