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1月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辛勤耕作四十年
——《叶然书籍艺术作品集》序
曹靖华
记得五十年代初,人民文学出版社要出版鲁迅著作,曾派叶然同志到鲁迅故居去看过去一些旧版本的装帧。有一天,他来找我,说他在故居看到鲁迅先生生前搜集的大量外国文学作品的版画、插图、手拓稿,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极为敬慕鲁迅先生对书籍美术的重视,但他不知那些插图作品的由来,我们就是从这个问题上相识的。那时,他还是个二十来岁的青年,求知欲很强。他兴奋地说,他在故居的“老虎尾巴”工作了近一个月,深受鲁迅先生苦心经营出版工作精神的鼓舞。我想,这恰是他后来专事书籍美术工作的良好的思想基础。
书籍的装帧和插图都应从属于原著,是带有综合性的艺术,通过不同的绘画形式和方法,乃至以特殊的工艺手段加以体现。他要求设计者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理解、领会原著的精神实质,从而根据不同作家,不同风格作品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绘画形式和技法。叶然同志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他相当重视装帧的丰富多彩,各类画种的兼容并蓄,而注意力则放在对民族形式的探求与创造上,所以他的笔墨不单调,不徒劳点缀,是艺术地与文学原著相吻合,在书籍艺林中脱颖而出。
三十多年来,他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不断地进行艺术探索,他的艺术构思每每都是掌握文学原著的特点和出版条件的要求,善于概括和象征,设计严谨,有独到之处,早在五十年代初,他设计的《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四部古典文学名著,典雅端庄的艺术效果曾引起社会的瞩目。而他更善于捕捉文学原著精神,采取“以虚代实”和“象征”手法,这表现在他的装帧虽然有时依据文学原著刻画了人物形象,但又绝不拘泥于某一具体情节,不作原著内容情节的翻版,这是他的特点。这个特点表现在他为大量图书所作的装帧设计上;如《鲁迅全集》的几种不同版本和专供博物馆收藏的陈列本,《楚辞集注》的出国特装本,《莎士比亚戏剧集》,《高尔基选集》,《泰戈尔选集》,以及《母亲》、《人间》、《女神》、《子夜》、《花》、《武则天》、《马亨德拉诗抄》的出国本,莫里哀喜剧《唐璜》、《伪君子》等等。形成了他在书籍美术设计上特有的风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的饶有中国民族气魄的《楚辞集注》的装帧,在1959年我国首次参加莱比锡国际书展中获得了最高荣誉的金质奖章。
叶然同志的装帧艺术是富有想象力的,他的许多单行本的设计能够赋予贴切的美感,而对选集和全集的装帧又能达到端庄而不呆板,凝重而不造作,尤其他能运用多种绘画形式于装帧艺术是最为难能的。更令人欣赏的是他不仅潜入匠心地使其设计与文学原著融为一体,并且以自己的意境发人深思和联想。同样,他的书籍插图也有特色;一般都以木刻形式出现,时而隽秀清逸,时而奔放激越,沿着中国版画传统,在用线概括中求得新意,是很有情趣的。显示了叶然是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装帧艺术家。
叶然同志在装帧艺术这块园地里辛勤耕作近四十年,现将这些作品荟集成册,这一方面是他劳作的成果,读者也可从中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
(此书将由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


第8版()
专栏:

近作四题
臧克家
题烟台《仙阁集锦》
秦皇汉武,尘寰欲壑未满,缥缈觅三山。神仙梦幻,空余史迹斑斑。海市蜃楼,现实活鲜,今朝胜往昔两千年。中外游侣,登上蓬莱高阁,顿眼阔心宽,新开港口,看吞吐万国船。天青水蓝,人间换了,向遗踪寻诗趣盎然。
为盐城新四军纪念馆题句
营垒今朝巍巍然
当年一叶记奇冤
健儿报国鲜红血
不洒阵前沃江南
贺《文史知识》创刊五周年
——《文史知识》创刊以来,总不离手,每晚卧床上,灯下研读,习以为常,红圈蓝线,乱杂字行间,自得其乐。作品坚实,编者竭力,五年之间,成绩斐然。声誉日隆,读者日众,欣然口占四句,以抒益外之情。
结识良朋历五年
殷勤夜夜伴孤眠
文章读到会心处
顿觉灯花亦灿然
赠白寿彝同志
苦忆山城三纪前
嗷嗷八口一蓝衫
晚晴白发春风里
常记流年永敢闲
附记:抗战期间,与白寿彝同志订交于山城重庆,岁月日增,而友情弥笃。当时寿彝执教中央大学,蓝布长衫,仆仆风尘,八口之家,生活困窘。而今,年近八旬,兼职甚多,主编《中国通史》,计一千二百万言,壮志可嘉,以诗赠之。


第8版()
专栏:

“起来”!
石飞
我很喜欢这两个发人深思、令人振奋的字:“起来”!
《国际歌》的头一句,就是号召饥寒交迫的奴隶们“起来”。我们的《国歌》的第一句,也是呼唤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来”。“起来”干什么?过去是干革命、求解放;现在是干四化、求富强……最终是以主人翁的姿态和精神,把无比宏伟壮丽的共产主义大厦建起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目标多么明确,道路多么曲折,总得一步一步地朝前走。宏观上的“起来”,要靠许许多多微观上的“起来”做基石。谁曾见过没有微观上的全面发展,便有宏观上的骤然腾飞?胸怀大志的实干家,深明此理。他们渴望我们的振兴大业快“起来”,以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脚踏实地、万苦不辞地开拓着。在为“起来”而奋斗中,他们有两个最明显的特征:一是“起来”有实际内容和明确目标;二是怎样“起来”有具体措施和详细步骤。他们不尚空想和空谈,坚持“干就象个干的”!
几个月前,我读了《沧州日报》上一篇署名“振沧”的短文,脑子里就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这篇短文在谈到如何振兴沧州时,一口气就说了十个“起来”:水蓄起来;电办起来;树栽起来;草种起来;畜养起来;港建起来;学兴起来;才用起来;滩涂开发起来;五层企业搞起来。请看,这十个“起来”,那个不是实实在在的振兴内容?那个不需要付出不断努力和艰巨劳动?要想真正地“起来”,那样不得动点真格的?十个“起来”是蓝图。蓝图绘出来了,奋斗目标明确了,最要紧的任务、最重大的责任,就是从实际出发,把总任务、总目标具体化,把群众发动和组织起来,把财力和物力合理使用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实打实地干起来。十个“起来”的蓝图个个在实干中变成了现实,整个沧州从宏观上也就“起来”了。沧州如此,别的地方亦不例外。
有两种干部——亦即人们称之为“清闲官”和“太平官”的,恐怕在“起来”上很难有什么作为。“清闲官”的“宗旨”是“享清福”。他们胸无大志,得闲且闲,既不肯用脑,更不肯费劲,说他们是吃社会主义,混社会主义,也并不过分。你问他在任上这几年,想弄几个“起来”,他心里是连一点谱都不会有的。“江山依旧,我亦故我”,往往就是他们“当政”多年的“一贯政绩”。“太平官”的“宗旨”是“求保险”。他们最怕“出头的椽子先烂”,甚好空喊“振兴”,从不下实招子。迫于“大势所趋”,有时也喊几声“开拓”,但功夫不是用在真劲上,而且用在自以为“保险系数”较大的摆花架子、搞“文山”、“会海”上。至于在改革和振兴上率先勇于进取、大胆开拓、多干实事,则不但向来无此胆量,而且也缺少这方面的“基本功”。这样的“太平官”“当政”,往往闹得危机四伏,很不“太平”。因为形式主义和不正之风,最容易从他们那里刮起来,而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四化,有益于振兴大业的事,却总是迟迟不见“起来”,难以“起来”。
靠“清闲官”和“太平官”们,我们的振兴大业是难以真正“起来”的。要想从微观到宏观上真正“起来”,就得坚决鼓实劲,办实事,讲实效,求实功,实实在在地动“起来”。其关键是要有善于把群众组织、发动、带动起来、并始终和群众一起“同心干起来”的、德才兼备的好干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不动起来,安问其它?“再展宏图”,其意也在此吧。


第8版()
专栏:

集市(外一篇)
唐炯
平原千里,象她不会枯黄的青绿一样静谧。
她的热闹和繁忙,欢笑和吵嚷,象鸟雀汇聚在密林,都统统汹涌到集市上了。
肩背挤着肩背,吵嚷挤着吵嚷,笑意挤着笑意,繁忙挤着繁忙……过路的车辆和寻找平原风韵的脚步,都被堵塞在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中。
圆溜溜的肥猪、压低了秤砣的鸡鸭……平原五光十色的富饶,把一条荒凉过的街巷挤得满满。从蒸笼里冒出的腾腾热气、从吱吱作响的煎锅中升起的油烟……诱惑着过客,诱惑着春风……
这里,静谧已被挤到九霄云外,每个角落都是闹杂和丰满的。
只有碧空中那轮明丽的春日,从早晨到黄昏,静静地笑望着人们从平原的四方八面来到场镇,又从场镇返回平原的四面八方。整整一天仿佛都在思索:这快漫过堤坝的桃花水般的兴旺,不竭的源头在哪里,明天又将哗哗啦啦地流向何方……
新来的摩托车
田野上奔驰着一辆新崭崭的摩托车。
炊烟向它招手;溪流向它欢呼;流云追逐着它的轨迹;林木迎着它翩翩起舞……
钻进绿荫掩映的村舍,靠在粉白如雪的墙边,它停下了。驾车的年轻人眨闪着自豪的目光,仿佛在夸耀说:都来看看吧,老辈子们;都来看看吧,我的平原!
于是人们记起了,蹒跚了多少代人的独轮车——那辆爷爷的爷爷就留下的、手掌被它磨起山包一样的老茧的独轮车,和那叽叽咕咕忧伤的哭诉;于是人们也想起了,而今还搁放在屋檐下、驮着平原的追求和辛勤跑遍了东南西北集镇的自行车,和那撒满一路的铃铛叮叮的愉悦……
兴奋的谈论中,人们又一次思索着平原未来的路……
车,离开村舍又向田野奔驰而去。驾车年轻人的背后,还坐着他穿红戴绿的未婚妻,坐着属于田野的年轻一代的自豪和时髦,坐着平原翠绿如染的祝福……


第8版()
专栏:

晒棉花(外一首)
余系中把昔日的寒冷翻出来晒一晒把今日的温暖拿出来比一比巨大的晒场——一片雪白的世界一阵舒心的喧哗在阳光下这是一团团土地的温暖让它随阳光去海角天涯为每一升空气把热量增加这是一缕缕岁月的信念让它随我们的心愿在每一片土地上安家翻开这银色的世界别让半丝儿严寒混杂铺开这洁白的稿笺写上农家的心里话晒哟!晒掉昔日的晦气让逝去的光阴也洁白无瑕晒哟!晒进明天的阳光让未来的生活暖透万户千家这晒场是咱农家的心把生活的严寒全部融化
伞北方的人不爱用伞因为北方的天空不爱流泪北方的天是男子汉即使伤心也只是咆哮和发怒北方的人很想到南方来看南方的天空怎样流泪看南方人怎样在流泪的日子里用伞撑一块没有眼泪的天地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莫随意浮动学历
李恒敬
物价随市场行情浮动,人们已司空见惯。若说浮动学历,可能有人难以置信。然而,这是实有其事的。
6月21日,一家报纸刊登了某师范学校补发毕业证书的启事:“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凡1957、1965、1966、1971年我校一年制师范班的毕业生,现认定为中师学历,并补(换)发毕业证书。希于1985年7月1日前携带证书或单位介绍信、一寸照片一张及工本费来校办理。”该报于近日又刊登了某师范学院和另一所师范学校同上述内容一样的启事。尽人皆知,中师和大专是三年制。学生在校只学习一年就发给大专或中师毕业证书,这不是在浮动学历吗?呜呼!文凭已经折价三分之二了!
我不知这是什么样的文件精神,如果有文件,我想那精神也决不在滥发文凭上。恐怕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发文凭的单位与其说是为了给祖国提供速成的文凭人才,还不如说是想从那些追求文凭以有利于加官晋级的人身上捞取“工本费”。
当然,过去该发文凭而未发的现予补发是对的。问题是有人乘机钻空子,把“初中”说成“高中”,把“肄业”说成“毕业”,甚至连那所学校的门槛也未跨过,也打通“关节”拿到文凭,以致假文凭满天飞。这不仅有害于社会风气,而且会给人事组织部门考察、任用干部带来麻烦。
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愿为人类多作贡献者应当“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莫弄虚作假。操自欺欺人之旧业是当代的愚者!


第8版()
专栏:

松鼠(中国画)  谷宝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