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1月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借鉴不能变成模仿
旅美台湾作家陈若曦答《文学报》记者问
问:目前大陆文学界对如何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和借鉴外国表现形式的关系展开了讨论,你是如何理解这个问题的?
答:我认为,对外国文化一定要借鉴,要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这样才能使作家打开眼界。当然,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要继承。吸收和借鉴外国文化,可以取长补短,促进文学的发展,两者并不矛盾。但是,借鉴外国的东西不能变成模仿,否则就会失去借鉴的价值。那种靠模仿写成的作品是没有特色的,肯定站不住脚。
年轻人的特点是善于模仿。我自己也写过模仿的作品,但一旦发现后马上就改正了。所以对青年人偏爱模仿,第一不要紧张,第二不要打击。每个作家走过的创作道路各不相同,走过一段弯路比没有走过弯路的显得更为可贵。
台湾文学也曾出现过“全盘西化”的倾向,一些人标榜现代主义,对西方哲学思想如存在主义、虚无主义等盲目崇拜。七十年代初,就发生了“论战”,之后的发展就正常得多了。
〔陆行良 臧礼淦〕
(摘自1985年9月26日《文学报》)


第8版()
专栏:

奋斗中求生存
——写在赴京演出之前
周传瑛
从《十五贯》赴京演出至今,足足三十个春秋过去了,忆旧叙新,思绪万千。古老的昆曲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开创了新的局面,昆曲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我真是异常高兴。
当年《十五贯》中的小门子、青袍、旗牌,也到了我和传淞进京的年龄,这些“小娃娃”已是今天浙江昆剧团在舞台上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演技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不断的艺术实践,已经逐渐成熟。这次来京演出的成员除他们外,另有浙江戏曲学校培养的一批“盛”字辈和1978年招收的学员。我们共携带了大戏《西园记》、《浮沉记》、《伏波将军》和两台传统折子戏,来向首都人民汇报,求教于广大观众。
《十五贯》一剧誉满京华,蜚声海外后,全国不少地方相继成立了昆剧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昆曲接班人,优秀演员不断涌现,大批昆曲剧目活跃在戏曲舞台上,闪耀着特有的光彩。昆曲艺术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应该说,古老的昆曲艺术终于从死亡的边缘线救活过来了。昆曲有今天的规模,有今天的地位,确是来之不易啊!饮水思源,是由于党的重视和提倡,还由于许多热爱昆曲的前辈一心扑在事业上,辛勤执教,才造就这一代昆曲新人,使他们在各方面超过我们。纵观昆曲的前前后后,现在的形势应该是乐观的,昆曲事业的发展大有希望。
兴奋之余,我不免有一点担心,担心的是老一辈昆曲艺人所剩无几,而且大多已是七八十岁高龄,时间、任务都迫切需要我们赶快传,而且是刻不容缓。但是,怎么传却是个大问题。昆曲丰富的表演艺术全在戏里,这些戏,又在演员身上,很多艺人身怀绝技,一旦离开人世,便把一切全带走。目前昆曲的不少中青年演员很有才华,也颇有些声望,但因为十年内乱,再加上剧团忙于排演新戏,没有来得及向老师学戏,即使学了些,时间一长,大多淡忘了。原来我们“传”字辈有折子戏四百余出,现在中青年会的戏加起来也不足一百出,因此抢救、继承是当前燃眉之急,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均来支持关心此项工作。搞好抢救、继承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措施,要有组织保证,而且要利用现代科学设备脚踏实地的去做。我个人意见:首先依靠领导支持;其二,昆曲界同仁内部要团结一致,不计个人得失;其三,还须依靠社会力量共同为振兴昆曲出力。
最后用周总理的谈话作此短文结束语,周总理说:“昆曲受过长期的压抑,但是经过艺人们的努力奋斗,使得这株兰花更加芬芳了。”让我们在新的时代,继续为发扬昆曲艺术而努力吧!


第8版()
专栏:

祝贺刘允衡先生画展
华君武
画家刘允衡先生,广东台山人。少年时在香港入岭南艺苑,受业于岭南画派大家赵少昂先生门下,艺事大进。一九五六年去加拿大侨居,曾在维多利亚大学任教。
刘允衡先生擅长花卉、翎毛、虫鱼,后期又攻山水。他认为绘画只是手段,写情才是目的。长期致力于中国绘画的学习和创作,以现实主义传统精神来反映自然生活,其作品造诣深湛,形神兼备。曾先后在加拿大、美国、英国、香港等地展出,受到中外人士的喜爱和好评。
深为惋惜的是,刘允衡先生正当风华正茂之年,竟于一九七五年因病逝去,年仅三十七岁。
现蒙刘夫人谭翠嫦女士携来他的作品,在国内中国美术馆举行展览,这是刘先生生前的愿望,也是我们得以欣赏他艺术的机会。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预祝这次展览圆满成功。


第8版()
专栏:文化交流

中国京剧艺术团在香港
本报记者 陈泊微
清风送爽的秋天,中国京剧艺术家演出团在香港献艺,获得很大的成功。
阵容硬、行当全、老中青三结合、剧目丰富,可说是这个京剧艺术团的最大特色。从九月二十一日在香港新光戏院举行首演以来,到十月十四日,共演了二十五场,场场满座。由于观众踊跃,欲罢不能,从十五日到十七日又加演了三天。京剧艺术团吕瑞明团长高兴地对记者说:这次京剧演出,反应之强烈,“超出了我们的预料!”有家香港报纸在一篇文章中形容说:自从新光戏院响起了锣鼓,香港便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京剧热潮”。前来看戏的,不仅有港澳同胞,还有从台湾、日本、美国、泰国等地赶来的京剧迷。
当代京剧艺术家厉慧良、杜近芳、袁世海同时出现在香港舞台上,人们都想一睹为快,他们的演出充满了艺术魅力,观众为之叫绝。
中年演员中,张学津和刘长瑜在香港已有一定影响。观众对张学津这个马派传人格外留意,看了他的表演,认为“马派味道相当到家”。观众也从刘长瑜的生动表演中得以欣赏荀派的艺术风格。对“允文允武”的李岩和裘派净角李欣也给予好评。
青年演员是这个京剧艺术团的一支生气勃勃的力量。年仅二十二岁的旦角刁丽(谭静),兼青衣、武旦于一身,人才难得。二十三岁的武生刘子蔚的表演,屡屡博得“满堂彩”。香港报纸上发表了不少文章,盛赞青年演员们的成就和成长。他们使观众高兴地看到:京剧后继有人,京剧大有希望!
中国京剧艺术家演出团将近一个月的演出,不仅使广大观众得到了艺术享受,也激发了人们对民族艺术的感情。一位著名专栏作家在观看《穆桂英挂帅》时感动得流下眼泪。他在报上发表文章说,他看到戏院里的观众,什么地方的口音都有,“亦有专程从台湾来的”,而且有些人看两、三次以上。从这可以看出,“国人共同的‘爱好’也者,其实也就是国家共同的根之一,有此根,而对此根有感情,有爱护,彼此亦便有所通了”。“从文化的层次来看,不正表示‘国家民族的艺术’超出于所谓‘党派政治’的分歧么?……他们在精湛的演技与高超的唱腔里,体现了我们的共同艺术的‘根’”。在观众席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位聚精会神的老先生,他是一位研究京剧颇有造诣的老前辈,是专程从台湾赶来看戏的。他看到中国京剧界新人辈出,不胜欣喜,对京剧艺术团领导人说:“看起来京剧的未来是有希望的,希望首先是在大陆……”。他认为,训练青年京剧演员必须严格,这一点大陆做得好。
中国京剧艺术家在演出期间,还同当地文化界进行了频繁的艺术交流。香港人士和海外同胞对京剧的巨大热情、衷心爱护、积极支持,使京剧艺术团的成员们深受鼓舞。吕团长对记者说:“我们来香港抱有三点希望:一是满足港澳和海外同胞欣赏京剧的愿望;二是扩大京剧的影响,争取新的观众;三是同爱好京剧的人士共同探讨艺术,促进京剧的发展。现在看来,在这三个方面确实已取得了丰盛的收获,使我们增加了振兴京剧的信心。”(附图片)
袁世海(左)与香港著名粤剧演员新马师增(中)同台合演京剧《华容道》。 冀增援摄


第8版()
专栏:

不知您赞成还是反对?
乔羽
我在想象着,如果经过我们的探索和努力,使我们在艺术创作上寻找到一种可能性——既是继承的,又是发展的;既是古老的,又是崭新的;既是历史的,又是今天的,那就好极了。
当然这是如意算盘,如果打得好,那将使我们在艺术世界中获得极大的自由,学会许多前人未曾具有的本领,真正做到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如果打得不好,那也将要遭受到来至两个方面的反对与奚落;以传统自居者会嗤之以鼻,说你是胡闹;一代新人会感到莫明其妙,给你一个置之不理。
使人欣慰的是,具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仅有我一个。不久前,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在音乐方面也敢于把京韵大鼓和交响乐队联系在一起,而且了无痕迹,使人感到好象从来就应该是这样,这很好。
最近我听了中国国际声象艺术公司、陕西音像出版社联合录制,由温中甲编曲的一盒磁带《南腔北调大汇唱》。这是一些戏曲唱段和民歌与现代节奏的结合作法。我认为并不是每一段的处理都是完善的,但我仍然支持这种探索与实践。
不知将来听到这盒录音带的朋友们是赞成还是反对。但我想,赞成固然好,因为这能够增强探索者的信心;反对也不错,因为这能够帮助探索者发现自己的不足而知所改进。
赞成与反对是相辅相成的。


第8版()
专栏:

《中国》〔文学双月刊〕明年改为月刊
为适应变革时代的节奏,更敏锐、迅速地描绘历史新时期的现实风貌,《中国》将于一九八六年起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中国》文学月刊将努力坚持文学的社会主义方向,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学的优良传统,容纳多种文学流派,鼓励多样艺术风格竞赛,重视当代中外文学思潮、信息的交流,欢迎直面现实、时代气息浓郁的文学作品。 (坤)


第8版()
专栏:

第二届全国优秀新诗评奖开始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最近组成第二届(一九八三—一九八四)全国优秀新诗(诗集)评奖委员会,着手评奖筹备工作。评奖委员会由主任委员艾青,副主任委员邹荻帆,委员冯至、臧克家、朱子奇、公木、徐迟、杨子敏、李瑛、严辰、邵燕祥、晓雪、屠岸等组成。
 (诗)


第8版()
专栏:

《三国演义学刊》出版
由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主办的《三国演义学刊》第一辑,已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收入全国各地老、中、青《三国演义》研究者的文章以及国外学者的论著译文共三十一篇。
(孟杰)


第8版()
专栏:

《中国连环画》即将创刊
由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连环画》月刊将于一九八六年一月问世。该刊通过介绍全国各地每年出版的连环画佳作、刊登当代优秀连环画作品,发表连环画评论等,为全国连环画艺术提供交流园地。 (连讯)


第8版()
专栏:

生活的延伸  李青摄


第8版()
专栏:

渔舟唱晚  刘允衡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