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大鹏在展翅起飞
深圳素有“鹏城”之称。一九八○年八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批准,在原宝安县靠近边境的地方划出三百二十七点五平方公里建立经济特区,世代深圳人心目中的大鹏,插上了现实的翅膀。仅仅四年,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在与号称“东方之珠”的香港接壤处勃然崛起。
四年,深圳超越了已往的三十年。到今年上半年,基本建设总投资已逾人民币二十六亿多元,初步完成了罗湖、上埗、南头、蛇口四个区共三十四平方公里的综合开发。单一的“自给型”农业经济,正在变成各种行业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原来处于空白状态的电子企业,现在已逾百家,可生产一百多种电子产品。一九八三年与建立特区前一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各增长十倍多。四年累计,国民经济指标超过前三十年总和。这几项简单数字,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大鹏在展翅起飞,深圳正前进在现代化的大道上。
深圳今日的面貌,是与改革分不开的。诸如改革劳动工资制度,克服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弊病;改革人事劳动制度,工人实行劳动合同制,专业技术干部实行公开招聘制,领导班子实行选举聘用合同制;在建筑行业实行招标承包制等等,都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果。可以说,深圳特区是在改革中前进,在改革中成长的。
深圳特区作为知识、技术、管理和对外政策的窗口,越来越受到港澳和海外人士的注目。特区初建立时,前来投资的客商只有香港一个地区,现已扩展到全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者由开始时的小客商,发展到大客商、大财团和跨国公司;投资额由几万元发展到十亿元以上。到一九八三年底,已与外商签定协议二千五百多项,协议投资总额十八亿美元,实际投入使用的有五亿美元。引进的一批先进技术与二万五千多台(套)设备,如正在安装投产的印刷电路版生产线、彩电生产线、集成电路后工序生产线、七彩印刷薄膜生产线、四色对开印刷机、高级晒图纸生产线等,都是技术和设备比较先进的项目。南海油田的开发和大亚湾核电站的兴建,为深圳特区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要求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人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必然对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强烈的渴求,深圳的情况正是如此。几年来,特区用于文教、卫生、体育、科技等基本建设的资金,约占地方财政拨款总额的三分之一。报社、大学、电视台、科技中心从无到有;现代化的大剧院、博物馆、图书大厦、新闻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等正在动工兴建。现代化的生产和体制上的各种改革,向广大干部和群众提出了不断学习的任务。作为特区建设主力军的青年人,学科学、学技术、学文化,蔚然成风。特区的事业造就了一大批思想敏锐、年轻有为的建设者,二三十岁的经理、厂长、董事长随处可见,一代新人在成长。
古老的深圳小镇,在一场风云际会的历史性变革中隐没了;新生的经济特区,屹立在这块土地上。四年时间,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就,但距离四化的宏伟目标,仅仅是个开端。大业弥艰,任重道远。当前,国际上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兴起,国内的改革浪潮风起云涌,新的形势向深圳特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圳正在加快改革的步伐,努力发挥特区的窗口作用。让南国之鹏飞得更高、更远吧!
景华(附图片)
套题照片:高楼连云的深圳一角。 赵连勤摄


第3版()
专栏:

罗湖,崛起的新城
罗湖,是我国最大的边境口岸。
罗湖的崛起,是深圳巨变的一个见证。几年来,几十家港商、外商在这里投入巨资,兴建高楼大厦或兴办其它实业。香港合和有限公司在这里投资三亿港元,兴建一座现代化的火车站、一座规模宏大的联检楼和一座五十二层的高级旅馆。市房地产公司到一九八三年共引进外资三十八亿港元,大部分投放在这块土地上。市有关部门审时度势,绘出了一幅鼓舞人心的蓝图,要在这二点四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利用外资,兴建一百多幢十八层以上的大厦,使之成为深圳的商业金融中心。来自祖国内地和香港的几十家建筑公司开进罗湖,把它的制高点——罗湖山削去了一大半,池塘和稻田被填成了平平整整的建筑用地,三十余幢大厦先后破土动工。罗湖工程指挥部锐意改革,实行工程投标制,创造了建筑上的奇迹。冶金部第一建筑公司在对国际商业大厦的投标中,力挫群英,中标承建,一下子把每平方米的造价从五百八十元降到三百九十八元,总造价竟降低了九百四十万元,工期缩短了八个月。竣工后验收,工程质量全优。投标制的经验推广后,罗湖的建设如长江水过了三峡,一泻千里。中国建筑总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标承建国际贸易大厦后,大胆采用整体滑模新工艺施工,使得建设速度如虎添翼,标准层的框架结构创三天建一层的新纪录,令国外建筑行家刮目相看。
经过四年的建设,一组气势雄伟的高层建筑在深圳河畔崛起。高达五十三层的国际贸易大厦雄踞中央,它的顶楼是旋转餐厅,楼顶可停直升飞机,三部观光电梯可直达顶楼,深圳风光尽收眼底。这座高楼将成为深圳开展对外贸易的中心。在国际商业大厦,已有几十家中外贸易公司在这里开拓业务。三十三层的海丰苑大厦、三十层的德兴大厦等是商业、办公、住宅相结合的楼宇,已有数千华侨及港澳同胞在这里购置了房产,安居乐业。随着高层建筑的纷纷落成,罗湖新城的商业开始出现繁荣景象。规模宏大的环球商业中心和深圳国际商场汇集了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品。在美如宫殿的香江酒楼、泮溪酒家、北国风味大酒楼里,天天宾客如云。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国际知名的大银行,如美国花旗银行,法国国家巴黎银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等,都在这里开设了代表处,并打算在条件成熟时升级为分行;象日本三井、三菱这样的大企业,也在这里设立了办事机构,准备一显身手。
罗湖新城的崛起,是党的对外开放政策的产物,是改革的结果。它的建设已经取得重大成就,更大规模的建设正在进行之中。一批新的高层建筑,如三十七层钢架结构的发展中心大厦、三十三层的亚洲大酒店等,正在加紧施工;另一批摩天大楼如中国展销大厦、文汇大厦等即将打下第一根基础桩。在今后的三五年内,罗湖将成为非常壮观的城中之城,把深圳经济特区打扮得更加壮丽。 钱汉江


第3版()
专栏:

蛇口今貌
几年前,“蛇口”这个地名还鲜为人知。那时,这块土地一片荒凉。今天,当你站在太子山顶放眼远眺,就会发现在这南头半岛的前端,已经出现一个颇具规模、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的海港工业区。这个工业区拥有七千多员工,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五岁,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年轻的城市。工业区的职工百分之八十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管理干部百分之六十具有大专学历,它是一个有文化的城市。这里工人的平均工资已经高于澳门,它又是一个先富裕起来的城市。
五年来,蛇口工业区兴建了近百万平方米的厂房、住宅、宾馆、酒家、商场以及其它公用设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目前引进项目达九十八项,已经投产经营的企业有五十二家。到蛇口投资兴业的不仅有港澳地区的客商,还有美国、日本、丹麦、英国、法国、新加坡、瑞士、挪威等国的厂商。工业区生产的游艇、集装箱、钢材、铝板、家用电器、氧气、油漆、家具、玩具、混合饲料等几十种产品,已经进入国际市场。工业总产值达八亿多港元。
南海石油开发进程的加快,进一步促进了蛇口的经济发展。如今,有七家外国石油公司和三十多个专业承包公司在蛇口设立了办事机构或生产基地。
蛇口工业区在致力于改革和引进的同时,正努力把工业区建设成为文明、美丽、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比较高的新型的海港城市。
住在蛇口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了,他们在这里生活得如何呢?不久前我访问了日本朋友辻井利元,他说:“我喜欢这里的人们,喜欢这里的环境,喜欢这里的空气。”他已把夫人从日本接到蛇口,在这里安了家。


第3版()
专栏:

半年建起十所大中小学
今年,在深圳特区的版图上,骤然增加了一所大学、五所中学和四所小学。时间,仅仅六个月。
这所大学是深圳的第一家大学,占地一千五百亩。首期工程:两幢教学楼、一座电教中心、十一幢宿舍楼以及实习工厂等,施工面积五万八千平方米,整个工期比国家规定提前了十个月。
深圳大学诞生于去年八月,暂时设在宝安县委旧院内,校园狭小,不能适应教学需要。深圳市人民政府做出了半年拿下深圳大学新校园设计、施工任务的决定。
承担“深大”主要工程的广东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二月十四日下午才接到任务,十五日上午一支二百多人的施工队伍就已开进了后海湾。工人们把行李卷往山坡上一甩,当天就开始了基础施工。为了抢时间,他们顾不上建临时生活设施,山坡上挖坑支锅做饭,铺张凉席,海湾草地当了床。当工地简易食堂盖好时,两幢教学楼的基础工程也完工了。
由省二建承建的教学大楼和电教中心,教室就有八十四个,阶梯课堂两个,还有电化教学用的演播室、录音室、语音室,如按部就班地去干,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按期完成这项浩繁工程的。他们打破常规,设法铺开所有的工作面,形成多条作业流水线,高峰期一千二百人上阵,三班作业,“深大”工地上彻夜灯火通明。工人晒黑了,干部消瘦了,但是他们终于赢得了提前竣工的胜利。
几乎与“深大”同时拉开战幕的九所中小学基建工程,战斗也是如火如荼。九支施工队互相明比暗赛,工人冒着南国四、五月的连绵阴雨,抢夺进度。八月中旬,九所中小学以优良的质量先后落成,向全市青少年奉献了特区工人的一份厚礼。
叶兆平


第3版()
专栏:

第一个出口软件诞生记
深圳特区创办前后,在电脑软件的研制上还是空白,但随着中航深圳工贸中心的电脑电气技术有限公司成功地研制出Officestar英文字处理系统,终于实现了“零的突破”。
一九八三年九月,这个公司成立不久,便开始为香港的MMC公司研制出口电脑软件。当时香港这家公司怀疑深圳特区是否有研制比较复杂的电脑软件的条件和能力,为此,他们暗中做了大量的调查摸底工作。最后才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在合同上签了字。
Officestar英文字处理系统,和目前国外同类产品比较,必须增加资料档案管理,单词拼写查错以及和任何的终端、打字机兼容的功能,要求很高。
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公司交给了由五位从内地调入特区的中青年科技人员组成的小组去承担。其中,负责总体规划设计的是工程师林方波,他过去虽然学的是计算机软件专业,并获得数据库系统硕士学位,在电脑软件的研制上有一定的经验,但并未搞过英文字处理系统。其他几个人对电脑软件的研制更缺乏经验。但是,林工程师和同事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同内地有关科研单位和图书馆联系,把国外有关电脑软件的文献资料搜集回来,进行认真的深入的学习研究;同时,又对进口的一些电脑软件进行分析,从中吸取别人的长处。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调试,修改设计方案,终于取得成功,开创了深圳经济特区出口电脑软件的历史。
当香港MMC公司接到Officestar这个软件产品时,有人惊喜地说,“没想到深圳特区也能研制这样复杂的软件,真是前途无量”。完成Officestar的研制后,目前该公司又给多家港商研制FORTRAN77编译程序,船舶调度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和中文编辑程序等项软件产品。这一切,预示着更大规模的电脑软件开发正在深圳特区兴起。
吕炳文


第3版()
专栏:

宾至如归的东湖宾馆
东湖宾馆是深圳和香港合资经营的企业,它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深圳水库旁,是个花园式的现代化旅游宾馆。
东湖宾馆从香港半岛酒家聘请了富有经验的行家参加管理。他们结合实际,制定出一套严密而又十分严格的管理制度。他们把服务当作一门科学,单理论培训就达半个多月。如今八成以上的服务员能用普通话、广州话和英语与客人对话。一个二三百人的旅游团,房务部只用三分钟就可全部安排进房;一个二百多人的鸡尾酒会,餐厅部二十四小时内便准备妥当。
东湖宾馆把严格的管理与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特别注重陶冶员工的服务精神,使全馆员工把宾馆看成是“国家的面子”,服务员是“国家的礼貌大使”。
在“东湖”,无论你何时去,都会受到热情的接待,使你有宾至如归之感。美国百事可乐总公司技术顾问威尔逊夫妇在“东湖”包房两年,朝朝暮暮,服务员们对这一对美国客人的起居饮食,甚至他们的生活习惯,都照顾得周到圆满。威尔逊夫人为此十分感动,主动担当宾馆的英语顾问,教服务员学英语,归国前还设宴招待全体服务员。
“东湖”以其高雅设施、科学管理和一流服务取胜,如今正在向更高水平攀登。 傅清焕


第3版()
专栏:

文锦渡一日
正当南国盛夏的酷热天气,记者到文锦渡采访。九点钟不到,文锦渡桥头进口处四个通道,已经排满了待检入关的车辆。几十吨重的货柜车,四吨半的载重车、冷藏车,一辆接着一辆。身穿白色工作服的海关工作人员忙着指挥、登记、检查。随着闭路电视摄像机镜头转动和联接在微型电脑上的打字机的清脆打字声,一辆汽车通过了,它的位置马上又被另一辆所占据。好一派繁忙景象。
九龙海关文锦渡支关的吴副关长,象熟悉自己的掌纹一样熟悉自己的工作。他说,解放初他刚来文锦渡时,这里只有一条象农村田间小路一样的便道,每天有十来辆汽车通过。兴办特区后,汽车进出数量与日俱增。一九八○年每天六百八十辆,一九八一年每天一千一百辆,一九八二年每天一千三百辆,到了今年上半年,平均一天二千三百辆,高峰期日进出三千多辆。现在与一九七九年相比,日进出车辆增加了十倍,货物增加了九倍,尽管已有四条进口通道,五条出口通道,可还是显得拥挤。
说话间,就到了中午,出口处的车辆开始多起来了。六辆一排,排出几百米外,大小不一,颜色各异。老吴告诉我们,这些车,有外贸的,也有工贸的,有独资企业的,也有合资企业的。运出去的都是工业品或农副产品。现在文锦渡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公路口岸了。
李明芙 傅建国


第3版()
专栏:

深圳经济特区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建成的旅游区有小梅沙海滨度假营、西丽湖度假村、银湖旅游中心、香蜜湖度假村,蛇口“海上世界”明华轮、石岩湖温泉乡村俱乐会、深圳湾大酒店游乐场等。
今年上半年游客已逾百万,创汇折人民币五千多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一倍半。图为深圳湾大酒店游乐场从日本引进的过山车。
刘廷芳 田万红摄影报道


第3版()
专栏:

从数字看深圳的基本建设速度
(1980.8——1984.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