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废除一人拍板提高领导艺术
本报评论员
在文艺战线的实际工作中,常常遇到这样一些问题:一部影片能不能上映?一台戏能不能公演?一首歌能不能播放?一幅画能不能展出?……对此,在文化艺术部门工作的同志颇费踌躇,希望某一位领导同志出来拍板。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就电影问题作了这样的批示:“一个片子能否公演,我意今后要坚决废除一个人拍板决定‘生’‘死’的作法。”这个批示非常重要,完全符合党中央历来关于领导文化艺术工作要发扬艺术民主、反对一言堂的精神,也完全符合文学艺术规律,对于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文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艺作品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的产物。有些文艺作品的思想倾向和艺术上的优劣,比较容易判断。而多数作品的意义、价值、成败得失,往往不能一下子看得很清楚,需要经受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因此,对有些作品,特别是有争议的作品,不能由某一个人轻易下结论,拍板定“生”“死”。而且,就文艺评论本身来说,人民群众是文艺作品权威的评定者。这里所说的人民群众,是广义的,包括担任文艺领导工作的同志在内。周恩来同志曾经指出:“艺术作品的好坏,要由群众回答,而不是由领导回答”。对一本小说、一部电影、一出戏、一首歌、一幅画、一台艺术演出节目的评论,判断它的成败得失,应该多听群众的意见,让更多的人看一看,议一议,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一定会比某一个人的轻率拍板更全面一些,更正确一些。在文艺、文化部门作领导工作的同志更需要发扬艺术民主,多听听群众(包括专家)的意见,然后再作决断,这样会更准确、更符合实际。
我们的文艺、文化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不能放任自流。对于有严重缺点的作品,当然要加以指出,进行批评,动员并帮助作者进行修改;对于极少数违反四项基本原则或散布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坏“作品”,就要坚决禁止。这两种情况,与整个文艺生产相比,是极少数。而对于这极少数情况,也要走群众路线,对作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充分说理,不能粗暴地打棍子,也不能随意戴政治帽子,使最大多数人,也包括创作者的大多数,感到改得好,禁得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文艺战线生机勃勃,文艺创作空前繁荣。经过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我们的文艺、文化工作也更富有生气了,许多同志提高了领导艺术水平。中央领导同志现在进一步提出对文艺作品“坚决废除一个人拍板决定‘生’‘死’”的建议,就是要求我们做文艺、文化工作的同志,学会更好地走群众路线,进一步提高领导艺术。让我们记取这一点,把文艺、文化工作做得更好!


第7版()
专栏:

言情言志 求新求深
——漫谈散文的选材、立意及其他
石英
由于工作关系,我几乎每天都接触大量的散文稿,令人耳目一新者有之,情文俱佳者有之,但同时也觉得问题不少,感触颇多。一个值得重视的情况是:不少散文作品趋向于分量过轻。
这里姑且举一些散文的题目吧,诸如《又香又甜的油炸糕》、《我剪掉的小辫儿》、《可爱的小家猫》、《柳帽儿》、《过家家》等等。当然,作品的题目未必能说明作品的内容,一滴水未必不能反映出整个世界,所谓“以小见大”还常常作为论述散文的惯用语嘛。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题材的大小对于作品的内容和分量并不是没有制约的。一滴水再晶莹,毕竟同“乾坤日夜浮”的洞庭气派有所区别;“过家家”再引伸,也引伸不到“经国之大业”上去。
我这里绝不是主张一概排斥“油炸糕”、“小家猫”和“柳帽儿”。事实上,我们生活中不仅有类似值得写的东西,而且也有这种欣赏的需要。从已发表的这类内容的散文作品来看,并不乏有感受、有知识趣味、有散文特点的较好篇章。问题是,如果大量的散文作品都是这类东西,却容易引起人们轻视这种文学样式之弊,甚至使不大了解这种文学样式的读者误以为散文就是无足轻重的“小摆设”,不能担负较重大的任务。
其实,从我国散文的优秀传统来看,散文决不是小摆设、小点缀,而是以有重大思想内容、有分量的文章为主体。三国时曹丕《典论·论文》中所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一概括性极高的论断,亦可作为散文社会作用的重要特质。举凡传统散文中的佳作名篇,多能迸发出作者的有为心声。即以与曹丕同时代的诸葛亮的《出师表》为例,就是一篇极有分量的难得的散文佳篇。
我国散文的优良传统到了唐宋,有了空前辉煌的发展,凡是流传下来的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锤炼上都是很有分量的,即使表面上看来是咏山水风物的散文,也绝少是单纯行踪所至的一般记录,而多为言情言志、有骨有肉的力作。
至于现代散文,更不乏大气磅礴、言简意赅的佳作。就是目前在报刊杂志上,我们也已经读到了一些与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相通的优秀篇章。如:通过一位农村姑娘拣到一颗稀世钻石之后的表现,突出反映了新时期革命青年闪光的心灵;通过对黄河口马嘶涛鸣的抒写,真实而壮美地表现了人们改造自然的伟力;通过一位知识分子迁往新居的内心活动,细腻而深刻地反映了党的政策的影响和知识分子不能脱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理。事实证明,散文能够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和较重大的题材。“轻骑兵”的传统称号,并不意味着它的分量只能是轻的,篇幅的“小”与“轻”之间并不能一律划上等号。
我们有理由要求散文作品的题材更广阔些,内容更充实些,反映生活的深度更加强些,归根结底,是要使散文作品更有分量些。这是时代的强烈呼唤,人民的迫切需要,也是散文作品自身发展的必然。它的思想和艺术生命理应更加灿烂,更加引人注意,而不应是冷落暗淡,被挤到偏僻角落和夹缝处。
遗憾的是,目前较有分量的优秀篇章还不是很多。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有些同志深受散文要“以小见大”的说法的影响,习惯于走那种简便易行却是平庸浮浅的路子,不注重思想和艺术的熔炼,不讲究构思,结果成了淡而无味的“套话”。
比如某些记叙新见闻新事物的散文,充塞全文的是一问一答、一来一往的对话,再加以送往迎来的琐细过程,而真正闪光的内容反被湮没。这种写法较为易行,看似“顺理成章”,但往往流于平板,缺乏起伏,散文味淡。
再比如记叙名胜古迹风物的散文,凡与某一胜地有关的诗词和传说均予引来,但又并非是知识性散文,实则多是当场抄录或在图书资料中查阅所得。作为抒情和叙事散文,缺乏作者独特感受和自己的“声音”,就难免流于平庸了。
有不少触景生情的散文取材相同,引文相似,篇篇似曾相识。象小溪、日出、贝壳等已成为这类散文中的骄子。联想引伸的思路也大致相同。如写小溪则不外“引发”为虽细流而清澈,虽曲折而锲而不舍;写日出则无论泰山日出,黄山日出,北戴河日出,最后“升华”的路数也别无二致。这种情况的出现还不能简单理解为有意地相互因袭,多半是因为长时期以来演化成某种近于固定的“散文材料”,竞相摭取,轻车熟路。造成这种情况的另一原因还在于:主要不是在生活中通过自己的眼睛加以观察,而是靠他人的无声启发进行创作,如果在思想上跳不出窠臼,在艺术上不能出新,自然也就形成千篇略同了。
看来,在散文创作中,如果不从难要求,只图便径循行,极易造成“套话”和“标准件”,当然也很难有较大的分量了。特别是由于散文的篇幅一般说来比较短小,一目可穿堂奥,那就更难“遮丑”了。
从难要求,就必须在选材、立意、构思和艺术表现上,都应出新和尽求精深。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喜爱散文的读者越来越多了,但与之同时又对散文的现状越来越不满足。这是一个不能不注意解决的矛盾。


第7版()
专栏:文化动态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年会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一九八四年年会最近在兰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从事文学创作、研究、评论、编辑、教学工作的二百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召开正值建国三十五周年前夕,与会代表认真回顾了新中国文学发展的光辉而曲折的历程,认为深入研究和科学评价当代文学的成就是历史提出的光荣而迫切的任务。会议讨论了关于研究当代文学应注意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多层次、多侧面地扩展研究领域,进行综合研究的问题。会议收到数十篇论文,对新中国的文学历史、现状以及发展的轨迹作了多方面的考察和研究。
(闻)


第7版()
专栏:文化动态

一批文艺家访问广西
中国文联为促进文艺专业学术交流活动和文艺工作的发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政领导和广西文联的关怀支持下,于8月底组织一批作家、艺术家赴广西进行近二十天的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活动。参加这次活动的有中国文联全国委员李进、刘知侠、草明、李建彤等二十余人。 (李木山)


第7版()
专栏:文化动态

《民间文学》开座谈会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民间文学》编辑部于8月4日召开了纪念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出版一百周年的学术座谈会,围绕着这部著作与民间文学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座谈。与会者认为,恩格斯这部著作是第一次最清楚、最科学地阐明了人类所经历的从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去观察问题和研究问题,正是我们学习这部经典著作的根本目的。恩格斯的论述对我们分析和解释我国少数民族的民俗现象及由此而产生的口头文学作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捷)


第7版()
专栏:佳作信息

《单家桥的闲言碎语》〔中篇小说〕
作者潮清 载《芙蓉》一九八四年第三期
皖南山区有个名叫单家桥的小镇,过去冷冷落落,连桥头那座接官亭也留不住人。实行党的搞活农村经济的政策以后,这里出了几个能人儿:人誉“一杆旗”的公社副书记李年顺,令人瞩目的“三朵花”——“招手站长”戴玉英(汽车站工作人员)、“旅游部长”杨兰芬(旅馆服务人员)、“财政部长”蔡娟(信用社会计),以及号称“智囊”的公社财贸秘书刘永利,把这个僻静的老山沟搞得热热闹闹,变成了里山卅六岙、近江十八滩闻名的“小上海”。
单家桥有个茶水摊,一二十位“有闲人士”常在此品茗聚谈,所说的虽是闲言碎语,却颇有权威性,人称“在野参议员”。“首席议员”是治保委员老郑,“议论权威”则是年逾古稀的“摘帽地主”许补残。这个经长期改造获得新生的“二世人”,在单家桥的繁荣景象中,以其独特的阅历和细致的观察,敏锐地嗅出了其中有一股旧上海滩的味道。闲谈中,他编了一首顺口溜:三朵花“阅历不深,不谙世故,受人控制利用,犹在梦中”,谁知这几句话竟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公社副书记李年顺受这几句话的启发,深入明查暗访,在老郑、戴玉英、许补残等的配合下,经过巧妙的斗争,终于抓住了投机倒把、欺行霸市的茶叶客,勾结不法分子、妄图操纵单家桥经济命脉的刘永利,茶水摊的闲言碎语导致了这些投机者、冒险家的覆灭。小说通过这个故事,既热情地反映了当前农村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又敏锐地捕捉到了农村在急剧变化中出现的某些新问题,读来令人鼓舞,又引人警觉。
作品采用章回体的形式,环环相扣,跌宕多姿,引人入胜;笔调亦庄亦谐,“庄”则使人动容,“谐”则使人忍俊不禁;写景很有时代色彩和地方特色,犹如一幅水彩画,生动地勾勒出了皖南山区的风土人情。写人着墨不多,但刻画出了这个“小上海”的各式人等的众生相,有的只是寥寥几笔,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其中,许补残这一“摘帽地主”的形象写得颇为生动,可以说在当前的文学画廊中尚为鲜见。
(袁世捷)


第7版()
专栏:

散文创作的好势头
——编选散文札记
陈先法
为了继承和发扬我国悠久的散文传统,振兴当前散文创作,展示八十年代散文创作成果,上海文艺出版社从1980年开始编选出版八十年代散文选,每年出版一册,目前已出四册。
编选过程中,我们阅读了全国各报刊上大量的散文,仿佛徜徉、流连在万紫千红的大花园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几年散文创作有较大的发展。
我们感受较深的有这么几点:
首先是题材比以前广阔了。谁都知道,散文是一种十分自由的样式,一人一事,一景一物,历史和现实,都可以灵活地进入它多彩的画幅。前几年的散文题材领域有局限性,一些散文作品现实性不强,缺乏时代气息,往往是回忆性文章多,山水游记多,风物掌故多。而近几年来,我们看到崭新的现实生活激励着作家,他们带着对生活的挚爱和对未来的热烈期待,写出了一批较富时代感和现实感的散文。这些散文,有的歌颂生产责任制给农村带来的巨变,有的反映工厂矿山、基建工地的沸腾的生活场景,有的反映大西北建设者的献身精神,有的赞美社会的新风尚……即使是那些写小人物、小事物的篇什,诸如:一位乘客、一位小学生、一撮茶叶等等;或那些写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的篇什,诸如搬家、上班等等,也可以从中听到生活前进的足音。使人由衷高兴的是,我们还读到了一些令人激动的作品。一篇反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散文里,写了这样一位军医大学的年轻人,毕业时正遇上“南线有战事”,是去?还是留?家人要留他,组织上也考虑他留下,然而他还是去了,“因为我们的本质是军人”。这种革命战士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是那样地激动了我们的心。还有一位参加过自卫还击战的战士,用一千余字的篇幅追忆了一件往事:云南边境的一个小火车站,他负了伤正上车,一个八九岁的苗族姑娘,跑来送给他十块珍贵的天麻,并告诉他如何吃更补人。他因为遵守纪律没收下,而她急得流下了泪珠。“车启动了,但她仍站在栅栏外的雨中,不住地向我摇着手里的天麻。”一片深情,那样动人心弦。这些作品尽管反映的是一个很小的侧面,而且数量比较少,但毕竟是出现了。这预示着散文领域,必将出现大量的面对现实,能提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的好作品。
其次是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前几年散文创作的表现手法比较单一、呆板,而且似乎形成了一种格式。一些抒情散文,往往以某事物起兴,随后加以铺陈,渲染,篇末点出一点道理;有的道理又很牵强。近几年来,散文创作的表现手法有所创新和突破。就抒情散文来说,我们看到不少作品比较注意不雕琢,去粉饰,不卖弄,去浮滑,自自然然,朴朴实实。抒的情是真情,而不是矫情、假情、虚情。抒情方法也不是任意的,而是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个性出发,追求“自己”声音独特的声腔、色彩和旋律。另外,表现手法不拘谨,不守成法,撒得开,变化万端。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这是大家所追求的目标。我们读到一位作者的数篇散文,在这方面颇有特色。他不管是写鱼,写豆腐,还是写其他,笔墨放得很开,洋洋洒洒,不让人看出其中统帅的思想,好象所写的材料是不相关的;直到末尾时,才让人恍然大悟,那些看似不相关的材料其实都相关,都被组织在同一主题之中,达到了潇洒与严谨、散与集中的统一。还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从作品中注意到,有些中青年作者师承杨朔等散文大家,又脱颖于杨朔等人的风格。如有位作者的散文作品,象杨朔那样善于通过托物、写景的手法,来创造有诗有画的意境,以抒写深蕴其里的哲理。虽然没有达到杨朔的清淳,却也显示了他独特的风采。这些作者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有了这种精神,散文创作的表现手法会更加多样化。
再次,篇幅较短小精悍。前人曾把散文比作“用奇兵”,做到“持一当百”。散文的“短”,就是这“持一当百”的短。我们已出的四册选本加在一起共收了一百一十七篇,每篇字数大多在两千字左右,短的千余字,最短的只五百余字。作者从波澜壮阔的生活里,剪下那最有特色、足以寄托情思的“一枝一叶”来加以描写,让人从简短的文字里,获得无限的美感和情趣。前几年有些散文或堆砌材料,或平铺直叙,文章显得庞杂冗长、肤浅少韵味,使人倒胃口,就是因为缺乏精心的构思和提炼造成的。
不容否认,近几年的散文创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相当数量的作品还比较平庸、空泛,分量不重,有的满足于写身边琐事;有的停滞于抒空泛之情,这都需要认真研究,进一步解决和提高。然而,我们毕竟看到了散文创作发展的好势头。随着当前我国大地上改革浪潮的蓬勃掀起,我们相信,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同时代脉搏一起跳动、同人民的感情息息相关的好散文,给我们的文学百花园增光添彩。


第7版()
专栏:出版动态

《沈从文选集》
《沈从文选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后,不少读者称赞,“不论从选文,抑或是装帧都较精美,选收文章,内容丰富,是一部有特色的选本。”这部从作者一生所写的大量作品中精心编选而成、并经作者亲自校订的选本,全书共分五卷:第一卷散文,包括《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几个散文集中的作品五十二篇;第二、三卷短篇小说,选了作者从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末创作的许多短篇中的代表作;第四卷中篇小说,辑入《神巫之爱》、《一个女剧员的生活》、《阿黑小史》、《边城》、《雪晴》和《长河》六部名篇;第五卷文论,包括“废邮存底”、“烛虚”、“云南看云集”、“序言、题记及其它”和“中国现代作家论”五部分,收有他的评论文章五十八篇。每卷刊有作者不同时期的照片和手稿各一帧,是作者悉心保存下来的珍贵资料。
(定周)


第7版()
专栏:出版动态

《山魂》
朱春雨同志的长篇新作《山魂》,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翻开这部长篇,你很快就会被那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对大森林的描写所陶醉和感染,不知不觉中被作者带进了他所写的天地。
这是一个三十多年前的林区小县。解放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人民共和国刚刚建立,人们大都还不大知道如何做这个社会的主人。他们带着试探的目光,开始了与往日相同和不同的生活。作者选取了这个特定时期,巧妙布局,精心裁剪,编织成一幅绚丽多采的生活画卷。
作品没有什么重大事件和引人的故事,而人们的命运却紧紧牵动着读者的心。老木把鲍廷发一心为国分忧,而命运却总是折磨他:顶头上司不支持,把兄弟暗算,生死之交的弟兄也翻了脸,自己受伤,儿子牺牲,他每前进一步,都揪着读者的心。女县长韩雪梅与林业局长兰文涛的不称心的婚姻,悦来嫂与战老大的纯朴情义,青年人美好而多磨的爱情生活,都是动人肺腑的。
作品写出了性格鲜明、行为各异的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给人印象较深的不下四十人之多,这些上从领导干部、工人、农民,下至“三教九流”的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这是难能可贵的。
洪莫


第7版()
专栏:出版动态

《回归者的心声》
大型文学双月刊《文学家》和陕西人民出版社,发表和出版了李大维的纪实性散文《回归者的心声》。作品包括《我和我的家》、《我看台湾》和《正义的抉择》三部分,从不同侧面为读者提供了一幅真实的台湾上层社会的图景,同时抒发了一个向往祖国大陆的回归者的心声。行文质朴,感情深沉,具有其动人心弦的力量。
(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