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2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
黄文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纪念日到来了。我以一个越南革命者的名义,向兄弟的中国人民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中国人民在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长期艰苦和极其英勇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壮丽的新纪元——独立、自由和社会主义的新纪元。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人民的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世界革命历史上最伟大的胜利。它给了帝国主义体系以沉重的打击,使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完全有利于世界革命人民的变化,强有力地鼓舞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三十五年来,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全面、系统、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根据中国的国情,制订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各项方针、政策,并为实现国家的四个现代化这一光辉灿烂的前景而奋斗。目前在中国,到处呈现一派令人鼓舞的景象,生产蒸蒸日上,市场繁荣,人民团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贯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积极支持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倡导者,并始终把这些原则作为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近来,中国又明确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适用于指导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且也适用于指导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之间,包括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几十年来的事实证明,这个观点是非常正确、非常重要的。
可以说,中国革命的实践和理论对丰富马列主义理论宝库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为全世界人民争取独立与社会进步的斗争树立了光辉榜样,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因此,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日益提高,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日益发展。
越、中两国山水相连,两国人民情同手足。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两国人民始终并肩战斗,互相支援,密切合作,结成了深厚的战斗友谊。越南革命吸取了中国许多宝贵的经验,特别是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中国就成为越南革命的辽阔的后方和坚强的后盾。在越南人民抗法战争时期,中国是唯一给予越南援助的国家。在以后的抗美战争和北方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越南又不断地得到中国的慷慨无私、无比巨大的援助。中国的领导人曾宣布,为了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斗争,中国不惜作出最大的民族牺牲,始终和越南人民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胜利在一起。这是越、中两国人民之间深情厚谊的最生动体现。这种情谊是建立在国际主义精神基础上的,是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罕见的。
由胡主席和毛主席悉心培育起来的越中两国的深厚友谊已铭刻于越南人民的心中,永不磨灭。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胡主席逝世后,黎笋一伙完全背叛了胡主席的正确路线,猖狂反华,侵占柬埔寨和控制老挝,使越南人民在经过四十年的战争之后,仍然不能过和平生活,甚至生活条件比过去战争时期更加困难。越南在国际上日益孤立。几年来的事实证明,黎笋一伙的政策路线和所作所为是十分愚蠢的,它违背了越南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与世界和平事业背道而驰。越南人民当前的历史任务是必须为建立一个与邻国和睦相处的,民主和民族团结的,人民温饱、社会健康的,独立自主、中立不结盟的越南而斗争。要达到这一目的,主要的是必须恢复和发展越南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同志加兄弟”的关系。
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之际,我衷心祝愿兄弟的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和在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中,取得许多新的更加辉煌的胜利,对世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黄文欢同志挥毫题词:“越中友谊万古长青”。


第7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

中美关系的重要转折
李慎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十五年的外交史上,由于我国采取正确的政策而打开中美关系的新阶段,是一个重要的篇章。
三十五年来的中美关系走的是一条曲折的道路。
整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由太平洋联系着的两个大国,而且是二次大战时并肩作战的两个盟国,一直相互隔绝、对立以至敌视,这对两国人民是一种不幸,对世界和平是一种危险。事实上,两国军队曾在朝鲜战场上血战了三年。
造成这样一种可悲状态的原因是:美国干涉了中国的内政,在中国内战中支持了失尽民心的国民党政府。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美国始终采取“不承认”政策。到了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正式命令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后来又与台湾的国民党当局缔结所谓“共同防御条约”。这样,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就升级为用武力阻挠中国统一,蓄意分裂中国。从此开始了中美之间二十多年的对抗状态。
从中国方面来说,哪怕经过朝鲜战场上的激战,也没有放弃按照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同美国建立正常关系的愿望。在1954年春天的日内瓦会议上,中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曾把手伸向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但是杜勒斯却视若无睹,把身子转了过去。一次历史性的机会丧失了。
即令如此,到第二年在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又发表了一项极其重要的声明:“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远东紧张局势的问题,特别是和缓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
三个多月以后,中美大使级会谈先在日内瓦、后在华沙举行了。它曾经激起过人们的希望,但是结果却持续了十五年,成为国际外交史上罕见的“马拉松”。原因仅仅在于美国一直拒绝关于美国从台湾撤走军队以及两国签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协定这样两个问题上同中国政府达成协议。
中国政府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是不可移易的,而且世界局势是不断变化的。1971年10月,联合国大会不顾美国的阻挠,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并驱逐台湾当局代表的决议。美国想把中国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的企图破灭了。越来越多的国家断绝了同台湾的外交关系而同中国建交。
就在这样的形势下,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问了北京。当他走下飞机,把手伸向周恩来总理的时候,历史性的转折就要开始了。
中美政府首脑会谈的结果,是在2月28日发表了著名的上海公报。在这个公报中,双方申述了各自不同的立场。然而,重要的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五项原则终于被确立为指导中美两国关系的准则。
但是,历史的枷锁竟是那么不容易解脱。虽然在上海公报中,“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可是,美国以后的行动却仍然是拖泥带水。又等了几乎七年的时间,美国政府才终于在1979年1月1日
“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且同台湾当局断交、废约,从台湾撤军,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接着是中国副总理邓小平在这一年二月访问美国。中美关系的历史性转折终于实现了。
在中美关系突破的过程中,同中国建交的国家迅速增加。中国大大扩大了同世界的联系,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美关系的转折,也意味着世界格局向着有利于和平和稳定的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许正因为如此,尼克松总统把他的访华之行称作“改变世界历史的一周”,卡特总统强调中美建交的历史意义,里根总统也谈到了中美关系的重要性。
中美关系五年多来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是有目共睹的。今年中国总理赵紫阳和美国总统里根的互访,又使两国关系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推动。
然而,五年多的经历仍然不能说是平静的,有时甚至是凶险的。给中美关系投下阴影的仍然是美国把台湾视作“不沉的航空母舰”那种过时的政策。美国国会在中美建交后不到一百天就通过的《与台湾关系法》,始终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对中国民族感情的伤害。
1981年到1982年有一段时间,中美关系曾经因为美国根据《与台湾关系法》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而面临倒退的危险。双方经过艰难的谈判,才在1982年8月17日达成一项联合公报,美国在其中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并且承诺“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
中国人民是真诚希望中美关系不断发展的。我们深知这也是美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因为中美关系不仅关系到两国,而且关系到世界大局。赵紫阳总理在美国说:“中国从来不把中美关系看成一般的双边关系。”里根总统在中国说:“美中两国都是伟大的国家,对维护世界和平都负有特别的责任。”这种共同的认识,应当能使美国彻底放弃过去已经使它遭到许多失败与不幸的政策,切实履行它在三项中美联合公报中所承担的义务,不折不扣地把这些义务履行到底。


第7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

“我又看到高涨的劳动热情”
——访罗马尼亚同志万达
本报记者 黄炳钧
万达,这是在我国人民画报社协助工作的一位罗马尼亚同志颇有中国韵味的名字。他对自己名字的解释是:“一万的‘万’,达到的‘达’”。这,多少反映了他对中国的情谊吧。在中国,他一直用这个名字。
五十年代后期,万达在我国留学,所以能讲一口流利而文绉绉的中国话。去年12月,他再度来华时,却是协助我们工作了。
记者问他,重到阔别二十四年的中国,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万达略一思考说:“是群众的劳动热情,建设新生活的热情……”是呀,万达来中国上学是1955年,当时正值三年经济恢复之后的建设高潮,到处一派欣欣向荣景象。1960年学成回国时,正值中国遇到暂时的经济困难。以后的二十多年里,他一直关心着中国的情况,也了解到中国在发展中出现的曲折。这次来华,亲眼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生的变化,而最大的变化,就是他重又看到曾经是那么熟悉的高涨的劳动热情,看到人们在新的经济体制鼓舞下,争先恐后地发挥各人所长,为建设国家出力。
在中国这块辽阔的土地上,万达最熟悉的莫过于他的母校——浙江农业大学了。在那里,他度过了四个春秋,获取了农业知识,得到了友情。经过那么长时间之后,他的母校又如何呢?
今年,他来到杭州,回到母校,受到热情的接待。浙江农大变得连他都有点不认识了。原来的四个系扩大到十个系,建筑面积由五千平方米增加到一万四千平方米,学生人数也发展到二千六百多。学校的教学、实验设备也大不一样,有些先进设备,这位农学系的老毕业生竟不知道该怎样去摆弄了。更使他欣喜的是学校培育出的许多良种,特别是水稻良种得到推广,还办了一所农用原子能科研所。
在母校,万达看到了中国如何关心科技的发展,关心人材的培养,这也是中国科学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二十多年前立志研究农业的万达,对中国的农村和农民,何止是熟悉,而且是怀着深厚的感情。这次去杭州,同学们告诉他,自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浙江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杭嘉湖一带变化更为显著。万达对此十分高兴。关于这一点,后来他在参观北京郊区黄土岗农工商联合企业时又一次得到了印证。这里的农民家家鸡鸭成群,六畜兴旺。他们不必象过去那样只能单一地抓粮食,而是可以因地制宜,多种经营,还能搞工业、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业。这是中国农民走向富裕的道路,对此,他印象极深。
万达这次来华的具体工作是和中国同志一道,将《人民画报》翻译成罗马尼亚文,向罗马尼亚发行。他认为,即使在这本画报上,也可看出中国近年来发生的变化。过去一个时期,《人民画报》主要介绍中国的风光和名胜古迹,颇似旅游指南。现在不同了,内容丰富,面也广了,人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建设的新成就和生活新风。关于深圳特区、合资企业、华侨办的宾馆等报道,集中反映了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他相信这本画报会受到罗马尼亚读者的更大欢迎。
万达最后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庆祝成立三十五周年,这标志着一个国家进入了壮年期。他祝愿中国人民在今后的建设事业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