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双方本着友好合作和互相谅解精神共同努力达成圆满协议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在京草签
中国政府于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英国政府将在同日把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
据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 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草签。
上午十时,草签仪式在大会堂西大厅隆重举行。国务委员兼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主任姬鹏飞和外交部副部长、中国政府代表团前任团长姚广出席了签字仪式。
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新任外交部副部长周南和英国政府代表团团长、英国驻华大使理查德·伊文思,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联合声明上签了字。
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将在同日把香港交还给中国。中国政府还在联合声明中宣布了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
草签的文件还包括联合声明的三个附件。双方将在正式签署时交换的备忘录也签了字。附件一就中国政府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作了具体说明。附件二就中英两国成立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联络小组事宜作了规定。附件三就中英两国将成立土地委员会处理香港土地契约问题作了规定(三个附件全文见第三版)。
草签之后,姬鹏飞、姚广、周南、伊文思和两国代表团成员热烈鼓掌,共同举杯,热烈祝贺双方本着友好合作和互相谅解的精神,经过两年的耐心会谈,终于就香港这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达成了圆满的协议,完成了一桩大事。姬鹏飞对伊文思说:“经过双方的努力,我们达成了圆满的协议。”
周南和伊文思还在仪式上发表了讲话。周南说,协议草签之后,还要依照各自的法律程序进行审议,并于今年年底以前正式签署。但无论如何,我们在一起已经迈过了决定性的里程。
他说,协议圆满地解决了香港的主权问题。根据“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也为香港未来的稳定和繁荣提供了有力保证。香港问题的解决,必将促使中英两国现已存在的友好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也为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经验。我们相信协议是完全符合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十亿中国人民和英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并将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同样相信,它也将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和赞同。
他指出,我们的成就的取得,首先要归功于中英两国领导人具有远见卓识的决策。他们的直接关怀和领导,保证了会谈的成功和协议的达成。
伊文思说,“联合声明体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个富有想象力的构想,并且证明了和平谈判是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的最好办法。”
他以英国政府代表团的名义,对中国政府代表团全体成员的才能和致力工作的态度,表示赞扬。“他们本着互让的精神,不懈地工作,对双方讨论的问题达成协议,议定了我们刚才草签的联合声明的条款,从而完成了我们双方共同的任务。”
他还说,英、中两国政府一致认为通过协商妥善地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有助于维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并有助于两国关系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附图片)
周南和伊文思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联合声明上签字。 新华社记者摄


第1版()
专栏: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草签文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满意地回顾了近年来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一致认为通过协商妥善地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有助于维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并有助于两国关系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为此,经过两国政府代表团的会谈,同意声明如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收回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以下称香港)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二、联合王国政府声明:联合王国政府于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如下:
(一)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并考虑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决定在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二)香港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三)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现行的法律基本不变。
(四)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由当地人组成。行政长官在当地通过选举或协商产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主要官员由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提名,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原在香港各政府部门任职的中外籍公务、警务人员可以留用。香港特别行政区各政府部门可以聘请英籍人士或其他外籍人士担任顾问或某些公职。
(五)香港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保障人身、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旅行、迁徙、通信、罢工、选择职业和学术研究以及宗教信仰等各项权利和自由。私人财产、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以及外来投资均受法律保护。
(六)香港特别行政区将保持自由港和独立关税地区的地位。
(七)香港特别行政区将保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继续开放外汇、黄金、证券、期货等市场,资金进出自由。港币继续流通,自由兑换。
(八)香港特别行政区将保持财政独立。中央人民政府不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征税。
(九)香港特别行政区可同联合王国和其他国家建立互利的经济关系。联合王国和其他国家在香港的经济利益将得到照顾。
(十)香港特别行政区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单独地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关系,并签订有关协定。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可自行签发出入香港的旅行证件。
(十一)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社会治安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负责维持。
(十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的上述基本方针政策和本联合声明附件一对上述基本方针政策的具体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之,并在五十年内不变。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联合王国政府声明:自本联合声明生效之日起至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止的过渡时期内,联合王国政府负责香港的行政管理,以维护和保持香港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给予合作。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联合王国政府声明:为求本联合声明得以有效执行,并保证一九九七年政权的顺利交接,在本联合声明生效时成立中英联合联络小组;联合联络小组将根据本联合声明附件二的规定建立和履行职责。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联合王国政府声明:关于香港土地契约和其他有关事项,将根据本联合声明附件三的规定处理。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联合王国政府同意,上述各项声明和本联合声明的附件均将付诸实施。
八、本联合声明须经批准,并自互换批准书之日起生效。批准书应于一九八五年六月三十日前在北京互换。本联合声明及其附件具有同等约束力。
一九八四年 月 日在北京签订,共两份,每份都用中文和英文写成,两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代表
(签字)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代表
(签字)


第1版()
专栏:

中英联合声明及其附件等在北京伦敦香港同时发表
据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 今天在北京草签的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在这一天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及其三个附件和两个备忘录,已于今天在北京、伦敦和香港同时发表。联合声明说,中英两国政府一致认为通过协商妥善地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有助于维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并有助于两国关系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第1版()
专栏:

吴学谦在第三十九届联大发言
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内外政策首要目标
本报讯 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吴学谦九月二十六日上午在第三十九届联大全体会议上发言说,和平与发展是当前世界的两大课题,也是中国内外政策的首要目标。
吴学谦说,当前,人们最关心也最感到不安的是核战争的威胁。在这个问题上,两个超级大国应当负有主要的责任。中国政府和人民一贯主张实行核裁军,中国的根本立场是,主张全面禁止与彻底销毁一切核武器。他强调指出,目前,当务之急是要求两个核大国停止核军备竞赛,停止部署新的中程导弹,恢复核裁军谈判,削减和销毁已经部署的中程核导弹,立即停止把军备竞赛扩展到外层空间中去。
(详细摘要见第五版)


第1版()
专栏:

赵紫阳会见施密特时介绍中国情况
我们正在着手进行城市改革 十二届三中全会将作出决议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 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今天下午指出,准备在今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将对中国经济改革,主要是城市改革作出决议。
赵紫阳说,这样,整个中国社会改革的蓝图就会更加清晰了。
赵紫阳是在会见联邦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时说这些话的。
赵总理在向客人们介绍中国情况时还说,我们所要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重要标志之一是所有的企业将具有充分的活力。我们要依据价值规律和自觉地运用它来发展计划经济。
赵紫阳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在中国历史上,这也是一个新的转折时期。他说,中国正在努力发展生产力,实行经济改革。农村改革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目前,我们正在着手进行城市改革。
施密特说,我听到你对中国社会经济改革的介绍,感到鼓舞。你们确定的方向是对的。在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成功地避免了这种危机带来的危害。他说,我这次是以非常高兴的心情和极大的兴趣访问中国的。在访问中,我感到,你们的国家在最近几年中,取得了巨大进展。
双方还就世界经济形势交换了看法。
赵紫阳对施密特过去和现在为发展中国和联邦德国的友好关系所作出的努力表示感谢。
外交学会会长韩念龙和联邦德国驻华大使修德等参加了会见。(附图片)
赵紫阳和施密特亲切握手。 新华社记者摄


第1版()
专栏:社论

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
在举国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的前夕,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喜讯:中英两国政府9月26日草签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这个联合声明确认了我国将在1997年收回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同时,还作出了使香港保持稳定和繁荣的各种安排。这样,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就获得了圆满解决。香港处于外国统治下的不幸历史将要宣告结束。中国人民受的历史耻辱将得以洗雪。这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值得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中国各族人民热烈庆贺,也必将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欢迎和赞赏。
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三大任务之一。香港历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收回香港,恢复行使自己的主权,这是统一祖国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十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夙愿和神圣责任。现在中英两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友好的谈判,终于达成双方满意的协议。离开祖国一百多年的这块土地,经过一个过渡时期之后将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圆满解决了香港问题,我们在实现祖国统一的道路上就迈进了一大步。全中国人民有理由为此而感到鼓舞和自豪。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一再声明香港是中国领土,中国不承认十九世纪外国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将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这一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建国三十五年来,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对外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1997年的日益临近,解决香港问题的时机显然已经成熟。考虑到香港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照顾到各方面的合理利益,为了保持香港的稳定和繁荣,我国政府决定在收回香港以后维持香港现行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在香港设立直辖中央人民政府的特别行政区,由香港当地人自己治理,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这样一整套不同于中国内地的特殊政策,是符合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是实事求是和合情合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制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法律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这些政策的贯彻执行,将保证香港在1997年后能够保持繁荣和稳定,继续发挥它作为自由港和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作用,既有利于香港同胞,也有利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中,一贯坚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邓小平主任曾经说过: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长远决策,绝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一条明文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宪法中的这项规定,既适用于台湾,也适用于香港。这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结合,在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方面毫不含糊,同时在具体政策、措施方面又充分照顾实际情况和各方面的利益。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一重要国策,适应祖国统一的需要,适应国家繁荣富强的需要。这个具有远见的构想,落实在香港问题的解决上,是切实可行的,完全正确的。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不仅有助于推动台湾回归祖国,而且将会在国际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香港问题是中英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需要解决对香港恢复行使的主权,本来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中国作为主权国家,有权随时以任何方式收回自己的领土。但是,考虑到中英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我国政府还是愿意同英国政府进行和平谈判,以求得问题的妥善解决。中英双方以大局为重,友好合作为重,通过谈判解决了香港问题,向全世界表明,国家之间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只要双方都具有解决问题的诚意和求实精神,采取互相谅解和合作的态度,是不难找到解决办法的。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不仅可以医治中英之间历史留下的创伤,而且必将使中英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两国的友好合作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现在离1997年中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只有十三年了。在这个过渡时期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中英双方很好地合作。英国政府曾多次表示,在过渡时期内将维护和保持香港的稳定和繁荣。我们欢迎英方的这一表示。关于过渡时期的各项安排,作为“联合声明”附件的“关于中英联合联络小组”有了明确的规定。我们希望在未来的十三年中,中英双方都履行各自所作出的承诺,在各个领域的工作中进行有效的合作,不做损害香港稳定和繁荣的事情,并创造条件,以保证1997年政权交接的顺利完成。这无疑对中英双方都是有利的,而且对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和稳定也大有好处。
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是完全符合香港同胞的心愿的。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广大香港同胞,爱祖国,爱香港,有理想,有志气。他们拥护祖国统一,希望香港繁荣安定,有信心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祖国的强大后盾,把香港管理好。我们希望香港同胞,以当家作主的精神,为香港的繁荣和发展,为1997年政权的顺利移交作出贡献。我们坚信,香港的前途和祖国的前途一样,充满希望,无限光明!


第1版()
专栏:

朱育莲 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