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1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海外知音

万里咫尺近
周而复
长城内外,百果飘香;大江南北,五谷丰登。在这绚丽多姿的金秋时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的大庆日子就要到来了。回想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岁月,五大洲众多国际友人对新中国的深情厚谊,又一一映现在我脑际。
布宜诺斯艾利斯,这座位于世界上最宽的拉普拉塔河畔的阿根廷都城,那壮丽的景色使我难忘。更使我永远难忘的是阿根廷和拉丁美洲人民对中国诚挚的热爱和深厚的友情。
1958年国庆,我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度过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人们称她是南美的文化中心不是无因的。许多拉丁美洲国家的青年跋山涉水来到阿根廷上大学,著名文化人士常去阿根廷集会、讲演、出书、演出,有的就长期住了下来。国庆前夕,危地马拉著名作家阿依斯杜拉邀请我到他家里作客。我一进去就被热情洋溢的友情包围了,阿根廷作家高尔登,古巴诗人纪廉,西班牙诗人阿尔倍蒂……都来了。多数作家和诗人都访问过中国,写了歌颂中国的诗文。他们都关怀中国的成就和发展,向我了解中国最新的情况。出版了歌唱中国之行诗集的阿尔倍蒂说,拉丁美洲人民向往新中国,对中国人民寄予最大的希望。
中国和拉丁美洲人民有过同样的遭遇,不幸的历史把我们紧紧地连结在一起。中国艺术团访问拉丁美洲时,除了会见少数老朋友以外,又结识了许多新交。我们艺术团访问巴西是库比契克总统夫人主持的。她喜爱中国艺术。在她热情支持下,艺术团访问顺利成功。
在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和画家万徒勒里邀请我到他们风景如画的别墅似的住宅里度过了令人怀念的时光。我们在中国就相识了,这次旧雨重逢,特别亲切。聂鲁达把他从中国收集来的各种贝壳和火柴盒,珍藏在一个屋子里。每个贝壳都有名字。他特别指出我在上海送给他那几个较大的贝壳给我看。他是著名贝壳和火柴盒的收藏家,尤其喜爱从中国带去的东西。他访问中国以后,出了一本歌唱中国的诗集,倾吐他内心对中国的热爱与向往。
我在非洲突尼斯和阿拉伯国家如约旦和叙利亚,也有同样的感受。叙利亚总理阿拉比会见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时,对我们高兴地说:“叙利亚高度评价和敬佩中国,也非常重视同友好的中国发展关系,不仅在文化方面,而且要发展各方面的友好合作关系。”和中国建交较晚的国家,如约旦,侯赛因国王会见我们时,怀着迫切的心情说:“我们赞赏你们,感谢你们。感谢你们的友谊、支援和鼓励。我们希望你们更加强大,更加发展。约中两国建交晚了,我们要用积极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的途径,把它补偿。”
和中国建交较早的一些欧洲国家,一直和中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1983年国庆,我是在丹麦度过的。丹麦中国友好协会副主席尤丽,在她的故乡阿乌斯举行招待会,庆祝新中国诞生三十四周年,丹麦各界人士举杯祝贺中国伟大的成就!在芬兰、挪威、瑞典和冰岛,我们同样看到各界著名人士对中国的赞赏和祝贺。那深厚的友情激动人心。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瑞典皇家学院院士阿特·隆德奎斯特,这位七十六岁高龄的著名作家,参与评选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工作,由于脑血栓,有两个月失去了知觉。他的夫人是著名诗人玛丽娅·韦纳,每天照顾他,朗诵诗歌给他听,企图唤醒他的知觉。两月以后,他奇迹般地恢复了知觉。数年前,他访问中国,写了一本书:《变化了的龙》,产生广泛的影响。当瑞典学会会长宴请我们的时候,问他能否出席,他兴奋地回答:“中国代表团来了,我当然要出席。”在宴会开始前,他颤抖的手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不放,诉说他两个月失去知觉的经历和对中国的怀念。我们象是久别重逢的亲兄弟一般谈个没完没了。他希望瑞典和中国文化交流,特别是文学交流要加快发展。
冰岛总统维格迪丝·芬博阿道蒂尔女士和隆德奎斯特有同样希望。她研究法国和英国文学。会见的时候,她问了我许多关于中国文学和书法的情况,希望冰岛和中国进一步发展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解,增加友谊。临别时,我送给她亚明作的一幅山水画,我在画上题词是:“云深不见鸟”。她告诉我要把它挂在办公室里,好每天看到它,看到中国。
在法国、联邦德国、瑞士和意大利等国访问的时候,我也沉醉在友谊的醇酒里,看到这些国家的朋友们注视和向往中国的深情的眼光。我以作家身份参加意大利全国作家工会代表会议时,接触了许多意大利作家,以及出席会议的其他一些国家的著名作家。他们都热情地谈论中国,关心中国,向往中国。七十五岁的意大利大作家莫拉维亚和八十二岁的大剧作家德·菲利浦都向我热情地赞赏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伟大而又辉煌的成就,敬佩巨人般矗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国,他们不顾七八十岁高龄和体弱多病,向我表示晚年一定要到奇迹般的中国亲眼看看,还想去西藏哩。
许多朋友一次访问中国不够,希望多次访问。在日本朋友中,几次访问中国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日本中国文化交流理事会为中日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做出卓越的贡献。我两次访问日本,通过他们结识了许多朋友。事务局长白土吾夫创造了访华百次以上的纪录,而理事长中岛健藏生前干脆把他的脱落的牙齿放进昆明湖,永远留在中国。
远在靠近南极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和中国有悠久的友谊。在本迪戈金矿区,我看到当年的华工和澳大利亚的金矿工人去世后埋在同一个公墓里。新西兰毛利族欢迎中国代表团的充满炽热感情的歌曲,虽然已经是三年多以前的事了,但还在我心坎里荡漾,并且将继续荡漾下去,永远荡漾下去。
“坐地日行八万里”。人们说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把地球缩小了。戴良论画的诗句有:“莫言短幅仅盈咫,远势固当论万里”。而通过三十五年来中国和各国人民建立的友谊金桥,却是相反的情况,虽远在万里,但近如咫尺。诚如王勃名句表述的那样: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居住在小小地球上的各国朋友,不过是左邻右舍。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在友谊大道上奋勇前进吧!
刊头设计:林洪基


第7版()
专栏:

墨西哥的狂欢节日
刘晓陆
9月16日是墨西哥独立日,即国庆节。这时正逢乌甘碧雅花盛开,首都墨西哥城街头巷尾、庭院中、围墙外,到处是紫色火焰般的花朵,把这座四季如春的城市装点得更加绚丽。然而,同鲜花相映生辉、更加吸引游人的,还是大街小巷到处可见的红、白、绿三色国旗。随着节日的临近,男女老幼争相购买一面面精制的小国旗。林荫道上,一群群天真活泼的儿童兴高采烈地挥动着国旗雀跃行进;公园长椅上,白发老人们正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那印有仙人掌、鹰和蛇的三色旗,反复抚摩观赏。墨西哥人民是多么热爱自己的祖国,多么珍视国家的独立呀!
旅墨一年多,我却赶上两次独立节。墨西哥人强烈的爱国心和热情奔放的性格,他们欢庆独立节的盛况,使我深为感动,永志难忘。墨西哥人民曾经历过几个世纪的外国殖民统治。1810年9月16日,爱国志士们在“独立之父”伊达尔戈的领导下,在多洛雷斯城发动起义,揭开了独立战争的序幕。经过长期的斗争,终于赶走了外国殖民者,实现了祖国独立。以后,9月16日这一天便成了举国欢庆的节日。
墨西哥人熟知一句西班牙谚语:“过冬的种子最能感到春光的温暖”。饱受殖民奴役的墨西哥人民怎能不珍惜自己的独立和自由呢?一个半世纪过去了,他们对伊达尔戈和其他民族英雄、革命先烈们的怀念和敬仰有增无已。每年独立节前夕,国家总统都要亲自前往伊达尔戈的故乡,并在当年敲响独立钟声的教堂前,带领群众呼喊伊达尔戈喊过的口号“墨西哥万岁!”以此作为全国庆祝独立节活动的先导。
狂欢之夜有个传统:凡来广场的人,即使素不相识也可以互相善意地捉弄。最常见的是用五彩缤纷的小纸屑朝你满身上下抛撒,尤以能抛进对方嘴里为乐事。由于大家不断地呼喊“墨西哥万岁”,因而往往有人在喊完后,来不及闭嘴便被别人突如其来地袭击,弄得满脸满嘴都是彩纸屑。即使如此,人们并不生气、恼火,干这类事最踊跃的是小伙子。除了撒彩纸屑,还用装满香面粉的空鸡蛋壳在人们头上拍,以拍碎蛋壳,使面粉扑面而落为“最佳效果”。我们初去,不懂防御,正好成了墨西哥朋友们发动“进攻”的理想目标,结果每人都搞了个“落英缤纷”,好不狼狈。由于这种游戏无须介绍、寒喧,便可毫无拘束地进行,整个广场气氛十分活跃,不断传来一阵阵笑声。
国家宫、大教堂和在宪法广场周围的其它高大建筑物,都用霓虹灯管和彩色灯泡打扮得如同仙境。最吸引人的是广场中心临时搭起的规模宏大的舞台,上面在进行墨西哥最著名的“马利亚奇”歌舞表演,在节奏急促的六弦琴、声音悠扬的高音号和点点打来激动人心的“响板”伴奏下,一对对穿着传统盛装的青年男女,跳着比琴弦更急促,比“响板”更富有节奏的“踢踏舞”上场来。一声声高亢而又粗犷的民歌拖腔,激起一片片春雷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晚会渐渐进入高潮。我们完全沉浸在这欢乐的海洋中,分享着墨西哥人民的欢乐。


第7版()
专栏:

妙趣横生的艺术公园
张曦明
这里庭院连着庭院,意趣盎然。在一个院子的角落里,几个顽童高踞于一棵大树上,险象横生,做父亲的在树下吓得面如土色,苦苦哀求小冤家们爬下来;一群水牛奔过一条宽阔的大堤;不远处,欢宴的人们正吃喝得起劲,旁边还坐着一群垂涎三尺的猴儿……
这是印度昌迪加尔艺术公园内的景象。园内既有古代宫廷的园林景致,又有山野村舍的自然风光。然而,这里的一切建筑和人物,包括回廊曲径、亭台楼阁和帝王宫殿,以及国王王后、宫娥侍从、臣民百姓等,乃至各种飞禽走兽,全都是用石头、废瓷、铁片等物雕塑而成,一个个造型逼真,神态生动。游人漫步此间,宛如置身一个远古时代的王国。
这座公园是非凡的想象力和杰出的智慧、艰苦的劳动创造的作品。它的建筑者是一位名叫内克·钱德的雕塑家。它自从1976年对公众开放以来,每年至少有七十五万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参观。法国一位博物馆长看了钱德的作品后,在留言薄上写下这样一句风趣的话:“上帝有了一个对手——内克·钱德”。
内克·钱德于1924年出生于巴基斯坦的一个乡村里,小时候经常听母亲讲国王和王后的故事,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曾一连几天在家乡一条小溪边,用砂、石、泥土堆砌城堡和要塞,雕塑王国里的各种人物。1951年,钱德到昌迪加尔谋生,假日里到东北郊外的锡伐利克山脉漫步时,发现那里的河流把山上的石头冲刷成千姿百态:有的象母亲在喂孩子,有的象舞姿翩翩的女郎。“啊!这些不正好是我的‘王国’的第一批臣民吗?”从此,他就坚持不懈地用自行车把这些石头运回昌迪加尔去。
到了六十年代初期,钱德居然收集了一千多块奇形怪状的石头。1965年,他在城里挑选了一块杂草丛生、起伏不平的荒地,并用煤焦油桶把它团团围了起来。人们以为这是市政工程部门的垃圾场,谁也不去怀疑其中会有什么奥秘。
艰辛的劳作开始了。钱德白天上班,只能利用晚上和假日建设他的王国。他根据地形特点修筑山岗和围墙,挖掘峡谷和池塘,铺砌道路,用废荧光管筑篱笆。他继续不断地从山里把各种形象的石头运回城里,匠心独运地细加雕琢。他还用粘土、水泥以及一些破罐碎瓷塑造出各种人物和飞禽走兽。经过多年默默无闻的艰苦劳动,钱德的“王国”终于建成了。
1973年,钱德建园的故事开始在社会上传开,成千上万的人涌向那里。1976年,昌迪加尔市政府接收了艺术公园,正式对公众开放。当局发给钱德一笔奖金,并且派工人协助他扩建公园。(附图片)
艺术公园里的“武士”。
李兆乾摄


第7版()
专栏:

古色新辉
李南友
在现代化建设中,处理好城市建设同古建筑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方面,国外有不少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波兰华沙人口达百万以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华沙人民遭到法西斯匪徒的空前洗劫。战后,华沙只剩十二万人,全城80%以上的建筑物沦为废墟。然而,华沙人民迅速重建家园。特别可贵的是,他们不惜代价,坚持将具有历史意义的古迹按照原貌修复,使这座历史古城重现当年的异彩。
在英国,有二十六万多个项目被列为保护对象,属于重点保护的古建筑有五千多个。1967年,英国确定有三百二十四个历史名城,其中列为国家保护的就有三十五个。爱丁堡是苏格兰的历史名城,城市中心部分基本上保留了原来的古代风貌。他们不是简单地保存古建筑,而是古为今用。例如在著名的英国温莎宫附近,就有一座由国王城堡改建成的皇宫大酒店。里面既有古色古香、富丽堂皇的陈设和美丽的御花园,又有完备的现代化生活设施。
在英国首都伦敦,你无论走到哪一条街,都会看到不少房屋的墙壁上嵌着一个牌子,标明这是谁的故居或是什么古迹。保存得最完整的是有名的伦敦塔。这是英国历代帝王的一座城堡。塔中不仅有王冠、王笏、节杖等珍贵文物可供人参观,而更吸引各国游客的是:每天晚上,都要在这里举行数百年不变的古老的“钥匙典礼”。这项仪式已进行了六百多年,没有一天间断过。典礼自九点四十分开始,一直进行到十点,再现了英国古代伦敦塔闭门时的情景。不少中国游客参观这种典礼后认为,为什么我们的故宫不可以搞些类似的典礼,以此招徕游客、繁荣旅游业呢?
在欧洲,古堡几乎遍及每一个角落。仅法国就有古堡三万六千多座,这些古堡大都建筑于中世纪。
联邦德国法兰克福的“皇宫古堡酒店”,原是德国公主希丝的一座宫殿式的古堡。这里的陈设豪华,金碧辉煌。餐厅墙上挂着丝绣壁画,记叙历代德意志皇帝的历史故事,地上铺着名贵的地毯,另外还陈列有中世纪的铁甲钢盔。只要付上几个马克,便可以在这里品尝一下昔日皇宫里的名菜。幽雅而又豪华的环境,鲜美的佳肴,彬彬有礼的穿着黑色礼服的侍者……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当年皇室钟鸣鼎食的情景。
在奥地利,不少古堡仍归私人所有。贵族们世代相袭,他们一方面细心保存壁饰、挂毯等古代陈设,另一方面添置各种现代化的设备,如浴室、电冰箱等。维也纳近郊的劳顿堡,原是国王弗利德三世于1452年赠送给他的葡萄牙籍妻子丽奥诺娜的结婚礼物。后来由玛丽亚·柴丽西娅女王转赠给了劳顿元帅,故称为劳顿堡。当年,弗利德三世与其妻子丽奥诺娜曾在这里欢度新婚之夜,因此,今天的劳顿堡是新婚夫妇欢度蜜月的胜地。
在新西兰,在斐济,在夏威夷,都有不少古代文化中心,向人们展现几百年前古代土著人生活的图景。
在美国洛杉矶近郊的迪斯尼世界,不仅有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设置的种种娱乐项目,而且还以展现种种古代的社会生活场景吸引众多的游客。如用以前的蒸汽机牵引的火车、马拉有轨车、马克·吐温时代航行于密西西比河上的小火轮和印第安人古老的皮艇。更有趣的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包括向导、解说员等,都身穿不同历史时期的服装,使游客宛如进入古代世界。(附图片)
题图:邱晓葵


第7版()
专栏:国际副刊

滥伐森林——惊人的祸害
“当你从一数到十时,地球上就有十英亩原始森林被砍伐而消失。”这并非耸人听闻之语,而是亚洲开发银行一位林业专家不久前经过调查统计得出的科学数据。
分布在各大洲的郁郁苍苍的绿色林海,是地球生态平衡的保障。可是,大片大片森林却遭到乱砍滥伐。据计算,最近几年就有五千万英亩森林消失了,而且,滥伐的势头还在逐年增加。滥伐原始森林的直接恶果是水土流失,地表沙漠化日益严重,破坏生态平衡,降低了土地对气候急剧变化的复原力,从而引起严重的自然灾害。
据一项最新报告,在七十年代,世界平均每年发生的严重水、旱等自然灾害达七十五起,比六十年代增加50%。这些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员死亡比六十年代增加四倍,即死亡人数每年增至十一万四千人,另有四千四百万人的正常生活遭到破坏,至于财物损失则更难以估计。
严重的自然灾害多数发生在亚非拉地区。至今,大面积的旱灾严重威胁着非洲。连续的水灾与旱灾侵袭着拉丁美洲,使该洲在1983年成为“自然横祸严重年头”。亚洲地区也接连发生灾情。科学家考察证明,上述地区天灾频频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大量被伐。如东南亚地区拥有世界三分之二的原始热带雨林,现在正遭到滥伐。菲律宾的棉兰老岛原来拥有世界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可是现在大片极为珍贵的树木被砍伐。当局估计,不用很长时间,那里的原始森林将只能存在于照片上或回忆中了。
何边


第7版()
专栏:域外拾零

美国出现私营监狱
李淼
美国之大无奇不有。在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机场附近,出现了一个新的商业性私营监狱。它是由“美国教养公司”经营的,收容着三百五十个犯人。
现在美国已有数家公司利用当前出现的监狱荒和新监狱造价高的机会,开办私营监狱以捞取利润。这些监狱经营费用比国营监狱低百分之三十多。“美国教养公司”经营的监狱,每人每天收费二十四美元,比州立监狱便宜六美元。监狱牢房、庭院和图书馆也较为宽敞。
私营监狱尽管有不少“优越”之处,但是,人们担心,私人监狱一旦变成一种普遍事务,更多的令人震惊的事件将不可避免地会发生。
虽然如此,私营监狱正开始兴隆起来。有二十个州正同私营公司谈判开办私营监狱。迄今私营监狱盈利有限。私营公司当前正用办好收容一般犯人的监狱招徕“顾客”。但要打算赚大钱,则必须开办能收容危险犯人的守卫严密的监狱。但是,迄今大部分州还禁止私人经营容纳危险犯人的监狱。
私营监狱的出现,是美国犯罪率上升、各地监狱人满为患的结果。美国的犯罪率是世界最高的。今年四月美国司法部调查表明,当前有四十三万八千八百三十名犯人在联邦和各州监狱中服刑,比一九七四年上升了百分之十五。此外还有二十一万轻罪犯正在各地监狱中等待审判或服刑。美国监狱早已人满为患,仅联邦级监狱就超负荷百分之二十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