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8月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从粮食基地到牧业基地
——吉林省解决粮食出路述评之二
本报记者 段心强
解决粮多的上策是什么?吉林省的同志说,多渠道经营、深加工搞食品工业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出路是发展畜牧业,把商品粮基地建成畜牧业基地,变出售粮食为出售肉、奶、蛋、毛、皮。
吉林省位于广阔的松辽平原,耕地多,土壤肥沃,其地理纬度和资源状况大体与美国的玉米——肉畜带类似。实行大包干后,吉林省粮食连年丰收,每年可用作饲料的粮食多达一百多亿斤,主要是被称为“饲料之王”的玉米,加上几百亿斤秸秆、糠麸、饼粕、糟渣,发展畜牧业,可谓得天独厚。
但由于多种原因,吉林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一方面粮食多得运不出,另一方面畜产品又十分紧缺。一年仍需从外地调进生猪三十万头,鸡蛋几十万斤,奶粉也不能自给,羊肉更难吃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构成必然要发生变化,由以吃粮为主逐步向要求越来越多的肉、奶、蛋转化,衣着也要求有更多的毛、皮。面对如此尖锐的矛盾,吉林省有什么打算、采取了些什么办法呢?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要把商品粮基地建成畜牧业基地。
牧业是大农业的中心环节
人们常说:“畜多肥多,肥多粮多。”这就农牧结合、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来说只讲到了一半,“粮多”了又该是什么“多”呢?
畜牧业的发展会回答这个问题。在农牧关系中,如果一到“粮多”就停步,不再用余粮发展畜牧业,也还是一种短见。只有实现“畜多肥多、肥多粮多、粮多饲料多、饲料多畜多,畜多肥多……”的良性循环,才能形成农牧之间完整的辩证关系。农安县原来只把眼睛盯在“抓粮”上,结果粮多了卖不出去,畜牧业又得不到发展,最后粮食产量也落下来。近几年注意用余粮发展牧业,把农产品转化成畜产品,改善了生态条件,出现良性循环,粮食越来越多,1983年总产十八亿斤,比上年增加48%;畜禽越来越多,已成全省的肉畜基地之一;人们消费的肉、奶、蛋量显著增加,人均收入迅速上升。由于资金多了,林、副、渔业得到发展,目前,多种经营的收入已占总收入的50%多。全国著名的产粮基地榆树县由于忽视粮多以后发展畜牧业,高产穷县的局面至今没有根本的变化,“大债县”的帽子还没有摘掉。失败和挫折教育了这个县的领导干部,他们说:“我们要从粮囤里跳出来,从头念《三字经》:‘马牛羊,鸡犬豚’;大唱‘小放牛’和‘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政策要适应牧业的发展
吉林省有些地方“五谷丰登,六畜不旺”,其原因,主要是畜产品与粮食的比价不合理。据调查,卖肥猪一头,赚不着多少钱,有时还可能赔钱;养牛一头,三年出栏,卖三百五十元,而草料就值三百五十多元,不少人说:“养猪不如卖粮,喂牛不如卖草。”
畜牧业作为一种商品生产,受价格规律支配,粮草价格提高了,畜产品价格没动,农民养畜没有积极性。尽管有些地方三令五申,强调大力发展畜牧业,下指标,派任务,但效果并不显著。面对现实,怀德县双榆树乡采取措施:一是根据牲畜的需要,划饲料地,让农民自己生产饲料,降低成本,如养一头母猪给地五分,养一头肉猪给地一分半;二是定收购基数,按各户条件,定出收购畜产品数量,完成任务后允许自由宰杀,随便出售。结果一松百活,畜牧业上来了。今年这个乡生猪增加到二万五千八百多头,平均每人一点二七头,大牲畜比去年增加30%,羊的饲养量翻了一番。实践证明,政策的威力是无穷的,问题是采取些什么措施,使政策适应畜牧业的发展。
产前产后服务很重要
畜牧业发展了,饲料、防疫、配种、加工、出售,产前产后,服务项目很多。因此,必须做好下列工作:
发展饲料工业。饲料是畜牧业的物质基础,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为搞饲料工业,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去年一年办起二百零一处饲料加工厂,除利用剩余的粮食外,还把树叶、牧草收集起来,按配方生产配(混)合饲料,年产一万多吨。今年上半年,这个县大牲畜比去年增加7.5%,羊增加36%,猪增加22%。今年将比去年多提供猪肉三百二十万斤,牛肉二十八万斤,羊肉十五万斤,鸡十九万斤,奶七十七万斤,蛋一百二十万斤。
普及畜牧科技知识。搞畜牧业生产,不是铁打的饭碗,哪个养畜专业户也不敢挂“免事牌”。为了减少损失,有关部门应积极推广和普及畜牧科学技术知识,逐步完成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白城地区把现有的一部分农业中专改为牧业中专,并建立了一些畜牧中学,培训畜牧技术员,建立起良种繁育和防疫治病服务体系,提高了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搞好加工运销。吉林省畜牧业发展起来以后,由于运销、加工跟不上,怀德县玻璃城子乡几百头奶牛有奶而不能挤,不少牛皮、羊皮被狗撕破没人收;榆树县环城乡农民黄秀谦养奶牛二十八头,去年挤奶七万斤,因为无处交售又不会加工,只卖了一万多斤,五万多斤或送人,或喂了猪。而吉林市丰满乡,吃一看二心想三,为畜产品寻找出路,根据牧业发展搞好加工、运销,以销促产。这个乡1982年养奶牛一千二百头,因为卖奶难,1983年初降到七百八十头。乡政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自筹资金,建起奶粉厂,敞开收奶,现在全乡奶牛已发展到一千五百头,产奶量也有较大幅度增长。


第2版()
专栏:

这是“误会”吗?
——发生在武昌火车站的怪事
武汉电视报记者 叶大春
7月31日晚八时许,我到武昌车站送客。就在候车的十几分钟内,目睹了两桩怪事:一、一位车站工作人员驱赶一位卖茶的老人,一脚踢翻了老人的茶水桶;二、一位来武汉做泥工的农民在广场上铺席歇坐,过来一群工作人员向他索票检查,那农民没票,他们把他的席子一踢,就把他带走了。车站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维护秩序是必要的,但这种做法有点过火。不一会,广场中央又发生一桩事:三个女服务员和两位男的围住一中年妇女和一个小女孩盘问。其中一个男的指着妇女的鼻子问:“你的票?”“没票!”“没票滚!”“在广场上坐一下……”还没等那妇女的话说完,两个男的一拥而上,扭住她的手臂就往值班室推,小女孩吓得乱哭乱叫,我出于打抱不平,便挤上前对那两位男的说:“同志,有话好说,动手打人可不对!”他们一听,便指着我的鼻子问:“你知道我们是什么人?”我摇摇头说:“不管你们是什么人,动手打人是不对的!”围观者也纷纷指责他们太野蛮粗暴。其中一个男的看势头不对,改变了主意,对我和气地说:“同志,你不了解情况,跟我到值班室去,慢慢给你说,你会明白的。”我真的跟他走了,临到值班室时,那人竟扭住了我的胳膊,我质问他:“这是干什么?”他冷笑说:“进去就知道了!”
随着一声关门声,我被推了一个趔趄,险些摔倒。我惊呆了,提出抗议:“你们不能打人呀!”“老子就是要教训教训你,看你还多不多嘴!”说着,两个男的朝我的前胸打了三掌,把我逼到墙壁,抓住我的头,又把我往墙上撞,撞得我头昏眼花,后肩处还有一条伤痕。我连忙说:“你们不能这样,打人是犯法的,我是记者!”两人哪里听得进去,继续连推带搡,扬言道:“老子不管你是什么人,记者也要打!”说罢,又朝我前胸打了几掌。这时,他们的领导闻讯赶来。
这位领导(姓郑,不知什么职务)一进来,两个打人者便溜了。他不问青红皂白,即喝斥我:“你别说,我不听,给我老老实实呆在墙角里,听候处理!”我质问:“你们这样不明不白地就想拘留我吗?我告你们!”从后门进来几个女服务员威胁道:“你还不明白,你妨碍执行任务。”“你身为记者,站在什么人立场上说话?你这叫多嘴犯!”我惦记着还要送人进站,提出要走。他们却不让我走。这时,我送的客人、新华社福建分社社长崔葆章拿出自己的证件和他们交涉,门才打开。崔葆章对我说:“先别跟他们争吵了,车快进站了,回头找他们辩理。”他们索性连崔也不放走,说:“今日把话说清楚,别到时候在报纸上乱说我们的坏话,你们当记者的都这德性!”
在广大群众的谴责下,他们的领导自觉理亏,就又改变了态度,采取“和为贵”的策略,让我们提前剪票进了站。当我走出武昌车站时,车站两位领导则一个劲地赔情,解释说:“这是一场误会,误会了,误会了!”
误会,多么惊人的“误会”呀!武昌火车站是全国有名的先进单位,发生这样的事,要不是我亲身经历的,我真不敢信呢!


第2版()
专栏:杂谈

粮多后的遐想
吴昊
循环有良性恶性,各自效果如何?看看“良”“恶”二字,就清楚了。
搞恶性循环,有时是出于善良愿望。那些年,我们在经济工作中,受“左”的思想影响,本来东西很少,但又不敢放开搞活,以致越少越统,越统越死,越死越穷,越穷越少,最后又回到了越少越统,恶性循环,连老太太的母鸡、老头子屋后的烟叶都统光了,结果就是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总结了过去的教训,制订了新的方针、策略,国民经济开始出现放开、搞活、繁荣的良性循环。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在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一历史性的变化,已看得十分明显。
良性循环会使事物越变越好。就以粮食生产和牧业生产的关系来说,提出“猪多、肥多、粮多”,无疑是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这比“以粮为纲,其他砍光”,“为了多打粮,少养猪和羊”,或“围湖造田”、“毁草种粮”、“烧山种粮”等破坏生态平衡的恶性循环要高明多了。但粮多了也还是第一步,下一步的文章怎么做?粮食少的时候讲“猪多、肥多、粮多”,粮食多了是不是还是照唱老调呢?吉林省农安、怀德等县粮多以后提出大力发展畜牧业,变产粮基地为牧业基地,即实现“粮多、畜多、钱多”。以粮食促进饲料工业的发展,又以饲料促进养殖专业户的增加,从而使肉多、蛋多、奶多、皮毛多,使食品工业大发展、商品经济大发展、社会财富大增加,是一个良性循环。如果粮多以后,不再做下一步文章,粮食的优势不能转化为食品工业的优势和畜牧业的优势,粮多就可能成为包袱,“卖粮难”、“储粮难”就会压得国家和农民喘不过气来。粮食是“宝”,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仅仅理解为它可以活命、饱肚子,想不到粮食是多种生产的物质基础,有了粮食,很多事情就可以干起来。粮食由“宝”变成“宝中之宝”,人的认识也是在一步一步深化的。
我国地广人多,粮食生产很不平衡,就大多数地区来说,目前粮食还主要是人的食品。但在粮多的地区,如何做好下一步文章,如何以粮食为“母”,发展多种经营,看来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第2版()
专栏:

改革体制 下放权力 综合经营
黑龙江省林业生产取得新成绩
本报讯 记者吴坤胜、通讯员李师明报道:黑龙江省林业厅在整党中认真端正业务工作的指导思想,立志改革,开创林业工作的新局面。今年全省植树造林六百二十一万亩,大大超过全年计划造林五百万亩的任务;全省有三个地区造林超过一百万亩;列入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二十八个县,营造农防林一百三十七万亩,提前一年完成了国家规定的一期工程项目;林业各种经营的项目显著增加,效益越来越好,药材、木耳、建材等商品性生产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0%;护林防火工作也是建国以来最好的。
取得上述成绩,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改革林业管理体制,调整条块关系。林业厅同黑河行署试行了“一放二包”:放,就是把原来省厅统管的一些国营林场、苗圃、车队、贮木加工厂等企业单位,下放给地区林业局统管,地区再向市、县场圃一放到底;包,就是实行财务大包干,“确定收支基数,超支短收不补,超收按比例分成,一定五年不变”。
内包外联,综合经营。内包,就是打破“铁饭碗”,把育苗、造林、森林经营,多种经营,木材综合利用的生产和管护都承包给职工、家属,兴办家庭林场,搞开发型、保护型、利用型承包。
外联,是对国营林场内部承包有余的林子和宜林“两荒”地及其他自然资源,实行与各行业、群众联合经营,或者吸引附近群众参加各项林业生产活动。
发动千家万户办林业。划到群众手中的“两荒”地由去年的一百八十九万亩,增到五百三十万亩。同时发了林照,做到地到户,照到手。现在,全省造林“三户”从去年的二十三万户增加到五十万户。


第2版()
专栏:

化工部在基建部门实行新的干部管理办法
新华社北京8月8日电 (记者吴锦才)化工部最近在基本建设部门实行一种新的干部管理办法:把全部门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划分为企业家型、技术专家型、管理行家型三种,然后对他们分别进行定向培训,使他们向专门家的方向发展。
据这个部的调查分析,部直属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的多数领导同志,虽然可以组织领导工程设计和施工任务,但缺乏市场观念和经营思想;尽管领导干部们年龄普遍比过去年轻了,文化水平比过去高了,但仍不适应改革形势的要求;技术和管理干部没有来源的问题尤其突出。
按照新的培训计划,每个化工基建单位将在三五年之内培养出一批企业家、技术专家和管理行家,并且对他们建立档案,随时记录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情况,存入电子计算机,以便对他们进行合理安排和使用。


第2版()
专栏:农村信息

鹿邑县农民欢迎商品赊销
最近,河南省鹿邑县王皮六乡植保分公司调进一千三百多部喷雾器,赊销给农民,每部价格比市场上贵一元,棉花收获后付款。不几天,这批喷雾器便被农民赊购一空。农工商门市部从外地调进八十多吨磷肥,实行赊销,也很快被赊购一空。农民说这种办法好。
侯钦民
现在,虽然大多数农民比过去富裕,但是富裕的程度参差不齐,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并不富裕。不少农民想置办一些象样的生产资料和高级一点的消费品,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有些商品采取赊销或分期付款的办法,既满足了农民的需要,又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可谓一举两得。鹿邑县对一些商品实行赊销的做法可供借鉴。 
——编者


第2版()
专栏:农村信息

“小艺”给顾客发《信誉卡》
四川省南充县龙门乡曹家坝村女社员张桂芳和儿子何艺,去年自费到成都、重庆拜名师学理发、烫发技术,今春在龙门镇上办了个“小艺”烫发馆。为了取得顾客的信任,他们对第一次来馆烫发的顾客,都发给《信誉卡》,如果半月之内出现卷发伸直现象,顾客可持卡片前来补烫,不再收费;凡在该馆烫过发的,再来凭卡片按70%收费;这样一来,不仅镇上的姑娘到“小艺”来烫发,就连三十里外的南充市的姑娘也赶来烫发。不到半年时间,“小艺”发出《信誉卡》两千三百多张。 青仁镛 唐旭


第2版()
专栏:农村信息

河子口办“保险公司”
广东五华县华城区河子口乡政府,应农村专业户的要求,于4月上旬创办林果菜专业承包保险公司,为专业户提供保险。4月29日,本乡社员钟某串通董沅乡社员偷砍专业户的林木,保险公司闻讯,马上组织人力到现场查看,并配合有关部门对钟某等人实行罚款处理,保险公司负责赔偿承包户的损失。现在这个乡入保的已由原来一百多户增加到四百多户。
卓尚基


第2版()
专栏:农村信息

永春村农民投资建旱冰场
8月1日,一个由农民投资建设的旱冰运动场,在湖北浠水县城关镇永春村开业。
永春村环绕县城,近年来商品生产发展很快,农民收入增加。为了满足城镇居民开展文娱体育活动的需要,今年,这个村的农民投资十万元兴建了一个旱冰场。开张那天,县城和周围农村就有许多人前来参加滑冰活动。
葛觉生 姜全忠


第2版()
专栏:农村信息

农民用电脑控制机井
辽宁省新民县中古城子村的十眼机井实现电脑拉制后,既节省了人力和水、电,又提高了灌溉质量。左图为电脑控制室;右图为电脑控制的机井。
新华社记者 郭勇摄


第2版()
专栏:通讯

“开道”市长
本报记者 陈满正
7月27日下午4时40分,秦皇岛市第一运输公司长途汽车站门前,热闹非凡。全市第一个农民客运公司剪彩仪式正在这里举行。代市长顾二熊手握喇叭致祝辞说:“农民进城办客运好得很!它对国营运输部门的大锅饭体制是一个强大的冲击波。有的人不欢迎它,打击它,想搞垮它,这是不能允许的。”
简短的仪式结束后,代市长登上开往北戴河海滨的首趟客车。他向旅客说:农民客车,票价便宜,服务周到,欢迎大家乘坐。当服务员忙不过来时,他又主动协助,并向旅客解释说:售票员是新手,过去没干过,不周之处,请旅客多关照。个体运输户开业,市长为什么如此热心呢?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秦皇岛市抚宁县杜庄乡农民徐守保了解到到秦皇岛、北戴河旅游区的旅客乘车难后,便联系四户农民集资买了一辆轿车、两辆卡车,于7月1日成立了客运公司,谁知开业第一天,就遭到秦皇岛市第一运输公司长途汽车站一些人的刁难。他们不准农民客车卖票,而由长途站代售,并无理提取农民收入的10%,班车线路、时间由他们决定。还说农民开的车没有人身保险,撞伤、轧死人不负责,致使旅客不敢乘农民车,造成农民车天天赔钱。有一次班车只有一个旅客乘车。在这种打击下,新诞生的“婴儿”仅仅六天就夭折了。
顾二熊了解到事情经过后,决定把徐守保重新扶上马。于是便通知长途汽车站的书记和站长,在汽车站门前举行了徐守保客运公司成立大会。


第2版()
专栏:

辽宁省兴城县白塔乡广粮村党支部书记熊孟信从1982年起开始搞汽车运输。熊家有三辆摩托车和一辆小轿车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图为熊孟信兄弟俩出车归来。 陈铁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