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8月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深情动人心
臧克家
——洛杉矶消息。一位老华侨说:“我花了一百美元买了一张票子,百分之二十五看体育运动,百分之七十五看国旗”。闻之大有感,即兴赋此诗。三句话,动人心。字少心意重,诚挚含蕴深。它象有力的诗句,把人抓得紧紧!它使我想起《洗衣歌》里的主人:孤灯之下流着思乡泪,污辱的浊水泼人一身。《三个老华工》也向我默默出神:脸上的皱纹钢丝一条条,风霜把他们雕刻成石像三尊!他们是受苦受难的侨胞,他们是伟大炎黄的子孙!我们祖国,姓有百家,共性却只有一个:“都是中国人”。几十年来说着外国语,却永记母舌那亲切的声音;植身异国的疆域,忘不了根土的深恩,越地的鸟儿筑巢南枝,人人胸中都有颗赤子之心!近百年史上,一行行,写着中国人民的遭受:耻辱、血泪和酸辛!多少英雄为之流血,多少烈士为之献身!终于,革命激流冲垮了重重障碍,终于,改换了天地,扭转了乾坤!看!一竿红旗立地顶天,看!中国人民头上升起了红日一轮。看!新生一代生龙活虎,冲锋陷阵,何等精神!一块块金牌,一声声欢呼,中华大地上活跃着生机勃勃的青春!
1984年8月2日
注:《洗衣歌》是闻一多的著名诗篇,写华侨受难,充满爱国主义热情。《三个老华工》是司徒乔为华侨作的素描,很有名。


第8版()
专栏:

气壮山河
——赞大力士
 韩笑力拔山兮,气壮山河!粗壮的胳膊举起的
不只是
百多公斤的钢铁,他们举起了
创业者的信心,
改革者的胆略,
走向世界的气魄!许海峰
用手枪
把零的耻辱
打破,曾国强、吴数德
接二连三
把金牌夺得!举世欢呼:中国!中国!
1984年7月31日广州


第8版()
专栏:大地

巴金先生的讲演稿
〔日本〕 丰田正子
那是1980年4月3日。欢迎中国作家代表团委员会事务局设在代表团下榻的新大谷饭店。事务局里一片繁忙,但充满了接待巴金先生一行十二人的喜悦、愉快、热烈的气氛。我不是谦虚,在事务局里我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但我愿意帮助做一点力所能及的杂务,因为每天能够见到曾经使我入迷的文学名著《家》的作者,我感到幸福。
明天,巴金将在朝日讲堂发表为这次访日特别准备的长篇讲演。译员八木女士把一份厚厚的稿子摊在桌子上,大概正在准备讲稿。窗外,黄昏中的东京街道已经亮起了灿烂的灯火。我突然想起已经三天没回家了,今天晚上回去看看,夜里再赶回来。当我站起来,正准备回房间收拾一下时,八木女士对我说:
“丰田先生,我正在核对巴金先生明天的讲演稿,您能帮助我把中文和日文对一下吗?”
我惊讶地说:“我能行吗?如果我干得了,我是愿意帮忙的。”我边说边往回走,来到桌子旁。
“怎么核对呢?”我看着巴金先生的原稿和日译稿,巴金先生的原稿字很小,但字迹清晰、潇洒。“我只懂日文,我读日译稿,你来看中文。我读得慢些,如果有译错的地方就能发现。好,开始吧。”
“文学生活五十年,巴金。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极少发表演说,今天破例在这里讲话,只是为了报答日本朋友的友情……”巴金先生的讲演,就这样开始了。他用朴实真诚的语言,坦率地告诉人们,他诞生在四川省成都市一个大地主家庭,怎样走上了文学道路,苦闷而美丽的青春,恶梦般的“文化大革命”以及在文革中所经受的苦难,今后的创作计划。
那真诚的语言激烈地震撼着我的心。读着读着,我流下了热泪,继而泣不成声,无法再读下去,只好停下来。我摘下眼镜,一边用手帕擦眼泪,一边断断续续地对八木女士说:
“八木,这是非常动人的讲话。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你都要用心领会。明天如果不能把巴金先生的讲话准确地转达给聚集在朝日讲堂的听众,我们就对不起巴金先生。你可要竭尽全力译好呵!”
可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八木女士明亮的眼睛紧紧地盯着我说:“我看这个讲稿不如由丰田先生来读。当然我到时候也上台,坐在丰田先生旁边。大家看怎么样?”周围的人都点头赞同。这怎么行!我转过挂着眼泪的脸,摇头反对。这不是祸从天降吗?但周围的人都坚持叫我来读,在我的心里,一种重大的责任感取代了大祸临头的恐惧,所以决心试试看。可是,我怎样才能把讲稿读得好一些呢?我想把别人写的日语稿自己重抄一遍,这样容易辨认。但这里没有稿纸,西园寺一晃先生给他的妻子打电话,叫她马上从家里拿五十张稿纸送到饭店来。不知谁在桌子上放了两瓶保健饮料。我把自己的钢笔和备用的两枝圆珠笔准备好,在稿纸送到之前,躺在床上稍事休息。
开始抄写时,已经九点多了。夜深了,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事务局,此刻一片宁静,偶尔响起一阵电话铃声。一切都安睡了。我独自一人,握着笔,抄着巴金先生的讲稿。老实说,我有高血压病,心里发慌。但我默默地祈祷老天保佑。同时也几次想起毛主席的话:不管多么广阔的田地,也要从脚下一步一步地耕起。
抄写有深刻内容的讲话稿,绝不是简单的机械似的复制。沉重的疲劳感使我头昏、胸闷、恶心想吐。“正子,加油!坚持住!”我自己鼓励自己说。抄了二十页,天就亮了。还有十六七页,再加一把劲,坚持到底。
东京街市的金色灯火,在黎明中,变成了淡黄色,象透明的液体似的。饭店里响起了清晨的嘈杂声,电话铃声。
最后,巴金先生谈了对中国青年作家的期望,结束了讲演。抄到这里,我的工作也结束了。我已经有八分把握圆满地完成在朝日讲堂朗读讲稿的任务,还有二三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我可以休息一下。我安心地倒在床上。
〔陈喜儒 译〕


第8版()
专栏:首都文化风貌笔谈

古钟
涂桂英 夏明明
在中国历史上,古钟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它甚至比文字的历史还古老。远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有钟的出现,那时的钟,或以木制,或以竹制,或以陶制,是一种简单的打击乐器,起到聆音欢娱的作用。随着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人们对音阶与音律的认识渐趋完善,在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制作的铙、镈钟、甬钟、编钟等演奏乐器。“钟鸣鼎食”,这时的古钟已经成了贵族统治阶级权势地位的标志。悬挂编钟,要严格按照礼乐制度规定的名位等级,天子宫悬
(四面悬钟)、诸侯轩悬(三面悬钟)、卿大夫判悬(二面悬钟)、士特悬(一面悬钟)。“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壮,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是王者之治也”(《荀子·乐论》)。制礼作乐成为当时治国安邦的大事。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有“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馋人高涨,贤士无名”的诗句传诵于世,它除了反映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外,也说明古钟已成为人们心目中崇高、公正、贤明、美好的华夏文明的象征。到了秦朝,又出现了象征中央集权封建朝廷权势的巨型铜钟——朝钟。以后,随着印度佛教渐次传入我国,中国的佛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问世了。此后一些朝代的封建统治者,为了通过加强政权和神权来巩固自己的统治,都竞相铸造各种朝钟、佛钟、道钟、更钟、乐钟等古钟。今天珍藏在大钟寺的永乐大钟,就是集我国各类古钟之大成的一口大铜钟。大钟寺里还藏有各类古钟五十余口,它们不仅对研究中国的礼乐制度、思想史、音乐史、断代史和专史有重要价值,而且由于它们荟萃我国古代工艺技巧之精华,代表了当时的铸造、声学、乐律学、力学等高超的技术水平,这些古钟也成为研究我国传统科技的宝贵财富。
大钟寺自开放后,游人不断。许多外国朋友对中国的大钟十分感兴趣,有些外国朋友不止一次地来看大钟,他们对中国人的聪明智慧惊叹不已。
大钟寺现有六层大殿,但是目前开放的仅是其中的一个院,北京市政府早已作出决定,要尽快收回大钟楼前面的五层大殿及跨院,把大钟寺建成“古钟博物馆”。这个决定太好了。从全国来看,建立“古钟博物馆”,大钟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如能在原有大钟和其它各种钟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再征集、复制一些编钟,然后按照古钟的性质和历史朝代,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人物,举办古钟发展史陈列,并开展穿古装演奏古编钟的活动,那就不仅能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历史知识和科技知识的教育,而且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古钟博物馆”将为首都的文化风貌增添新的色彩,将为旅游事业开辟新的天地,我们殷切希望有关方面大力支持,为把大钟寺建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古钟博物馆而努力。


第8版()
专栏:

“熟视无睹”症
日新
学习汉语成语,常常叹服古人构造语言之妙。以“熟视无睹”来说,细细咀嚼起来,就颇有兴味的。
“视”者,看也。与“睹”同义。怎么会看多了反而看不见了呢?《酒德颂》所言“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大约是这位号称“竹林七贤”之一的刘老先生饮酒过度,以致耳目虽未失灵,人却酩酊大醉,失去知觉,故而接收不了声、形“信号”的缘故。正常人何以会“熟视无睹”?人的眼睛,生就了是来看东西的。生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眼睛产生视觉,乃是通过眼球(摄取景物形象)→视觉冲动(由视神经传递)→产生视觉(大脑)的过程完成的。很象拍电视(摄象)到放电视(显象)的过程。从这里来看,视觉的产生与“视”的多寡似乎又无甚关联。那毛病恐怕是出在第二个环节上。
生活中确有“熟视无睹”的现象:
——在公共场所,在“此处严禁停放自行车”、“此处严禁倒垃圾”的大字招牌下,多辆自行车、垃圾赫然在目,这是对公共告示的“熟视无睹”;
——在公共汽车上,一扒手在众目睽睽之下行窃,却无人出来制止,这是对坏人坏事的“熟视无睹”;
——中央三令五申,《党章》、《准则》明文规定,党员干部不准搞不正之风,而有的人照样我行我素,这是对党的纪律“熟视无睹”;
——在某大城市里,乘车难、吃饭难、住宿难,服务态度差,群众多次提意见,但有关领导却毫无作为,这是对群众意见的“熟视无睹”。
上述“熟视无睹”者,并非“醉翁”,视觉器官也很健全,毛病是出在神经中枢——大脑上。它或者接收不了视神经传递而来的信号,或者对信号作不出应有的反应,变成了麻木不仁的状态。这些人,可以说是得了严重的“无睹症”。
“无睹症”的病因多矣。笔者妄加推断,一曰:“习惯性神经麻痹”。“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二曰:“政治衰退”。忘却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失去了对坏人坏事作斗争的勇气和胆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三曰“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不求进取。“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四曰:“作风上的官僚主义”。官气上冲,遮蔽双目。
哀莫大于心死。“无睹”,正是心死的表征。慎须早治,以防病入膏肓,导致政治生命的完全死亡。


第8版()
专栏:书林一叶

《文艺知识丛书》
丛书的大量涌现,是最近几年的事。它反映了广大读者系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要求,也标志着出版部门的工作加强了预见性和计划性。这是值得欢迎的。在各呈异彩的丛书群中,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印的《文艺知识丛书》是较早问世的一种。当时,编者是从建立和完善文学青年的知识结构出发,来考虑丛书的总体构思的。已出的第一辑中,理论方面有《谈美书简》、《文艺欣赏漫谈》、《文学风格七讲》,现代文学有《鲁迅传略》、《瞿秋白文学活动纪略》,古典文学有《诗法举隅》、《诗经漫话》、《先秦诸子的文艺观》、《上古神话纵横谈》,外国文学有《果戈理及其讽刺艺术》,选题差不多涉及了各个领域。
如果说这套丛书在通俗化方面还不能尽为人意,那么,它在知识性和学术性的结合上,倒是颇具特色的。早在编纂之初,根据社会的读书趋势,编者就有意要使这套书成为介于普及读物和学术专著之间过渡性的读物,以达到出书系列化的目的。这也是从“书态平衡”的角度来考虑的。丛书中的每一种,既系统地介绍某一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又不忘提出作者自己的见解。不仅帮助读者入门,还要引导他们继续深造。这一特点,受到了青年读者的欢迎。(谈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