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8月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在海外

在井上靖文学馆
江晓天
5月7日,由京都乘新干线火车,经名古屋,到了位于三岛市的井上靖文学馆。
井上靖文学馆,坐落在爱鹰山腹部中的一片丘陵地带,紧靠一条高速公路边,四周都是茂密的森林,环境十分清静。占地约二十亩左右,外有一道围墙,一大片绿草地上,错落有致地栽种着一些幼龄树木。还有一道内围墙,拦着文学馆,正门进去参观,有道后边门通草地。馆分两阶,大厅是展示室,按题材、体裁、文本不同,分橱陈列有井上先生已出版的全部著作,包括外国翻译出版的二十四种文本,一部分手稿,有原件,也有复制的。中间挂有一些生活、写作活动照片,最后一橱是井上先生从幼年时代起,各个不同时期与家人的合影。进大门与楼梯口之间的一角,由三只书橱和两个书架组合成的小工作间,供工作人员接待参观者用,并出售井上先生的作品。全部空间,利用得很充分又极合理。西北角一片厅堂式的地方,放着几条长桌和坐椅,馆长传田补也先生领着参观完展示室之后,就在这里同我们进行座谈。他介绍说:这里也是井上先生会见读者的地方,如无特殊情况,先生每月都要专程从东京来一次,会见读者,听取他们的意见,回答他们的问题,并向读者介绍自己的创作情况。一位德高望重的大作家,虽身体康健,但毕竟是八十高龄的老人,写作和社会活动又很繁忙,尚如此重视与读者保持经常的密切联系,这使我们深为感动。井上先生坚持这样做,是有他的考虑的:与读者经常交流,既有益于爱好文学的青年正确而深刻地理解他的作品,又能帮助读者提高文学欣赏能力,若干年后,很可能从这一批批读者中涌现出一些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从这里我受到一点启发。我国有相当社会影响、有自己读者群的作家们,若都能效法井上靖先生,定会大有益于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当然,不可能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的文学馆,但我相信,这方面的组织工作,各协会、编辑部、文化馆,都会有热心人士出来承担的。
井上靖先生非常关心文化交流,他想把日本国明治维新以来(包括当代)的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学作品,有计划地翻译介绍到外国去。为此,他专门筹建了“小西财团”来经管这项工作。目前译成外文的,法文较多。大抵是先在日本国内约请懂法文、又有文学修养的专家翻译,再把译稿拿到法国,请专家校译,然后由正在法国筹建的格罗玛里出版社出版。因为,西方国家懂法语的人较多,非洲一些国家也有不少人能阅读法文书,所以,先组织翻译出版法文本。
我一面听着,一面不禁联想到我们国家目前文学作品的翻译出版状况。古典名著且不说,现代中国文学也有不少大家、名著。近六年来,中国文坛也涌现出大批反映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优秀作品。许许多多外国朋友想了解中国,阅读中国文学作品,可是得不到他们能看得懂的文本。1982年,在罗马、佛罗伦萨、米兰、威尼斯,我曾多次向意大利朋友问起中国现代作家,结果,他们只知巴金同志,连鲁迅先生的名字也生疏。因为,巴老的《寒夜》早有意大利文本,而鲁迅先生的著作在上述四大城市仍不见有意大利文译本。日本与西方不同,懂中文的人较多,研究中国文学的人也不少,但想了解中国文学而不懂中文的人更多,遗憾的是买不到日文译本,好几位日本朋友向我们提出这个问题。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中国,我们也需要向世界各国介绍新中国的文学。从井上靖先生筹办“小西财团”这件事中,给我们一个很有益的启示:应该尽快筹办一个类似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组织翻译各种文本出版。比如说,可由几家出版社或有关单位联合搞一个公司之类,共同拟订选题,确定要翻译的语种文本,负责对外出版发行,译校工作可分头组织社会力量来做。人才还是有的,除专业翻译工作者外,学校、外事、外贸等许多部门都有一些可以中译外的人才。当然,这方面人才有待进一步开发。应该说,这是有利于我国四化事业、两个文明建设的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困难当然不少,但是,办法是人想出来的,路是人走出来的,新局面靠人去创出来。我在参观井上靖文学馆时,受到这个启发,产生这种联想,写出来,权作一点建议、呼吁。


第8版()
专栏:雨丝集

雨丝集
秦力
临阵磨枪与多才多艺
上海一位青年电影演员在饰演邮递员的时候,因为不会骑自行车,临时赶任务学,摔了不少跤才学会。这位演员为把戏演好而付出的努力,应该肯定。不过,演员在开拍之前,若是都从骑自行车之类极普通的基本技能练起,起点是不是太低了吗?虽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在水银灯下也能应付一气,但遇到动真格的时候,难免让人看出它并不锋利。如果遇到临阵连枪也磨不光的时候,就势必要找替身,甚至干脆另换虽有技术,而气质、演技并不理想的人来充当这个角色,以致影响演出效果。这对演员本人和观众都是一件憾事。
如果我们的青年演员事先就会骑车、游泳、骑马、开汽车,甚至开飞机(象外国有些演员那样),而不是在接到任务后才临阵磨枪,岂不更好?演员平时要学习和掌握各种技能,即使演戏时不一定都用得上,但对一个演员素质的培养却是大有好处的。
“垫话”也要新
听相声晚会,有一个相声开场的“垫话”(开头)说:“作为一个相声演员,脑子得好……”第一次听到,还感到新鲜,可是这场晚会中三四个相声的“垫话”都是差不多类似的话,听来就不免觉得重复、乏味。
相声是语言艺术,哪怕是承上启下的“垫话”,也不应轻视,套用陈词滥调,是不足取的。希望相声演员、作者,认真对待自己的创作和演出,把“垫话”写(说)得新鲜、风趣、活泼一些,很好地为段子的内容服务。切不可为“垫话”而“垫话”。


第8版()
专栏:

别开生面的蜡染壁挂
马克
生活在首都的人,有一种眼福,经常可以看到各地来京的美展,既增长见识,得到有益的启示,又有美的享受。最近在美术馆举办的河北省刘子龙蜡染壁挂就是一例。
蜡染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民间工艺。它和其他许多工艺品一样,都存在一个如何继承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问题。现在,一位在纺织厂工作的业余美术作者,由于在中央工艺美院进修时,从纤维艺术得到启发,回厂后在当地有关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下,钻研蜡染艺术,进行各种尝试,大胆地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充实了民间传统蜡染的工艺手段,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取得显著成效,使蜡染焕发了新面貌。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是值得提倡和赞扬的。
以展出的作品与过去的蜡染相比,色彩更丰富,表现方法更多样,适应的面也更广了。不论棉、麻、丝、绸等材料都可制作,不退颜色,而且成本较低,为蜡染的普及提供了可喜的兆头。如果作品的内容再充实一些,艺术上再多向我国丰富的民间艺术汲取些营养,本着美化人民生活的目标,不限于壁挂,进而扩大到窗帘、台布、头巾、背包、线毯和衣料等方面。那么可以预料,新的蜡染艺术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途。
这次展览还启示我们,传统民间工艺的发展,要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重要性。倘若刘子龙同志的探索和试制,没有河北省科委的支持与帮助,那是难以成功的。时代在发展,生活在前进,人民的需要在提高,希望其他民间工艺也能不断创新,以创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感的工艺品来。


第8版()
专栏:

火花园里耕耘人
龚永泉
季之光是扬州工艺厂工人,今年四十八岁,从少年时代偶然从垃圾箱里拣起第一枚火花(火柴盒贴纸)起,已刻意搜求三十多个寒暑了。现在,他已拥有一百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各种火花十二万种,名列世界第三,存放火花的箱子有二十多个。在这里,人们通过火花几乎可以重温一下中国近代的历史:体态丰腴的那拉氏,手里捏着一束花,据说是中国的第一枚火花,那是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火柴商特地设计的礼品。印有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像和军舰的火花,是甲午海战的纪录。1915年袁世凯窃位,发行的火花图案为五族共和旗。1925年纪念孙中山逝世的火花,印着中山先生的遗像和他不朽的遗言。老解放区的火花,反映了解放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景象。此外,还有造型独特的戏剧脸谱,古典小说里的人物形象,活泼天真的小动物,古色古香的出土文物,五彩缤纷的民族服装,可谓包罗万象。至于那八万枚外国火花更可以供你“免费旅游”,神驰五洲……。先后有六省二十五市举行了季之光收藏火花展览。
季之光收藏的火花不但可供欣赏,还有使用价值。《东进序曲》、《革命军中马前卒》的摄影师来这里拍摄了数百张火花作为资料;南京一位青年在这里受到启迪,创作了一幅电影宣传画被选送首都展览。附近城市从事美术设计的人员更是他家的常客。他认为:无人知道的美等于零,来看的人越多,自己的辛劳也越有价值。成年累月,来访者留下的通讯录就有厚厚八大本。
象搜集火花这样微不足道的事,只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也能创造出美和价值。这难道不令人深思吗?(附图片)
季之光在整理火花


第8版()
专栏:文化信箱

山门危在旦夕
李佛基
皖南山区宁国县城北十五公里,全国重点工程宁国水泥厂高大厂房在群山环拱中拔地而起,与相距不到一公里的名胜“山门”相峙而立。
山门为一天然洞窟,在一座劲秀陡峭的山岗腹底。洞开豁然,行人车辆穿行其间,酷肖城门。门洞内,穹顶高阔,石钟乳倒悬,怪石林立,千姿百态。门外,十五株参天银杏枝繁叶茂,使山门更显得古朴苍郁。周围还有朝阳、紫云等岩洞可探奇揽胜。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任宣州太守时曾多次游览山门,赞赏不已。细看山门拱壁上,还有不少题咏石刻。山门外的银杏,树龄至少也在百年以上。可见我们祖先世世代代爱护山门及周围的自然景观,才使它成为一处风貌独特的名胜古迹。
然而今天来到山门,时闻炮声轰鸣,原来是社队采石工在炸山取石。有人为图运输方便,竟紧靠山门洞口作业。现在放炮取石既无人问津,将来毁掉山门是完全可能的。
我不禁想呼吁:在致力于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请尽可能地保护古代文明吧。


第8版()
专栏:

《诗刊》八月发表《青春诗会》
即将出版的《诗刊》8月号,用了近一半的篇幅刊载《青春诗会》特辑,发表九位青年诗作者的三十二首诗。诗刊社从1982年起,每年都举办一次青年诗作者的创作、学习的集会,并在诗刊上辟有“青春诗会”,选发他们的作品。
(施边)


第8版()
专栏:

八一厂两部新片拍摄完毕
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两部彩色宽银幕影片《祁连山的回声》与《天涯并不遥远》,准备在国庆节时献映。
《祁连山的回声》着重表现工农红军西路军妇女独立团奋战河西走廊的悲壮故事,是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颂歌。影片由李茂林、张勇手、张凤雏编剧,张勇手导演,青年演员倪萍、王宝坤、张潮等主演。影片已拍摄完毕,正加紧制作中。
《天涯并不遥远》表现一位海军战士(靶标兵)孤身一人长期在远离大陆的小岛上执行任务的故事,描写他战胜孤独、寂寞、恐惧等苦恼,表现他经受锻炼后不断充实的高尚情怀。由黄传会、周震天编剧,汪孟渊、姜振奎导演,青年演员郑星主演。影片已经完成,正在洗印拷贝。(君颖)


第8版()
专栏:

南天门日出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速写
韩笑诗
段秋生摄影
曙色微露,
群山肃穆,
脱去黑色的睡衣,
换上鲜艳的彩服。
星星月亮悄悄让路,
花草树木仰首注目,
刚刚洗漱的太阳,
揭开轻纱薄雾。
一群山雀
向金色的光束
展翅飞舞,
纵情欢呼!


第8版()
专栏:

7月18日,本报记者在北京古观象台幸遇黄文欢同志,特请黄老撰写了“文化生活”四字。现在此发表,并向黄文欢同志深致谢意。


第8版()
专栏:

牧归〔蜡染壁挂〕 刘子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