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8月3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牧业改革有新进展
  曲麻莱县实行集体牲畜折价归户
本报讯 中共曲麻莱县委、县人民政府,贯彻落实省委关于玉树、果洛工作座谈会纪要和玉树州委扩大会议精神,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冲破旧的经营管理模式,把全县八十六万五千多头(只)集体牲畜折价归户,实行私有私养。
曲麻莱县是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一个比较偏远的纯牧业县。在这里,不知何时起就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曲麻莱,曲麻莱,进去出不来。”这里条件艰苦,平均海拔四千多米,七月降雪,人烟稀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曲麻莱县畜牧业有了飞跃发展。一九八二年,全县各类牲畜存栏为一百万零五千多头(只),总增率为百分之十点零一。全县人均收入三百二十九元,比一九八一年高五元多。一九八三年全县实行了大包干生产责任制。这次实行的牲畜折价归户、私有私养办法,有利于彻底克服“大锅饭”的弊端,进一步挖掘生产者的内在潜力,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为使这一工作做得扎实稳妥,六月下旬,州县联合工作组深入到东风公社长江大队搞试点。他们在试点工作中,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指针,进行了“两清(清理财产、清理帐目)、一核(核定现有人口牲畜数)、一调整(在大稳定的前提下,对推行大包干责任制时没有承包牲畜的有关人员,这次按全队平均数调整给牲畜,再按畜合理划分草场)”的工作。在坚持草原基本生产资料公有的前提下,把集体牲畜、牧业机具等折价归户,规定价款在二十年内还清。实行牲畜折价归户、私有私养以后,牧民们每年除给国家上交少量畜产品和一些必要的提留外,所余畜产品均可自行销售,收入全部归己。
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县委、县人民政府于七月中旬又抽调一批党政领导干部,分赴全县六个公社,全面推行牲畜折价归户办法。现在,有关牲畜折价归户的各项工作已在全县铺开,牧民群众高兴地说:“这下我们可以放开手脚奔富路了!”
目前,这项工作已在玉树全面展开。
庚彦


第3版()
专栏:

  八种矿产储量居全国第一
青海是我们伟大祖国一个十分可爱的地方,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据统计,青海已探明包括金属、非金属、固体燃料矿产共六十种。以探明储量规模而论,青海有三十七种矿产名列全国前十位,其中占第一位的就有八种,它们是:钾盐、镁盐、岩盐、锂、溴、化工灰岩、硅石、石棉。
青海的优势矿产主要有下列四类:
首先是盐类矿产,柴达木盆地有大小盐湖和干盐滩二十余处,盐湖资源的储藏量极为丰富,含有钾、硼、锂、镁、溴、碘等多种矿产,为全国之冠,并著称于世。其中察尔汗盐湖面积达五千八百多平方公里,储量为四百多亿吨。
第二是非金属矿产,包括石棉等。石棉矿质优量大,储量规模名列全国第一。茫崖石棉矿储量大、品位高;祁连石棉矿物理性能佳,品位高,有“味精棉”之称。
第三,有色金属矿产,包括铅、锌、铜等。锡铁山铅锌矿储量集中,伴生有贵金属。另外,黄金也有一定储量。一九八三年六月,湟中县三位农民在海西地区曾采挖到一块七斤多重的砂金块。
第四,能源矿产在青海也有较大埋藏量。石油部门证实,柴达木盆地生、储油条件良好,油源丰富,是我国内陆找油的重点地区之一,同时还有天然气田。煤矿主要分布在祁连山一线。地热资源的探察也有新的进展。  赵凯


第3版()
专栏:

  闪耀在处女地上的七颗明星
去年夏末,西宁的余热尚未退尽,美国客人劳伦斯,从加利福尼亚州来了。他走访了农村牧区,微笑着说:“这些,在美国是很难见到的。到了你们青海,我的眼界好象格外宽了,心地也好象格外厚了。”劳伦斯的话表达了一个异国人对青海的感受。
我们没有必要向客人隐瞒,青海的自然风光无疑是美丽的——那驰名中外的青海湖,那亘古罕见的海心山,那万禽聚会的鸟岛,那人迹难近的长江黄河发源地,还有那少见的
“高原西双版纳”——孟达林区……
但是,创业者却另有见解,他们这样说:“青海是一块正在开发的处女地。”透过自然风光的绿纱,使人们看到一幅国家正在这里兴办的七项重点建设的图画。在一张褐色的平面图上,标记出七个动听的名字——龙羊峡水电站,青海油田,青藏铁路,青藏公路改建工程,青海钾肥厂,锡铁山铅锌矿,青海铝厂。我们自豪地把它称为——“处女地上的七颗星”。
多少岁月流去了,碱涩的汗水升发出一串甜香的美果。我们穿越广阔的天地,纵览高原建设的奇迹……
一条“长龙”,已经从青海省会西宁延伸到了青海通向西藏的重要门户——格尔木。在这八百六十七公里的铁道线上,歌声和笑语打破了几千年来的沉寂。信息灵了,经济活了,内地和边疆的距离近了。
纳赤台—拉萨的青藏公路改建工程,一九八五年便可以全线竣工。这一条一千零七十公里长的“长蛇”,中间要爬过海拔五千二百米的唐古拉山口,在改建过程中,条件是艰苦的,氧气稀薄,风雪袭击。可是,我们可爱的基建工程兵和民工们,并不畏惧,热血在心中沸腾,黑色路面从足下延伸。
位于柴达木盆地的青海钾肥厂,早已闻名遐迩了。一面生产,一面扩建。它的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厂址就在盐的世界中,开采加工,方便极了。专家们说,“这是我国目前生产钾肥的最大基地之一,将来年产氯化钾可达一百万吨,使我国可以基本自给。”
青海锡铁山铅锌矿,骄傲地站在大戈壁中。已经探明的储量就有二百七十万吨,还伴有金、银、锡、锑、钼等十三种贵重元素。尤其可贵的是,不少矿石采掘出来便可直接冶炼。许多确切的文字表明,全部工程将于一九八六年建成。那时,年采选矿石为一百万吨,年工业总产值将达到八千万元左右。
青海铝厂业已破土,工地上人欢马叫。这是我国目前筹建中最大的产铝基地之一。据专家们介绍,这个厂的建设规模是年产普通铝锭二十万吨。如果一九八六年竣工的话,那只是它的第一期工程。
青海油田快要过三十岁生日了,它是我国内陆找油的一个重点地区,已经发现了十五个油田(多属小油田),五个气田。累计石油地质储量一点二亿吨。原油开采能力年产三十万吨,原油加工能力年产二十万吨。现在,以勘探为主的找油工作,又有了新的起色。两万多人居住的冷湖镇,高楼耸立,大家都叫它“石油城”。
一看到龙羊峡水电工程,我们就想起了歌曲《龙的传人》。正是这些龙的传人,正是这些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人,才敢于缚住黄河的“龙头”,在这里建设第一梯级的水电站。它将对加快大西北建设的步伐,作出历史性的惊人的贡献。
七项工程,七颗明星,使青海高原金光照地,银装裹体。现在,到处都是一片“十里云霞涵秀色,一行烟雨入新题”的画面……  
   李沙铃


第3版()
专栏:

  高兴湾记事
在青海省最东部的民和县大庄乡的丛山中,有个回族聚居的村子,历史上就是个“拉羊皮不沾草”的苦旱地方,名字却叫
“高兴湾”。祖上为啥要取这名儿,现在连村中的最长者也说不清了。他们只知道一百多年前,有九户人家迫于生计从兰州附近迁来,那时就有了高兴湾的名号。高兴湾,高兴湾,莫不是有意要让山里人高兴起来?
可是,一九四九年前,高兴湾三十七户人家,就有十多户常年在外乞讨、扛活,其余人家也都是以吃杂粮拌汤、盖破毡烂片度日。新中国成立后,高兴湾人确实高兴了七八年,可惜好景不长,高兴湾就被“左”的阴云笼罩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象春风吹遍了这个已有八十七户人家的偏僻山庄。他们在原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一九八○年在全省第一个实行了大包干责任制。从那时到现在,年历又翻过了四页,高兴湾,你该有了些什么新的变迁?
今年七月十九日,当我们乘车来到群山深处访问时,最先看到的是沟沟坡坡的茂草绿树和层层梯田的好庄稼。村党支部书记张学良给我们斟上清甜的盖碗糖茶后,乐呵呵地扳着指头计算,从一九八○年以来,全村粮食总产一年赛过一年,去年猛增到七十七万斤,比历史上的最好年成翻了一番多。女社员马祖力哈原是村里最贫困的一户,现在不仅吃穿不愁,近两年还向国家出售余粮一万三千斤。我们去她家参观时,她告诉我们,伴随中央三个一号文件的下发,她家也出了三件喜事:一九八二年盖起六间新房,一九八三年买了电磨、榨油机、饲料粉碎机,今年春上给儿子娶了媳妇。她家里,沙发、高低柜、自行车、铁皮烤箱等一应俱全。
我们沿着村边走,耳闻目睹了近年来出现的桩桩新事:原先水土流失严重的三条沟、一面坡全部治理了;水平梯田比四年前增加了一倍;条播、药剂除草、深翻、施肥等增产措施已成为社员们熟悉的活计;三户社员联合买了一辆汽车,越来越多的家庭添置了“手扶”、条播机、磨面机;村里通了电,电视机也进了山庄;村里的小学和文化室办起来了……,成了县、乡驰名的山区文明村。离开庄子的时候,年已花甲的安马哥子风趣地说:“人老几辈子,还没见过这样的盛世,高兴湾可真是高兴啊!”
李镇欧


第3版()
专栏:

  西海情思
  一
东海、南海、北海……
哟,西海又在哪儿?在风雪弥漫的高原,在日月姑娘的脚下。她似一块脊梁弯弯的明镜:举眼望去,云在水中飘,鱼在天上游。突兀的鸟岛——那颗镶嵌在镜面上的“美人痣”,便是飞禽栖息和欢唱的天堂。哦,点点风帆,声声渔歌……
油菜花开了!一挂金灿灿的项圈,搂着一泓清波,搂着一缕情思,搂着炽热的生活。
  二
西海,多情的海!浪花常常把眷恋的情愫带给海的西岸。那里,停泊着一艘跃跃欲飞的宝船。船儿呀,大得出奇,举世无双,——船弦是昆仑与祁连,船舱是戈壁与草原。
船儿载着茶卡湖、苏干湖、台通湖……,夜幕里,地上的星星与天上的星星相映争辉,眨眼微笑;
船儿装着油泉子、油砂山、油墩子……,晨光中,采油树傲然挺立,千里沙海飘溢着诱人的油香;
船儿是多种元素的大观园:金、银、铜、铁、锡,镁、锂、硼、溴、碘……,珠光宝气,直冲云霄。
呵!闪光的柴达木。我要悄悄告诉你:西海在等待着爱恋的回声……
赵得录
注:青海湖,汉时称西海。
日月,指文成公主进藏路过的日月山。


第3版()
专栏:

  莲花里吐出的金珠
湟中的鲁沙尔有五朵莲花。莲花,吐出了林立的如意八塔,托出了富丽堂皇的大、小金瓦……
塔尔寺——黄教始祖宗喀巴的圣地,善男信女的一叶绿洲,祖国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多少次,外国朋友驻足在花寺的菩提树下,谛听着护法盘石的神奇传说,赞叹的波涛流溢出诱人的花香;多少次,港澳同胞流连于金碧辉煌的“赛尔顿”,(注)望着金轮、金幢、金鹿、金灯,在青烟中走进金色的梦乡;又有多少次,来自大江南北的观光者攀上绿树成荫的莲花山,俯瞰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组成的宏伟建筑群,脑际浮起遐思的云。艺术是神奇的!寺中“三绝”——露珠欲滴的酥油花,栩栩如生的壁画,给人以立体感的绸缎堆绣,难道不是有着真正神奇的艺术创造吗?
塔尔寺——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汉藏人民团结的象征……
楚雪
(注):“赛尔顿”,藏语,即大金瓦殿。


第3版()
专栏:资料

  青海有哪些民族?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主要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满、哈萨克八个民族,其中人数较多的民族有:
汉族:2,359,979人 藏族:754,254人 回族:533,750人
 土族:128,930人 撒拉族:60,930人蒙古族:50,456人 满族:3,048人
青海的民族自治地方有: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门源回族自治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第3版()
专栏:

  春花怒放西宁城
“青海城头空有月,黄砂碛里本无春”。旧社会的西宁,凄苦、荒凉、残破、落后。一九四九年,西宁市城区
不过三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五万。解放三十五年来,西宁改变了旧时的模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海湖光山色明,春花怒放西宁城”。
——解放前,交通闭塞,没有一里铁路,汽车也只有十几辆。现在,以西宁为中心,穿越崇山峻岭、沙漠戈壁和盐湖沼泽,修建了共长一千一百多公里的兰青、青藏两大铁路干线和三条支线,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已达一万五千多公里,西宁和六个自治州、海东地区八个县都通了汽车。
——解放前,西宁只有八个手工作坊,现在已有轻工、纺织、冶金、煤炭、电力、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建材等工业企业一千多个。西宁市面积三千三百五十平方公里,人口九十一万多人。
——解放前,西宁没有一所高等学校,范长江在
《中国的西北角》中,曾写到西宁的学校“有几个学校简直和破客店差不多”。如今,已有高校八所,不少中小学盖起了楼房,有了明亮的教室和宽敞的操场。
正如一首藏族民歌唱的那样:“古城西宁多么美呵,因为遍地开了鲜花;冬天身上暖过夏天,因为有了共产党——灿烂的太阳。”
叶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