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8月3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建议

我国要有自己的软件产业
  中国软件技术公司总工程师 周锡令
谈到计算机,就离不开“硬件”和“软件”。什么是硬件和软件?以一所学校打比方,教室、桌椅、操场等设施是它的“硬件”;教学大纲、教育方针、管理条例是它的“软件”。通过计算机运行来发挥作用的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程序及与之有关的说明性文件。
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一个计算机系统拥有软件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该计算机系统的效能和成败。因此,在计算机设计中,软件的开发受到极大重视。目前,软件开发费用在整个计算机系统开发费用中所占的比重,已占一半以上。
计算机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之后,将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和精神财富被转化成为软件形式。据统计,到1983年底,美国使用的计算机系统总值大约为一千二百亿美元,而软件的价值却数倍于这一数字。人们在选购计算机时,已经把软件配置是否丰富作为一项最重要的考虑。
软件的开发,需要大量的智力和技术投资。为克服重复开发带来的浪费,为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利用率,就需要象对待其他工业产品那样,使软件产品化、商品化,用工程化的方法来开发软件,建立软件行业本身的标准、规范,使社会上不同部门开发的软件能够交换流通,互相配合使用。这就促成了软件产业的形成。
建立软件产业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软件产品是劳力密集和知识密集的产品。同硬件相比,开发和生产软件,更多地需要智力投资而不是物质投资。建立一个计算机生产厂,往往需有几百万、几千万、乃至几亿元,而开发和生产软件产品,却可少花几十倍到几百倍的资金。我国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有勤奋好学、肯于钻研的知识分子。在我国建立正规的软件产业,不仅可以投资少、收效快,有利于计算机的发展和加速应用,而且还可以比较快地形成国际竞争能力。
现在,我国装备的各种大、中、小型计算机已超过几千台,微型机则有几万台。社会上各个行业都在积极探索和推广计算机的应用。这就为建立我国的软件产业,准备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
目前,我国软件开发中的主要问题是低水平重复。开发出来的软件,往往因质量欠佳而不能作为产品进入市场。另外,我国的软件产品至今还没有产值,这也妨碍了它的交换流通。
软件是精神产品,软件的开发需要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但它的重复生产(翻印复制)却极其容易。因此,保护软件的产权,便成为软件产业能否存在的先决条件。首先要在政策和法律上承认软件有版权,然后再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采取各种保护措施。这样,软件才能成为产品在市场上流通。
我国的产业部门、研究部门和各行各业的应用部门应当联合起来,通力合作,使软件产业迅速建立并发达兴旺起来。


第5版()
专栏:

  计算机普及是必然趋势
  李超云
第一台计算机问世四十年来,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一直在不断地高速扩大。从应用角度分析,到目前为止,在工业发达的国家,计算机已经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为七年);在每一阶段,使用计算机的人数(包括科研和生产人员),都要扩大七倍左右。第一阶段为1943—1949年。这是早期电子计算机的开发和生产阶段,在这一阶段结束时,使用计算机的人员大约为三千人。第二阶段为1950—1956年。这是少数计算机厂家为政府机构、军事部门和科研单位生产计算机的阶段,这一阶段结束时,使用计算机的人员大约是二万人。第三阶段为1957—1963年。在这一阶段,大型电子计算机进入工商业应用领域,一些大型的工业和商业企业开始采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业务。这一阶段结束时,使用计算机的人员大约是十四万人。第四阶段为1964—1970年。在这一阶段,计算机继进入大型企业之后,开始进入中型企业。这一阶段结束时,使用计算机的人员大约是一百万人。第五阶段为1971—1977年。在这一阶段,计算机在继续向大、中型企业中扩大的同时,开始进入小企业;计算机开始向社会的各行各业渗透。在这一阶段结束时,大约有七百万人使用计算机。第六阶段是1978—1984年。这是计算机大量涌入小企业的阶段,事务管理开始普遍采用计算机。到这一阶段结束时,大约有五千万人使用计算机。下一阶段将是1985—1991年。这是计算机普遍进入家庭和相互连接成网的阶段。估计到这一阶段结束时,大约将有三点五亿人使用计算机。计算机的应用在某些国家可能达到类似电话机和电视机那样的普及水平。
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和保持数十年不衰,主要原因是它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美国是计算机应用最为广泛的国家。在七十年代后半期,其社会生产率的提高,45%是靠技术革新,这其中又有三分之一是靠计算机和通信。目前苏联已建立了五千多个各种形式的计算机企业管理和生产自动化系统。据调查,安装了这种系统的企业,平均可增产2%到4%,同时可大量减少管理费用,降低材料和能源消耗。至今,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来自于应用这种计算机系统的企业。
我国计算机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还谈不上广泛和普及,但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应用的潜力是巨大的。如果在现有几千个大型企业和几十万个中、小型企业中普遍采用计算机,每年至少可增产一百亿元以上。
可能有人担心,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里,普及应用计算机对就业不利。实际上,历史的事实已经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回答。美国目前拥有一千多万台计算机,总的运算能力超过每秒一万亿次。这种数据处理能力超过了美国全部人口力所能及的几千倍,但并未有迹象表明,它对美国的失业问题有任何重要的影响。正如农业机械化为工业的发展准备了劳动力,工业的电气化、自动化为服务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员情况一样,计算机化正在造就一个庞大的信息行业,并且带来新的就业机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提高社会生产力和改变社会的就业结构,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第5版()
专栏:科学知识

  信息社会与信息商品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行刚
社会越发达,需要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的信息数量就越大,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越迫切。而信息技术的应用越广泛,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也就越显著。信息技术是指收集、处理、存储、传送、复制或表达信息的人造手段,通常主要指计算机和远程通信等。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正在使大量的生产、管理和服务性活动,变成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活动,使许多活动方式变为信息处理方式。比如,工人从机床旁走到了办公桌边,从操作机床变成了编写控制机床操作的程序;靠翻阅表册查找数据资料和文件档案的管理人员,也摆脱了资料架和文件柜,转而靠使用办公室里的计算机终端,自动检索计算机的各种数据库。这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活动领域,目前正从团体(如工厂、机关)扩展至更小的个体(如家庭、个人)。同时,各个团体和个体也在通过通信手段,加强它们之间的信息联系,使人与人之间发生广泛的横向联系。
在发达国家,通信和运输之间正在进行着一场竞赛。许多人的出差活动靠通信活动代替。部分办公室人员也可在家里工作,从而省去上下班的交通能源消耗。许多物质流的运动,也可以用信息流的传输与处理活动来代替。如通过计算机网,在广泛收集供求信息基础上制定的物资运输方案,能减少物资的不合理流动,从而节省能源消耗和资源消耗。
信息技术的充分发展和应用,将创造一种全新的社会环境,即信息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将出现一系列新现象。如人们将不再束缚于土地或生产场所,不必再集中于城市,等等。
在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过程中,正在出现各种形式的信息商品,诸如软件、系统、情报和知识等。软件实际上是一种用技术语言(如程序设计语言)表述的知识,一种物化了的脑力劳动产品,一种通过计算机发挥效能的商品。各种专业知识、操作经验与技艺等,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嵌入或“固化”到各种设备(如机电设备、仪器仪表、消费类产品)或系统(如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国防工程系统)中,使设备和系统具有“智能”特性。这种“智能化”方法,是提高生产力水平和效能的重要途径。智能化所涉及的系统和知识,便是另一类重要的信息商品。此外,各种情报、科学文化知识等信息资源,都将作为商品加速流通和利用,从而促进社会的繁荣。
今天,信息作为商品的性质和作为财富的意义,在我国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其实,不充分发展信息产业和信息商品,就谈不上进入信息社会。在信息时代,必须特别重视鼓励创造信息财富,造就能够创造信息财富的一代新人。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走向更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第5版()
专栏:草木“百家姓”

  “生长”天然杀虫剂的苦楝
  江东流
在屈原故里秭归,每年端午节吃的粽子很特别:外面用五彩丝线缠成多种图案,里面糯米团上贴着几片苦楝树叶。为何如此呢?据一千四百多年前的《续齐谐记》说:屈原投江以后,老百姓每年端午抛给屈原食用的粽子,都被蛟龙窃取了;如果在粽子里塞上苦楝树叶,并外缠五色丝线,蛟龙就会惧怕,不敢再来抢劫了。
说楝叶能威慑蛟龙,辟除邪恶,当然是不可信的,但细想起来,也事出有因:苦楝树的花、叶、果、皮、根在医药上有广泛用途,又是一种天然高效杀虫剂,被人们称为“长在树上的农药”。取一斤根皮或叶、果,捣碎成泥,加水十斤,煮两小时过滤去渣,使用时加水五倍,就能置稻螟虫、稻飞虱、蚜虫、毛虫于死地,杀灭率可达80%—90%。国外的科学家从楝树中提取一种活性物质,制成农药,喷撒在作物叶上,可使所有的螟虫自动“绝食”而亡。江苏高淳县粮食局将楝树叶、桃树叶和烟草、生姜等配制成药水,拌和在害虫嗜好的干南瓜丝、干胡萝卜丝或炒香的细糠里,置于粮堆顶端,嘴馋的害虫80%左右会一命呜呼。用苦楝树制农药,取材易,成本低,效力大,无残毒,不污染环境,确是生物农药中的佳品。
苦楝又叫楝树、紫花树、花心木,是楝科的一种落叶乔木,在我国分布较广。苦楝是很好的速生用材树种,在肥沃湿润土壤生长的小楝树,每年最多可增高四米、增径四厘米,因此被称为“三年椽材五年柱,九年便成栋梁树”。苦楝也是可以综合利用的经济树种。它的树皮和树叶都含鞣质,可提炼栲胶;树皮纤维可作人造棉和高级纸的原料;鲜叶和嫩梢含有丰富的氮、磷、钾,肥效比绿肥作物田菁、紫云英还高;根皮可提取苦楝素,内用可驱除蛔虫、绦虫、蛲虫,外用可治癣疥。苦楝树的果实综合利用前途最广。鲜果可用来酿酒,干燥的种子出油率在17%以上,油的主要成分为亚油酸,其含量比豆油高7%。
苦楝树定植后,幼树往往发生枯梢,容易形成分叉低、主干矮的树型。山东、浙江一些地方采取“斩梢抹芽”的办法,促其主干高大通直。


第5版()
专栏:考察记

  鸟岛奇观
  魏亚南 张从密
6月,我们参加青海高原自然保护区考察,首先抵达青海湖鸟岛。
刚踏上鸟岛,我们蹑手蹑脚,生怕惊飞了群鸟。然而,岛上的鸟儿并不怎么怕人。我们开始放开胆子接近鸟群,那些正在孵蛋的亲(母)鸟才恋恋不舍地起身躲避,雏鸟在妈妈的护卫下则走得快些。剩下的是满地用绒毛垫着的一窝窝热乎乎的蛋,大小不等,各色各样,如同一簇簇珍珠。
考察队员们抓住时机,用各种姿势拍摄着鸟儿的家庭与生活的特写镜头,收集着研究资料。突然,鸟群骚动起来了,越来越多的鸟儿飞起来,成群地在低空鸣叫盘旋,向人俯冲。看来,鸟儿并不欢迎这些不速之客。据说,天敌大鵟、海雕来岛上偷袭时,鸟儿就是这样冲向天空,将雕围作一团,使它无空可钻;落荒而逃。当然,若是狐狸窜到岛上,鸟儿就得付出血的代价了。
我们一离开鸟群,退避三舍的鸟儿又象海水回潮一样,回到原来各自的窝里,迅速地用嘴挨个抚摸着刚刚孵过的蛋。如果有人把“弃蛋”或“窝边蛋”(都是孵不出小鸟的蛋)混到窝里,母鸟会毫不含糊地用嘴推出巢外。如果发现蛋有丢失,它们就再下几只,补足原来的数目。鸟儿这种对蛋辨别真伪和计数的能力是怎么回事?至今仍是一个谜。
听鸟岛管理站人员的介绍,这个只有0.27平方公里的鸟岛,每年聚居的鸟总有十万之众。其中,斑头雁、鱼鸥、棕头鸥、鸬鹚等是常住的“居民”,还有其它鸟类不下十余种。了解一下周围的环境,不难发现,青海湖的生态等条件与这些水禽的生物特性十分和谐:鸟岛春夏气候凉爽,天高水阔,环境幽静,又有鲜鱼嫩草做食料,真可谓鸟儿的极乐世界。
春天,青海湖的坚冰刚刚开始解冻,鸟儿便离开东南亚、印度洋等越冬之地,不远万里向故土迁飞。印度和孟加拉人把这些鸟儿称为“汉士”。这就是说,从我国汉代起,东南亚的人民就已熟悉中国高原的鸟类“游子”了。归心似箭的鸟儿飞得又快又高,以每小时六十至八十公里的速度飞过“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回到自己的家园。对鸟类准确无误的迁徙现象,过去人们的解释是它们有很强的记忆力,可是却无法说明鸟儿为什么黑夜仍能按着正确的方向飞行。有的科学家曾提出,鸟儿的脑子里有个象“指南针”一样的东西,能够指示飞行方向。近几年,这一推测得到了实验的证实:鸟儿只有在受到雷达或电磁波干扰时才会迷失方向。但鸟的“指南针”到底是什么,却未得到解释。
飞回的鸟儿,很快就给冷清了一个冬天的鸟岛带来无穷的生机。它们在岛上筑巢、换羽、求偶、生儿育女,开始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在鸟类社会中,要数斑头雁性情最温和了。它的巢布满全岛,在棕头鸥的住宅区也有许多零散户。由于它们食性不同,斑头雁吃草,棕头鸥吃鱼,互相之间没有利害之争,从不吵架。同样,斑头雁与鱼鸥也很亲善;而棕头鸥与鱼鸥虽是亲戚,却常因争食斗殴。至于鸬鹚则偏安一隅,在离岛五百米远的小石山上筑巢,居高临下,只要一发现湖里的鱼群,就一个猛子扎下去,噙住一条,美餐一顿。棕头鸥由于不会潜水,只好捕捞水面浮鱼,并把岸上的腐臭残鱼处理得干干净净,避免了鱼病的蔓延和湖水的污染,是岛上有名的“清道夫”。在鸟岛,我们很容易看到,自然界里生物与生物,生物和环境,个体和群体之间既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又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组成了一个生气勃勃的对立统一的整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名言,用在此处很合适。
秋天来到时,大雁又将领着长大了的小雁飞往南方过冬,鱼鸥等也先后弃巢而去。它们带着青海湖的养育之恩离开,春天一到还会回来的。为了准确地弄清鸟儿的去向和回归情况,掌握候鸟的迁徙规律,以便合理地保护和利用鸟类资源,去年由林业部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主持,在这里首次进行了大规模鸟类环志试验,布网捕捉了上千只鸟,然后给每只鸟的腿戴上有特殊标志的金属环再放飞。到今年6月初,岛上的研究人员已发现有四只环志鸟飞回了鸟岛,回收率是千分之三,达到了世界一般水平。
鸟岛是国家的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近年来,鸟岛管理站的同志们在护岛的同时,详细观察摸索鸟的生活习性,开展了人工孵化和驯养试验。今年人工孵化的出壳率达到40%,比以往提高了28%,成活了近一半。已经成活的斑头雁饲养不到四个月,就能长到五斤重,比北京填鸭长得还快,可以用它改良肉鸭或直接做野味。此外,这些水禽的羽毛又是很好的羽绒材料,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眼下科研人员的目标,是想通过大量人工驯养的鸟,为鸟岛招引更多的鸟,同时设法让这些训练有素的鸟讨得游人的欢心,进一步发展旅游事业。
鸟类资源及鸟岛的保护,受到了青海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今春,省里拨专款在鸟岛开挖人工湖,以解决由于青海湖下降,使鸟岛变成半岛的问题。这是人类对天然的青海湖的第一次改造,鸟岛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丽迷人!


第5版()
专栏:国际科技

  世界最深海沟的深度
据日本海上保安厅最近宣布,它已测出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为一万零九百二十四米,并成功地绘制了比例尺为一比五万等深线为二千米的详细海底地形图。
这一调查工作,是由日本参加联合国西太平洋海域联合调查的最新测量船“拓洋”号,于二月中旬进行的。调查的地点是位于马里亚纳海沟西南部的查林加海渊。
这次调查,使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海洋多波束测深机。它从船底的导波器发出扇形超声波电子束,再通过船底的四十个电波接收器,接收来自海底反射出的声波。而对于影响测定水深精度的海水中的声音速度,也通过海水的温度和盐分的实际测定,进行了补正。因此,此次测得的水深数值的可信度极高。
据说,这一数值的精确度,要高于迄今世界其它国家所公布的数字。美国、英国和苏联以前调查的数值,为一万零九百米至一万一千米左右。
所谓马里亚纳海沟,是指太平洋板块沉降在菲律宾板块底下的一部分,而查林加海渊,则是位于其西南部呈东西走向的狭长深水带。从海渊基轴至南侧斜坡海底有一条斜襞,其中沿基轴出现的三个深度不等的凹陷部的深度,东部为一万零九百二十四米;西部为一万零九百零九米;中部为一万零九百零一米。迄今,人们一直认为西部或中部的凹陷部最深,但此次调查推翻了这一看法,最深的地方实际应是东部。
(张进山)


第5版()
专栏:国际科技

  大型温水贮存槽
瑞典计划大规模建造大型温水贮存槽,以便把夏季的温水贮存于地下,待冬季用于取暖。
瑞典曾利用洞穴、废矿坑、深水井等建造过一些贮存槽,贮存夏季被晒温的湖水或工厂排出的温水。但其规模都比较小,总贮存量只有三千立方米。最近,瑞典建筑研究协会和国营电力公司,联合投资三千二百万克朗,计划在该国中部地区建造贮水量可达三百万立方米的大型温水贮存槽。
温水贮存槽,实际是在夏季利用太阳光集热装置和工厂排出的温水把湖水加温,而后注入被称为天然保温瓶的地下贮存起来。到了冬季,再通过大型导热装置和加热泵把水温加热至适合取暖用的温度,输送给当地的家庭和工厂。使用这种方法供暖,不仅暖气价格低廉,而且可大大减少对石油等能源的依赖程度。
瑞典政府已把它列为重点节能措施之一。
(参)


第5版()
专栏:国际科技

  爆炸浇地
苏联工程师普里莫夫研制出一种新型人造雨装置。这种装置的贮水箱中装满一定体积的水,注入空气与燃料的混合物,在一定压力下,用特制的电装置点火,混合气爆炸时,压力急骤升高,水就向空中高速喷出,散成无数极小的水珠。这种贮水箱的容量为三百升,水珠喷射距离超过一百米,“发射”一升水只用四分之一克燃料。一次能喷射八千升水,射程达七百五十米的大型装置制成后,可保证两千六百多亩土地的浇灌。
(陶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