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8月2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试论长江大流域经济
  童大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每当我们伫立长江岸边,望着浩荡东去的滔滔江水,吟诵苏东坡这千古名句之际,爱国激情如浪涛汹涌,报国之志似铁石坚定。长江,她象一条巨龙,奔驰在中华大地,哺育着炎黄子孙。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生息战斗在她身边,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和辉煌的东方文明。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历史学家一般认为,黄河是有文字可考的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而据地质学家考证,长江的历史比黄河要长得多。黄河大约有五十万年的历史,长江则在六千万年以上。应该说,长江和黄河,同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从近代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长江流域是我国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现在,长江流域的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长江流域的经济活了,我们整个国家的经济也就活了。
流域经济是世界各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是与一些著名的河流联系在一起的。
在古代,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都是在当时一些著名河流的流域产生的。在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孕育了中国古代文明;在古埃及,尼罗河流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金字塔那样的世界奇迹;古巴比伦文化正是从当时的经济发达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发展起来的;同样,肥沃富饶的恒河流域也是古印度文明的摇篮。
流域经济在近代和现代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更加突出。密西西比河流域是美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伏尔加河和顿河流域是苏联工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区;横贯欧洲的多瑙河流域,是中欧最富庶的地区;德国的莱茵河、法国的塞纳河和英国的泰晤士河,都连结着这些国家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此外,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和扎伊尔河流域,也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人类经济活动一直与河流休戚相关,这决不是偶然的。河流总是发源于山丘,有着丰富的林业与矿藏资源;河流有灌溉之利,促进两岸农业兴盛;河流还有舟楫之便,自然成为物资集散流通的渠道。因此,沿着河流必然形成一系列不同规模和各具特色的工业、农业、商业的中心,成为沟通对内对外经济联系的枢纽。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流域经济一直是构成世界各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长江大流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拥有岷江、沱江、嘉陵江、汉水、湘江、赣江、黄浦江等如此众多的支流,这些支流本身又都是可以堪称一个流域的。沿着长江,还有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四大湖。长江统帅这些名川大湖,形成一个十分巨大的自然区域。长江的地理位置又居中原腹地,其经济影响可以广延到大西南、大西北、中原大地以及江浙广大地区。所以,从流域经济讲,她不限于江流两岸,而是一个非常广阔的经济大流域。这在世界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长江大流域具有下列突出的优势。
第一,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长江流域不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而是一个有数千年开发历史的经济区域,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拿农业说,自古以来上游是“天府之国”,中游有“两湖熟,天下足”的美誉,下游长江三角洲更是得天独厚的“鱼米之乡”。据统计,与全国相比,长江流域的粮食产量占40%(其中水稻产量高达70%),棉花产量占三分之一,淡水鱼产量占47.7%。至于工业,长江流域是我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目前工业产值占全国的40%。由此可见,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二,长江流域是中国交通最发达的地区。
长江流域有全国最大的水陆空交通网络。长江可通航的航道居全国河流之首,在世界也是屈指可数的。何况支流纵横,均可通航,“茫茫九派流中国”,把江河湖海联成一片。据统计,通航里程占全国70%,内河水运量占65%。陆路运输有成昆、京广、京沪几条纵贯南北的铁路干线,与东西向的浩荡长江相交,形成了连结我国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的纽带和桥梁。再加上密如蛛网的公路以及航空港,长江流域的交通可以说是四通八达。交通是现代经济起飞的一个先决条件。长江流域这个优势是不可低估的。
第三,长江流域是中国最大的城乡市场。
长江流域屹立着一连串名城大都。从西部的金属工业基地——攀枝花到东海之滨的国际商港上海,长江犹如“一根银线穿珍珠”。不仅有上海这样一千万以上人口的全国最大都市(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还有成都、重庆、武汉、九江、芜湖、南京、无锡等大中城市二三十座。如此众多的都市汇集在一条流域之中,这也是长江流域的一大优势。城市是城乡货物集散地。长江流域以这二三十座大中城市为中心,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城乡市场网络。市场是现代经济起飞的基石。长江大流域具有这最坚实的基石。
第四,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潜力最大地区。
长江流域虽然是当今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但是它的得天独厚的资源还远远没有开发。亚热带和温带的自然条件使长江流域的农业具有很大潜力自不待言,能源和矿藏的丰富更是举世闻名。长江水系的水电资源占全国的40%,长江三峡水电站如建成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钛、钒、汞、磷、铜、锑、钨、钴等矿藏储量均占全国50%以上,铁、铝、锰等的储量也很丰富,石油天然气正在不断发现。
第五,长江流域有不可低估的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单有自然资源并不一定能够成为经济优势,只有把它同智力资源与技术资源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真正的经济优势。长江流域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有强大的劳动力资源。更重要的是长江流域人民具有较高智力的素质。在这里,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比较高,技术基础比较厚实,现代经营管理经验也较丰富。这就是为什么上海、无锡、常州、苏州这些地方缺乏自然资源,却成为中国先进的工业基地的原因所在。自然资源的蕴藏是有限的,而智力资源的潜力是无穷的。
总之,从整体来看,长江大流域确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腾飞吧,长江巨龙!
探索长江大流域经济的新模式
为了充分发挥长江大流域经济的种种优势,加速实现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必须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探索长江大流域经济的新模式。
第一,把长江流域作为一个统一而有机联系的整体。我们必须从建设现代化中国的重要经济支柱这个目标出发,综合地开发长江大流域的市场、资源、技术和智力,以求得最佳的系统效应。在这个大前提下,长江大流域的各个地区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区域经济。有的地方是农业区,有的地方是工业区,有的地方是商业区,有的地方是文化区、旅游区等等。同样,有些城市是农业城,有些城市是工业城、商业城、科学城、文化城、旅游城等等。更进一步,不同工业区、工业城又有各具特点的工业群;如此等等。这样,取长补短,互相依存,互相竞争,互相支持,共同繁荣。如果长江大流域各个地区各自为政,自行其是,把好端端的广阔市场,丰富的资源和技术、智力等等,都分割成一些“中而全”、“小而全”的封闭、僵化的体系,那么,长江大流域的所有优势,就可能在磨擦、内耗中不断地转化为劣势。例如,上海如果不以整个长江大流域作为自己的坚强腹地,仅仅凭依滨海的弹丸之地,是绝对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经济中心的,也无力逐鹿于世界经济市场;反之,如果长江大流域各个地区,不充分利用上海这个已经历史形成起来的举世公认的国际商港,不致力于与上海进行内外贸易的联合,不善于引进上海的技术与智力,那么,各个地区本身的发展,也不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第二,长江大流域经济要大体符合流域经济的三段模式。一般来说,一个流域的经济结构是由三段组成的,即上游资源丰富,应成为能源和原料加工区;中游是将上游的原材料加工成各种产品的产品加工区;下游和流域口岸是出口加工区和贸易、金融中心。通过河流运输将上游中游下游联合成浑然一体,从而可以获得流域经济的最佳效益。从总体上讲,万里长江应是这个模式,长江的各大支流也应是这个模式。当然,由于长江流域太大,各支流模式的交叉效应复杂,三段模式也不能简单化。例如从汉水流域来说,武汉是流域出口;而从整个长江而言,它又是处于中游。所以任何一个地区还得从实际情况出发,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针。但是,作为一个原则,在总体设计长江大流域经济时,在各地区确定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时,都应充分考虑这个三段模式,使物质资源与工农业产品“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技术与智力财富,按照相反的“梯度”“比降”,溯江西上尽锦绣。
第三,长江大流域经济应该是内外结合型的。一般说来,流域经济可以是内向型的,即以流域内部市场来发展自己的经济,也可以是外向型的,即以流域以外的外部市场来发展自己的经济,从而形成各自的经济结构模式。然而,长江流域面积很广,经济能力和资源潜力又很大,各地区情况既悬殊又复杂,因此,单纯的内向型或外向型,都不能适应。看来,采用内外结合型比较好。就是说,下游主要是外向型,着重面向世界市场;而中游、上游主要是内向型,面向国内市场。从长远看,从整体看,更要重视中上游的内向型经济。整个长江流域本身就是我国最大的国内市场。这个市场对工业品和农产品的需求是估量不透的。尤其在农村经济改革之后,最广阔的农村市场方兴未艾,前景无量。迅速发展本流域的商品生产,致力于开拓本流域的城乡市场,应是长江大流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而满足本流域内正在逐步富裕起来的三亿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更应是重点的重点。把流域内部的经济搞活,促使城乡人民尽快致富,这就增强了长江大流域经济的内部实力。在此基础上,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以我们自己的大量的优质名牌产品,打出长江,冲出太平洋,走向全世界。这样,不仅成为下游外向型经济的坚强后盾,而且得以不断扩展整个流域外向型的成份。
第四,万里长江是中国经济和长江流域经济的大动脉,许多长江支流河网就是小动脉和微血管。它们都可以通航,这是非常难得的大优势。动脉搏动,血管畅流,才有生命与生机。现代经济是大经济,它不只是生产,而是由市场、科研、生产、储运、销售一直到技术服务、维修等一系列环节组成的。大经济的繁荣,各个环节的兴旺,取决于大量物资和信息之间的流通。因此,不充分开发长江大流域这个航运上的大优势,这个大动脉不生气勃勃地跃动起来,是无法开拓长江大流域经济的崭新局面的。当前长江航运虽居全国之首,但与它应负的经济功能相差尚远。拿莱茵河来说,它的流量只是长江的十分之一,但其货运量竟是长江的十倍。因此,长江大流域经济要起飞,必须首先把航运成倍增长地搞上去。这就要求建立各个层次的航运公司,建设现代化码头,发展内河船舶工业和集装箱运输系统等等。它们都应该成为长江大流域的大产业。长江沿岸要有内河船舶工业城、集装运输装备工业城。这样,长江大流域经济才会有个根本的转折。
第五,抓住几个大的中心城市,如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形成几个强大的各具自己特色,各有自己功能的经济中心,以带动整个长江大流域经济的起飞。例如武汉,地处长江的中游,雄踞中华腹地,是我国的心脏地带,素称“九省通衢”,历来是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可以说是“东靠西移,南北对流”,以逐步改变长期历史形成的东富西穷、南轻北重的经济不平衡的状态。显然,武汉在这个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武汉应该成为沟通东西,连结南北的“特级市场”,成为各种经济网络和渠道的交汇点。要言之,武汉应是一座大内向型的都市。从长江大流域本身而言,上有重庆,下有上海,武汉是“一根扁担挑两头”,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长江是雄伟的江,富丽的江,英雄的江。“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长江曾经哺育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和历史人物。伟大诗人屈原就是最早的一个。他的革新主张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他虽然遭到了不幸,但他的改革精神却长留人间。屈原有一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天,为着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管道路多么艰难险阻,我们共产党人也将在上下的追求探索中开拓前进。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讨论会综述
由中国农经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中央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联合发起的全国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讨论会,于1984年7月上旬在北京召开。现将讨论会上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联产承包制与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多数同志认为:联产承包制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联产承包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农村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使用权分离的具体形态,通过这种分离,商品生产者实现了经营自主权,物质利益原则得到了保证,各种经济要素的流动和多样性的组合获得了现实可能性;联产承包制使合作经济形式与农民家庭经营联系起来,丰富了合作经济的内涵,是合作经济的一代“新产品”。
还有一些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合作经济理论,其研究对象和历史条件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巨大差别,因此,不应当用他们的具体的结论来剪裁联产承包制。农村目前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很大差别,要允许它们有一个发展过程,不要急于作性质的规定。
有的同志还就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之间的区别发表了意见。他们认为,合作经济可以包括所有制上的多样性,允许非按劳分配因素的存在,各个组成成员有相对独立的利益和经营上的较大自主权,在这些方面,都与集体经济有着明显的区别。
二、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的同志认为,实行联产承包制,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并没有改变,集体在实行统一经营、协调分配和执行国家计划等方面仍然起作用,联产承包制主要是对原有集体经济组织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改革。
多数同志认为,联产承包制发展到普遍实行家庭承包制之后,超过了在集体经济内部实行责任制的范围,是农村领域组织生产和经营的方式的深刻变革。
对于联产承包制下的农民家庭经营,多数同志认为它是新型合作经济“双层经营”中的一个层次。也有同志认为,实行家庭经营,农户直接占有的生产资料必将逐步增加,农户的承包经济与自营经济已难以区别。在大多数地区,自营经济部分增长速度很快,并大量出现了不依赖土地,完全使用自有生产资料的自营经济实体。因此,对家庭经营要具体分析,不能笼统地定性。
三、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商品生产。多数同志认为:联产承包制确立了农村商品生产者的经营自主权(包括对产品的支配权)和物质利益原则,肯定了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资源等经济要素的流动和组合方式的多样性,有利于扩大社会分工和交换,是商品生产发展的必要前提。而没有商品生产的高度发展,我国要建成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
部分同志在讨论中指出,当前存在着一个基本的理论和政策的矛盾,就是一方面强调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另一方面贬低、忽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这反映出我们一些同志不怕平均主义,不怕“大锅饭”,不怕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不怕穷,而害怕商品生产的充分发展。这个问题不从理论和实际上解决,农村商品生产发展就必然受到影响。事实上,否定了价值规律,就否定了商品生产条件下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和一般依据。
一些同志还指出,不能认为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制是计划经济的基本和主要形式。随着条件的变化,统购统销的方式如不改革,就会限制城乡商品交换的发展,不利于农村经济从自给、半自给向高度发达的商品生产转化。
四、农村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前景。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我国农村对经济体制的初步改革大体完成,现在开始转入第二步,主要是解决农村大规模商品生产发展问题。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必然引起农村经济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结构合理化、农村劳动力转移、流通体制改革与城乡经济关系调整是三个主要的趋势。
围绕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趋势,大家还讨论了家庭承包基础上的专业与兼业的关系,以及农业机械化等问题。多数同志认为,专业化是总的趋势,但从我国具体情况看,专业户的兼业形态将会较长期地保留,不要人为地用行政手段去“拔高”专业户的专业化水平;联产承包制和家庭经营对农业机械化总的来说是起了促进作用,并使农业机械化在我国实现的方式和途径更为现实,当前应充分重视农业机械的联户经营,使农机的使用转变为经营服务型。
有的同志还指出,要抓住目前农村出现的包括粮食在内的若干主要农副产品的“低水平相对过剩”(针对有效需求而言)的机会,利用它来促进有利于商品生产发展的新的农村经济结构的生长和形成。
参加会议的同志普遍认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许多问题,目前只能作趋势性的判断,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孙方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