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7月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论科学技术的载体
——兼析科学技术人员的知识劳动
  宋健
今天,人人都在或多或少地受用着现代物质文明所带来的方便,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说出它的来历;人人都在分享着科学技术的恩惠,却并非每人都能看到它的所在,认清它的载体和理解它对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也有人极力装作瞧不起科学技术和文化,以显示他的高度“原则性”和“不食周粟”的旷达,私下却不放过能得到科学技术在无意中散落的微惠小利的机会,窃窃自喜、自以为得意的是略有所获。
只要粗略地环视一下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情,就不难察觉科学技术对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它源源不断地创造着新的财富,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开辟更广阔的道路。与几十年以前相比,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人类认识能力的每一步提高都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是人类知识宝库中的核心部分之一,是生产力向前发展的动力,是现代物质文明的源泉,是现代化社会的支柱和未来理想社会的基石。科学技术的进步正迅速地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类自身。那么,在现实社会中,科学技术存在于何处?我们怎样才能得到它、应用它和发展它?我以为弄清这些问题,对现代化建设和正确理解与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都有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是关于人类知识范畴的一个抽象概念,而不是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无处不觉察到它的存在。我们能够准确地看出它的具体化身,找到它的长期住所,辨认出来以至造就出来能够使它活化起来的活的载体。一切现代化工厂、矿山、交通、仪器设备、卫生设施和社会生活设施等等都是科学技术的化身。科学图书、杂志和各种文献资料中所记载的,用世界各种文字写成的著作是科学技术的历史档案和它参与社会活动的记录。集中收藏这些科学文献的图书馆、博物馆和资料室是科学技术的长期住所。但最为重要的方面是,能够把物化于厂矿设备和生活设施中的科学技术唤醒来为现实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则完全依赖于能够掌握它、驾驭它的人。
掌握足够的科学理论,受过专门训练或具有充足的实践经验,能唤醒已经被物化了的知识为社会造福;能够继承前人传下来的智慧,用各种语言去阅读和消化科学技术著作,应用它们来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把科学技术推向更高水平而超过前人,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我们现在称之为科学技术人员,或统称为知识分子。所以,战斗在社会主义各条战线上的知识分子是科学技术的活的载体。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经验的概括和抽象,它是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和劳动技巧的进步而产生和壮大起来的,所以它是人类进步的历史产物。为使社会得以持续地向现代化迈进,科学技术必须向后代传递。肩负着这一历史使命的是科技人员,包括教授、专家和一切战斗在科研生产第一线的知识分子。
承接前人积累起来的智慧,把它活化起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弃其狭意,注以新知,传播到人间,转移到后代,这就是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他们今天正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着。
科学技术是全人类智慧和劳动技巧进步的产物,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它理当是全社会的公共财富,属于全体人民所有。然而,在社会尚未充分发达的今天,尽管人人有权享用科学技术的恩惠和赐予,却并不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可能和有条件熟练地掌握它、发展它和创造性地应用它。现在有幸获得这种能力的仅仅是劳动人民中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称之为科技人员的那部分知识分子。他们是科学技术知识的载负者,是全社会向科学技术进军的桥梁和带头人,他们融合在劳动人民之中,和工人农民一起构成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种结合才有可能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人们常习惯地把知识分子定义为“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见《辞海》)。凡稍微熟习他们的人都会感到这个定义是多么陈旧和值得修改,对今天的科技人员来说,它几乎是不能适用的。现代科学技术已渐渐溶化在一切生产劳动之中,与社会生活胶着在一起,浑然一体,难解难分。不费体力的科学技术活动绝无仅有。就拿地质学家来说,他们要跋山涉水,穿谷攀崖,栉风沐雨,历尽艰难辛苦,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于万一,多少人在荒山野漠中度过了他们的大半生,有的还被那慨慨而无情的大自然吞噬了生命。设计师和工艺师们在设计、建造、试验和运行他们的创造物过程中所付出的体力劳动常比脑力劳动多得多。职业要求他们必须长期和工人一起奔忙于工地、车间和试验场中,在实践中去修改和完善他们的创造,独自忍受由于挫折而带来的懊恼,由失败而产生的伤感和谗言诽语所造成的压力,最后才能和千百万人一道去分享成功的喜悦。此外,对医生们在手术台前和病人床旁的战斗般的日日夜夜,有谁能叫它做纯脑力劳动呢?谁能否认在教师们口干舌燥的授课中,带领学生实验实习等工作中包含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呢?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广泛应用,近年来出现了一种叫作“软件工程”的新专业。很多痴心的父母误以为这是一门纯属于脑力劳动的专业而乐于送自己的子女去从事这项新兴的事业。其实他们是大错了。在一台负有重大责任的计算机前,面对着这尊贪吃无厌而永不疲倦的智能怪物,软件工程师们要记熟和理解成千上万个逻辑单元的功能,在每秒数百万次运算的速度下注视着每项运算中可能出现的差错,跟踪着每一道程序的进程。在执行重大任务期间和前前后后,软件人员要日以继夜地忙碌在它的周围。计算机无情地驱使着他们废寝忘食,竭尽脑汁,长期置他们于体力和脑力的高度紧张之中。实践证明,软件工作中所包含的体力劳动比起任何别的体力劳动都毫不逊色。如果管理劳动保护的官员们能去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番,谁知他们会不会发现应该把软件工程列为有害工种呢?
作为知识分子一部分的科技人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是工人阶级中当之无愧的成员。在他们的工作中体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这里不存在二者的对立。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科学技术,从劳动人民中培养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使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融化为一体,这大概是消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道路所在。
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很多科学家、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由于他们的创造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过杰出贡献而在历史上留下了芳名,为久远的后代所珍视。然而,历史也曾无情地凌辱过才智过人的发明家。现代解剖学的奠基人由于证明了男人和女人的肋骨都是二十四根而被判罪和流放致死,因为《圣经》断言男人的肋骨必须比女人少一根。最早发现地球绕太阳转的人或被处以极刑或被终生监禁,因为这与“罗马是宇宙的中心”这个概念相矛盾,等等,这都是古代发生的事。人们可以用“古人的无知”来解释这一切不幸。我们不应该忘记,最近几十年来这种蠢事何尝没有呢?五十年代曾有邻人下令“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从理论上击溃”染色体理论这项当代生物学上最伟大的成就,批判现代控制论是“帝国主义和战争贩子制造的伪科学”,宣布形式逻辑是“阶级敌人手中的理论武器”,等等。五十年代末,又有人对中华民族最需要的一门科学——人口学的专家们,组织了全国范围的批判和围剿。十年动乱期间又煽动狂热,全面否定科学技术的作用,要“打倒”包括古代在内的所有科学家,等等。人们说这是由于“左”的偏见所致。果真如此的话,则这些痛苦的经历使我们懂得,偏见并不比无知更为可爱些。
包括科学技术人员在内的我国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一支可倚可靠的力量。他们来自人民,在劳动人民的养育下长大,生活和工作在劳动人民之中,与他们浑然一体。他们在胜利中与人民共享欢乐,在雪欺冰冻的逆境里从劳动人民中得到温暖和安慰。在干校,在车间,在农场,在工地上,无处不受到劳动人民的爱护。在委屈和痛苦中,他们没有颓废,坚信他们所载负的知识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历史产物,是全体人民的财富。离开了社会的生产劳动和人民生活,科学技术知识和它的载负者本身都将丧失存在的价值。他们牢记马克思的名言“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第360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正确地全面地阐述了科学技术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确定了知识分子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这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值得庆幸的伟大转变之一。人类发展历史上的教训应该记住:每当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必须改变时,凡不愿接受这种转变而固守旧习的民族不可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适应从狩猎到畜牧或者从采集野生果实到农业种植的民族,大都早已衰亡;跟不上产业革命步伐的民族不得不长期忍受落后和被侵略之苦。今天我们正处在向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之中,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这次转变的目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否完成这个转变将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程度或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一切拥护现代化和立志为其奋斗的人们应该明白,没有发达的和广泛应用的科学技术,就根本谈不上农业、工业和国防现代化。革命斗争的需要决定着革命者的感情。尊重科学技术,欢迎科学技术,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尊重、支持和爱护科学技术的载体,是今天每一个革命者所应具备的起码觉悟。
我们的革命事业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伟大转变而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文化是完成新时期任务所绝对不能缺少的武器,也曾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根本的出发点之一。我们应该懂得,轻视科学技术、歧视它的载体——知识分子就是贬低自己的才能,自辱人类的智慧,亵渎人类文明的尊严,损害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当前的和长远的利益,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完全背道而驰的。
(原载《科学学》杂志1984年第3期,本报作了删节)


第5版()
专栏:学点革命史

  平江起义
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了著名的平江起义。这次起义的主力是国民革命军湖南独立第五师第一团。这个团原属湘军,受革命的影响较早。在“五四”运动后不久,团里就有了秘密的“救贫会”。北伐战争中,师政治部秘书长、共产党员段德昌经常来团帮助整训部队,加强对士兵的政治思想教育,并同一营营长彭德怀讨论中国革命形势,向他宣传马克思主义。1927年1月,彭德怀等又以“救贫会”为核心,在一营组织了“士兵委员会”,提出“我们要为工人农民服务”的口号,平日里还联系实际,自编自演活报剧,组织各种读书会,阅读进步书刊。大革命失败后,刚升任团长不久的彭德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共南(县)华(容)安(乡)特委派来部队的邓萍、李光等建立了秘密党组织。彭德怀等在党的领导下,在团里取消军官小厨房,团长等与士兵同吃一样的饭菜,禁止军官打骂士兵,初步废止了体罚制度。彭德怀还经常到下面了解情况,物色和培养积极分子。
后来彭德怀又利用师长周磐对南京政府、湖南省当局的不满情绪和扩张自身势力的企图,以轮训班长为名,说服周磐于1928年5月办了一个师随营军事政治学校。一团选送了一批政治上可靠并有活动能力的人进校学习,去做二、三团学员的工作,以便把革命火种传播到全师。随营学校的实际负责人黄公略也是彭德怀推荐的。黄公略是救贫会员,与彭德怀是好友,他于1927年1月进入黄埔军校高级班学习,广州起义后加入共产党,毕业后,于1928年2月回到五师。同他一起来的贺国中、黄纯一都是共产党员,也都安排在随营学校担任领导职务。这样,学校的领导权,实际上掌握在党的手里。不久,黄公略调任三团三营营长,贺国中成为随校实际负责人。黄纯一调任一团九连连长,加强了一团党组织的力量。
1928年6月中旬,独立五师被调到平江“剿匪”。平江处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地,具有革命斗争的传统。早在大革命时期,平江的工农运动就风起云涌,是全省有名的革命地区之一。大革命失败后,这里的斗争仍然没有停止过,群众在县委领导下,组织了临时县政府和义勇军,与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28年3月,县委又领导了二十来万武装农民举行了空前的“扑城”运动,使反动派丧魂落魄。之后,湖南反动当局派了大量军队进行残酷的镇压。土豪劣绅也纷纷组织了“清乡队”四处抓人。在独立五师到达平江时,平江县监狱里已关押着八百多名穷苦百姓,清乡队每天都要以杀“土匪”为名,屠杀这些被押的无辜百姓。平江城里一片白色恐怖。
独立五师一团士兵们看到“清乡队”的这种暴行,开始产生了怀疑。经党组织的宣传教育,士兵们逐渐认识到,被清乡队抓去杀掉的“土匪”,实际上是四乡的贫苦工农群众,清乡队是地主豪绅的武装。士兵们明白真相后,即采取措施抵制“清乡”,遇上游击队,便朝天放枪,并把整排子弹丢给游击队。当清乡队杀人时,他们还以操练、巡逻等活动进行阻扰。
7月2日,中共湖南省委派滕代远为湘鄂赣边区特委书记,赴平江寻找组织关系。18日,滕代远到平江时,彭德怀正在乡下二营视察,滕代远便同李灿、黄纯一等先行见面,向他们介绍了党的土地纲领和当时全省的斗争形势,大家听了都很兴奋。第二天,滕代远接到省委的信,得知南、华、安特委被破坏,有人叛变的消息后,即由邓萍与彭德怀联系,催其速回团部,商议对策。
彭德怀在二营视察时,从长沙来人口中也得知,党的南、华、安特委机关被破坏,有人自首,供出黄公略是共产党员,还搜出了黄公略亲笔写给地下党员的通行证。19日,彭德怀赶回平江时,又得到两份有关南、华、安特委被破坏,令副师长李慧根逮捕黄公略等的密电。这两份密电,一份是原“士兵会”成员、现为师长周磐马弁的陈玉成打给彭德怀的;一份是周磐打给李慧根的。彭德怀与滕代远会面后,果断决定扣压周磐的密电,急速策动部队起义。
当天夜里,一团党委借彭德怀为滕代远设宴洗尘之名,在紫云公馆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以闹饷为名,立即举行起义。
为了掩护起义的准备工作,彭德怀一面屡电省府,报告“清剿”的胜利,要求拨发械弹、饷银;并说伤亡不少干部,要求把随校开赴平江,以便补充。一面通知贺国中将随校拉往平江,参加起义;派李光到嘉义,通知三团三营营长黄公略迅速作好起义的准备工作。7月20日,彭德怀以李慧根的名义,密电周磐,说:“砥公师座,巧电奉悉。三人已遵示逮捕,随校已令开来平江,请勿念。”
7月22日上午,彭德怀召集全团营、连、排军官会议,进行起义的总动员,宣布了各连的任务和新的指挥员,并将一批反动军官软禁起来。
11时半,起义部队整装集合在天岳书院的操场上,彭德怀对起义官兵进行了动员,部队随即按照部署,趁敌午睡时,一举捣毁了平江县城的反动军政机关,消灭了反抗的敌人,救出关在狱中的五六百名工农群众。前后不到一个半小时,起义部队就占领了整个县城。后来,贺国中率领随校一百多名学员从岳阳赶到平江,与一团胜利会合。黄公略带着于前一天就先行起义的三团三营,从嘉义赶到离平江城五里处的地方。但是,当黄公略离开部队进城联系时,该营在九连长贺仲斌的煽动下,背叛了起义向南逃窜。
24日召开大会,宣布成立工农红军第五军,彭德怀任红五军军长兼十三师师长,滕代远为党代表。下辖一、四、七等三个团,共约两千余人。当天,枪毙了反动县长刘作柱等人。平江县的党组织派专人进城联系,于当天召开了联席会议,决定全县总暴动。
25日举行群众大会,宣布成立平江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同时,成立红五军军事委员会,负责军事指挥的责任。
平江起义的风暴,使敌人大为惊恐。7月29日,敌以六七个团的兵力向平江反扑。由于红五军三个团按照省委关于“造成湘鄂赣三省边境的割据区域”的指示分散在各地活动,只有彭德怀指挥六个连的兵力,与敌浴血奋战。因敌众我寡,红五军于当天黄昏撤出平江城,转移到平(江)修(水)铜(鼓)等县边境活动。
8月20日,红五军接到湖南省委指示:“避免与敌之主力部队作战,并派一部向萍、安与朱毛联络”。于是,彭德怀和滕代远等即率领红五军主力从平江的黄金洞出发,向井冈山进军。由于有人投敌告密,部队行至万载大桥时,遭到敌朱耀华部的袭击,损失甚大,只得撤回平、修、铜边境休整。
10月间,滕代远在平江、铜鼓边界之幽居召开了平(江)修(水)浏(阳)铜(鼓)万(载)等县及红五军党的联席会议,正式组成中共湘鄂赣边界特委;检查和总结了平江起义以来的工作,并将红五军与地方游击队合编为五个纵队。
幽居会议后,红五军留下一、二、三纵队由黄公略率领,在湘鄂赣边区进行游击战争;四、五纵队八百余人由彭德怀、滕代远等率领,冲破敌人的重重阻拦截击,于12月上旬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胜利会师,投入了建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刘树发)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家庭研究学术讨论会综述
《家庭》杂志举办的家庭研究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5月中旬在广州——深圳召开。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七十余人出席。大会共收到论文一百九十篇。这是我国第一次为家庭问题专门举行的会议,与会者就婚姻家庭及与此有关的问题各抒己见。现将讨论会上的主要论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家庭研究理论。与会同志认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家庭学是社会科学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多学科研究家庭问题和家庭学本身是有区别的。家庭学不是社会学或伦理学的一部分,而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应当弄清家庭学的对象、范围、概念和方法。大多数同志认为家庭研究应当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揭示家庭领域的特殊规律,要有自己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因此需要建立中层理论。
二、家庭结构和职能问题。对于家庭结构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同志认为家庭结构应包括人口、职业、文化等结构。有的同志认为家庭是通过婚姻和血缘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因此家庭结构实质上是家庭关系。还有的同志认为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不是等同的概念,前者是整体模式,后者是两两关系(如夫妻、亲子、婆媳等)。
有同志认为,随着社会的工业化,我国家庭的功能在减弱。但大多数同志认为家庭职能是在发生变化而不是在减弱。目前我国家庭具有保证种族蕃衍,保证两性生活的合法化,给社会提供劳动力,保障劳动力的消费、教育、休息、娱乐等职能。
三、关于婚姻的基础和婚姻道德问题。一种意见认为,现阶段婚姻的基础是由爱情的、经济的、政治的多种因素综合构成,其中经济条件决定婚姻的选择。大多数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为婚姻以爱情为基础提供了社会保障,婚姻以爱情为基础是社会主义婚姻关系的本质。但目前还受到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关于婚姻道德的标准,有几种意见:一种认为婚姻以爱情为基础,婚姻的道德也应以夫妻感情为标准,继续巩固和发展彼此间的爱情才是合乎道德的。一种意见认为,在社会主义阶段还不能完全实现爱情婚姻,还是由旧时代的义务婚姻向爱情婚姻过渡的时期,所以社会主义婚姻道德的原则是爱情与义务的统一。婚姻义务不仅包括夫妻互相扶助、赡养老人、抚育子女,同时还包括自觉维护并发展夫妻间的爱情这项道德义务。
此外,有些同志认为,影响家庭关系的既有资产阶级道德观,也有封建主义道德意识,用封建主义来批资本主义,甚至把封建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来提倡,都是不正确的。
四、离婚问题。大家普遍反映:近几年离婚率上升速度甚快,且有继续增长的趋势;离婚者平均年龄趋小;离婚者中婚龄短的人比例增高。导致离婚的直接原因有:草率结婚,夫妻间缺乏感情基础;过奢的物质欲求与生活实际相冲突;道德水平低下,把婚姻当儿戏;第三者插足;男方封建意识严重,虐待妻子或不满妻子生女孩;再婚者由于子女干预被迫再度离婚等。会议对离婚的评价问题进行了探讨。有的同志认为社会舆论对离婚的评价是有偏颇的。对离婚不应简单地否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些离婚要求是合理的,应予以肯定,该离的就离,不要造成双方痛苦。有的同志提出不能简单地以东西方离婚率高低的比较来说明社会制度。离婚率高未必是坏事,低也未必是好事。
五、老年人问题。有些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社会虽然给予老人以极大的生活保障,但由于绝大多数老年人是与老伴或儿孙共同生活在家庭中,解决老年人的问题就首先应当从家庭着手。归纳起来,解决老人问题主要是下列五方面,即:老有所敬、老有所养、老有所用、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乐。
六、家务劳动问题和家庭教育问题。大家认为家务劳动是影响家庭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要求解决家务劳动问题的呼声很高。家务劳动有合理的和不合理的,目前普遍的家庭是家务劳动太重了,使人愚昧的家务劳动应予改善。解决家务劳动的有效途径,一是家务劳动的社会化,社会要逐步采取各种措施把家务劳动从家庭中分出来。另一方面,家庭内部要对家务劳动作合理分工,现在还有不少家庭沿习旧习惯,把家务劳动压在妇女一个人身上。家务劳动不解决,妇女彻底解放就是一句空话。家务劳动问题不解决好,还会影响到家庭关系。
会议在家庭教育问题方面提出了下面一些意见:要重视青少年青春发育期的研究和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互相配合;关于独生子女易于教育的宣传有偏误,应当正视现实,采取科学态度。家庭教育要考虑到未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按未来的要求塑造新一代。
(《家庭》杂志社整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