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7月3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孙冶方给钱学森的一封信
《经济学动态》编者按: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在清理孙冶方遗物中发现了他1978年3月24日就经济学与技术革命的关系和发展、边缘科学等问题写给钱学森的信稿。本刊记者为此访问了钱学森教授。钱老追述了他与冶方之间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相互支持、鼓励的情形,并为本刊写了读孙冶方信的后记。冶方信中提到于光远,我们又请他写了几句读后感。现将信稿、后记、读后感同时刊出,供大家研究、参考。钱学森同志:
近二十年前,我听过你给哲学社会科学部扩大会议做的一次报告。你在那次报告中提出了要注意边缘学科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使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同志得益匪浅。前几天,我又读到了你的《作为尖端科学技术的高能物理》一文,你在文中提出了如何避免历次技术革命的盲目性问题。问题提得好极了。这个问题不仅是自然科学家所应注意的问题,而且也是社会科学家,特别是经济学家所应该注意的问题。不过自然科学家是从技术角度提问题;社会科学家则从这一技术革命所引起的社会经济变革的角度提问题。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电脑”无疑起着极大的作用,它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影响了劳动组织,等等;而且连马克思关于机器的定义,即机器由动力机、传动机和操作机三个部分组成的定义,也必须加以修改,加上自动控制中心这个第四部分。但是我觉得这次技术革命的范围极为广泛,“电脑”不能包括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全部技术内容。你的文章提出了原子革命在这次技术革命或工业革命中的地位。但是我觉得仅仅电脑和原子能二者也还不能包括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全部内容,这里还应该把原材料革命包括进去。我这里所说的原材料革命还不是指原子能代替油、煤、气等天然燃料这个内容;而是指合成材料代替金属材料这个纯粹属于劳动对象的革命。
我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提问题的。你大概也知道,自从《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出版以来,近三十年中,经济学家中间就发生了生产力三要素论和两要素论的争论。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要素有三,即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个要素。但是斯大林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则仅仅提到了劳动力和劳动工具两个要素,而不提劳动对象这个要素。因此,解放初期人民大学的苏联教师竟把坚持生产力三要素论的王学文扣上了反马克思主义的帽子。
不久前,我向中国科学院化学所一位同志请教这一问题(工程塑料替代金属材料的前途问题)时,这位同志提供给我一份材料《化学和新的工业革命——在1976年化学年会上主席致辞》,作者是英国环境科学与工程委员会主席。《致辞》不仅提出了到二十一世纪上半叶金属资源枯竭时,用工程塑料代替金属材料的问题;而且设想用快速生长的微生物析出的酶和太阳能直接生产植物质,作为生产塑料用的原材料。如果自然科学家的这一科学幻想能够成为事实,那么人类将真正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了。然而自然科学家已经做和正想做的这些工作岂不就是一场彻底的原材料的革命,即劳动对象的革命吗?生产力二要素论岂不是完全错了吗!
你在文章中提出了如何避免技术革命的盲目性的问题。我体会这首先就是要预见到技术革命的全面内容。这就是说,这第三次技术革命(或工业革命)不仅应该包括“电脑”和原子能这两个基本上属于劳动工具革命的两个方面;而且要包括原材料革命,即劳动对象革命这第三个内容。同时要预见到这些技术革命所将引起的社会经济方面的变革。前者是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后者是哲学社会科学家,特别是经济学家的任务。我深深感到你们自然科学家远远走在我们前面,任务比我们完成得好,远远地好过我们。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近二十年前你提起的边缘科学问题。上述这个任务必须由自然科学家和哲学、社会科学家共同来完成。不久前,我曾经向方毅和于光远两位科学界领导人提出,在两个科学院在组织机构上分离之后,如何注意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互相沟通的问题。你是一向注意于这项沟通工作的。我盼望你今后在这个沟通工作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我的自然科学知识是小学生水平,以上所说不免有不少外行无知的话,请不客气地指出!
此致科学的敬礼
孙冶方 1978年3月24日


第5版()
专栏:

读孙冶方书信后的一些感想
于光远
在我国经济学家当中,冶方是最关心自然科学和数学的人中的一个。他常常谦逊地说自己没有在学校里学过这些方面的课程,知识不足。但是经济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与数学的关系如此密切,又有哪个经济学家敢说自己在这些方面的知识是足够的呢?对于经济学家来说要紧的是重视这些方面的知识,努力在工作中增进这些方面的知识。冶方就是这样做的。从他写的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已学得了不少这些方面的知识。在这种事情上,他也是我们经济科学工作者的一个榜样。
当然自然科学工作者也要重视社会科学、经济科学。现在有些自然科学组织工作者,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经济科学必须互相结合这一点认识不足,违反世界历史趋势,搞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割裂。我希望这些同志重视冶方的这封信。
冶方的这封信是讲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的。从信中可以看出他密切注视国外这方面的发展动态。现在我国正在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开拓眼界,抓住可以加快发展我国经济的各种机会,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发展生产力,新设备、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等都要高度重视。这一点,我完全同意冶方在这封信中所讲的那些看法。可是在生产力有二个要素还是三个要素的问题上,我是坚决主张二要素论的。我们俩在这个问题上也一向是对立面的双方。今天我不想来讨论这个问题。但是有一点我和冶方从来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在这样的学术问题上,随意给人戴上“反马克思主义的”或者其它政治帽子,是不会有任何好处的。
(原载《经济学动态》1984年第7期)


第5版()
专栏:

重读孙冶方的来信
钱学森
现在再次看到孙冶方在一九七八年三月二十四日写给我的这封信,思绪千万。还是二十八年前,许国志和我想把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学方法引入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和企业事业的组织管理工作,所以在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立了一个运筹学研究组,以后又扩大成为一个研究室。孙冶方就是一位积极支持者,我对他的这种开创精神是非常敬佩的。所以我尽管对社会科学是个外行,也不放过学习冶方在报刊上的著述机会;当然,我能学到的是极其有限的。
中间是十年浩劫。
在孙冶方写这封信后不久,在一九七八年五月初我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重提运筹学和系统工程,在五月下旬、六月上旬、六月中旬又分别在成都、昆明和长沙讲这个题目。在旅程中,我虽然没有见到孙冶方,但很多同志告诉我,冶方也同时在西南省区讲学,并说他精神饱满,讲述他对实现祖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意见。这些信息对我是个很大的鼓舞。我们虽未面谈,但心是联在一起的。
冶方在这封信里表达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材料科学的重要性已经确立(见《红旗》一九八四年七期严东生文),而技术革命也已成为今天大家热烈讨论的问题。但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互相沟通的问题尚待进一步解决,也还有不少人反对自然科学和经济科学互相沟通。孙冶方已离开了我们,我们有责任认真按照他正确的意见去办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要前进发展。


第5版()
专栏:

用经济办法进行工业企业的联合、改组
郭雁声
随着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一大批企业性工业公司应运而生。这些公司,不论是企业改组和联合的结果,还是由省市的厅局改变而来,总有那么一些是行政命令的产物,这是因为把它只简单地看作是机构变动和组织调整,仅仅在组织形式上作了一些改变,而不是按照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合理地组织起来,组成适应现代化工业发展的工业公司,因而与生产力的发展并不能适应。建立企业性工业公司的目的,应该是求得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并使上层建筑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徒有虚名。
工业企业的联合、改组,作为一种方向,是完全应该的,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业体制的改革。但也不能不看到,目前不少公司联而未合,出现责权脱节、统得过死、重复劳动等弊病;有些公司仍习惯于通过行政命令指挥,而不善于利用经济手段协调、引导,如果不加改进,难以提高企业素质,提高经济效益,这就有必要从责权的划分、目标的调整、管理与组织等方面加以改革,使企业性公司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集权与分权
企业性工业公司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它既对国家承担全面的经济责任,又需要调动下属每一个工厂、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十分重要。鉴于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现状及改革的实际情况,不管公司是实行二级经济核算或三级经济核算,一般地说,核算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工厂为宜。让工厂负责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有利于加快信息反馈和经营决策,使公司集中精力抓好长远的方向性的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增加下属工厂提高企业素质的压力和动力。从这个观点出发,公司在集权与分权上的原则,应该是权随责走,根据公司的规模、产品的性质、下属企业的多少和公司本身的管理能力,寻求一个合适度,尽可能多地把权交给工厂。而公司需具有的权限则应该是:公司经营决策和长远发展规划的制定,内部资金的调配和生产经营计划的最后确定,所属工厂书记、厂长的任免,对各厂经营成绩的评定和经济利益的分配,年度生产经营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财会活动的综合和监督。
目标与职责
企业性工业公司的目标与工厂的目标是一致的,但也有差别。所谓一致是都要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从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出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公司不仅要发挥联合和改组的优势,发展生产力,而且重在解放生产力;而工厂的目标则重在发展生产力。由此可以认为,公司必须根据权限的划分,集中力量抓好以经营管理决策和长远发展规划为主的关键性工作。具体地说,公司应该抓的主要工作是:
1、全面计划管理。公司不仅要根据国家计划和社会需要编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编制公司的长远发展规划,并把计划和规划建立在市场预测和技术开发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这一根本目标。应该指出,计划部门并非仅仅制定计划,而且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计划的实施和监督上,要根据编制、实施、检查、修订的程序,实现对计划的全程序控制。
2、信息。正确及时的信息是制定计划、实现科学决策的基础,也是指导企业实现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前提。涉及企业的经济信息(如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状况和变化趋势,产品和物资的价格、成本、利润、税率、利率的变化和趋势)、技术信息(工艺技术发展状况和趋势,新材料、新产品的应用和动态)、政策信息
(与企业经济利益相关的国内外经济政策的变化情况),企业不但要通过情报工作获得正确的信息,而且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并加速信息的传递与反馈。
3、经济责任制及其它经济手段。搞好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是协调公司与下属工厂及公司内部各单位间关系的重要方面,也是能否调动各工厂积极性,发展生产力的关键。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可以采用经营承包、奖金与税利挂钩等多样的形式,一个共同的原则是多劳多得、奖勤罚懒,防止出现新的吃“大锅饭”。对于公司职能部门,可采用目标管理的办法,把管理人员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对下属工厂则尽量采用经济手段管理,避免简单的行政命令。公司对内的经济手段,可通过制定合理的内部价格、在下属单位间普遍推行合同制、技术经济定额的制定、内部资金的分配和经济利益的分配等贯彻实施。随着经济责任制的推行,还要加强严格考核和财务监督。
4、技术开发。公司的技术开发,应以配合长远规划,推广新技术为目标,从目前国内新成立的多数公司的情况看,宜把引进和推广国内外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特别是软件技术和开发新产品结合起来,为公司内部的技术改造及产品更新换代服务。并根据公司的技术开发能力(人才、设备、资金),把见效快、投资省、效益高的项目确定为技术开发的重点,切实把公司和工厂的技术改进和产品开发结合起来。
5、人才开发。首要的是人尽其才,要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和兼职,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同时要加强人才的培训,特别是加强各级科技和管理干部的现代化管理知识的教育,要建立培训考绩档案,并把考绩与晋升、晋级联系起来。还要善于引进人才,重视利用社会力量,如与大专院校、研究单位加强联系或聘请顾问,进行企业咨询,用多种形式引进智力。
6、为生产服务。生产责任主要是由工厂承担的,指挥生产的权限,自然应交给工厂。公司能做和应该做的,是如何更好地为生产服务,包括有关产品的统筹安排、综合平衡,主要生产物资的统一调配以及协助企业推行目标管理、系统工程、网络技术、价值工程、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
组织与管理
近年来新建的企业性工业公司,在机构设置上大都仍按照专业对口,上下一般粗的模式安排,这与原来的厅局和行政性公司无多大差别,结果是重复劳动严重,横向关系脱节,加重了工厂一些不必要的负担。因此很有必要用综合管理部门来代替目前上下对口的管理机构,这样做的好处是能综合发挥有限人力资源的作用,还能协调下属工厂由于专业分工可能出现的横向脱节的现象,也有利于执行现代科学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一般企业性工业公司机构的设立,可以考虑下述几个方面:
1、综合计划。由经理或总经济师直接领导,负责公司长远发展规划和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以及公司人财物产供销的综合平衡、资金的筹集分配等。
2、生产协调。负责月度生产、供应、销售、运输的综合平衡,协助解决工厂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并协助工厂推行现代管理方法。
3、财会监理。由总会计师直接领导,负责公司内部经济责任制的制定,各厂经营成绩的评定与经济利益的分配以及内部资金的统筹调配和综合性的财会监督。
4、技术开发。由总工程师直接领导,负责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推广和新产品的开发。
5、信息管理。负责各种技术经济、市场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和反馈,进行及时正确的分析和预测。
6、职工培训。负责在职干部和工人的培训教育,以及科技、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
综上所述,搞好企业性工业公司的管理改革是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生产社会化和技术进步的必然要求。当然,改革现行企业性工业公司的不合理的管理体制,会遇到许多复杂的情况和困难,只要我们坚定改革方向,认真总结经验,就能进一步调动公司上下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