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7月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快治“眼疾”
  魏桥
眼睛人人皆有,眼力却各不相同。我们事业的发展,非常需要具有识别贤能的眼力高强的人。具有高明眼力的同志,在我们的队伍里无疑是有的,诸如那些被称为伯乐的人就各地都有。可惜,也有不少身在其位的同志,却染上了种种“眼疾”,那眼力实在不济。常见的“眼疾”有下列几种:
一曰“红眼病”外加“烂眼边”,妒贤嫉能的病毒侵入结膜,使他们眼睑糜烂,晶体充血,脓泪汪汪,羞见光明,不敢抬眼望,只得低头看,结果象《武大郎开店》所讽刺的那样,只能选用那些低于自己鼻子下边的人。
二曰“白内障”,俗称“睁眼瞎”。高高在上,无所用心。两目滚滚,眼大无神。明明人才站在面前,却视而不见,交臂失之。
三曰“弱视症”,或称“单楞眼”。只能用单眼看人。“左”看“左”得出奇,右看右得要命。看同派是一枝花,看异派是豆腐渣。
四曰“后视症”或称“歪脖病”。老是喜欢查老账,对别人过去的失误、缺点如数家珍,念念不忘,但对人家的进步、长处却总是视而不见。
五曰“近视症”,又称“迷糊眼”。视力圈狭小,除了贴近自己的老熟人,左右的老班底看得真切以外,其余的人都显得迷离恍忽,面目不清。
遗憾的是,明明患有以上种种“眼病”,却还自恃眼力不凡,总爱把自己的眼力和手中的权力结合起来,当作定音的锤子,其结果不是离了谱,就是走了调。有时由于各人眼力的不同,在选拔人才问题上各持一端,争论不休,贻误了工作,影响了四化进程。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用于“眼力”的正误强弱十分贴切。种种“眼病”都是可以从心病上找到原因的。有的“眼病”严重,心病十分厉害。他们煞费苦心,在为私利盘算,某人上去,我好办事,某人下来,对我无碍,内心这些阴暗发霉的个人主义毒气上冲,自然就会蒙蔽目光。有的虽然也能看到一些“骏马”,但是,害怕的是能人不用,风平浪静,一旦使用,风波顿起,自己也会不得安宁,患得患失还是占了上风。有的是老一套干惯了,习惯成自然,改也难。还有的是出于愚昧无知,既无文化,又不懂政策,这是很难提高眼力开阔视野的。岁月的流逝,并没有治愈自己的半文盲的眼睛,在新时期又加上了科盲的新症,自然也就越发看不清新人才、新事物了。
这次整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治疗“眼病”的大好时机。奉劝有眼病的同志,千万不要讳疾忌医,拒绝治疗。病重的免不了住院开刀。我们的事业是不能靠盲人来瞎指挥的。黑龙江省委及时调整使知识分子受压抑的法学所的领导班子,改由懂业务、会管理的知识分子担任主要领导是十分明智的、必要的,也可以说是治疗重症“眼疾”的根本良方。
看来查一查革命队伍中的“眼疾”,找一找治疗的药方,对症下药,也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


第8版()
专栏:

  对面山坡上
  崔合美
“桂妹子,把门推开些,告诉公公,我家新分的自留山在哪里罗!”菊满老倌由孙女搀扶着,才在堂屋里的睡椅上躺稳当,就一个劲地催促起来。
菊满老倌今年七十二岁,人老寿高,身子却不硬朗,得了个哮喘病,一到冬天,气候变冷,就只能卧在床上,呼哧呼哧喘粗气,连大门也出不得,乡亲笑他是“坛子菜”——沾不得风。
昨天夜里,乡长和支部书记来他家里报喜,说是党中央来了新文件,要让农村更繁荣富裕起来,乡里决定扩大社员的自留山,把原来还没承包的山都分给社员开荒、种树。
俗话说:“靠山吃山”,山里人爱山,山就是自己心上的肉。多分一片山,等于添了一座粮仓,一座银行。菊满老倌高兴得不得了。人逢喜事精神爽,陈年老病减三分,一清早,儿媳妇就上新分的山里安排种树去了,他心里惦挂着山,连求带骂,硬要孙女儿桂妹子扶着他起床来,看看家里新分的山。
桂妹子把门全打开,指着对面,说:“公公,你老人家看唦!对面,那座叫油茶坨的山坡,就是才分给我们家里的自留山!”
“呵,油茶坨,那是座肯长树的好山呢!”他喘息着支撑起身子,睁大一双昏花的眼睛,朝对面山坡望去。立刻,一座绿色的山,也从记忆深处长出来:遍山翠青青的油茶林,象一堆绿色的云;4月,如雪的花润湿了山坡,人从林中走过,印上满身花瓣,染上两袖花香;10月,茶籽熟了,收获季节来了,树上落下一阵红紫色的珍珠雨……
可惜,在那一段国家多灾人多祸的年月,油茶林渐渐毁了,山也渐渐荒了……
如今,山分给了自己家里,如果能抓紧季节,重栽上油茶树,用不着七八年,满山都是摇钱树……
想着,想着,老人忽然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公公!新分了山,是喜事,你还伤什么心,叹什么气罗?”桂妹子从灶屋里端着一碗刚熬好的药汤进来。
“分了山是喜事,可是,公公动不了,你爸死得早,你要读书,就你娘一个,喂猪,煮饭,种责任田,就累得弯腰哈背的,哪还有功夫栽树唦!眼下正是栽树季节,春争日,夏争时,过了清明、谷雨,公公病好些了,栽树又迟了。迟一年,误一年,穷一年呀!”
“隔壁牛四伯家人手多,请他帮帮忙吧!”桂妹子一边给公公喂药,一边出了个主意。
“那些人呀,是叫化子烤火,只往自己胯里扒!昨晚乡长他们一走,他就找来,打我们孤寡老弱三代人的主意,说是要包种我们新分的自留山!”菊满老倌又愤又忧地说,“公公是活不长,腿一伸就算了。可是,你娘女俩也要富起来,公公死才闭得上眼睛呀!包给他,一年得个七八十元租金,你娘女俩又没别的赚钱手艺,不照样穷苦!如果自己栽上树,过七八年,收籽榨油,每年不收一千,也有八百!到那阵,你出嫁,也不愁嫁妆钱了!”
“公公,我才十五岁,就讲什么嫁妆钱唦?我不听!”桂妹子娇羞地别转脸,忽然喊起来,“公公,你看,对面山坡上来了好多人!”
菊满老倌鼓起两只眼睛,揉了揉刚涌出来的泪花,朝对面山坡上望去。可不,几十个男男女女,开到他家刚分的自由山里。嘿,还举着一杆红旗呢。
“桂妹子,快去看看,他们在干什么?”老人有些着急了。
桂妹子连忙放下药碗,向对面山坡上跑去了。一会,她上气不接下气跑回来,一边笑,一边说:
“那是党支部书记、乡长,带着全乡的共产党员,成立一个‘义务造林队’,帮我家里开荒栽油茶树!”桂妹子笑眯眯地说,“他们讲,我们的山上,不但要长摇钱树,也要长共产主义精神!他们自己家里的山上还没栽树,说要先给单寡孤鳏、老弱病残栽摇钱树!”
“好,好!”菊满老倌笑了,不知说什么好,只一个劲擦眼睛,刚揩掉伤心泪,欢喜泪又涌了出来……。


第8版()
专栏:

  枣雨〔中国画〕      史正学


第8版()
专栏:

  清汤和假鱼
  刘乃季
据说过去南方一些饭店有这样一种现象:顾客进屋,不管你要几道菜,店家都给你摆上满桌“佳肴”,不过这些东西都是假的;尤其是那盘最大的鱼,是用木头做的。所以看起来琳琅满目,实际上哪一道也不能下酒,不过是让顾客饱饱眼福而已。顾客吃完自己的饭菜后,店家再把它们端下去,留给下一个光顾者,决不嫌絮繁!
至于他们为什么要来这一套,究其原因,大概是为了满足某些顾客的虚荣心。进得饭店,花几个钱,就搞得满桌挺热闹,不然,邻桌看到太寒酸,……其实,这种不实惠的作法,在人们都知其底细之后,对顾客,对店家,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毫无意思的。
可巧,近日有朋自南边来,聊东扯西,自然就说到那店家小吃的事。朋友告诉我,摆假鱼的旧习看不到了,代之而来的是家家饭店都准备一锅可口的清汤,当顾客撂下筷子,以绢帕揩嘴的时候,店家就给你端上一碗热乎乎的汤来,分文不取。既经济、得体,又暖人心肠。店家的声誉也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听到此,我不禁拍桌叫好。“假鱼”换“清汤”的事例给人一种启示:即什么事情都不要搞形式,不实惠的东西迟早是不受欢迎的。就象前边提及的那种,与其看着满桌子的假菜,动手吃不得,还不如来一碗清汤实在。
步鑫生出名后,震动了各行各业的领导同志。人们进一步悟出:改革才是出路,改革势在必行。于是,纷纷行动起来,学步鑫生的作法,仿海盐衬衫厂的经验,这是好兆头!然而,一些部门和单位却不是从本部门的实际出发,踏踏实实地改革,而是盲目地照抄照搬先进单位的外在的、形式的东西。你搞个厂歌,我也找来一个。你给工人发了厂服,我也给大家一人弄一套;你发奖金不是不封顶吗?我也“多种渠道”发票子……这样的模仿“改革”,在我看来,无异于那满桌的假菜,热闹是热闹,到头来,于国家、于集体毫无益处可言。
我们不是一般地反对搞些形式,关键是看有无实际内容。哲学上最简单的道理告诉我们,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没有内容的形式是不会有价值的。改革的核心是调动上下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抓住这个实质,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特点,因厂、因部门而异,搞些实事求是的革新,这才是正道。当然,由于各种因素,暂不能象步鑫生那样的全面改革,一时上不了“满桌佳肴”,可以先来碗可口的清汤!某厂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先在人事制度上动了刀,把不懂业务,不懂行业的“混事老儿”请下了台,一色换上年富力强,精通专业,品德优秀的人员来领导企业,虽然仅仅是“一碗清汤”,但却实实在在。如果各行各业,都不等不靠,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先“一碗一碟”地上,那就会加快改革的步伐,“满桌佳肴”也就有盼头了。


第8版()
专栏:首都文化风貌笔谈

  环境美与民族风格
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 郑孝燮
保护与塑造北京城市环境美,不但要研究它的外在形式,还要研究内蕴精神。形神兼备,使人“见景生情”,在审美或使用中知过去,爱今朝。环境美的表现要丰富多采并且重点突出。
保护古色古香的环境美——就是保护优秀的文物古迹及其环境。故宫、景山、三海、天安门和左右两大公园及皇城红墙,这一大片皇家建筑群重点文物区是主宰北京古典美的核心。外围,近有天坛、黄寺、雍和宫、恭王府、白塔寺、广济寺、天宁寺塔、东南角楼、德胜门……,远有颐和园、玉泉山、芦沟桥、十三陵、长城……。它们的价值就在于古色古香,从正面或反面展示历史。陈毅同志曾讲:不要对文物古建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句话应作为我们今天规划和建设北京城的指导思想。
文物古迹的保护一定要环境协调,特别是对外围的建筑高度和风格必须严格控制。象天安门以西皇城红墙内冒出来高楼之例,以后勿再发生。此外名人故居、寺庙、老字号(同仁堂、六必居等)、琉璃厂街、什刹海周围等重要的民间传统建筑,也有必要保留或恢复其古典美,但内部一般可以不拘。
塑造今色今香的环境美,我认为均属于今色今香的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环境美,首先要“以我为主”,融会贯通“横的移植同化”和“纵的继承发扬”。新是相对的,不能无休止地追求越新越美或者最新才算最美,否则走一步丢一步,现代化的美必定成为虚无主义。横移、纵继各到什么程度,如何融化,主要取决于匠心。
民族文化宫、美术馆、北京站,我认为是创新的途径之一。它们不表现为“假古董”或
“舶来品”,给人的印象清新明快,有中国新味,而且布局、构造、设备等都有出新。同化西洋古典建筑雄伟的列柱式手法,并贯穿以中国式琉璃饰件和图案美,则是又一种创新方式。气势非凡的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就属这一类。这些年北京新建的民用建筑很多,千篇一律和越来越洋越高的偏向,值得引起注意。北京无疑需要新结构、新材料的建筑和新的环境美;但是并不可因此而一点也不要民族装饰。即使新建的方盒子住宅或公共建筑,如果门口、栏杆、墙沿等处稍稍点染些中而新的民族装饰,或用些中而新的坡屋顶,就会观感不同。有人说:现代建筑美与任何装饰都应决裂,美只能靠结构与材料本身来表现,与民族文化无关。我不认为北京环境美的现代化不要民族化。至于使馆区、东交民巷或某些外国单位等的建筑与环境,以及体育场、电视塔等的体型自然均属例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