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7月2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太平洋经济发展推动各国关系变化
澳报说美国正在向西转向太平洋地区
本报讯 澳大利亚《时代报》最近发表文章说,太平洋地区经济、贸易和金融的发展,在较近的一段时期里使这个地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它为讨论太平洋及周围国家未来关系的形态提供了新的推动力。
文章说,太平洋地区的贸易额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六分之一。贸易和投资是太平洋国家之间日益增长的经济方面的互相作用的两个方面。技术转让和通讯联系是很广泛的。“在十年多的时间里,澳大利亚的对外政策和贸易政策的重心一直坚定地集中在亚太地区,这反映了它同这个地区经济上富有活力的国家的商业往来的数量和价值的日益增长。”
文章强调,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的冲劲,正在使美国向西转向太平洋。美国同本地区二十一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超过了美国与欧洲之间的贸易额。日本是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同美国的贸易已跃为第五位,仅次于加拿大、日本、墨西哥和欧洲共同体。同时,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投资总额已超过二十六亿澳元(约合二十四亿八千多万美元)。
在太平洋地区,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多国公司从事银行、采矿、制造业、房地产以及其他商业活动;新加坡、香港和东京已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如果澳大利亚的金融市场向国际竞争方面开放,那末悉尼和墨尔本也可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文章谈到建立太平洋共同体问题时说,至少有五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自称符合参加共同体的条件。最近东盟六国和澳加日美和新西兰五国举行的对话会议上讨论了这个问题。今年早些时候,里根政府就曾悄悄地任命了一名太平洋地区巡回大使——国务卿舒尔茨的前特别助理费尔班克,他同本地区的官员们、私营集团和个人进行接触,讨论了太平洋经济合作的前景。


第6版()
专栏:

伊斯兰调解委员会说海湾面临外国干涉的威胁
再次呼吁制止两伊战争升级
本报大马士革7月19日专电 记者周国铭报道:从18日到19日在沙特阿拉伯吉达召开的伊斯兰会议组织调解委员会今天上午发表一项公报,再次呼吁伊朗和伊拉克制止战争的升级和扩大,停止对双方非军事目标的轰炸和对海湾水域商船的袭击。
公报指出:至今仍无好转的局势使海湾地区面临着遭受外国干涉的威胁。调解委员会将继续努力与两伊合作,实现和平解决两伊战争的目的。
冈比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三国首脑,巴解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马来西亚、几内亚、土耳其外长和塞内加尔的外长以及伊斯兰会议组织秘书长沙提出席了会议。会议选举冈比亚总统贾瓦拉担任调解委员会主席,接替今年3月去世的几内亚杜尔总统。
冈比亚总统贾瓦拉宣布:“调解委员会将在未来几周内与两伊进行联系,作为第一步的目标就是停止战斗。”巴解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在会上提出了关于两伊停火安排的协议设想,其中包括组成一支伊斯兰国际部队监督两伊停火。
伊斯兰会议组织调解委员会于1981年1月成立,为调解两伊战争提出过多项和平建议,但都没有取得明显的结果。这次会议是在海湾紧张局势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再次作出的新努力。据报道,伊朗外长表示:“任何一项不包括萨达姆下台的和平解决都是伊朗所不能接受的。”此外,伊朗当局17日正式否认伊朗议长已接受访问沙特的邀请。(附图片)
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17日到达沙特阿拉伯,出席伊斯兰调解委员会。
本报电视照片


第6版()
专栏:

当前的海湾局势
朱梦魁
今年4月以来,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从地面战场迅速向海湾水域蔓延,双方互相为扼制对方石油出口而袭击油轮。伊拉克加紧封锁伊朗的石油输出中心哈尔克岛,不断破坏伊朗的石油外运,多次表示要伊朗接受和平,否则就摧毁哈尔克岛。伊朗方面在两伊边界南段集结了几十万大军,准备随时发动“最后攻势”;同时对伊拉克的石油外运也采取对等行动,并不断攻击海湾国家的船只。伊朗表示,哈尔克岛和霍尔木兹海峡处在同一个天平上,如果哈尔克岛不能使用,霍尔木兹海峡也将无法使用。这标志着两伊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僵持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两伊同美苏进行了一系列外交接触。伊拉克同美国的关系渐趋解冻,同苏联的关系也在稳步加强。最近,伊拉克同苏联签订了一项二十亿美元的长期信贷协议,苏联还将向伊拉克提供SS—21中程导弹。伊朗与苏联的关系也在改善。6月底,伊朗外交部欧美司司长萨德尔访问了苏联。6月底,以电力部副部长马库欣为首的苏联代表团,对伊朗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伊朗总理穆萨维6月28日表示,伊朗指望发展与邻国尤其是与苏联的关系。西方观察家认为,虽然两年前伊朗取缔了苏联支持的伊朗人民党,但是目前双方出于各自的需要正在修复彼此间的联系。
两伊战争升级的危险使海湾其他阿拉伯国家不安。今年5月,沙特和科威特的油轮连遭伊朗袭击,一架伊朗飞机被沙特空军击落。海湾合作委员会和阿拉伯联盟先后召开外长紧急会议,共商采取“联合行动”的对策。7月8日,海湾合作委员会秘书长比沙拉发表声明说,“对海湾合作委员会的船只进行任何新的袭击,都将被认为是宣战。”今年以来,海湾合作委员会六国纷纷采取紧急措施以加强自身的防御能力。美国已向沙特提供了军用飞机和大批“毒刺式”地对空导弹。最近,科威特同苏联签订了一项三亿二千多万美元的武器协议,有的海湾国家呼吁同苏联改善关系,并酝酿同苏联建交。阿拉伯政界人士认为,如果海湾油轮战的规模继续扩大,有可能导致阿拉伯国家与伊朗之间的对抗。这就迫使军事力量弱小的海湾国家不得不向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寻求援助。
海湾局势的恶化为超级大国的渗透敞开了大门。美苏一面互相攻击对方利用两伊战争的“险恶用心”,一面以“保证海湾安全”为名,把大批军舰集结在海湾水域及其附近的印度洋上。由于受到以色列的羁绊和国内大选的掣肘,美国很难有大的作为,也难以满足海湾国家加强防卫的要求。苏联则利用海湾局势,通过同埃及复交、巩固苏叙联盟、接近两伊及其他海湾国家,积极加强自己在海湾和中东的影响。两个超级大国在海湾和中东地区角逐的加紧,使海湾形势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局面,引起国际舆论的注目。
近日来,海湾局势出现了某种缓解的积极迹象。7月16日海湾六国举行会议,讨论伊朗提出的召开一次地区会议来制止两伊战争升级的建议。海湾国家也赞同召开一次海湾合作委员会同伊朗的会议来实现海湾地区的和平。7月16日,伊拉克外长阿齐兹表示,伊拉克愿尽快结束同伊朗的战争,而不愿把战争扩大到其他国家。伊斯兰会议组织调解委员会18日开始在沙特的吉达举行两天会议,讨论向两伊派遣调解小组和寻求两伊停火方案等问题。另据报道,沙特已邀请伊朗议长拉夫桑贾尼在9月朝觐期间访问沙特。海湾国家的报纸认为,沙特的和平努力可能导致伊朗和海湾国家实现广泛的接触和谅解。科威特《祖国报》表示,“我们希望伊朗同海湾合作委员会的对话能够使关系合理化,并且为通过谈判结束海湾战争打开大门。”


第6版()
专栏:

伊朗暗示要对伊拉克使用化学武器
新华社德黑兰7月18日电 (记者帅鹏)伊朗总理穆萨维今天强烈暗示,如果伊拉克拒绝放弃使用化学武器并继续使用这种战争手段,伊朗就要用化学武器进行报复。
穆萨维在一次内阁会议后对新闻界发表讲话时说,“伊朗再也不能容忍伊拉克政府使用化学武器了”,伊朗“将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进行反击”。
他猛烈攻击伊拉克迄今对联合国秘书长要求战争各方放弃使用化学武器的呼吁保持沉默。


第6版()
专栏:

伊拉克又击中一海上目标
本报讯 伊拉克军事指挥部7月19日声称,伊拉克战斗机于19日清晨在伊朗哈尔克岛东南面击中了一个很大的海上目标。
据说,这个海上目标是因为不顾伊拉克在哈尔克岛周围实行封锁而进入该岛海域后遭到攻击的。


第6版()
专栏:

西德《世界报》认为
东南亚不会出现严重债务危机
本报讯 联邦德国《世界报》最近发表评论指出,东南亚国家虽然负债较多,但不会出现象拉丁美洲那样的债务危机。评论认为,东南亚国家目前在国外负债达一千二百多亿美元,这主要是由于这一地区近十年来超过平均数的增长额促使企业进行投资,使银行发放更多贷款而引起的。
文章说,拉丁美洲的债务危机问题是由于外部经济影响和拉美内部原因相结合而造成的。一方面,一些国际银行由于石油美元泛滥而拥有大量流动资金,因而“慷慨”地发放贷款。另一方面,拉丁美洲国家把过去几年的有利情况和较高的增长率作为自己的支出政策的基础,造成了负债约三千五百亿美元的严重后果。
现在东南亚国家虽然也面临类似的外部影响,但它们的内部因素和拉美国家不同。虽然橡胶、锡、木材、铜、棕榈油、干椰肉和椰子在这一地区属于重要的外汇来源,但这些国家多年来致力于面向出口的工业,从这一角度出发来寻求并审定外国的投资。从出口同国内总产值之比来看,东南亚的出口在国内总产值中至少占30%,在新加坡甚至占更高;而在拉美国家,比值低于20%,在阿根廷和巴西甚至在10%以下。评论指出,东南亚国家的“发展战略是从长远考虑的”,“不象拉丁美洲人那样模仿西方的消费态度”。


第6版()
专栏:

文莱元首号召建立一个廉洁政府
新华社香港7月17日电 据今天来自文莱达鲁萨兰首都斯里巴加湾的消息,文莱国家元首穆达·哈桑纳尔·博尔基亚15日号召国家的文职官员,为建立一个廉洁、有效和有声誉的政府而努力。
哈桑纳尔·博尔基亚是在庆祝他的三十八岁寿辰的集会上发出这一号召的。他说:“面对着充满挑战的未来,文莱人应继续以谅解、互让、互助和一致的精神进行工作。”
这位兼任首相、内政大臣和财务大臣的国家元首在谈到文莱同外国的关系时说,他为他的国家“在邻近、在世界上都有好朋友而感到幸运”。
文莱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人口二十余万,于今年1月1日结束了英国九十六年的统治后获得独立。


第6版()
专栏:综述

笼罩在澳新美条约上的阴影
魏玉琴
7月17日,在新西兰惠灵顿结束的澳新美条约理事会年会,取得了支持东盟在柬埔寨问题上的立场和谴责苏联继续占领阿富汗等积极成果。但由于新西兰新当选总理朗伊,计划不让美国的核潜艇和载有核武器的军舰进入新西兰,并要求对澳新美条约重新进行讨论,使这次年会面临着关系到澳、新、美联盟的前途的严重问题。这个问题如何稳妥解决,不能不成为会议讨论的主题。
澳新美防务条约是1951年签订的。美国把澳新美联盟看作是维护亚太地区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认为这个联盟的军事力量如果不能相互交流,条约的存在就“毫无意义”。
然而,澳、新两国工党都曾对澳新美联盟持有异议。去年,澳大利亚工党上台执政,美国曾担心澳新美防务条约的前途。今年7月11日,澳大利亚工党在全国会议上,通过投票表决,否决党内要求逐步撤走美国在澳大利亚的两个卫星地面站和一个水中信号基地、禁止美国载有核武器的飞机、军舰访澳和取消澳新美联盟的动议。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表示,他的政府不会接受澳大利亚目前出现的反美主义的“胡言乱语”,以此表示澳大利亚工党与美国立场的靠近。
摆在联盟面前的新麻烦问题,接踵而至。在年会召开的前两天,新西兰工党也在大选中获胜。新西兰新总理戴维·朗伊曾表示,工党如果获胜,他将谋求修改澳新美条约,禁止美国配备核武器和核动力的军舰进入新西兰港口。对此,舒尔茨在答复记者问时说,他希望新西兰工党的胜利对澳新美条约的威胁不会大于澳大利亚工党去年取得类似胜利所构成的威胁。
朗伊在当选后口气稍有改变,表示他将尊重这个联盟,新西兰工党在处理新美关系上将“始终如一”,首先注意那些比把彼此分开的东西多得多的使两国联合起来的那些东西。舒尔茨在年会结束后同朗伊举行的会谈中,双方也强调这一点,但是,对会谈的具体情节都讳莫如深。有关人士还透露说,朗伊仍坚持强硬的反核立场。因此,虽然澳新美理事会年会已经圆满结束,笼罩在澳新美条约上的阴影却还没有消散。


第6版()
专栏:

里根接见将访华的美总统使命代表团
强调重视发展美中商务关系
新华社华盛顿7月18日电 (记者陈思)美国总统里根今天下午在白宫接见了以美国总统使命名义的贸易代表团。里根强调,该代表团访华表明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继续发展和改善美、中之间的商务关系。
里根说:“贸易能导致产品和技术交流,有助于相互了解一这是我们扩大关系的基础。”
他强调说:“我们需要有系统地发掘两国经济关系的自然潜力。我相信这次总统使命贸易代表团的访问将证明是朝着这一目标迈出的积极步伐。”
据悉,美国总统使命贸易代表团将于本月21日至27日访问中国。代表团由四人率领:美国负责内阁事务的总统助理克雷格·富勒、总统出口委员会副主席陈香梅、负责国际贸易的副商务部长帮办奥林·韦辛顿和负责贸易发展的助理商务部长戈尔菲尔德,成员包括美国十家宇航公司的代表和美国商会会长万·史密斯。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冀朝铸今晚在大使馆设宴招待代表团。


第6版()
专栏:

蓬勃开展公益活动
民主德国人人动手美化城乡
新华社柏林七月十八日电 今年以来,民主德国在全国开展的“大家动手,美化城市和乡村”的公益活动蓬勃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今年十月七日是民主德国建国三十五周年,“大家动手,美化城市和乡村”活动的组织者——民主德国全国阵线全国委员会,最近公布了今年上半年开展这个活动所取得的成绩。据公布的统计材料,公民们自己动手,为四万二千四百套住房安装了现代化设备。企业生产小组、居民小组和自由德国青年联盟小组为老人和需要帮助的人修缮了近七万零二百套住房,为乡村的四万七千五百所小型住房粉刷了门面,为四万二千二百家农户安装了自来水管道。上半年,仅修缮住房创造的价值就达二十三亿马克。
另外,公民们还修缮了幼儿园、学校、医院、商店和饭店等用房七万六千四百一十间,整修了儿童游戏场一万多处,保养和新修了路面数千公里。居民小组和企业生产小组还同公园管理单位签订了十四万多个合同,参加绿地的保护工作。
统计材料表明,今年上半年,公民们还收集了废旧金属二十一万多吨,废纸十三万多吨,旧玻璃器皿六亿多件。
“大家动手,美化城市和乡村”的活动开始于一九六九年,目前,已成为有数百万人参加的一项群众性活动,所有人都是在业余或休假时间无报酬地参加这项公益活动的。


第6版()
专栏:

越共六中全会哀叹生产形势十分困难
将发展同苏联和经互会成员国经济关系
新华社河内7月18日电 据此间报纸今天报道,越共五届六中全会7月3日至10日举行,着重讨论了改进经济管理的问题。
会议公布的一项公报说:“当前生产形势还十分困难,特别是在粮食、能源、物资、财政、货币等许多方面失去了平衡;自由市场过广;价格变动激烈;劳动人民生活,首先是工人、干部和武装人员的生活还有许多困难;社会各阶层居民之间的收入十分不合理。”
公报认为:“这些缺点是经济管理体制中官僚、包干、保守拖拉形成的弊病及分散、片面、无组织、无纪律状况的表现。”
公报指出,会议明确规定了今后改进经济管理的方向和主要要求;提出了关于重新安排和组织生产、继续改进各基层单位的管理体制的方向和任务;提出了改进分配、流通工作的目标。
公报说,越共五届六中全会决定,“发展和改进同国外、特别是同苏联和经互会其他成员国的经济关系”。
公报没有透露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公报说越共总书记黎笋在会上讲了话,“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规律性的原则问题、党关于改进经济管理的基本思想”。


第6版()
专栏:

吉洪诺夫接见金边伪政权头目
新华社莫斯科7月17日电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吉洪诺夫今天接见并宴请了金边傀儡政权头目姜西。
据塔斯社报道,吉洪诺夫在宴会上讲话时,不顾苏联支持越南对柬埔寨实行军事占领和粗暴干涉这个国家内政的事实,却攻击反对越南侵略扩张和支持柬埔寨人民捍卫民族独立的国家“加剧这个地区的紧张局势”。吉洪诺夫还声称:“苏联将继续坚决反对干涉柬埔寨的内政”,并主张让金边伪政权有可能“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取得自己的合法地位”。
姜西在讲话时按着河内的腔调诽谤中国和泰国对越南进行挑衅。


第6版()
专栏:

日本外相和藏相分别会见张劲夫
据新华社东京7月19日电(徐启新)日本外相安倍晋太郎今天在这里会见国务委员兼国家经委主任张劲夫时说,现在日中关系很好,中国经济发展顺利,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两国的经济技术交流,不仅对两国而且对亚洲以及世界都有好处。
张劲夫说,这次访日的目的是与日本政府和民间探讨如何使两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提高到象政治友好关系那样一个新水平。
安倍表示,对中国在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产值翻两番的目标,日本将给予积极合作。
今天上午,日本藏相竹下登会见了张劲夫。竹下说,今后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将不断增加,希望这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他认为,经济合作应该有长远的眼光,稳步地进行两国政府人员经常接触,交换意见,将有助于解决一些问题。


第6版()
专栏:

科摩罗总理接见我大使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 莫罗尼消息:科摩罗总理阿里·姆鲁贾19日上午在他的办公室接见中国驻科摩罗大使何功楷,同他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姆鲁贾总理高度评价中国代表团出席最近在莫罗尼召开的第一次国际声援科摩罗发展大会,并希望中国和科摩罗之间的合作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6版()
专栏:

我党政代表团到达刚果
据新华社布拉柴维尔7月18日电 (记者李远修)应刚果劳动党和政府的邀请,以中共中央委员、劳动人事部部长赵守一为团长的中国党政代表团,17日晚抵达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
刚果劳动党中央委员、劳工和社会福利部长贝尔纳·孔博—马齐奥纳和中国党政代表团副团长、中国驻刚果大使杜易到机场迎接代表团。


第6版()
专栏:

坦桑尼亚外长赞扬坦中经济合作
据新华社达累斯萨拉姆7月17日电 (记者怀成波)据《每日新闻》今天报道,坦桑尼亚外交部长姆卡帕昨天在议会发言中赞扬坦桑尼亚和中国之间卓有成效的经济合作。
姆卡帕说,坦中两国将共同经营中国援建的达累斯萨拉姆友谊纺织厂。中坦两国已就建立渔业、中国餐馆、轮胎厂和木材厂等联合企业达成协议。他认为,这些联合企业将促进坦桑尼亚的经济恢复。
姆卡帕还透露,中国从去年起对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再次给予财政和技术援助,并且同意将建设坦赞铁路的贷款偿还期再延长十年。


第6版()
专栏:

尼日尔垦区稻谷飘香
安永玉
出首都尼亚美沿尼日尔河右岸东南行十余公里,便来到遐迩闻名的哥罗垦区。放眼望去,一方方农田排列有致,似棋盘,如锦毯。一渠渠碧水明澈如镜,汩汩地流入稻秧禾垄,滋润着近四百公顷土地。轻风微拂,泛起层层稻浪。谁能相信,这里十年前还是青草蔓蔓的荒滩呢!
尼日尔地处西非内陆,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不甚优越。一百二十六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竟有三分之二属沙漠瀚海。雨水稀少,热浪炙人。每逢年初岁尾,尤其是当哈马丹季风吹来时,尘飞沙扬,日月无光。然而,尼日尔人民世世代代与大自然搏斗不懈。尤其是军政府执政十年来,非常重视农业发展,并一直号召人民垦田种稻,争取粮食自给。与此同时,尼日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如取消人头税,免除土地捐,向农民发放补贴性贷款,建立新农民培训中心等。政府还制定了兴修水利、建设垦区、每村打井一口的规划。为了实现粮食自给,国家确定每年垦荒一千公顷的目标。通过尼日尔人民的辛勤劳动,而今在尼日尔河两岸,在马佳河流域,在马拉迪、科尼、图利亚、卡尔马等地区,一座座水利工程拔地而起,一个个新垦点应运而生,全国已建成垦田一万余公顷。
垦区农民讲求耕作技术,重视施肥。拖拉机、收割机等现代器械的应用,使农民劳动强度大为减轻。垦区均有水源保障,可抗御干旱,作物能取得稳产高产。垦区内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谷子、玉米、豆类。禾茁苗壮,长势喜人。瓜薯菜蔬,果实硕累。柑桔、香蕉、生菜、西红柿,令人垂涎欲滴。来自我国河北省的农技人员在尼日尔首都尼亚美附近试种韭菜首获成功。当我们在异国他乡品尝第一顿韭菜馅饺子的时候,真是别具一番情趣。
垦区的建设推动了尼日尔农业生产的发展。1980年全国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达一百七十六万吨。这是尼日尔第一次实现粮食自给。对一个处于撒哈拉大沙漠边缘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来之不易的。1983年非洲大旱,尼日尔有些地方滴雨未降,庄稼颗粒无收,但全国粮食总产量仍达一百九十八万吨,较之前一年增产2%。这中间确实包蕴着垦区人民的巨大努力。
当然,中国农业技术组为垦区的开发也做出了微薄的贡献。1974年7月20日,中国和尼日尔建交。仅时隔一月,首批中国农业专家就飞抵尼亚美。他们十年如一日,先后在萨加垦区对七百三十公顷水稻进行技术指导;在哥罗和赛百里两个垦区开拓出近千公顷稻田;如今正与当地人民一道,奋力开发蒂亚吉埃尔下垦区。他们的目光还投向尼日尔河两岸更广阔更遥远的地方。
尼日尔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国家元首赛义尼·孔切对垦区的进展情况深为关切,多次亲临视察。1976年12月14日,孔切主席在参观哥罗垦区渠首扬水站时表示,尼日尔将建成更多更好的垦区,全国实现粮食自给有余的一天不需很久就要到来。今天,尼日尔已实现粮食基本自给。1984年5月,尼日尔“与沙漠化作斗争”全国讨论会通过的马拉迪宣言表示,尼日尔人民决心与天奋斗,开垦更多土地,夺得更好收成。这反映了尼日尔人民发展农业的宏伟决心。(附图片)
非洲著名的尼日尔河流经尼日尔首都尼亚美。这是横跨尼日尔河的尼亚美大桥。 新华社记者 王运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