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7月1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广州蔬菜试行放开经营市民称便
鹤洞区试点的头一天,大路菜上市量下降,中细菜上升;菜价稍高,但加工精细,消费者并不吃亏
本报记者 唐炜 何锹
大城市应当如何解决蔬菜质量差、品种少、浪费多、国家亏损大的问题?广州市人民政府经过调查研究后认为,必须高度重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改革统购包销的蔬菜购销体制,逐步实行放开经营。
长期以来,广州市蔬菜经营中,存在着“菜农嫌价低,市民吃次菜,国家赔大钱”的问题。每逢蔬菜旺季,蔬菜堆积如山,烂菜满街头。今年以来,市政府正式提出了有步骤地对蔬菜购销实行放开经营的设想。放开的内容包括:对蔬菜的购销不限价、不包购、不补贴;全部产销直接见面,议价成交;近郊菜区继续实行以种菜为主的方针,国家不再下达指令性的生产、上市任务计划,由菜农按照市场的需要自行安排种植和上市;敞开广州大门让外县的蔬菜参与市场竞争。
为做好这项工作,从今年7月1日起,先在有十万人口的鹤洞区进行改革试点,试行“管五放五”办法,即蔬菜种植面积不变,每日上市的十二万斤蔬菜中,牌价和议价供应各占五成。在品种上,除菜心、菠菜、莲藕、芥兰等十一个品种仍按原来购销办法外,其余全部实行产销见面,议价成交。
7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鹤洞区市场,看到菜店、菜摊上摆卖的通心菜、苦瓜、青瓜、青茄等大都是鲜嫩的当令菜,次菜很少。广州钢铁厂一个职工说:“过去按牌价供应的白菜大部分是黄叶老帮带泥块,可食率不到一半,如今可食率有九成。菜价虽高了一些,但消费者实际负担并没有明显增加”。据鹤洞区蔬菜购销部反映,上市的大路菜从过去占上市量80%下降到50%,中、细菜由20%上升到50%。特别是菜档摊点随之增多了,市民随时可以买到菜,十分方便。


第5版()
专栏:

多渠道经营蔬菜
肇庆市改革蔬菜产销办法,出现了上市均衡,淡季不淡,国家减亏的好势头
广东省肇庆市为解决群众吃上新鲜蔬菜,从去年6月1日起,对蔬菜产、供、销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把原来曾试行过的包购包销、派购与自产自销三种形式,彻底改为“管死面积,允许菜农自产自销,随行就市,议价成交”,经过一年的实践,取得了“面积落实,品种增加,上市均衡,数量保证,质量鲜嫩,淡季不淡,农民增收,国家减亏,群众称便”的显著效果。
改革前,粗菜占70%,中菜占20%,细菜占10%;改革后,粗菜占50%,中菜占30%,细菜占20%,消费者满意,生产者满意,领导机关满意。国营公司的亏损也明显减少,1983年比1982年减亏10.6%。
今年以来,肇庆市蔬菜生产又出现更好的势头。市里对常年面积安排为三千亩,比去年扩大五百亩,菜农是愿意种的,至5月底止,种植面积已达二千七百五十八亩,比去年同期净增六百二十六亩。蔬菜上市量比去年同期增长60.47%,价格开始上升,以后随着货源情况,部分价格有所下降。国营公司亏损比去年同期减少52.6%,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旺季不倒菜,淡季不紧张”的好势头。
肇庆市对蔬菜产、供、销进行大胆的改革后,在管理上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加强了产购销工作的领导。有关部门仍然把搞好郊区的蔬菜生产作为一件大事认真抓好,长期派出十多位同志下乡,重点抓好蔬菜面积的落实,抓好生产资料、化肥、农药、种子供应,抓好推广良种和科学种菜。同时,还相应制定执行了一些必要的奖罚制度。在流通渠道上,菜农生产出来的蔬菜,可以与收购站、市场、门店挂钩,价格当面议价成交。国营公司收购到的蔬菜,其中一部分输出外地,大部分在本市出售。市里对菜农的正当摆卖,提供各种方便和给予保护,鼓励和支持菜农自由上市销售。现在,每天从清晨到下午六时都有近千户菜农及其家属进城,流动在街头小巷摆卖蔬菜,方便了居民群众。多年来无法解决的群众排队买菜的问题,就此解决了!
邓球


第5版()
专栏:来信

建议让农民参与经营编辑同志:
现在,城市蔬菜经营问题挺多,已经到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请看看实际情况吧:
1、鲜菜进店后,有的不能出售,需要待划价、排价,起码要晾晒一天半日的。
2、小大不分,好赖不分,老嫩不分,一齐卖,而且有时是留着好的卖坏的,结果是坏的坏,干的干,老的老,烂的烂。不久前我买了一捆菠菜,到家一收拾,扔掉一半以上。
3、旺季有时菜堆如山,烂掉干掉不少;淡季真淡,买不到菜。
4、不少国营菜店服务态度差,买菜排队,赶上啥买啥,连摸一摸菜也不许,更不要说挑选了。营业员总是拉不断扯不断地闲聊。
为什么产生以上这些问题,一句话,都是“大锅饭”造成的。
商业改革势在必行,蔬菜行业的改革更是急切。我对蔬菜批发业不懂。但是,在零售上,建议让农民参与经营,直接设摊,直接出售,这样就可以减少倒手周转环节。同时,市场必须严加管理,要订约立法,违者必罚。
以上意见,不知对否?供参考。
北京市居民 张英华


第5版()
专栏:

消费者之声
——谈蔬菜产供销改革
这样下去要垮台
到市场走一走,到郊区看一看,就会发现,农民如果把时鲜蔬菜交给蔬菜公司,价格过低,不合算;把质次的蔬菜交给蔬菜公司,菜店又卖不出去。结果是:菜农、公司、居民三不满意。照这样下去,蔬菜公司能兴旺吗?不受人民群众拥护的事情,迟早会垮台的。
湖北省南漳县 王红文
从体制上彻底改
要改变蔬菜供应现状,非从体制上彻底改革不可。建议取消统购包销或定购定销办法,全部放开,一律在市场上自由交易。同时,需要建立几个大型蔬菜贸易市场,既零售又批发,国营、集体、个体都可以在贸易市场上交易。工商部门则应设立机构,加强市场物价管理。
河北省唐山市 董玉文
放开比“统”死好
蔬菜经营完全放开后,蔬菜货源能否有保障?价格会不会上涨?我们认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情况只会越来越好,不会变坏。因为政策放宽后,菜农的生产积极性会空前高涨,蔬菜品种、产量会迅速增加。目前,虽然搞工副业的收入可能比种菜收入高些,但是搞工副业需要一定的设备,并不是谁都能搞的,而且原材料、动力、市场都需考虑,比种菜风险大得多。城市近郊种菜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市场需求稳定,运输方便等。随着蔬菜货源增加,价格必然会下降。
辽宁省锦州市 曲振英 苏瑾
提倡竞争 保护竞争
在群众的眼里,蔬菜公司成了“蔫菜公司”,“亏损公司”。要改变这种状况,应当提倡竞争。一不要“垄断”,创造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局面。国营、集体、个体、菜农都可以在市场上卖菜,政府对它们要一视同仁。二要保护竞争。有的在竞争中发展了,有的在竞争中被淘汰了,都是正常现象。有关部门宜多做调查研究,不宜用行政命令,横加干涉。
南京市 周理兴


第5版()
专栏:工商随笔

蔬菜三议
干南
有句俗话:“菜篮子里面看形势”。副食品的丰缺,物价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可以从菜篮子里反映出来。菜篮里装的不全是蔬菜,但搞好蔬菜产销的确重要。
当前大中城市的蔬菜经营体制,弊端甚多,居民不满意,经营者有怨气,菜农也觉得种菜不如搞工副业。如果要说有人“满意”的话,那只有少数不善于经营而只会“走后门”、“拉关系”的人满意。现在,许多人在探讨改革方案,有的地方已着手试点,看来,蔬菜流通体制的改革是势在必行了!
问题的症结何在?见仁见智,各有见解。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现在国营商业的这种“统”法,实在太不高明,显得捉襟见肘,日愈不能胜任了。“统”了这么多年,结果是菜多时烂得多,菜少时没菜卖,国家财政补贴逐年上升,政策性亏损掩盖了经营上的一系列问题。有人把“统”的结果编了一首打油诗:“统次不统好,统多不统少,统赔不统赚,全统统不了。”就这样,日复一日,造成了国营菜店蔬菜品种少,集市上菜价昂贵的情况。在蔬菜生产上,也面临名牌品种退化,老菜田面积缩小等问题。
如此下去,怎么得了?看来,要把蔬菜经营搞活,首先得破一破这个“统”字。
蔬菜是新鲜商品,难保存,易腐烂,这就决定了必须实行“快出售、快消费”的原则(少数需要储存,以旺补淡的品种除外)。商业上有句行话:“快马赶不上青菜行”。蔬菜的流通,应突出一个“快”字,尽可能地减少环节,缩短时间,加快速度,让产销早日见面。
有人担心蔬菜放开经营或把菜店包给农民后,价格会失控,市民吃不消。这种担心,有一定的道理。开始时,也许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会鼓励生产,调节生产。放则活,活则多,多则廉,廉则市民满意。读一下广东省两个城市蔬菜经营改革的报道,就可以看出,那里的蔬菜经营正在从不良循环走向良性循环。


第5版()
专栏:工作研究

蔬菜流通体制非改不可
现行的蔬菜购销办法,“统”得过死,“包”得过多,对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均不利;在改革中,应区别情况,分类进行。可以考虑建立批发交易市场,为生产者提供竞争的“舞台”
上海市蔬菜公司 程延康
长期以来,我国对大、中城市蔬菜流通采取了“统购包销”政策,即在城市郊区划出足够的耕地面积,按国家计划种植蔬菜,由国营公司统购包销,通过计划分配进入市场供应。这种状况在当时是起了作用的。但随着情况的变化,也出现了生产者与市场相脱离,蔬菜上市不均衡、品种单调、质量下降等情况;适销对路的不能多进,不适销的不能少进,企业没有生气,缺少活力,消费者当然也不满意。蔬菜流通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蔬菜流通的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它不仅要解决好国家与企业、企业与职工的关系,还要解决好产、供、销之间的关系。我的意见是:
一、明确改革的目的。蔬菜流通的改革,旨在调动农、商部门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使市场上蔬菜数量充沛、品种丰富、质量鲜嫩、购买方便,价格基本合理。这是改革的目的,也是检验改革的标志。
改革中要注意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使生产者关心市场,增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讲求规格质量,做到适时上市。在这基础上,增加菜农的收益。同时,必须处理好与消费者的关系,处理好国家、企业、职工三者的关系,满足多层次的消费需要,使国家少赔钱,企业有盈余,职工多劳多得。
二、蔬菜流通的改革要区别情况,分类进行。城市规模不同,决定了蔬菜的供销特点也都不同,“管”与“活”的程度也就必须因地制宜,有所区别。一般说二十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可尽量放手搞活。这些城市蔬菜消费总量不大,菜区就近,离城不远,可以让菜区社队自产自销。
对于中等城市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国家“管”的成分要相应多一些,因为这些城市地域广阔、人口集中、居民层次多、消费需求各异,菜区又远离闹市,国营公司要保证市场供应,必须掌握货源,尤其对一些主要品种要管起来。
三、把大品种管起来,时鲜菜价格随行就市。管大品种不等于把它管死,一成不变,也要“管”、“活”结合。在具体执行中,不妨参照五十年代行之有效的“三管三不管”的办法:即管大宗品种价格,不管细小花色品种价格;在大宗品种中只管旺产时期价格,不管见新落令时期价格;只管幅度价,不管幅度范围内的具体成交价。实行这种管理办法,将会出现这一时期这个品种丰收了,价格低一些,那一时期另一品种歉收了,价格高一些的情况,应该说这是正常的现象。
四、建立批发交易市场。要把蔬菜价格管住,同时又要搞活市场,必须提供一个让生产者竞争的“舞台”,这个“舞台”就是批发交易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产销可以直接见面,在规定价格限度内协商成交。这样的批发交易市场,不仅批售基地的蔬菜,也可批售计划外的蔬菜,还可以兼营其他农副产品。进场交易的对象,可以有生产者、长途贩运者、零售商店、小商小贩,以至集体伙食单位。实现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公私的自由买卖。经营方式可有经销、代销、产销联营等多种多样。
大城市可选择与市郊接壤、水陆交通方便地段建立若干个有相当规模的这类批发交易市场。交易市场只收取较低的手续费,对按计划生产和上市的菜,成交价低于计划价的,批发市场负责差额补贴;对于郊区基地生产的计划外的菜,成交多余部分,批发市场可按保护价收购,以维护生产者利益。
五、改进蔬菜零售管理。对零售菜店可按自然门店划细划小、核算经营,促使其提高经营积极性。企业内部也要加强考评,建立各岗位工种的经济责任制,使职工的劳动报酬与经营成效结合起来。
六、国营专业公司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加强吞吐调节能力,以平抑价格、平衡供求。大、中城市要逐步创造这方面的物质条件,建设具有相当容量的冷风库房;努力发展速冻菜加工工业;增添足够的载重车辆,以便于中距离的采购和运销。同时要以战略眼光提出设想,争取配置火车专用车厢和空调运输船,进行蔬菜的南北交流。


第5版()
专栏:

问题是门开得不够宽 沈同衡画


第5版()
专栏:国外蔬菜经营

荷兰蔬菜的流通和经营
蔬菜在荷兰是私人经营的,经营形式是:生产者把产品运发给拍卖行,拍卖行“竞卖”给批发部门,批发部门再转卖给二批发、超级市场、零售商店或供出口。具体作法是:
生产者根据政府规定的规格、质量要求,在产地将蔬菜进行挑选、分级、包装后,运送拍卖行。拍卖行对产品进行检查,确定等级、数量,然后“竞卖”出售。拍卖行向生产者收取2%至6%的手续费,并将手续费金额的1%上交中央管理局作经费。
一般批发业者均有适宜贮菜的低温菜库,以保蔬菜鲜嫩。业务上,每天通过电话和二批发、超级市场和零售商店进行联系,品种、等级、价格均在电话中谈妥。一般当天进的货,当天或第二天转售出去。
零售商店从批发部门购进蔬菜,标价出售给消费者。在我们考察期间所看到的零售商店,出售的品种一般有七八种,多者十几个品种。
在荷兰的市场上,蔬菜都很整齐、美观,购买方便。
舒堤


第5版()
专栏:国外蔬菜经营

美国的蔬菜采后处理
美国重视蔬菜采后包装处理,使国内各地的蔬菜经过长途运输到达市场,仍能保鲜。
田间包装 为使人为的机械损伤降至最低限度,对芹菜、莴笋等普遍实行田间包装,即将包装机和制箱机驶至田间,采摘后,立即就地修整、包装、装箱。对耐粗放采收的土豆、胡萝卜、洋葱和南瓜等,以及供加工的西红柿、小黄瓜等则采用机械采收。
尽快预冷 为尽快除去田间带来的热量,降低菜体温度和呼吸强度,就要尽快预冷,以减少采后蔬菜的生理消耗。同时在整个运销过程中,还要不断保持适当低温,这是控制蔬菜采后损失的关键措施。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充填冰屑预冷法、用1℃的冷水冲淋蔬菜二十至四十五分钟、冷风降温、真空预冷等方法。
清水洗涤和杀菌处理 为除去田间的污物,蔬菜进入包装厂首先要经过清水洗涤。胡萝卜、西红柿和甜椒经清水洗涤后,再加次氯酸作灭菌处理。
薄膜包装 胡萝卜、黄瓜和菜花经洗涤、修整后,普遍用打孔的薄膜袋包装。
催熟处理 西红柿一般在青熟时采收,到包装厂清洗、分级、包装后,在21℃用百万分之五十乙烯气体熏蒸催熟,使西红柿上市时,正好成熟。
(据《世界农业》1984年第4期)


第5版()
专栏:

被誉为“菜花大王”的浙江省瑞安县江浦公社上郑大队蔬菜专业户郑庆一,培育的菜花新品种,体大洁白,平均亩产一万多斤,比一般品种的产量高出两倍。今年,他和县种子公司签订了提供菜花良种的合同,办起了菜花良种场。 新华社记者 王呈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