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7月1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英内阁会议未行使紧急权力对付罢工
工会表示同意与政府仲裁部门进行谈判
本报讯 据报道,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于16日召开内阁紧急会议,讨论应付码头工人和矿工大罢工的严重挑战。据透露,内阁未行使紧急权力法。
撒切尔夫人曾明确表示,她准备在必要情况下使用紧急权力法,以挫败罢工,使英国经济保持运转。英国运输大臣15日也明确声称,如矿工和码头工人举行的罢工无法得到解决,就要使用紧急法,动用军队来维持有关重要服务部门的工作。这次英国内阁紧急会议讨论了这一严重局势和是否采取应急措施问题。
但据英国广播公司援引政府官员的话说,内阁举行了九十分钟会议后,“并未制订任何紧急计划”来行使紧急权力或引进军队。这可能是与由于来自工会愿意谈判的消息有关。在内阁举行紧急会议的同一天,英国运输和普通工人工会表示,同意与政府的咨询调停和仲裁部门进行谈判,以解决这次罢工事件。
据路透社报道,英国码头于10日凌晨开始的罢工和煤矿工人进入第五个月的罢工,使“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面临着执政五年来最严重的挑战之一”。
到目前为止,码头工人罢工已经使英国五十多个海港陷于瘫痪,近四分之三的进出口物资积压在码头上,致使英国国际贸易几乎停滞。与此同时,英镑贬值,股票市场动摇,英镑比价一度降到一点三零美元以下。英国四大银行11日被迫把基本利率提高到12%。此外,英国海员14日由于在政府非国有化计划问题上发生争执而禁止从渡船上卸货。铁路工人开始采取行动支持码头工人和矿工。支持政府的英国《观察家报》的社论说:“人们无疑日益担心政府控制事态或对其作出反应的能力。”
同时,撒切尔夫人在党内也面临空前的不满情绪,“地位显得越来越不稳定”。英国保守党一部分人强烈要求采取措施对付罢工。如果撒切尔夫人的政府被迫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那将是1973年以来在英国首次实行。十年前,希思政府曾因矿工罢工使用过紧急权力法,但最后被迫下台。


第7版()
专栏:综述

动荡的英伦之夏
程克雄
近日来,在煤矿大罢工进入第十八周的时候,英国又爆发了码头和海员罢工,金融剧烈波动。
码头罢工从10日凌晨开始,三天时间就使五十多个海港陷于瘫痪,近四分之三的进出口物资积压在码头上。
这次大罢工的导火线是:在英格兰中部东海岸一个小港伊敏厄姆,码头工人和铁路工人因同情煤矿罢工,拒绝给矿工布置了罢工纠察线的一座钢铁厂装运铁矿砂,英国钢铁公司雇了一批合同工向卡车上装铁矿砂。英国最大工会运输工会的码头委员会认为这种做法违反了“国家码头劳工计划”,于9日号召它所属的三万五千名码头工人举行全国性罢工。
报界形容这一罢工象“晴天霹雳”,其实也并非偶然。“国家码头劳工计划”是1947年由政府、码头雇主与工会共同制定的,它规定码头只能雇用经过登记的工会会员,以消除工人们在码头上抢生意的混乱局面。码头雇主和保守党政府早想取消这个保障工会权利的计划,今年4月,码头雇主协会主席斯特林格公开讲出了这个企图。因此,这是一场取消还是保留这个计划的斗争。
另一方面,码头罢工又与煤矿罢工相关联。4月以来,煤矿工会为了向政府施加压力,力图切断钢铁厂的煤和铁矿砂供应。铁路工人给予有力支持,但钢铁公司雇用大量卡车进行运输,并得到上万警察的保护。运输工会虽同情矿工,但未能阻止它所属的卡车司机的行动。现在,运输工会发动码头罢工,保护自身权益,避免了法律所禁止的同情性罢工之嫌,而又实际支持了煤矿罢工。
英国是一个岛国,依赖进出口为生,码头罢工势将对它的国计民生形成巨大威胁。码头雇主协会想赶紧消除危机,但11日与工会的谈判破裂,13日将再次谈判。工会要求保证今后不再有违反“国家码头劳工计划”的现象发生,雇主方面能否接受,尚难预言。
全国煤矿工会主席斯卡吉尔领导的煤矿罢工,已艰苦奋战四个多月。政府手里尚有一定存煤,基本保证了电力供应,又鼓动了20%矿工继续上班,感到有恃无恐,想拖垮煤矿罢工。但煤矿工会坚持反对国家煤炭局的关矿裁员计划,双方断断续续会谈七次,尚无结果。
煤矿罢工的影响不如码头罢工那样来得快,但一贯替政府说话的《每日快报》也承认,十七周的煤矿罢工至少使英国损失了三十亿英镑(约合四十亿八千万美元)。
政府一直尽力限制煤矿罢工的影响,防止事态扩大,没有象年初压服印刷工会那样悍然动用法律整煤矿工会。5月,铁路工会因工资纠纷决定发动罢工时,政府为防止出现第二战场,命令铁路当局作了让步。对于铁路、海运、印刷等工会支持矿工的多次行动,也没有诉诸法律。在煤矿罢工的鼓舞下,许多工会的斗志提高,工潮此起彼伏。
码头工人罢工给英国的经济复苏形成了巨大的威胁。英国商会12日说,码头工人罢工若持续一、二周,就有影响经济复苏的危险。与此同时,处于美国高赤字、高利率、世界石油形势不稳和煤矿罢工压力之下的英国金融,在码头罢工的进一步打击下,也出现了剧烈动荡。10日,股票下跌,英镑汇价一度降到一点三零美元以下。尽管撒切尔夫人在上月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强调过提高利率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英国四大银行在11日仍被迫把基本利率提高到12%,接近美国13%的高水平。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房屋贷款利率13日升到12.5%,金融界担心通货膨胀将重新上升,报界开始谈论新的“经济危机”。
劳资和金融战线的严峻形势,激化了保守党内部对政府的批评。《每日邮报》说,现在是考验撒切尔夫人的时候。看来,这又是一个不宁静的夏天。


第7版()
专栏:随笔

心里的“核冬天”
美国康奈尔大学一位天文学家最近在科研报告中预言说,一场核战争可能导致一个“核冬天”。他描绘了一幅核爆炸之后可怕的图景。什么“从燃烧的城市升起的浓厚的烟雾会把世界包围起来,以致阳光不能照射到地球上给地球以温暖”,使幸存者不久也会饿死等等。
这是人们对于核战争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浩劫的又一种估计。它说明一切有理智的人们都在认真考虑人类究竟应当如何避免核战争的发生。
然而,“核冬天”的估计提出之后,美国一些官员则说得更直率一些:“不管核冬天是一种必然结果还是一种幻想,美国都不会改变政策。”意思很清楚:管你是“核夏天”还是“核冬天”,核竞赛的政策决不能变。
如今世界上储存的核武器足够使地球毁灭“数十次”,其中95%以上属于美苏两家。它们出于争霸的需要,不但不率先裁减核武器,反而在把核军备竞赛的步子走得越来越快,核武器在数量上质量上都在“逐步升级”。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即使把核浩劫可能带来的灾难谈得再“精确逼真”、再“具有科学依据”,对于那些让霸权迷了心窍的人,又有什么用处?!
科学家描绘的“核冬天”是可怕的。然而更可怕的是两个超级大国核战略家们心中现实存在的“核冬天”——冰冻三尺、毫无松动融化之意的核竞赛的种种图谋。只怕是长此下去,人类,包括核战略家们自己,总有一天要尝到“核冬天”的滋味。
谈锋文
方成画


第7版()
专栏:

美苏军事事故迭起 冲突危险日增
本报讯 近来,美苏在海上、陆上和天空中发生一系列军事事故,使双方发生冲突的危险性日增,从而引起了人们的不安。
据报道,尽管美苏两国都是一项旨在消除紧张局势的“防止海上事件”条约的签字国,但美苏海军正在迅速发展,它们频繁地举行演习,并相互跟踪。从去年10月以来,由于美苏两国在海上的角逐,至少发生过五起事故。去年10月31日,正在监视美国海军声纳试验的一艘苏联潜艇在百慕大附近海域挂住了声纳浮标的缆绳;11月17日,一艘美国驱逐舰和正在监视美国军演习的一艘苏联防卫舰在阿拉伯海相撞;今年3月21日,美国航空母舰“小鹰”号在日本海同一艘苏联核潜艇相撞,当时苏联核潜艇正在尾随监视“小鹰”号。4月2日,美国护卫舰“霍尔特”号在中国南海跟踪苏联航空母舰“明斯克”号时,由于美国护卫舰拒绝避开,“明斯克”号打了八个照明弹,其中三个击中“霍尔特”号;5月4日,苏联船只打捞起一架在加利福尼亚州附近海域演习中坠入海中的美国无人驾驶靶机,尽管美国一再要求归还,但直到这架飞机被苏联拆开研究之后才还给美国。西方外交官说,随着紧张局势的加剧,美苏海上事故很可能还会增加,并且可能会升级。
美苏飞机在空中偏离航线的事故也不断发生。今年4月,一架苏联喷气式客机从法国的一个海军基地上空飞过;同月,一架美国直升飞机进入捷克斯洛伐克领空,两架苏联喷气式飞机向美机俯冲,美国官员说它们还向该机开了火;今年1月,美国一架陆军直升飞机从洪都拉斯越过边界进入尼加拉瓜领空被击落。
关于核战争的警报更叫人不安。1979年至1980年,美国五角大楼一台预警计算机两次发出“敌人来袭”的错误的警报,在几分钟内引起一片恐慌。超级大国至今还保留“一接到警报就发射”的选择方案,即一发现敌人发射核导弹就发射自己的导弹。由于警报可能出错,这个方案令人不安。路透社说,如果超级大国真的要使自己的核武器一触即发的话,那整个世界受到的破坏将是“灾难性的”。
西方观察家认为,在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超级大国间在军事上发生的事故还可能大为增加,甚至引起一场严重的危机。


第7版()
专栏:

泰报揭露苏联在远东扩张军力威胁和平安全
本报曼谷7月16日电 记者周修庆、陈安报道:泰国《中华日报》今天发表文章,揭露苏联在远东加速扩张军力,威胁本区域的和平与安全。
《中华日报》在“时事透视”专栏中引用来自日本军界人士的消息说,苏联的新型超级“阿列克谢·柯西金”号登陆舰,已被派到远东。
文章指出,“今年4月间,苏联海军陆战队曾在越南的海防以南约一百六十公里处,举行登陆演习,显示它在东南亚的军事威力和对越南的大力支持,受到密切的注视。现在苏联派来新型超级登陆舰,其动向更值得注意。因为此举明显为了加强在本区域的登陆作战和战略补给能力,也是苏联在远东加速扩张军力的另一个重要步骤。在远东加强登陆作战的能力,说明苏联对本区域和平与安全威胁,已更加严重。”


第7版()
专栏:

危机中的省悟
——联邦德国能源政策考察随记之一
本报记者 罗荣兴
七十年代,当以信息革命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涌动的时候,西方工业国家却出现了一场真正的能源危机。而这整个危机的发生,可以说是由于政策上的失误。今年6月3日至17日,我们中国记者组一行三人应邀在联邦德国考察能源政策时,就听到了他们在这方面痛定思痛的议论。
五十年代,煤炭是联邦德国的骄子,煤藏丰富的鲁尔区被称为“欧洲的引擎”。1955年,该国煤炭消费量达一亿五千多万吨,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6.6%,而煤炭生产自给有余,每年还有数百万吨的出口。然而,就在蜜月中,“黑姑娘”被遗弃了,闯进来的“第三者”是中东的廉价石油。
从五十年代末起,廉价的中东石油涌进联邦德国的燃料市场,各工业部门纷纷弃煤用油。到1973年,该国石油消费量达二亿多吨标准燃料,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5.2%。廉价的石油促成了六十年代联邦德国的经济繁荣。但是,繁荣中潜伏着危机。
1973年和1979年,中东油价接连陡涨,爆发了震撼西方世界的两次石油危机。贫油的联邦德国在连续十四年保持国际收支顺差之后由于支付石油账单而出现逆差,1980年的逆差竟达二百九十多亿马克,并导致国民生产总值连年下降。
石油危机震惊了联邦德国朝野,人们开始对能源政策进行历史性的反省。我们考察时听到的几乎是一致的意见。无论是在波恩的会议室、汉堡的发电厂中,还是在巴登—符腾堡州的农舍里;无论是联邦议会中不同党派的议员、政府内务部和经济部的官员,还是企业里的工程师或城乡的居民,人们都已懂得:“我们吃了过分依赖进口石油的苦头。”
联邦经济部的官员告诉我们,近几年他们的能源政策已有重大调整,其要点可以概括为:重新重视煤炭,积极发展核电和可再生新能源,尽可能减少石油消费;而其中放在首位的是本国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们参观了风能发电站、生物能发电装置和太阳能利用研究机构。对于这些可再生新能源的开发,联邦政府近几年已投入数亿马克的经费,正在取得重大进展,前景诱人。但其广泛应用,尚有一系列技术难题需要解决,还是将来的事。
我们访问了核研究中心与核电站,联邦德国的核能发电技术在世界上是先进的。经过几年努力,核能已成为电力工业中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能源。但在整个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中,它的比重在1983年还只有5.7%,按照联邦政府的长期规划,到1990年也只能达到15.7%。其中的一个问题是在不用电的耗能部门(如交通运输)核能还难以施展。
以煤炭取代石油是一项基本政策。几年来,各工业部门的燃油锅炉大批改成烧煤锅炉,政府为此提供企业大量财政补贴。交通运输业是耗油大户,联邦德国二千四百万辆小汽车的燃料问题涉及每个家庭。近几年,联邦政府投资近二十亿马克致力于煤的气化、液化技术的研究,现已有七座煤气化试验工厂在运行,并有两座煤液化试验工厂在兴建,已有一批使用煤转化的甲醇合成气或汽油的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去年,联邦德国石油消费量降至一亿五千八百多万吨标准燃料,比十年前减少了五千余万吨。去年,联邦德国的经济亦走出谷底,开始回升,这是与它执行新的能源政策分不开的。而在这经济的一起一落之间,人们看到了纠正一项能源政策的偏差所需付出的高昂代价。联邦德国的朋友说:“制定能源政策不能急功近利,要有长远的观点,希望发展中国家避免我们的弯路。”这话是中肯的。 (待续)


第7版()
专栏:

苏联用激光治疗心脏病获得成功
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 据塔斯社报道,苏联外科医生最近成功地采用激光进行了两例治疗冠心病的手术。
当冠状动脉壁发生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变窄时,血流减缓,致使心肌缺氧。目前采取的治疗措施是用药物和外科手术,但都不理想,药物只能起暂时的作用,而外科手术则极为复杂且有一定的风险。
苏联专家探索了蛇、蜥蜴等爬行动物的循环系统后发现,在这类动物的心肌所获得的供血量中,只有15%是通过自体冠状动脉输送的,而85%是依靠心肌中直通心室的管道输送的。这一发现使苏联外科医生受到启示。他们尝试模仿爬行动物的心脏供血图,用激光光束在人的心肌壁上打一些人造通道,以改善心肌的血液供给。
苏联医务人员在动物试验成功的基础上,最近为两名心脏病患者进行了激光治疗手术。他们采用专门的脉冲激光装置,通过胸廊上的“窗口”在一名病人的心肌上打了直径不超过半毫米的微型孔二十五个,在另一名病人的心肌上打了同样大小的人工孔六十个。这些微型孔都成功地使两个患者的心肌与心室连通。手术后病人的身体恢复得异常快,术后第二天病人能够起坐,第三天已可起床站立,他们的心绞痛很快消失。


第7版()
专栏:

美古难民问题会谈未达成协议
据新华社华盛顿7月15日电(记者鲍广仁)美国和古巴就难民问题举行的两天秘密会谈14日在纽约结束。会谈没有达成任何协议。
美国国务院14日发表一项声明说:“会谈的内容包括将从马里埃尔港流入(美国)的难民遣返古巴和恢复在1980年中断的古巴向美国的正常移民问题。”声明说:“这些问题尚未解决。目前我们不想对会谈的实质或两国政府就这些问题进一步讨论的可能性发表评论。”
据透露,古巴在会谈中坚持要求在广泛的范围内谈判移民问题,而美国则希望把谈判局限在讨论遣返1980年从马里埃尔港流入美国的古巴难民中的罪犯和精神病人的问题上。


第7版()
专栏:

别具一格的“职业展览”
慕尼黑堪称联邦德国的一个“展览城市”,各类展览会四季不断。然而,最吸引青年的可能要称“职业展览”了。
今年的“职业展览”已于7月5日开幕,介绍的职业从服务行业到新兴工业,约达七十种。举办这种展览的主要目的是为第二年的中学毕业生以及尚未找到合适职业的青年人和他们的家长提供职业咨询。在展览会上,观众不仅可以了解不同职业的收入情况、升迁机会和招工指标,讲解员还亲自表演,使观众了解不同职业的具体工作。展览期间,劳动局还组织情况介绍会、家长晚会和学生座谈会。
负责举办展览会的慕尼黑劳动局长曼·格劳厄尔说,展览的目的是通过形象介绍,“帮助年青人选择职业”。近几年,受经济衰退的影响,一些企业的招工名额不断下降,截止今年5月底,慕尼黑的招工指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5.9%。可是今年将要毕业的学生却比去年增加了7.8%。在这种情况下,年青人想找工作不很容易,想找理想的工作就更难了。因此,需要及时向年青人提供职业市场的信息,帮助他们作出切合实际的抉择。正因为如此,“职业展览”受到了年青人和家长的欢迎。
·祥生·


第7版()
专栏:

日本研制成功超声波洗衣机
新华社东京电 据日本报纸报道,日本最近研制成功一种超声波洗衣机。
这种洗衣机的优点是,一、不用马达,振动小;二、不用搅拌,不损坏衣物;三、不用洗涤剂,可减少污染;四、不受水质和水温的影响,洗涤水经过过滤还可反复使用,可节约用水。
超声波洗衣机的结构是在金属洗涤桶内装有超声波发生器,其底部装有气泡发生器。它是利用超声波遇到气泡会发生散反射的原理洗掉衣服上脏物的。即使衣物厚、件数多,超声波也能穿透,能均匀地传到各个角落,把衣物洗涤干净。


第7版()
专栏:

美航天飞机“发现”号下月发射
本报讯 美国航天局12日宣布,航天飞机“发现”号第一和第二次飞行将合并成一次,并确定8月24日为发射日期。
“发现”号航天飞机6月25日第一次发射时,因计算机发生故障而推迟,第二天,再次发射前仅四秒钟,又因计算机检测到一个阀门有问题,飞行计划被取消。
据报道,预定的合并飞行将运载一颗通信卫星“出租卫星”,一个太阳能板组件和微型制药厂,外加两颗通信卫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