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7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我国经济问题的历史性著作
《陈云文选》第二卷出版
这本文选收入五十二篇重要著作,从中可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有助于当前搞好经济体制和管理方法的改革,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新华社北京7月14日电 在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指导下,由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参加审核和校阅的《陈云文选》第二卷,即1949—1956年卷,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月15日起将陆续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发行。
这卷文选,收入了陈云同志从1949年8月至1956年7月的重要著作共五十二篇,其中有三十六篇是第一次公开发表。这些著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在经济这一重要战线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迅速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恢复遭受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实行粮食等几种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并有步骤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特别是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及其成功经验。在这卷文选后半部分的有些篇章中,陈云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若干设想。
这卷文选,是一部汇集了陈云同志在经济方面重要观点的历史性著作。读者可以从这部著作中看出,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历史转变时期,陈云同志作为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一个成员,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密切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既有原则又灵活地解决了中国经济生活中的许多复杂问题。这是陈云同志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所作出的被公认为卓越的贡献。
这卷文选的出版,不仅使读者能够具体地了解我国这一段充满光辉业绩的历史,而且可以从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从而有助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管理方法的改革,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这卷文选1982年曾在内部发行过,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这次公开出版,补充了三篇文章。为了便于阅读,全书由编者做了注释。(附图片)
1955年7月陈云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讲话。 (新华社发)


第1版()
专栏:

李锡铭要求北京市委市府机关整改切实解决几个主要问题
在国庆前使机关工作出现新气象
新华社北京7月14日电 (记者周鸿书、黄智敏)中共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昨天在第一批整党单位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的会议上指出,市委、市政府机关的整改,一定要根据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九号通知的精神,切切实实地解决几个能够解决的主要问题,使机关的精神面貌和工作面貌在国庆前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出现新的气象。
李锡铭在谈到市委和市政府机关的整改方案时强调说,各部门要切实树立面向基层、服务于基层的思想,转变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各部委办的领导干部,每年要有三个月的时间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在国庆节前,各部委办的领导干部至少有三周时间深入下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李锡铭说,对前一阶段对照检查中暴露出来的造成国家在政治上、经济上重大损失的严重官僚主义问题,和在房子、户口、外事、经济和干部调配等方面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违犯纪律的问题,都要一件一件地查清,限期作出处理。第一批整党单位如有这类问题,要在国庆节前处理完毕。第二批整党单位对这类问题也要认真查清,争取在“十一”前处理一批。在查处这类问题的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作用。在执行纪律时,其他部门和个人不得为违纪者说情。
他要求北京市级各机关要组织党员重新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联系思想实际,进行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教育的专题讨论,消除派性,增强党性,增强团结。对那些至今继续坚持派性、干扰整党工作和其他工作的,要严肃处理。
李锡铭说,在这次整党中,领导班子检查和暴露出来的重大问题,都要认真加以解决。有的领导班子还需要从组织上作必要的调整。要把一批思想政治路线端正,党性强,有知识,有组织领导能力,有创新精神的优秀青年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第1版()
专栏:

人民城镇人民建 谁受益谁出资
邛崃县建设小城镇开辟新路取得成绩
本报讯 据《成都晚报》报道:去年以来,邛崃县在市政建设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根据“人民城镇人民建”的精神,在全县集资十余万元,用于县城下水道、路灯和公园建设,为建设小城镇摸索到一条路子。
邛崃县每年城建资金非常有限,县城临邛镇的市政设施陈旧落后,无力维修养护。县城的下水道年久失修,虽年年组织人力疏淘,仍不能根治,每遇大雨,大街上污水横流,行人难以投足;工厂比较集中的城西,长期无路灯照明,下夜班的工人不单路难行,同时也不安全;县人民公园长期被一些单位占用,花木凋零,建筑物破败不堪。去年五月起,县政府出面牵头,按“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在全县机关、企业、商店中陆续集资十余万元,结合国家投资,由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具体承办,修建下水道,安装路灯和维修公园。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如今,已修建改造县城主要街道的下水道一万多米,解除了县城大街下雨受水淹的忧患;城西三公里多的道路上,五十余盏路灯新近安装完毕,目前正加紧埋设地下电线,预计今年国庆节正式燃灯;人民公园内的楼、亭、拱桥、假山、小径整修一新,还新辟了儿童乐园,添置了儿童游艺设备,新栽植了大批花草树木,今年“六一”试开放时,游人达两万多人次。公园计划于今年国庆正式开放。
此外,有关部门还集资近六万元,即将在县城设置垃圾集装桶,改善县城的卫生条件。


第1版()
专栏:

上海“三大服务窗口”展开竞赛
据新华社上海七月十四日电(记者余曦)铁路上海站、上海港客运总站、民航虹桥机场“三大服务窗口”今日开展建设“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文明单位”的竞赛。
目前,每天进出上海的中、外旅客约有十四万人。铁路、港口、民航这三个服务“窗口”之间开展竞赛,以优质服务为主要内容,在站容卫生、客运秩序、服务质量、安全生产、服务人员精神面貌五个方面比高低,努力使旅客走了、走好、走得满意。


第1版()
专栏:

《陈云文选》(1949—1956年)目录
克服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1949年8月8日)
目前财经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1949年8月15日)
工人阶级要提高政治觉悟(1949年8月25日)
建设人民的新海关(1949年9月)
新老干部要团结(1949年11月8日)
制止物价猛涨(1949年11月13日)
控制市场物价的几点意见(1949年11月16日)
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1949年12月2日)
公债和钞票的发行计划(1949年12月16日)
给马寅初的电报(1949年12月17日)
技术人员是实现国家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力量(1949年12月25日)
财政经济要统一管理(1949年12月28日)
上海工商界情况(1950年1月1日)
财经旬报二则(1950年1月22日、2月1日)
财经工作人员要提高自觉性(1950年2月13日)
统一财政经济工作(1950年3月3日)
为什么要统一财政经济工作(1950年3月10日)
财政状况和粮食状况(1950年4月13日)
继续稳定金融物价(1950年5月5日)
扭转商品滞销(1950年5月25日)
调整公私关系和整顿税收(1950年6月6日)
目前经济形势和调整工商业、调整税收的措施(1950年6月15日)
抗美援朝开始后财经工作的方针(1950年11月15日、27日)
加强财政、金融和投资的管理(1950年12月1日)
实行棉纱棉布的统购(1950年12月7日)
一九五一年财经工作要点(1951年4月4日)
发展农业是头等大事(1951年5月16日)
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售棉储棉运动(1951年6月1日)
做好工商联工作(1951年7月20日)
一九五二年财经工作的方针和任务(1952年1月15日)
审查一个工厂初步设计议定书的报告(1952年2月4日)
市场情况与公私关系(1952年6月11日)
建设一支强大的地质工作队伍(1952年12月4日)
解决上海失业问题的办法(1952年12月5日)
粮食要统筹统支(1953年6月25日)
对财经工作的几点意见(1953年8月6日)
克服财经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1953年9月14日)
实行粮食统购统销(1953年10月10日)
食油产销情况及处理办法(1953年11月13日)
改善副食品的产销状况(1953年11月28日)
高级领导人要提高革命觉悟(1954年2月10日)
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几点说明(1954年6月30日)
加强市场管理和改造私营商业(1954年7月13日)
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解决私营工业生产中的困难(1954年12月31日)
坚持和改进粮食的统购统销(1955年7月21日)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新形势和新任务(1955年11月16日)
公私合营中应注意的问题(1956年1月25日)
公私合营后一些问题的解决办法(1956年3月30日)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发言(1956年6月18日)
克服统购包销中的弊病(1956年6月30日)
要使用资方人员(1956年7月21日)


第1版()
专栏:

对内宾何必“送往迎来”
本报评论员
在改革声中,到先进地区、先进单位参观学习的人日见其多。由此给先进地区和先进单位带来的送往迎来的负担,成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经过机构改革,先进地区领导班子的成员比过去减少了,其中相当数量是新提起来的,有的第一把手就是新上来的。大家都要集中精力做好工作,继续开创新局面。现在,使他们作难的是,“文山会海”的问题尚未很好解决,又增加了大量的迎送“内宾”的任务。有的地区和单位天天都有接待任务,甚至一天好几起。“来的都是客”,而且往往是上级领导机关的负责干部带队的,接待地区出面的也得是负责干部。新上台的同志尤其不敢怠慢,怕被视为“骄傲”。于是整天忙于应付参观,哪还有时间抓工作?这是不少先进地区、先进单位领导同志不愿向外人道,而内心着实存在的苦恼。
怎样解除他们的苦恼?
首先,还是要按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今年5月的通知办,严格控制到先进地区参观。这是釜底抽薪之举。应该说,这个通知贯彻执行得并不理想。就是有那么一些同志我行我素,跨省参观既没有经过本省批准,也没有征得前往参观地区的同意。这些“不速之客”给接待单位造成很大的被动。
此外,送往迎来的礼仪必须大大简化。在外事活动中,是要讲礼宾规格的。内部交往,甲地的同志到乙地参观,上级机关的同志到下面看看,就不必搞那些繁文缛节了。你有人来参观,由一位了解情况的同志介绍介绍就行了,不必主要领导人迎送、陪同,更无须搞什么宴请之类。现在各方面的工作都在改革,对送往迎来的一套也有必要进行改革。
最后,我们也向接待任务繁重的地区和单位的负责同志,特别是新上来的同志进一言:思想解放一点,不要怕人说“骄傲”。骄傲不骄傲,不在于讲不讲繁文缛节,而在于对自己的工作是否一分为二。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的同志,都是爱护先进典型的。要相信绝大多数人对简化送往迎来是能够谅解的。个别人不谅解怎么办?那也只好由他去,总不能为了博得别人的好印象而置本身业务于不顾,使工作遭受损失吧!


第1版()
专栏:

《陈云文选》第二卷梗概
这部著作突出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经济战线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辉煌胜利的历史进程和成功经验,以及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对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若干设想
这本文选,收入了陈云同志从1949年8月到1956年7月这七年的主要著作。这个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后,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转变时期。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要在我们这样一个原来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极其落后又经过长期战争创伤的大国里,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其任务是十分艰巨和复杂的。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政治和经济的条件,成功地解决了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任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这七年时间里所取得的成就是伟大的,胜利是辉煌的。陈云同志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在1950年6月举行的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经毛泽东同志提议,他被补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他在这个时期的著作,就是上述胜利斗争记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陈云同志的这本文选,共收入五十二篇著作,其中有三十六篇是第一次公开发表的。这些著作,突出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在经济战线上,除了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并把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开展“三反”、“五反”运动以外,所进行的为社会主义奠定基础的三次大的“战役”,即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和稳定物价、实行粮食等几种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包括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缺点和偏差,以及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对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若干设想。这些著作也反映出,在这三次大的“战役”的严重斗争中,在迅速恢复我国国民经济和开展有计划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陈云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地调查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拟订切实、正确、有效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1949年下半年,随着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我们接收了帝国主义的在华财产,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但是,我们仍然处在战争和经济困难的环境中。加上帝国主义实行军事、经济封锁,我们面临的斗争就更为严重。这个斗争不仅表现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而且越来越表现在经济上。当时最突出的是,如何迅速恢复受到极大破坏的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制止国民党政权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造成的物价飞涨,改变依靠发行钞票来弥补巨大的财政赤字的状况。就在这种困难的局面下,陈云同志受中共中央的委托,于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十五日在上海主持召开了有华东、华北、华中、东北、西北五个地区财经部门领导干部参加的会议。这次会议分为综合、财政、金融、贸易四个小组,详细地研究了在全国范围内如何克服当年的财经困难、力争来年财经状况好转的问题,以及如何保证上海这个工业集中的大城市的重要物资供应问题。《克服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和《目前财经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是陈云同志在这次上海财经会议上的讲话和会议结束时所作的总结。这篇讲话和总结,分析了当时中国军事和经济的基本形势,提出了克服财政经济严重困难的方针、步骤和措施。陈云同志指出,财经工作者的眼光要放在发展经济上。要注意节省开支,但更要注意增加收入。节流很重要,开源更重要。同时,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使其服从一个目的,即达到我们所预期的金融、物价保持良好的状态,保证粮食和其他重要物资的供应。
陈云同志针对全国胜利即将到来而各解放区的财经工作还是分散管理的状况,特别强调了要从全国范围来考虑财经问题的解决,并且说明了如果地方都各自打算,分散使用力量,就不能应付目前困难的局面,就要影响到国计民生。陈云同志提出的这个方针,保证了中央能够集中各地主要的后备力量,有步骤地合理地统一使用,以战胜暂时的困难。
《工人阶级要提高政治觉悟》是1949年8月陈云同志在上海市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这篇讲话,提出了工人阶级在掌握政权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提高政治觉悟的问题。他指出,这个觉悟就是新中国领导阶级的觉悟,就是主人翁的觉悟。在现时,就是要努力增加生产,渡过困难。陈云同志说,克服国家财政经济困难时间的长短,决定于三个方面:一是解放全中国的快慢;二是政府工作做得好不好;三是工人阶级的觉悟。只要工人阶级和人民政府一致起来想办法,困难是一定能够克服的。
《新老干部要团结》和《技术人员是实现国家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力量》是1949年11月和12月陈云同志在两个会议上的讲话。这两篇讲话,提出了如何正确对待知识分子和知识分子如何改造思想的问题。陈云同志指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我们的“国宝”,是实现国家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力量,要很好地使用他们。对他们要采取信任的态度,在物质上也应有必要的保证,不要使他们有家庭之累。陈云同志在讲话里,也指出了当时有些在旧社会工作过的技术人员对资本主义国家还存在盲目崇拜和不切实际的幻想,自鸣清高、看不起工人等弱点,认为知识分子要真正做到很好地为人民服务,需要有一个思想改造的过程。
《制止物价猛涨》、《控制市场物价的几点意见》、《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公债和钞票的发行计划》、《上海工商界情况》、《财经旬报二则》等文是1949年11月至1950年2月陈云同志为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起草的指示和向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的报告。这些文件,分析了自1949年10月15日以来全国币值大跌、物价猛涨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财政赤字庞大,钞票发行过多。并且根据当时国家掌握的经济实力,提出了弥补财政赤字、稳住市场物价的一系列周密的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是,在全国范围内调集粮食、纱布等重要物资,趁市场高价时各大城市一起抛售;收缩银根,包括暂停贷款、开征几种税收、发行公债等。陈云同志说明,现在问题的中心是,多收税少发钞票,还是少收税多发钞票,路子只有这两条。收税和发钞这两者比较,在可能限度内,多收一点税,比多发钞票,为害较小。这样做,工商业负担是重了一些,但物价平稳,经济逐渐发展,则不失为一种前进的办法。陈云同志说明,发行公债的作用,在于弥补一部分财政赤字。人民购买公债,在全国经济困难情况下,也是一种负担。但这种负担同增发钞票、币值下跌所受的损失相比,要小得多。陈云同志说明,在收缩银根时,要严重注意不使银根太紧,力求保持适度,以达到既推销公债,回笼货币,又避免物价下跌、工商受困的目的。陈云同志提出的这些措施,给了哄抬物价的投机资本以沉重打击,使我们完全取得了稳定市场、控制物价的主动权。
《统一财政经济工作》和《为什么要统一财政经济工作》是1950年3月陈云同志为政务院起草的决定和他为《人民日报》写的社论。这两篇文稿,阐明了采取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方针,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全国财政收支不平衡、金融物价不稳定的局面。国家财政经济工作,从基本上分散管理,改变为基本上统一管理,这是建国初期经济战线上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其主要内容是统一财政收支,重点又在统一财政收入。同时,要求节省一切可能节省的开支,缓办应该缓办的事项,以便集中财力于军事上消灭残敌,经济上重点恢复。政务院的这个决定,是根据1950年2月陈云同志主持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详细地讨论之后作出的。《财经工作人员要提高自觉性》一文,就是陈云同志在这次会议上的讲话。陈云同志强调,为了战胜暂时的财政困难,在落后贫困的经济基础上前进,必须尽可能地集中物力财力,加以统一使用。只要我们把力量集中起来,用于必要的地方,就完全可以办成几件大事。决不应该把眼光放得很小,凌凌乱乱地去办若干无计划的事。陈云同志强调,财经部门的领导同志,应该首先觉悟,并要教育做财经工作的同志,认识局部服从全体、地方服从中央、目前服从长远的原则,树立整体思想,避免陷入局部观念和本位主义。他说,在人民政府中,公务人员在处理财经问题上合格与否的标准,不单是贪污或廉洁。贪污是犯罪,廉洁是必须的。主要的标准,还在于是否浪费。浪费也不单指铺张滥用的那种浪费,而特别是指办事用钱不分轻重缓急、不分全体局部的那种浪费。由于各地坚决贯彻执行政务院的决定,到同年四、五月间,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基本上实现了统一,财政收支接近平衡,金融物价趋于稳定,国民党政权留下的恶性通货膨胀的后遗症被彻底消除,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开始好转。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战线上的一个伟大的胜利,也是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秩序和改造国民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开端。
《扭转商品滞销》、《调整公私关系和整顿税收》、《目前经济形势和调整工商业、调整税收的措施》三文是1950年五、六月间陈云同志先后在全国七大城市为主的工商局长会议、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和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报告。在这三个报告里,陈云同志全面地分析了物价稳定之后出现的商品滞销、私营工商业大批停工歇业的原因,提出了调整工商业的方针、政策和做法。调整工商业,重点是调整公私经济关系,同时调整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在工业方面,国家主要通过加工订货,有计划地组织私营工厂的生产和销售。同时,收购一部分农产品,借以扩大工业品在国内的市场。在商业方面,国家主要通过价格政策和划分公私间的经营范围,使零售商人和远地商人有适当的利益可图,敞开流通渠道,便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陈云同志指出,在现在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注意在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统筹兼顾,各得其所。因为私营工厂可以帮助增加生产,私营商业可以帮助流通商品,同时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对人民有好处。只有这样,才可以大家“夹着走”,搞新民主主义,将来进到社会主义。他说,我们要搞经济计划,如果只计划公营,而不把许多私营的生产计划在里头,全国的经济计划也无法进行。过去社会上的生产是无计划的,我们来一个有计划,这是消灭无政府状态的手段。陈云同志提出的这一套方针、政策和做法,不仅帮助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克服了困难,使它们得到了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并引导它们开始走上了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这是在全国范围内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而为独立自主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历史转折点。陈云同志在1951年4月曾经对这一段经济工作作过这样的说明:去年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只有两个重点,一是统一,二是调整。统一是统一财经管理,调整是调整工商业。统一财经之后,物价稳定了,但东西卖不出去,后来就调整工商业,才使工商业好转。六月以前是统一,六月以后是调整。只此两事,天下大定。
《抗美援朝开始后财经工作的方针》和《一九五一年财经工作要点》是1950年11月和1951年4月陈云同志在全国财政会议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两篇讲话,分析了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以后的局势,提出了1951年财经工作新的方针,即把保证战争需要放在第一位,其次是稳定市场,最后才是各种带投资性的经济和文化的支出。这在当时称为边抗、边稳、边建的方针。陈云同志指出,财政上的各项支出,必须分清主次,不能面面俱到。我们要集中力量,把财力使用在主要方面,解决主要问题,这和作战必须集中兵力用于主攻方面是一样的道理。陈云同志用建国以后的历史事实说明,在一个统一的国家之内,保持市场物价稳定,非常重要,办法是力求财政收支平衡,削减以至消灭赤字,而不是多发钞票。陈云同志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指出1951年财经工作要点把城乡交流摆在第一位,首先扩大农副土产品的购销,用转动农村经济的办法来促进城市繁荣。当时虽然我们的经济还很脆弱,但由于执行了上述正确的方针,结果是既保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大量需要,又稳定了国内市场。
《做好工商联工作》是1951年7月陈云同志在中共中央统战部讨论工商联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总结。这篇总结,分析了调整工商业后的基本情况,提出了我党的对策,以及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工商业联合会组织的问题。陈云同志指出,现在全国工商业进一步好转的程度是不平衡的,而且发展与淘汰同时存在。这反映了中国经济改组的情况,用不着大惊小怪。经济改组是以新的经济轨道代替旧的经济轨道,即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经济改变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因此,我们的态度:一是欢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二是过去适合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发展起来的若干私营工商业,要指导它们转业;三是加强国营经济和国家计划的领导。陈云同志特别提请大家注意,他过去只说国营经济的领导,现在第一次说到国家计划的领导,因为今后国家计划很可能是公私斗争中我们手里的一个重要武器。我们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证明,陈云同志的这个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建设一支强大的地质工作队伍》是1952年12月陈云同志在全国地质工作计划会议上的讲话。这篇讲话,提出了我国在恢复了国民经济之后即将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如何克服任务大、技术力量小这个矛盾的方针和办法。陈云同志指出,对待这个困难有两种方针:一种是按照现有的力量规定工作任务;一种是按照国家的需要,力争完成国家的计划,力量不够,就研究增加力量的办法。大家共同讨论的结果是采取后一种方针。他还指出了增加力量的三个来源,即:办学校和训练班,同时采取专业人员带徒弟;合理地使用人才;提高原有工作人员的本领。
《对财经工作的几点意见》是1953年8月陈云同志在全国财经会议领导小组会上的发言。这篇发言,论述了财经工作中的一些方针、政策问题。陈云同志指出,在物价问题上,决不能草率从事。对降低由国营商业供应的商品价格,要采取谨慎态度,步骤必须稳妥。降下来容易,提上去麻烦。降了再提,就会有人提意见。降低物价要分别对待,该降而可降者就降,暂时难降者不要降。在我国有私商存在的条件下,简单的降低物价,并不能达到有利于人民的目的。陈云同志指出,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这是我们的目标,共产党的政权必须这样做,不能忘记。但是,由于我们工业品少,也不要以为很快可以做到。因为还要积累资金,扩大再生产。今后国家的财力,只能集中使用于建设的主要方面,这是总的趋势。财权可以迟放的,放下去作用不大的,就要缓放。他还指出,恢复与壮大国营商业阵地,这是应该做的,但不要盲目排挤私商。现在有些我们应该占领的阵地没有占领,有点右倾的毛病。但是,要注意,不要来一个“左”比右好,犯“左”倾的毛病。1954年12月,陈云同志在《解决私营工业生产中的困难》一文中指出,对各种经济成分要有所不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我们过去限制和改造私营工商业的步子常常走得快了一些,走得过快就要调整一下。陈云同志的这些意见,是对建国初期财经工作若干实际经验的总结。
《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是1953年10月陈云同志在全国粮食会议上的讲话。这篇讲话,针对当时全国粮食供应紧张的严重情况,详细地说明了必须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政策,及其所要采取的基本办法。陈云同志指出,在粮食供销问题上,有四种关系,即:国家跟农民的关系,国家跟消费者的关系,国家跟私商的关系,中央跟地方和地方跟地方的关系。这四种关系中,难处理的是头两种,而最难的又是第一种。根据当时的情况,处理这些关系所要采取的基本办法是,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配给,严格管制私商,调整内部关系,而重点是征购。只要收到粮食,分配是容易的。根据陈云同志的提议,党中央和政务院作出了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的实施,不仅保障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广大人民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而且消除了私人资本主义经营的种种弊病,初步切断了资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但是,到1955年春夏之间,全国城乡的粮食销量出现了不正常的上升,叫喊“缺粮”的农户增多。这时,有人提出,可否停止粮食的统购统销。《坚持和改进粮食的统购统销》一文,是1955年7月陈云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发言,反对了这种错误的主张。他指出,要根本改善我国的粮食状况,当然必须增加粮食的产量。发展生产才能保证供应。同时,合理地解决供应问题,又能反过来促进生产。我们必须懂得这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他全面、详尽地分析粮食的生产和统购统销的情况后,认为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是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必须坚持这样做。同时,要逐步地改进工作。陈云同志指出,我们在粮食统购统销方面遇到的困难,不单来自缺少经验,主要的是面对着为数众多的个体农户,要估实产量,分清余缺及其数量很不容易。因此,他提出,要采用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来和农民成立协定。“三定”办法的实施,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稳定了粮食市场和社会秩序,而且大大地改善了统购统销的工作。
《改善副食品的产销状况》是1953年11月陈云同志主持起草的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向中共中央的报告。同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报告分析了1953年猪肉、蛋品、水产品、蔬菜、干菜、水果等副食品的供应在各大城市和工矿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局面的原因,提出了改善副食品产销的一系列具体措施。陈云同志唤起国营商业部门要提高认识,努力做好副食品的经营工作。他指出,城市、工矿区居民副食品的消费比重较主食为大,但由于生产非常分散,供应十分集中,季节之间、城乡之间的调剂都比较困难,如果放松了对副食品的经营和对市场的管理,便会发生供求失调,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居民生活。
《高级领导人要提高革命觉悟》是1954年2月陈云同志在党的七届四中全会上的发言。这篇发言,深刻地总结了我们党内出现张国焘这类野心人物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如何保障党的团结、防止党的分裂这样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陈云同志指出,保障党的团结,防止党的分裂,其责任主要是在高级领导人员。高级领导人员要提高革命觉悟,提高革命嗅觉,千万不要“伤风”;同时,要严守党的制度和党规党法,发扬党的优良作风。这是我们党的团结的可靠保证。陈云同志还说,我们的同志,起初是干革命来的,以后是革命加做官,既革命,又做官。后来官越做越大,味道也越来越大,有人就只想做官,不想革命了,把革命忘光了。党执政以后,干部腐化很容易,所以我们对于执政以后党内的状况不能盲目乐观。陈云同志诚恳地提醒高级领导人员,在胜利的环境中不要头脑发昏。他说,我们想一想,1945年党的七大到现在,跌了大筋斗的几个主要的领导同志,那一个不是因为骄傲,背上背了一个大包袱,上面写着两个字,叫做“正确”。背了“正确”的包袱,就要跌筋斗。这一件事很值得我们注意。
《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几点说明》是1954年6月陈云同志向中共中央的汇报。这篇说明,对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有利条件和实际困难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恰当的估量,并且提出了如何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工作的问题。陈云同志指出,计划中最薄弱的部分是农业生产;同工业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相比,即使完成计划,也是很紧张的。工业生产计划可以完成,但国防工业突出、石油工业落后、煤电紧张的状况,还无法改变。铁路运输也是紧张的。干部培养不及,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降低工业品价格,提高工资,这三条应该说都是好事,都应该做,但都不能做得太早,要极其慎重,要量力而行。在财政上必须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因此,要反对两种倾向:一种是冒进,即将财政收入全部分出去,搞到中途预算破裂;一种是保守,即有钱不用,妨碍建设。在这篇说明里,陈云同志还对各部门按比例发展的问题,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说,按比例发展的法则是必须遵守的,但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具体比例,在各个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各个时期,都不会是相同的。唯一的办法只有看是否平衡。合比例就是平衡的;平衡了,大体上也会是合比例的。我国因为经济落后,要在短时期内赶上去,因此,计划中的平衡是一种紧张的平衡。样样宽裕的平衡是不会有的,齐头并进是进不快的。但紧张决不能搞到平衡破裂的程度。陈云同志的这篇说明,是我国编制和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指导思想。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积累了正确指导计划经济工作的有益经验。
《加强市场管理和改造私营商业》是1954年7月陈云同志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指示。这个指示,说明了许多商品供不应求,原因是社会购买力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吃、穿、用等生活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它指出经过计划收购来掌握货源,经过计划供应来控制销量,这是在许多商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市场物价稳定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它规定了对私商不能只挤不管,而必须采取一面前进、一面安排和前进一行、安排一行的办法,把私营批发商和私营零售商逐步改造成为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这个指示还特别着重指出,我国旧的自由市场的活动范围已经大大缩小,国营商业对整个市场的统一管理和对私营商业的领导和监督已经日益加强和巩固。这种市场关系的变化和改组,是国家对私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前提条件。
《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是1954年9月陈云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发言。这篇发言,说明了计划收购的政策要继续实行下去。因为一方面,由国家掌握各种货源是保证国家进行有计划建设所必需;另一方面,是使全体农民不受人剥削、都能得到利益的社会主义的步骤。计划供应只能是一种暂时的措施,只要消费品的生产增加到可以充分供应市场需要的程度,定量分配的办法就应该取消。但是,取消粮食、油料、布匹计划供应的日子,并不会很快到来。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是1955年11月陈云同志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会议上的报告。随着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新形势。陈云同志在这个报告里指出,现在的问题就是要向着社会主义更进一步的转变。为此,他提出了六项意见,即:国家要对各行各业的生产进行全国范围的统筹安排;各行各业必须有或大或小的改组;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推广定息办法;组织各行各业的专业公司;全面规划和加强领导。这是我国资本主义私有制全面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大步骤。
《公私合营中应注意的问题》、《公司合营后一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两文是1956年1月和3月陈云同志分别在第六次最高国务会议和全国工商业者家属和女工商业者代表会议上的讲话。这两篇讲话,连同6月他《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发言》,提出了如何纠正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出现的盲目集中、盲目合并的倾向,以及公私合营后如何防止降低产品质量、减少产品品种的问题,进一步阐明了我们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系列具体政策。陈云同志指出,批准公私合营,并不是改造已经完成,而仅仅是改造的开始。因为实现公私合营,需要清产核资、安排生产、改组企业、安置人员和组织专业公司等,而这些工作都还没有做。他认为,企业改组并不是都要并厂并店,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稍微加以改造,稍微加以合并。也就是说,大部不变,小部调整。夫妻店公私合营后,要采取经销代销的办法,否则他们的经营积极性就会大为降低,对消费者造成很大的不便。他主张把资方人员安排在原企业当经理,以便利用他们的技术和业务经验,同时对他们进行思想改造,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干部。他还指出,私营工商业公私合营以后,原有的生产方法和经营方法,应该在一个时期内照旧维持一下,以免降低产品质量,减少品种。而那种状况在统购包销时期就出现过,公私合营以后,很可能进一步发展。为此,他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办法,即对有些商品,如百货中的一部分,国家不再统购统销;对商品的设计人员,要给予奖金;实行优质优价;要设专人负责,等等。
《克服统购包销中的弊病》是1956年6月陈云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第二次发言。他在发言中指出,六年多的经验告诉我们,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的办法,对保证生产、稳定市场,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起了巨大的作用,是正确和必要的。但是,这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的管理生产的方法,是一种过渡的暂时的办法。在定息形式的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应该考虑采取新的更加完善的办法。陈云同志在这篇发言中提出的主要办法是,把由商业部门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管理公私合营企业,改变为由工业部门组织专业公司来管理这些企业的生产和购销。商业部门与国营和公私合营工厂之间的加工订货关系,将采取三种形式:继续统购包销;商业部门按照质量好坏和市场需要情况,对工厂产品(如一些日用百货)进行选购;商业部门选购剩下的商品,工厂可以委托商业部门代销或者自销。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内部的上下之间、地区之间的业务往来,必须是自下而上的选购关系,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派货关系。全国任何地方都不得阻止外地商品进入本地,不得阻止当地商业机构向外地采购。陈云同志认为,实行这些办法,是工业生产、商业经营和工商关系上的一种大转变,但仅仅是社会主义企业内部产销关系的一种改变。一切有关国计民生的商品,象粮食、布匹等,仍然由国家计划分配。这说明,我们是在巩固的社会主义基础上实行一定程度的自由推销和自由选购,也就是在计划经济许可范围内的自由市场。1983年,陈云同志在校阅这篇发言时,曾作过以下说明:发言中提出的对一些日用百货等零星商品采取选购的办法,在当时由于可供的商品较少,还只是个设想,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目前许多商品的供应比较充裕,消费者有较多的选择余地。这样,对一部分商品逐步实行选购就有了可能。
《要使用资方人员》是1956年7月陈云同志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农产品采购厅局长和供销合作社主任会议上的讲话。这篇讲话,阐明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吸收资本家参加业务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商业工作要认真总结经验,改变过去的旧办法,建立一套新办法,以适应新环境需要的迫切任务。陈云同志指出,过去商业工作上的许多措施和办法,都是根据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而定的,执行得很好,很有成绩;但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因素,主要是产品质量普遍下降,工业品的品种规格减少,货不对路,市场卡得太死,没有活动的余地。实行公私合营以后,所有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们的商业政策就要根据新的情况加以改变。既要实行计划经济,管好市场,反对投机倒把,又不要把市场搞死。陈云同志还富有形象地讲到,过去旧商人中,有一种“头戴瓜皮帽、手拿水烟袋”的,他们专门考虑“战略性问题”,比如什么缺货,应该什么时候进什么货。我们的商业企业也应该有踱方步专门考虑
“战略性问题”的人。他强调指出,现在是商业工作的转变关头。要找出一套新办法,就要研究过去的办法,总结过去的经验,同时参考旧商人的经验和外国的经验。总结的题目很多,重要的是,价格政策,市场管理,商业计划,财务管理,劳动工资,政治工作。批发、零售、采购、保管运输也都要分别总结,还要注意研究社会主义商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区别。根据过去的经验找出新的办法,这项工作比日常的业务工作更重要。陈云同志在这篇讲话和前篇发言中,明确地提出了既要实行计划经济又要把市场搞活这样一个指导思想,这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这卷文选的出版,可以使广大读者在学习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这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特别是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将是有很大益处的。


第1版()
专栏:

大陈岛海底通信电缆敷设成功
从浙江省椒江市通往大陈岛长三十四公里的海底通信电缆,已于12日一次敷设成功。经过测试表明,线路性能良好。第一期开通十二路载波电话,13日开始正式投入使用。 (据新华社)


第1版()
专栏:

新型汽车陆续投产
我国汽车正在更新换代。陆续投产的新型汽车有载重五吨的解放牌CA15基本型和经济型载重汽车,东风牌EQ140型载重汽车,载重八吨的黄河牌JN151型柴油车,国内装配的载重十吨、十二吨、十九吨的罗曼柴油车。近两年将发展解放牌CA15K型柴油车和载重十吨的黄河JN162型柴油车。


第1版()
专栏:

电子人工喉问世
由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专家梁赐芳、刘君谦与香港全喉切除病者李泽霖共同研制的电子人工喉七月十一日在广州通过了技术鉴定。
(据中新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