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7月1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泥腿子”进城以后
南昌市郊顺外大队在城里办了二十个企业,没有一家亏损
本报记者 李沁源 熊典达
在南昌市繁华的四交路右侧,有一家从不挂“客满”牌子的饭店——顺外饭店。
这家南昌市最早试办的农民饭店,上上下下的工作,几乎全由农民担当。过去他们是进城住店的旅客,如今却成了饭店的“老板”。也许,正是由此,他们对旅客的心理很了解,对旅客的苦衷很同情。你想住顺外饭店吗?可以用电话预约床位。旅途疲劳了,从车站到饭店有车子免费接送。进店后,不分早晚,有开水喝,还可以洗热水澡。房租不高,是经有关部门核定的。吃饭更方便,随到随吃,价钱不贵,饭店不赚旅客的伙食钱。不少细心的旅客发现,饭店职工同旅客买一样的餐票,按统一的价格付款……
顺外饭店有五层楼面,五百个铺位,自1981年开张以来,一年四季,除春节期间几天,饭店几乎天天住满旅客。床位不足时,服务员立即从家里搬来竹床、铺板,拿来被褥、枕头,保你很快就可以歇息。有的女客嫌加铺不方便,女服务员就主动把工作铺位让出,自己靠在沙发上过夜……在南昌市,一般饭店和旅社的床铺利用率只有50—60%,顺外饭店的床铺利用率却高达95%。
南昌市郊区顺外大队的农民就是这样进城来,做开了一笔又一笔生意。这个有五百零六户人家、一千三百多劳力的大队,近几年来,因城市建设需要,土地被征用得只剩七十亩了。如今,他们有近千人进了城,在南昌开办了二十个工商企业,没有一个赔钱的。去年,这个大队的农牧工商总产值(工商两项占90%)一千二百五十万元,在全省各大队中居第一位;上交税金八十三万元,是全省交税最多的一个大队;社员人均收入八百八十五元,又是一个“江西第一”。
世世代代跟土坷垃打交道的“泥腿子”,开始并没有务工经商的才能。从1979年到现在,顺外大队先后从上海、浙江、江苏以及南昌等地,聘请来一百多名老师傅。他们充分发挥这些师傅的作用,同时也从师傅那里学到了高超的本领。从南昌市请来的师傅徐熏,是“冰糖世家”的后代。顺外大队把他一家请来安家落户,委他本人为食品厂副厂长。在徐熏指导下加工的冰糖,洁白、坚硬、出糖率高、储存时间长,获得了全省同行业质量第一名。他们每天生产八千斤冰糖,全由省商业部门包销,一包就是五年。大队食品厂创办之初,曾从南昌市请来十多名糕点师傅。快过中秋节了,老师傅们接到原单位通知,要回去做月饼。眼看大队食品厂没有技术指导,中秋月饼做不成了,而大队党总支却设宴欢送师傅,请他们提意见,如数给他们发了工资、奖金和纪念品,还一再请他们放心:随同他们来厂的子女可以继续留大队企业工作……老师傅们都被感动了,他们白天回本厂工作,下班后常常挤时间来这里帮忙。如今这个大队食品厂能生产两百多个花色品种的糕点等食品,其中有四五种被评为南昌市食品系统甲级产品第一名。省内三十多个县和南昌市三百多家商店,都慕名到这里来进货。


第5版()
专栏:工作研究

做好农民进镇落户工作
陈芳 王南
我们就农民进镇落户务工经商问题,最近在湖南攸县皇图岭、网岭、桃水三个村级镇作了调查。截至5月底,到这三个镇落户务工经商的有七十户。他们多是近两年就近进镇的,全部是口粮自理。从调查情况看,农民进镇落户务工经商,确是一件大有作为的事业。如何从实际出发,做好这一工作,有几个问题值得认真探讨。
立足发展 优先安排进镇务工的农民
对农民进镇落户问题,这三个镇上的干部和群众认识不一,态度各异。有的闭关自守,拒之门外。他们说,欢迎外地人进镇落户,是“自家搬石头打自家的脚”。也有的大门敞开,来者不拒。他们主张,凡是愿意进镇落户的,不管他干那行,不管他的发展前途如何,一概欢迎便是。第三种是择长趋利,贤能从优。他们主张对于进镇占地建房永久定居者,应当着眼集镇的长远建设,合理协调经济结构;要优先欢迎那些主要劳力有技术专长,经营项目有发展前途,对填补镇上生产缺门,安排镇上剩余劳力,活跃镇上经济大有好处的农民进镇落户。显然,第三种态度,积极、热情,有发展眼光,是可取的。
我们认为,着眼长远,立足发展,还是优先办一些工业为好。调查时,有不少干部和群众要求进镇务工的人多一点,对务工的进镇户应当从优安排,特别是搞农副产品加工的,更应受到优惠。这是一个很有眼光的见解。这样做,不仅对扩大集镇规模、发展集镇经济大为有益,而且能够给集镇原来的常居人口带来很大益处,进镇户也不致于难以立足。皇图岭镇在进镇户中务工的多一点,效果就比较明显。醴陵县船湾乡青年农民余运孝,高中文化,去年7月同他侄儿在皇图岭办了“新光”服装厂,与外地签订合同,加工生产服装成品。他们带了七个帮手,招了十个学徒,还有五人领料加工,去年年产值四万多元。
统筹安排 切实解决进镇户的建房用地
安居才可乐业。解决住房和生产经营场地是进镇户农民的一件大事。目前,因为进镇户少,而且大都是租赁房屋,真正在镇上建房落户的还为数不多,加上有一部分是凭借一定的关系在镇上弄得建房地基的,地皮租金也不见太贵。所以,表面上看来,建房用地问题并不突出,可是进镇户增多以后,问题就会突出起来。
镇上的耕地都比较少,节约用地是个重要原则。既要节约用地,又要扩大集镇规模,并为农民进镇落户提供方便,关键在于统筹安排。现在征租建房用地,都是直接向村民小组办理征用手续。这样一来,势必出现一种偏向:愿意征给谁就征给谁,谁出钱多就给谁。集镇建设规划实施不了,用地不能讲究节约,地皮的价格也控制不住。因此,改变这种状况,确是当务之急。最有效的办法是:经济利益仍归村民小组,征收权收回乡镇。集镇建设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就应坚决按规划办事。进镇户需要租地自建房屋,可以直接向乡、镇提出申请,由乡、镇负责安排。也可以由乡、镇统一建房向进镇户出售,先由建筑单位与进镇户签订合同,付给一定数额的预购金,建成后按造价付款,产权为个人所有。乡、镇和进镇户大都同意这个意见。
多种渠道 为进镇农民提供资金
三个镇七十个进镇户,目前拥有的生产资料和商品周转资金近十七万元。其中:自有资金占33.6%,银行贷款占33.9%,企业借款占32.5%。两项债务,户均一千六百多元。三十五户从事服务等行业的进镇户资金更少,个别户还后悔当时不该进镇来落户。更为苦恼的是,向国家贷款,数额大一点,又找不到担保人,即使明知你有偿还能力,也办不成。
看来,解决进镇农民的生产资金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要解决这个问题,光依靠国家贷款投资,有难处;光靠农民单家独户的经济实力,也不现实。调查表明,最理想的方案还是靠多渠道、多形式集资。当前在这三个镇已经采取的和设想的几种办法,看来“集体搭台,农民演戏”的办法较优。这个办法有两种形式,一是集体出厂房、出资金、出设备,农民出劳力、出技术、包经营,集体参与利润分成;二是由集体办厂、办店,让能人投标承包,上交纯利。皇图岭乡、镇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去年2月以来,乡、镇企业腾出房子一千二百多平方米,拿出资金五万五千元,担保银行贷款六万五千元,组织农民自筹资金二万七千元,为十五户进镇农民办了四个工厂和四个商店。这八个“台子”,共安排固定劳力八十三个、季节性帮工一百多人;乡、镇企业一年也能从中分得纯利近一万七千元。实践证明,这种办法,通过乡、镇企业出面,把国家(贷款)、集体、进镇农民的力量拧在一起,既解决了进镇农民的困难,又活跃了集镇经济。


第5版()
专栏:农村漫谈

农民的挑战
霞古
世世代代跟土坷垃打交道的农民,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城镇务工经商了。许多人拍手称赞;也有些人心里嘀咕:他们能行吗?
顺外大队农民兴办工商企业的事实,是一个最好的回答。他们在南昌兴办了二十个工商企业,没有一家亏损的。他们开的顺外饭店,服务态度好,价钱公道,床铺利用率高达95%,为南昌市一般饭店和旅社所不及。农民进城镇务工经商,也确有困难,比如缺乏技术和经营管理的经验。但他们有一个极大的优势,就是没有“铁饭碗”作靠山,没有“大锅饭”可端。这是一个有决定意义的优势。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其它方面的劣势都是能够克服的。不懂技术吗?他们就聘请师傅,虚心求教,逐步变外行为内行。顺外大队就是这样在市场上站住了脚的。
部分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不仅有利于搞活城镇经济,方便了群众,活跃了市场,更可贵的是,他们给城镇带来了一种新的作风,一种破除了“大锅饭”之后焕发出来的进取精神。他们以活生生的事实证明,把“包”字移植到城市工商企业,同样灵验。这对于那些至今没有改革,依然端着“大锅饭”不舍得放的国营企业既是个促进,也是个挑战。
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农民的这个挑战,有助于我们国家经济的兴隆发达,我们应当举起双手欢迎农民的挑战。


第5版()
专栏:

杨柳青青著地垂
春归夏至时节,陕北靖边县境内杨花随风漫天飘洒,如同雪花飞舞。建国前,这个县只有五千多亩零星小叶杨树,到建国初,大部分已被砍伐,形成了“大风刮来日难寻,不见花絮见沙飞”的恶劣环境。从1974年起,这个县开始大量栽植杨树,提出了“家有百株杨,顶打万斤粮”的口号。如今的靖边,就象唐朝无名诗人在送别诗中描写的那样“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杨树的保存面积达到四十三万多亩、两千五百多万株,户均六百多株(包括国营林)。
杨树好活,生长快,十年就能做檩,三十年就能成梁,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靖边人稀地广,适应杨树生长的川、滩、涧、坡地分布广泛。
近年来,靖边县群众每年栽杨树都在一百万株以上。现在,仅卖原木一项就能收入二十多万元。
张志亮


第5版()
专栏:来信

一个进镇农民的苦恼
一个进集镇办厂两年的农民,眼下却突然处于进退两难之中。这个情况,值得我们重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肯定了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耕地,从事林牧渔业等生产,转入小工业和小集镇服务业的大方向,说“这是一个必然的历史性进步”,要求各地进行试点,“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可是,目前从我们收到的不少来信看,农民进集镇务工经商,阻力仍然不小。今天发表的这封来信就说明,一些基层干部无视党的政策,仍在刁难、打击进集镇从事正当经营的农民。这种行为是不能允许的,当地有关部门应当干预这件事。
1982年7月,我和十多个亲友集资一万多元,与木城镇和平街第三生产队签订为期五年的合同,在这个生产队的一个空院里办了个灯泡厂。两年来,灯泡厂已初具规模,能生产白磨石、彩色等七个品种、十个型号的常用灯泡,年产值达二十多万元。今年6月,《河南日报》、河南广播电视新闻中心先后发表了我进镇办厂的照片和消息。不料,6月15日上午,和平街党支部书记李永昌找到我,劈头盖脑地大骂我“出风头、图光荣”,“发新闻、发照片为什么不先给我打招呼?”并叫秘书把我已经迁到和平街的户口拿来,当场撕掉,说什么“报上登了,你是农民进城,你不是和平街人,我马上给你把户口迁回去。”接着,他又逼着第三生产队队长,单方推翻原有合同,重新写了加码二千元、为期一年的合同,说“你有钱,这个钱不能叫你独个挣。”
现在,我进退两难,欲干不能,欲罢不忍,眼看着一个生气勃勃的工厂办不成,心里实在舍不得。可是,和平街的党支部书记这样打击迫害我,我一个乡下人还有什么办法再干下去呢?
河南省武陟县和平灯泡厂 宋广资


第5版()
专栏:

切莫轻视山野菜
辽东山区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方。满山遍野的野菜,如刺嫩芽、蕨菜、黄瓜香、水芹菜、山芹菜、薇菜等,不下百余种。有的可以食用,有的可以药用,有的则既可食用又可药用。古时,当人们遇到灾荒年,山野菜就成了救命之宝。而今,当人们食品充足了,山野菜又成了人们解腻调味的山珍佳肴。由于各种山野菜含有各自不同成分,且无农药及化学肥料的污染,有助于人们的健康与长寿,近年来,竟成了国际市场上畅销的商品之一。
现在,许多地区对山野菜的采集、加工、收购和出口工作都十分重视。如清原县湾甸子乡、湾甸子供销社热情宣传出口山野菜的意义,认真组织山野菜的收购,适时采集各种山野菜,并不断研究提高山野菜加工技术,因而收购数量多、质量好,使国家、集体和个人都得到了很多好处。然而,有的地区对山野菜还不太重视,不积极收购,使大量山野菜变成了野草。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怕麻烦,嫌赚钱少。
事实上,经营山野菜收入并不少。农村妇女或小学生采集山野菜,每天少者收入两三元,多者收入四五元。我县不少人家仅靠春季卖山野菜就收入二三百元。据清原县外贸公司统计,仅从1973年到1980年的八年中,全县就收购并出口了各种山野菜一千五百九十多吨,产值达一百六十多万元,平均每年二十多万元,不仅为国家出口增加了货源,多换取了外汇,而且为农民开辟了致富门路,增加了不少收入。
山野菜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宝物。我们不仅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山野菜这一自然资源,而且要研究如何保护和发展山野菜资源,使山野菜能够长期地为人类造福。
辽宁清原县外贸公司 栾少华


第5版()
专栏:

竹林到户 繁竹致富
地处闽赣交界的火烧关下的太银大队,四面环山,拥有毛竹基地两万三千亩,素有“绿色竹海”之称。太银大队党支部在1982年落实生产责任制的同时,根据本大队山多田少、剩余劳力多的特点,执行了竹林到户、到劳、到人和长期不变的包干责任制,把两万三千亩竹林都落实到人头。合同要求承包者做到每亩留春笋四十根、毛竹三百支,交售的商品竹必须在五年以上。包干责任制落实以后,这个大队的社员从不上山乱挖一根笋,乱砍一支竹。那些历年用竹瓦盖房的人,现在也宁愿花钱买砖瓦。去年,这个大队向国家交售商品竹四万多支,超额95%完成国家交售任务,每亩责任山留成竹量都符合合同标准,全大队还利用农闲时期垦复竹林一万二千亩。
蔡礼林


第5版()
专栏:农村新事

别致的“嫁妆”
五月上旬的一天,风和日丽,晴空万里。坐落在中条山下的山西省夏县庙前公社张郭店大队的大街上行人如流,热闹非凡。大伙都在眼巴巴地等着看青年黄建明和本社付村大队女青年许彦芳的结婚嫁妆。午时,鼓乐喧天,鞭炮齐鸣,只见两个年轻人抬着一个长方形的笼子,里面是一百只打了红顶的雏鸡正在叽叽地欢歌,跟在后面的新娘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悠然自得地向前缓缓移动。不知是谁大声说了声:“这是‘西寨斯’,国外新品种!”于是“西寨斯”一传十、十传百,整个村子轰动了。
原来,黄许两家都是养鸡专业户。黄建明这个聪明能干的小伙子,养了一百五十只小鸡;许彦芳的父亲是退休干部,孵小鸡也很有经验。彦芳在父亲的影响下,也爱上了养鸡这一行。社员们都说:“建明和彦芳配成双,真是专业户和专业户,门当户对。”
临近婚期,彦芳的父亲征求女儿的意见:“青年人都爱打扮,给你买几件时髦的衣服吧。”彦芳不要。“要不,给你买一套高级家具。”彦芳也不要。父亲生气了。彦芳却笑着说:“我只要你的心肝——西寨斯。”父亲笑了:“憨闺女,要那能吃还是能穿?”彦芳说:“这是活宝啊!我也要象你一样,成为一个养鸡能手,靠自己的本事发家致富。”父亲就选了一百只又肥又大的“西寨斯”和“二八八”优种小鸡给女儿作了嫁妆。
陈浩龙 杨崇山


第5版()
专栏:草木“百家姓”

沙漠中的大树——胡杨
袁兴夏
你是否知道?沙漠里也有大树,也有森林!——这大树,就是至今沙漠里唯一存在的乔木——胡杨;这森林,就是生长于沙漠边缘,甚至沙漠腹地里的胡杨林。
胡杨,身高十五米左右,有的超过二十五米,树干粗者可数人合抱,比起人们通常所见的柳树、白杨还高大、魁伟。因其幼龄时期叶片狭长,很似柳叶,到了成年以后,叶片又圆阔如杨,有人又把它叫做变叶杨。在沙生植物的大家族中,不要说矮小的沙打旺、骆驼刺等不能与之相比,就是那被称为“沙漠英雄树”的梭梭,也只能配做相貌不扬的“小弟弟”。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可说是世界上最缺雨、最干燥的地方,一般树木都无法忍受那里恶劣的自然环境,胡杨却在那里凌风傲沙,巍然挺立。尤其是那莽莽苍苍的胡杨林,有如一条条天然的绿色屏障,阻挡着流沙的移动、扩散,保卫着绿洲边缘的农田。
每年7月,胡杨的种子成熟后随风飘落,遇到合适的地带就发芽出苗。胡杨的繁殖还借助它那密如蛛网、粗若缆绳似的水平侧根,在那上面也能生出小苗,长成幼树。在塔里木的天然胡杨林里,百岁胡杨树比比皆是。它的材质坚硬,能在水中经久不腐;加工锯材,不裂不翘,是建筑上的一等用材。胡杨树叶里含有大量的钙和钠盐,是牛羊喜食的好饲料。胡杨树上凝结的生物碱结晶体——碳酸钠,俗称“胡杨碱”,可以食用,也可充当制作肥皂的原料。胡杨是大西北固沙防风的优良树种,我们祝愿它为开发大西北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5版()
专栏:图片新闻

地沟机砖垄窑
山西省襄垣县付北村农民曲晋虎从河南省引进新技术,于去年底办起地沟机砖垄窑。这种垄窑可以边装边出,生产效率比普通窑高四倍,且成型好、耐压力强。今年上半年已生产两百万块砖。
岳峰  苗瑾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