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6月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十倡十戒 开拓前进
高占祥
我们正处在一个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时期。新时期、新任务、新问题,要求我们从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上来一个大的转变,把那些同我们的伟大事业不相适应的东西克服掉。在工作实践中,对这个问题有一些切身感受,无以名之,姑且叫做“十倡十戒”。
一、提倡胸怀全局 力戒脱离中心
中央领导同志提出,要议大事、懂全局、管本行。
我们要经常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战略全局。只有全局在胸,才能高屋建瓴,知道自己部门工作在全局中的位置,才能使本部门工作这节“车厢”不脱离党的总路线的轨道。
议大事、懂全局这个问题,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有的同志不关心大事、全局,工作起来,心中无底,脚下无根,摇摇摆摆,开创不了新局面;有的同志搞本位主义,不顾全局,自觉不自觉地做出了有碍四化建设、有损全局的事情;有的同志目无全局,不顾统一,指导局部就会犯脱离整体、盲目乱干的错误。事实说明,没有全局在胸是下不好一着棋的。
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全局、大局,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以完成这个总任务为中心。目前正在进行的整党,就是为了保证实现这个总任务。任何偏离和干扰这个中心的作法都是背离十二大的方针路线的,都是错误的。
二、提倡锐意创新 力戒因循守旧
开创新局面,要求我们每个同志都有一颗不断创新的进取心。创新,才能前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过程,就是弃旧扬新、不断创造的过程。创新并不是异想天开,随意杜撰,而是在党的方针路线指引下,在实践中积极探求解决新课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在现代化建设中,创新就要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里,存在着不少不适合我国国情的错误观念和模式,长期禁锢着人们的头脑,严重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只有从实际出发,冲破这些旧框框,全面系统地、坚决而有秩序地、有领导有步骤地实行改革,才能开创新的局面。
创新与改革并不是把过去的一切工作经验统统摒弃。相反,过去那些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在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传统、好作风、好方法,不但要继承下来,而且要在新的形势下有所丰富,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成为指导我们行动的科学。经验是宝贵的,但把狭隘的经验当作普遍规律,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时代已进入八十年代,思想还停留在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因而政治迟钝,思想保守,习惯于用旧思想、老套套看待事物,评论是非,自觉不自觉地成了改革的阻力,这是目前干部队伍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我们要做改革的促进派,创新的带头人,一切同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不相适应的老观念、老办法、老框框都要坚决破除。大量生动的事实告诉我们,改革则进,创新则活。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变守业为创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
三、提倡勤奋苦干 力戒懒散怠惰
唐代韩愈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业”,是四化大业,较之韩愈所说的业,伟大、艰巨得多。它要求我们百倍于前人勤奋地工作。勤奋,就是要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稀里糊涂混日子的时代应该结束了,舒舒服服当干部的日子也应该结束了。勤奋,就要勤于思考,要不断地认识新问题,提出新见解,理出新思想;勤奋,就要自己动手、动口,自觉地向自己的惰性作斗争,克服那种“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坏作风;勤奋,就要有一股子干劲、钻劲、创劲,有一颗永不衰竭的进取心。
要做到勤奋,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好的精神状态。现在,有的干部精神不振,懒散怠惰,缺乏为四化献身的精神。这些同志往往是“心里装着小算盘,围着私字打转转”,没有从“自我”的小天地,走上四化建设的大舞台。
应该指出,我们现行制度中的某些弊病,往往压抑人的积极性,使勤奋的人勤奋不起来,甚至使勤人变懒,懒人更懒。为什么懒了多年的人一到深圳往往就勤奋起来了?主要的一条是那里打破了“大锅饭”,真正实现了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所以,为了使每个人勤奋苦干,还必须对现行体制中的弊病进行大胆的迅速的改革。
四、提倡务实精神 力戒空谈陋习
务实,就是崇尚真理,讲究实际,注重实干,思想必须见诸行动。
提倡务实精神,必须反对空谈陋习。这些年来我们基本上扭转了“假、大、空”的浮夸作风,实事求是的传统逐步得到恢复和发扬,但是,空谈陋习并未完全绝迹。有的干部汇报情况,布置工作,会议发言,对群众作宣传,多是些空洞抽象的调头,缺少真知灼见,缺乏说服力和号召力。这种作风任其蔓延,势必贻害四化大业,误国误民。历史上,空谈陋习并不少见,魏晋士人“吐属则流于玄虚,举止则故为疏放”,北宋官僚“议论未定,而兵已渡河”,都是高谈阔论、泛泛空谈造成误事害国的典型。我们的四化建设,需要的是说实话、办实事、脚踏实地的实干家。
毛泽东同志曾经题词:“实事求是,力戒空谈”,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四化大业,要踏踏实实地干点实际工作。要以求实的精神,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真正弄清一两个问题、解决一两个问题。全党有四千万党员,如果每个党员解决一两个问题,就是几千万个问题。这比夸夸其谈、洋洋万言要有用得多。
五、提倡调查研究 力戒闭门造车
对调查研究,多数同志是重视的,但也有的同志重视不够。有的领导同志整天忙于处理一些具体事务,拔不出脚来搞调查;有的同志过去接触过一些实际,有一定工作经验,觉得搞不搞调查研究关系不大,有的同志习惯于材料堆里看材料,电话机里听汇报,办公室里想套套。这些同志的一个通病,就是自觉不自觉地与生动丰富的生活现实割断了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作出决定,处理问题,怎么能不跌跤子呢?要开拓前进,就必须坚决克服那种闭门造车,用老经验对待新问题、凭主观想象作决策的坏习气。
一个聪明的领导者,总是具有深刻的现实感,不仅懂得把调查研究摆到重要日程上来,而且还会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到调查研究上面去。
社会生活是异常复杂的,往往有许多假象。要想窥见到事物的内涵,把握住它的本质,必须把传统的调查方法与科学的社会统计方法结合起来,这单靠少数几个领导者是不够的。应该在领导同志直接组织和领导下,充分发挥有关职能机构和智囊人员的作用。
六、提倡大胆“冒尖” 力戒嫉贤妒能
农村中出现的千千万万个“冒尖户”,给农业战线带来了一派生机。这给了我们一个深刻启示:哪里“冒尖”者多,那里的事业就兴旺发达。要大力扶持各个行业的“冒尖”人才。
有的人,对贤能之士、先进分子,不是抱着崇敬、爱惜和学习的态度,而是站在一旁冷眼相看,躲在背后嘀嘀咕咕,无见贤思齐之心,有嫉贤妒能之意。他们自己胸无大志,不求进取,却对别人吹毛求疵,对“冒尖”人才的缺点,不是善意帮助,而是“以小疵掩其大德”,求全责备,讽刺挖苦。个别人甚至无视党纪国法,造谣诬陷,压制人才,以至“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韩愈《原毁》)。这是一种腐朽没落的思想意识,是败坏我们事业的腐蚀剂。它所以能够在我们的干部队伍内有市场,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功过不分,赏罚不明,甚至“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乱的”。我们要坚决同这种歪风邪气作斗争,对妒贤嫉能的人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
要“冒尖”,总难免要冒出点问题来。大凡只要干事,一点毛病不出,一点漏洞没有,一点错误不犯,是从来未有的。因为干工作而出了点毛病,比那些不干事情混日子的人要强百倍。在事业上“冒尖”的同志,要勇于顶住由嫉妒而造成的压力,在那些不负责任的闲言碎语以至恶意诽谤面前,镇定自容,投以睥睨的目光,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方今之急,在于人才”。各行各业的“尖子”,是时代的英才,民族的精华。因而,各级领导者对“冒尖”人才,应当在政治上给以关怀,工作上给以支持,生活上给以关心,满腔热情地为人才成长开拓道路。在四化建设急需人才的今日,不爱惜人才的领导,是不合格的领导;压制人才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
七、提倡大胆碰硬 力戒好人主义
敢于碰硬是革命者应有的胆略、气魄和战斗风格。碰硬,就是向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进行挑战,向歪风邪气进行挑战;就是《国际歌》所讲的:“要为真理而斗争”。但是,正义在同邪恶、同错误进行斗争的时候,总会遇到阻力,有时要付出一些代价,甚至要担一些风险。“好人主义”就是这种形势下的产物。一些同志,在错误思想、行为面前,不讲真理讲面子,不讲原则讲关系,不讲是非讲人情,四面讨好,八面玲珑。这种腐朽庸俗的作风,是同我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格格不入的。
敢于碰硬,首先要做到自身清正,不徇私情,不拉关系,不搞特殊,不谋私利。唯有如此,才能挺直腰杆,凛然一身正气,敢于理直气壮地扶正祛邪。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地方出现了这样一种反常现象:坚持原则、大胆碰硬的同志遭到报复,受到孤立;而奉行“好人主义”的人却能左右逢源。为着党和革命事业的兴旺发达,必须下决心纠正这种不正之风。在整党中,我们要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同“好人主义”这种庸俗低级的处世哲学作坚决斗争,做一个正气浩然,刚直不阿的好干部。
八、提倡讲究效率 力戒疲沓拖拉
在党政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办事不讲效率,拖泥带水,议而不决,互相推诿,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带普遍性的问题。现在情况虽有所好转,但没有根本转变。在科学技术和建设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没有雷厉风行的作风,没有具体的日期要求,甚至没有时间观念,这种小生产的积习,旧官场衙门的遗风,同开创新局面的要求是极不相称的。
工作效率低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责任制。一项工作布置之后,落实了没有,无人过问;结果好坏,无人负责。要根除这一弊端,就要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把每个单位、每个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搞得清清楚楚,严格考核,赏罚分明。根据工作效率高低、表现好坏、成绩大小,有赏有罚,有升有降。这样才能激励人们多快好省地完成自己担负的任务。
开创新局面,一定要有当机而断的魄力。鲁莽从事是不行的,但顾虑重重,徘徊观望,也会坐失良机,贻误工作。看准了的事情就要大胆地去干。这样做,难免犯一点错误,但这比那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拖拖拉拉、长期不解决问题的错误,要好得多。
要提高工作效率,还要善于运筹时间。领导者要学会把重要的时间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拒绝去做那些不必要的事情。要做时间的主人,不推、不拖、不等、不靠,抓紧时间工作。不论是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的干部,都要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
九、提倡令行禁止 力戒纪律松弛
纪律好坏,也反映着一个单位的精神状态。纪律严明,令行禁止,是精神振作的表现。我们过去革命的胜利靠铁的纪律,今天开创工作新局面,也要用严格的纪律做保证。现在,纪律松弛的现象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整顿和加强纪律,是整党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整党,在思想上政治上,每个党员、干部要努力同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现在有的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仍然采取消极的态度,对目前的改革采取观望、阻挠或抵制的错误态度,这都是党的纪律所不允许的。改革,是党中央确定的方针,对每一个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来说,允许在改革中犯错误,不允许阻挠和抵制改革。
为了维护党的利益,维护纪律的尊严,对那些破坏纪律的行为,必须给予必要的批评乃至处分。听任破坏纪律的现象存在,不斗争,不制止,不处理,本身就是对纪律的一种破坏。当然,我们提倡令行禁止,纪律严明,并不是要人们束手束脚,谨小慎微。不要一强调纪律,就事无巨细,都请示上级。对自己责任范围内的工作,要敢于独立负责。
十、提倡刻苦学习 力戒满足现状
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我们要自觉加强自己的才能锻炼和素质修养,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知识水平。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还要学习文化,学习科学,学习管理。
现代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陈旧率越来越快。社会各个方面都处在迅速变革的新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文化理论水平低的同志,固然要加倍努力学习,就是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的同志,对学习也丝毫不能放松。每个同志都要有自知之明,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这个伟大的变革时代里,满足、松懈,就会落后,甚至被淘汰,这是时代向我们每个人的挑战。做为领导者,要十分重视、关心干部的学习,给他们创造必要的学习条件。同时要加强检查、督促、考核,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四化建设需要,勇于开创新局面的干部队伍。


第5版()
专栏:

“扶上马”之后……
马国文 张茂峰
去年,各级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实行新老更替。当时,不少退下来的老同志以革命事业为重,对新进领导班子的同志提出要“扶上马,送一程”,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宽阔胸怀,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现在的问题是,老同志把年轻干部“扶上马”之后该怎么办?新进班子的同志又应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职务,积极开展工作?最近读史书,看到《左传》上的一个故事,觉得很有启发。
战国时期,郑国有个叫子皮(名虎)的老相国,他年迈后不贪恋官位,荐举年轻的部属子产接替自己的职务。子产顾虑重重,一再推辞说:“我们国小又临近大国,易受其迫害,国内公族盛大,有权有势的人多,我不能接受这个职务。”子皮为了解除子产的顾虑,鼓励他说:“虎帅以听,谁敢犯子?子善相之。”意思是说,我首先带头并率领群臣听命于你,还有谁敢冒犯你?你就好好干吧!子皮的言行,很使子产感动。他上台后,不负子皮重托,放开手脚,施展才干,很快使郑国出现了一派兴旺景象。
老相国子皮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把子产扶上马之后,立即丢开缰绳,让子产放手工作,充分信任子产。子产之所以能够大胆改革,郑国之所以很快振兴,与子皮这一行为有直接关系。
子产的精神也值得称赞。他当了相国之后,并不因为自己是子皮所荐,而感恩戴德,不讲原则。他对子皮做得不对的事,也敢于直言批评,秉公办理。一次,子皮向子产推荐一个叫尹何的人做行政官,遭到了子产的反对。因为此人既无经验,又无办事能力。从此子皮更加信任子产。
由此联想到当前的一些现象。有一些老同志把年轻的干部“扶上马”之后,仍不舍得丢开缰绳,不肯放心地交出他们应该交出的那些权力,特别是人事权。一些重大决策,还是老干部说了算。结果造成新老人手一大堆,婆婆多,主意多,整天忙于开会,大事议不成,小事办不了。班子换了,面貌仍旧。看上去新干部骑在马背上,实际上缰绳仍握在老同志手中,使新进班子的同志手脚伸不开,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更谈不上开创新局面。这种情况需要尽快改变。否则,前一段精简机构、调整领导班子的工作就会半途而废,变得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我们的四化建设也就没有希望。
当然,从新进领导班子的同志方面说,也应该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就是既要信任、尊重老同志,又要有自己的主见,坚持原则,大胆工作,不能畏首畏尾,缩手缩脚,一味迁就随和,否则就不能尽快打开新局面,也难于在群众中建立起威信。


第5版()
专栏:书评

一部材料翔实、叙述生动的专著
——读《五四运动史》
吕涛
彭明同志积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撰写的《五四运动史》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它既是一部材料翔实的专著,又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材料丰富、翔实是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研究历史必须实事求是。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必须是先务“实”,后求“是”。本书作者大量查阅了报刊资料、档案资料、文献资料、回忆录,还采访了当年参加五四运动的老人,并进行实地考察。把这些死的文字材料和活的口述资料,加以分析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此,事实叙述得比较准确。例如,关于5月4日当天游行人数问题,向来有三千人和五千人两种说法。作者根据北洋政府京师警察厅档案所存京师警察总监吴炳湘的密电:“4日,北京大学等十数学校学生二、三千人,因青岛问题,在天安门前集合,拟赴各使馆争议。”认为游行人数三千人之说是比较真实的。又如,李大钊在北大任图书部主任和任教时间,本不在一年(相隔两年多),许多文章和回忆录中,都把两者混为一谈,说得比较笼统。作者查阅了有关档案资料,做了比较细致的分析,使其尽量合乎当时的实际。对于一件史实有两种以上的说法,无法作出判断者,或者是只有一种说法,但系孤证而无旁证者,作者大都在正文或注解中加以交待说明。
作者在撰述本书时,非常重视当事人的回忆资料,并对不同角度的各种回忆材料,加以排比印证和分析。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得以弄清许多重大问题。如高一涵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回忆;许德珩、杨晦等关于学生运动情况的回忆;罗章龙关于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出版情况的回忆,张申府、刘清扬关于周恩来活动情况的回忆等等,都是很珍贵的。作者为了弄清一些细节,还访问了当年北京大学的工友、赵家楼胡同的居民、陈独秀故居的房东,等等。这些历史见证人所提供的情况,都是非常具体和生动的,也是非常宝贵的。作者不仅搜集了国内一些当事人的回忆资料,还努力搜集国外及港台出版的一些当事人的回忆资料,把它们互为印证加以分析,校订了一些重要史实。如火烧赵家楼事件,许多参加者都回忆说,当游行队伍走到赵家楼胡同时,曹汝霖事先闻讯逃跑了。但是曹汝霖本人却记得他没有跑。他说:“我于仓猝间,避入一小屋(箱子间),仲和(即章宗祥)由仆引到地下锅炉房(此房小而黑)。这箱子间,一面通我妇卧室,一面通两女卧室,都有门可通”;当时学生“即将破门到小屋来,岂知他们一齐乱嚷,都从窗口跳出去了”。(《曹汝霖一生之回忆》)作者认为,曹本人的这段回忆,应是实情。学生没有找到曹,估计他逃跑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却不是事实。
作者十分重视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纠正了一些书本上或传闻上的谬误。作者在本书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说明:“例如在文字记载中,《新青年》编者当年曾在‘新世界’散发《北京市民宣言》,我原来听说‘新世界’就是前门外的劝业场,但经过实地的访问调查,发现不对了,不是劝业场,而是珠市口西香厂路口的一座楼房(原为一小学,现准备拆除),并且了解到当年北京的‘新世界’,类似上海的‘大世界’游艺场。……这样,再来读高一涵的那篇和陈独秀一起在‘新世界’散发传单经过的回忆,就活龙活现,印象逼真,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了。”据笔者所知,本书作者曾两次去“新世界”考察访问,因此他能够写得如身临其境。
其次,该书贯穿着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又是新文化运动,它们互为影响。本书基本上贯穿着这样两条线,而以爱国主义为主线。本书开首一章就是《从山东问题说起》,一下就把五四运动的诱因直接点出来了。接着展开时代背景的分析,说明五四爱国运动的必然性。
五四运动是一次空前的爱国运动。真正是地无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卷入到这个运动中来。在地区上,作者除了分析北京、上海两个中心外,也重点地叙述了山东、天津、武汉、长沙等地区的情况,显示了星火燎原之势。在阶层上,作者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材料,说明各个阶层,包括三教九流,都投入到运动中去。“商女也知亡国恨”,作者用了这样一个标题,说明运动波及的广泛性。最感人的是一位天津的家庭妇女,她依靠典当衣服换来的钱,印制题为“李孟氏典衣刊布”的一张爱国传单,有力地说明爱国运动的深入人心。此外,对于农民参加五四运动的介绍,以前有关的出版物尚不多见,作者根据掌握的材料(主要是山东),也作了描述。
把政治运动和文化运动结合起来论述,是该书的又一个特点。五四运动的兴起,是与思想解放运动分不开的。作者用了相当篇幅,分析和论述了“五四”前夕的启蒙运动,说明它的历史意义。对于“五四”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者按照具体情况,和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段落相适应,努力把两条线揉合在一起加以论述,开辟了《问题和主义之争》、《空想社会主义的破产》、《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追求》、《社会主义辩论》、《反对无政府主义》等章节,并注意从中归纳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探讨。如空想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在过去的著作中,或被忽视,或语焉不详,作者把它的来龙去脉讲得比较清楚。他认为,空想社会主义在1920年以前对中国很有影响,它的破产才促使中国思想界转入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追求。另外,该书对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一些著名人物在五四时期的思想,都作了比较实事求是的论述。因此,从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这部著作也是有一定分量的。
除了以上几个特点,本书把《五四运动和妇女解放》专列为一章,将散乱的有关妇女解放的材料加以综合和分析,这也是不多见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