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6月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两篇报道在许昌市引起强烈反响
问题已经明朗 阻力尚待排除
5月20日,根据河南省许昌市委、市政府的决定,“二百四十五天短命厂长”靳善增重新回许昌市力车厂担任厂长,受到全厂职工的热烈欢迎。在欢迎大会上,靳善增表示,要以革命者的胸怀和改革的精神,同全厂职工一道,办好力车厂。
人民日报、河南日报、河南广播电视新闻中心报道了《许昌市的知识分子为何人心思走》和《二百四十五天的“短命”厂长》以后,在全国和河南省引起强烈反响。记者陆续收到各地读者的来信六百余件,广大读者和听众对许昌市知识分子政策得不到落实,知识分子的“四难”得不到解决愤愤不平,对许昌市力车厂厂长靳善增搞改革受打击表示同情。
许昌的反应尤为强烈。许多科技人员和干部群众对报纸所揭露的问题议论纷纷。他们说,报纸电台的批评“击中了许昌市的弊病”,“这一促,许昌振兴有希望。”不少人认为,许昌市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中之所以步履艰难,主要是因为一些领导干部“左”的流毒和传统偏见没肃清,这是不能同中央在政治上完全保持一致的表现。他们拿许昌市和江苏省常州市相比,两市人口差不多,常州工农业年总产值二三十亿,而许昌市多年来却老是在二亿元左右徘徊。除了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方面的原因之外,最主要的是没有充分发挥各种专业人才的作用。大多数单位和部门借助党报批评的东风,认真清理“左”的影响,边检查,边落实,边改正。不少领导干部主动和知识分子交朋友,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积极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与此相反,许昌市有的单位对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至今仍无动于衷。个别单位仍然存在着埋没人才、压抑排斥知识分子的严重现象。报道中提到的许昌市机床附件厂仍然我行我素,对报纸批评置若罔闻。市委、市政府的个别领导干部虽然承认“批评是中肯的,切中了我们工作中的时弊”,表示“虚心接受”,但并没有从思想认识上解决问题,对批评持抵触态度,有的甚至骂大街。市建委几个领导为子女多占住房,被点了名,感到有压力。一位号称“女皇”的副市长却给他们撑腰打气:“不过是多住几平方米住房嘛,不要压力太大,退了,看谁还有什么屁放。”一位受打击迫害蹲过监狱的知识分子找市委书记要求落实政策,这位书记十分反感:“你把我告到中央、省委,地委纪检会正在检查我……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问题我不管,你给我说不着。”这位知识分子只好含泪离去。在许昌市,不少工程技术人员亲身感受到,市委组织部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中梗塞”。组织部一位副部长过去就曾说过:“咋落实?都给他们(指知识分子)弄个官帽子戴戴才算落实?”两篇报道发表后,他又发牢骚了:“现在是光讲知识不讲党。工作没法干!这一捣(指公开揭露)许昌非乱不可!”还有一位副部长,是今年2月才提拔的。当时他得意地对别人说:“大学毕业有什么了不起,没有文凭,象咱,还不是照样当官!”如今他又散布什么“现在是谁告状,谁有理,谁当官!”更令人不解的是,这样的人在机构改革中,仍握有大权,由他们带着工作组来挑选进局委一级机构的人选。
对许昌市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许昌地委非常重视。在报道发表的第二天,地委召开了各县、市委书记紧急会议,批评了那种对“左”的一套不敢正视、不敢批评斗争,不去努力克服的软弱涣散状态,要求他们对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作一次全面检查,做到边检查、边改正、边落实。
据了解,机构改革后,由中共河南省委批准的许昌市新的领导班子正在组织力量,配合省委工作组全面调查许昌市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中的严重问题。对一些领导干部的抵触情绪,新市委正在积极采取措施,着手解决。
本报记者 李杰
河南日报记者 戴松成
河南广播电视新闻中心记者 王子厚


第3版()
专栏:

北京市委组织部提出
在发展知识分子入党问题上要有较大突破
据新华社北京六月七日电 (记者黄智敏)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要求全市各级党的组织部门今年要集中力量抓好发展知识分子入党的工作,使知识分子“入党难”的问题有较大突破。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六月一日在全市知识分子入党经验交流会上提出了这个要求,并同时提出,各单位要组织力量,对已经申请入党的知识分子进行逐个考察,了解其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对他们当中已经基本具备党员条件的,要尽快发展入党;对暂时不符合党员条件的,要进行具体帮助,指出努力方向。
北京市委组织部认为,要做好发展知识分子入党的工作,首先要求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在思想上端正对知识分子的认识。知识分子入党难的问题,就是轻视知识、歧视知识分子的“左”的思想的长期影响造成的。如果不清除这种“左”的影响,知识分子入党难的问题将会继续存在。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以积极的态度发展优秀知识分子入党。北京市委组织部还提出,全市各级党的主要负责人除了自己要过问这一工作外,还要指派党性强、有一定文化水平、懂知识分子政策的同志担任专职或兼职的组织员,专门从事党的组织工作。


第3版()
专栏:

协调力量 减少扯皮 发挥优势
上海五支科技大军初步联合
本报讯 记者肖关根报道:为了组织协调科技力量,加强科技部门与经济部门的结合,上海市五支科技大军建立了委、办一级的联席会议、联合办公制度和联合办公机构。
由高等院校、中科院在沪科研单位、国务院各部(包括军工系统)在沪科研设计单位、地方科研设计单位和企业科技力量组成的上海科技“五个方面军”,是上海的技术优势所在。发挥这“五个方面军”的作用,对促进上海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由于缺乏组织协调,各个方面军的力量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存在着一方面缺少人才,一方面又积压人才、浪费人力物力等现象。现在,上海市科委、经委、国防工办和教卫办四个委办的负责人,经过多次协商研究,提出了关于组织“五个方面军”,加强科技部门与经济部门结合的意见。并决定成立委、办一级的联席会议和联合办公制度。
四个委、办还联合商定:围绕科技任务,按层次合理分工,将科技“五个方面军”统一组织起来。加强中试基地建设,为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转移创造条件。有选择地与街道、乡镇企业挂钩,建立联合中试基地。高校、科研设计单位和工厂与街道、乡镇企业联合后,派往作为自己的中试基地单位帮助工作的科技人员和职工,凡由市区到郊区工作的,每月可补给三十元津贴费,到市区街道企业工作的,也可酌情予以补贴。


第3版()
专栏:

“世界屋脊”是怎样隆起的?
中法科学家共同考察喜马拉雅地区取得新进展
本报成都专电 记者罗茂城报道: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是怎样形成和演变的?6月5日在成都开幕的有中国、法国在内的十一个国家约四百名地质、地球物理学家参加的喜马拉雅山地质科学国际讨论会,就这方面的考察和研究情况进行广泛交流和热烈讨论。
举世瞩目的喜马拉雅地区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它不仅吸引着登山队员和探险家的广泛兴趣,而且由于它具有独特的地质构造,被视为探讨地质科学问题的关键地区之一,是打开地球内部奥秘的一把金钥匙,引起地球科学工作者的极大重视和向往。多年来世界各国不少地质学家围绕喜马拉雅地区进行了多方面的科学考察。我国地质科学工作者对青藏高原多次进行了综合性科学考察和普查找矿工作,取得了丰富的资料。
根据中、法科技协定,从1980年至1982年两国地质专家共同在喜马拉雅地区开展了多学科的地质考察和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双方在西藏地区进行了地质构造、地层古生物、岩石学、地球化学、蛇绿岩、热水地球化学等地质调查,同时开展了人工地震、天然地震、磁大地电源、地磁差分、大地电源、重力和古地磁等地球物理测量。
从三年来工作的初步成果看,人们对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演变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化。地质方面,他们在雅鲁藏布江等地发现了多条古海洋壳残余碎块即蛇绿岩,确定雅鲁藏布江大陆碰撞带及其邻区具有火山岛弧、深海沟、海洋盆地构造演化的历史;在藏北发现了二百八十万年以前南极的高寒动物群化石;在申扎—纳木湖一带发现了地壳变短的证据,获得了许多该区地壳形成的年龄数据。在地球物理方面,人工地震结果纠正了科学界过去对西藏地壳结构的认识,证明喜马拉雅山北坡莫霍面不是由南向北倾斜,而是呈阶梯状。确定世界上地壳最厚处在定结县,达七十公里,等于正常地壳厚度的两倍;其向南到恒河平原减薄到三十八公里,向北到昆仑山一带约为五十公里。大地热流测量第一次获得了喜马拉雅地区较高的热流值。古地磁成果证明,在大约一亿四千一百万年前的早白垩纪,雅鲁藏布江以南地区连同印度大陆从冈瓦纳大陆分离出来。大约在一亿年以前的晚白垩纪,印度大陆开始向北漂移,与欧亚大陆相撞,潜入欧亚大陆之下,从而形成“世界屋脊”。


第3版()
专栏:

鹰潭市采取特殊措施招贤纳士
本报鹰潭专电 记者赵相如报道:最近,中共江西省鹰潭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人才引进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组长,负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引进工作。各个单位或个人均可通过各种渠道,向鹰潭市积极推荐在四化建设中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市里规定,对引进人员实行基本工资加奖励的办法,可以优先分配一套住房,家属子女吃农村粮者可改吃商品粮,子女无就业的可以安排一个招工指标。有的人员虽无职称、学历文凭,只要有特殊技术专长,同样享受上述待遇。市里还规定,引进者一经领导小组批准,市组织和劳动人事、公安、粮食、财政、房管等部门必须负责办理落实。对顶着不办或拖延扯皮者,要追究该部门领导者的责任,直至调离。


第3版()
专栏:编余

特殊政策要特殊贯彻
“特事特办”这句话,如今已在特区以外的广大地区叫响了。但是,说毕竟比做容易。有些事情,明明有了特殊的政策规定,实行起来却困难重重。比如,本报六月六日报道的南京市促进人才流动的几条特殊的政策措施,在许多单位就行不通:涉及到工资的,人事、财政部门不认帐;涉及到户口、就业指标的,公安、劳动部门不办理。他们的理由多得很,但说来说去,总是不承认这些特殊政策和特殊措施。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制定这些特殊的政策措施时,一定要考虑到如何以特殊的方式去贯彻落实。
江西鹰潭市委的同志看到了这一点。他们在提出特殊的政策措施时,对各有关部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谁顶着不办,拿谁是问。这似乎有点“简单生硬”,但在当前,没有这“硬”的一手,许多事就办不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叫做“特事特办”。
特事不特办,就不成其为特事。特殊的政策措施,如无特殊的办法去贯彻落实,最终很可能变成一纸空文。
·叶伴·


第3版()
专栏:

日本创价学会访华团向我儿童少年赠送礼品
本报讯 记者沈进报道:以名誉会长池田大作为团长、会长秋谷荣之助为副团长的日本创价学会第六次访华团,于6月7日向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赠送电视录像投影设备、大型地球仪、儿童体育用品和图书等礼品。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筹建委员会主任荣高棠、全国妇联副主席黄甘英、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孙平化也参加了礼品赠送仪式。


第3版()
专栏:

青海欢迎大专毕业生
据新华社西宁6月7日电 (记者金元明)“欢迎各地大专院校应届毕业生参加开拓青海的行列。我们对有志来青海的同志实行优惠政策。”这是青海省副省长班玛丹增,最近在会见四川大学应届毕业生“志在四方”考察团西北组成员时说的。
班玛丹增说,青海省人民政府已制订了优惠措施。其中包括到青海报到之日起,即享受转正定级工资待遇;分配到县和县以上单位工作的,工资向上浮动一级;对愿意去县以下农林第一线从事农林科技工作的,工资可向上浮动两级等。


第3版()
专栏:

蒸汽热网管道保温技术将在全国推广
本报讯 据《科学报》报道:由中国科学院力学所、上海硅酸盐所、上海技术物理所与燕化公司联合攻关完成的科技成果“蒸汽热网管道保温技术”,于去年12月通过中国科学院鉴定,并见报宣传后,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来信来访,要求推广。
这项成果用于技术改造,可大量减少能耗,经济效益显著。
为了满足工业部门要求,中国石化总公司准备在7月份召开专门干部会,推广这一成果,然后筹办全国性的训练班。


第3版()
专栏:今日首都和各省市区报纸要目

后生可畏亦可敬 宋国辉经营队办企业 由穷变富 用智慧
领导放手又放胆 龙里县抢救国营工厂 起死回生 须承包
《大众日报》△初中毕业的青年农民宋国辉经办大队电器厂,产品畅销省内外,使一个穷队变成胶东半岛上有名的富翁村,人均年分配突破千元
《贵州日报》△龙里县政府用招标办法把连续七年亏损的国营农机厂包给个人,并任命承包人为该厂厂长,限期扭亏为盈
《安徽日报》△合肥市七十六名国营企事业单位的助理工程师以上的科技人员应聘到三十二个集体企业工作
《辽宁日报》△营口市大胆改革人事制度,召开别开生面的人才交流大会,一天就有三十名专业干部被对口单位选中
《光明日报》《湖南日报》△宁愿干在农村,不愿闲在闹市——株洲六名科技人员应聘到醴陵县烈士塔大队落户
《浙江日报》△6月7日杭州市人民政府作出规定,今年内要实现西湖周围无黑烟区,从10月1日起所有分布在西湖周围各单位的锅炉和炉灶都不准再冒黑烟,到期如达不到要求者,将罚款
《福建日报》△厦门市委召开干部会议,要求加快经济特区建设,多抛绣球,少踢皮球,加快基本建设和技术引进
《重庆日报》△重庆市沙坪坝区工商局和双碑大队联办农贸市场,发挥城乡各自的优势,做到投资省,建设快,效益高,为兴建小集镇提供了经验
《解放日报》△上海市政府昨天宣布:上海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决定对全国开放,欢迎兄弟省、市、区来沪开店、办厂、造大楼、设公司
《四川日报》△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直机关党委联合召开经验交流会,解决知识分子入党难问题 △四川省卫生部门近年来为西藏培训各类卫生技术人员一万二千人
《湖北日报》△全省今年拨给专业户的二百四十辆东风牌载重汽车已全部交到专业户手中
《经济参考》△湖南省汉寿县大南湖供销社与当地农民实行商业投资、种养联营,扶持了农民致富,增加了供销社的购销利润
《南方日报》△广东省参事室举行黄埔军校建校六十周年座谈会,四十位曾在黄埔军校学习和工作过的爱国人士回忆往事,寄语海外故旧,促进国共合作
《陕西日报》△铁道部第一工程局职工代表大会决定给在工程段、队工作五年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浮动一级工资,连续工作二十年以上的浮动二级
《中国地质报》△空调冷却弃水回灌循环利用技术获得显著经济效益,开辟了首都城市节约用水新途径
《江西日报》△宜春市有关部门抓紧对个体商贩的教育,全市一百五十名个体香烟商贩讲信誉,讲道德,紧俏香烟不搞搭配,不卖高价


第3版()
专栏:

天涯海角一园丁
——记崖县三亚中学教师梁启圣
去年深秋,海南岛崖县三亚中学老师梁启圣,在北京参加完工会十大,带队领导听说他近年来公出时两过家门而不入,假期也没探家,便“强迫”他顺路回南京看看,并给假十天。
当梁启圣到南京看到分别时蹒跚学步,如今已是一年级学生的女儿时,父女俩互不相识,在场的人为他们的相会流下了眼泪。
是啊,梁启圣从吃不饱饭的1960年自愿去崖县教书,已有二十四个年头了,但和家人团聚却是有数的几次。人们怎能不感动?
可是,梁启圣只在家呆了六天,就赶回地处“天涯海角”的崖县。
是什么使他如此牵肠挂肚呢?
原来,他收养了一个当年琼崖游击队员的遗孤、黎族学生黄永福。
那还是1977年,梁启圣正在高峰公社中学教高中,刚读初一的黄永福,失去了亲人。梁启圣主动收养了这个革命后代。1978年,梁启圣调到县城三亚中学后,把黄永福接来继续上学。黄永福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梁启圣又送他进补习学校,六年多来,一直承担着他的全部费用。梁启圣承担着比一个教师更重的职责,所以,他匆匆归来了。
在崖县,梁启圣抚养过的黎族学生,黄永福既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前些年,山区黎族群众生活艰苦,孩子们上学往往坚持不到毕业。碰到这种情况,收入微薄的梁启圣,总是倾囊相助、供吃供穿。1972年的一天,十五岁的高中生林继师捆起行李,要退学回家。梁启圣赶了80里山路,来到流云飞渡的扎南山家访。他看到的情景是:林继师的爸爸生病卧床,母亲鸡一叫就起床舂米,煮上一锅稀饭,摆好一碗盐巴,便匆匆上工了,中午也不回来。小弟弟小妹妹们哪个起床,饿了,自个盛一碗稀饭吃。到了晚上,稀饭光了,妈妈也该回家了。林继师上学自然无粮可带,书确实读不下去了。目睹此情此景,梁启圣有说不出的辛酸。他把林继师弟妹紧紧搂在怀里,决心拚全力为他们家供养出一个文化人来。从此,他就把林继师带在身边,同睡一张床,共吃一锅饭。1977年春,林继师被推荐上了华南师范学院,成为方圆几百里第一个黎族大学生。大学三年,他的衣服、鞋袜、书费、探家路费,仍由梁启圣供给。每月,还寄10元零用钱。可是,林继师哪里知道,这期间梁老师的妻子带着两岁的女儿、一个生病的老人,在南京待业一年多,还需要赡养。后来,当林继师知道自己的所穿所用,都是老师咬着牙从全家老少的口里、身上省出来时,便写信给老师说:“您为了培养我这个贫苦的黎族学生,费尽了心血,吃尽了苦头,我终生难忘。”现在,他当了中学老师,也留4个学生在家里吃饭。
高峰公社这几年第一个考上中专的学生和现在当了公社干部、农场场长、生产队长的4名学生,梁启圣都抚养过一年的时间。至于在他那里吃过、住过、被资助过的同学,就更多了。以至他的宿舍被老师们称为“黎人之家”。近十多年来,他已把工资收入中的5,000余元花在黎族学生身上。可他自己15岁参加工作至今,没买过一件象样的家具,存款更是一分钱没有。去年3月,他到春寒料峭的北京出席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活动表彰大会,身上还穿着借来的外套。
多年艰苦的生活,给梁启圣留下一个瘦弱的身体,但他对纯朴的黎胞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当他亲眼看到不少群众在闭塞的山区仍然刀耕火种、用木炭划道道计数时,他明白了这里最需要的是文化,是人才,为此,他节省着每一分钱,并把生活中的一切困苦咽到肚子里,干下去。
梁启圣不满足于自己中等师范毕业的文化水平,在六十年代就函授学完了大学本科中文系的全部课程。多少年来,他迎着熹微的晨光,伴着深夜的明灯,开展教学研究,写出了《黎族学生心理、感情、性格方面的特点》、《如何提高黎族学生语文水平》、《对黎族学生的思想教育》等珍贵材料,和老师切磋有关教学艺术,有的已在报刊上发表。
“春蚕到死丝方尽”。为了新一代黎家儿女的明天,梁启圣远离亲人,呕心沥血,年仅46岁,已早生华发。江苏、南京、天津,在各地的亲友为他联系过单位,希望他调回内地。可是,崖县的各族群众更需要他。去年4月,当他被命名为全国优秀教师从北京载誉归来时,三亚镇三千多群众夹道欢迎,鞭炮响了十几分钟。人民牢记着他,党没有忘记他。去年春节,胡耀邦同志视察海南时,高兴地赞扬了这位海南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最近,州、县教育部门领导找他谈话,打算提拔他去上级机关工作。脸上总是带着宁静的微笑的梁启圣,这时急了:“海南的各族群众需要文化人,作为老师,我生命的价值在课堂上、学生中,因此我哪里也不去。”这位中国共产党党员,就象南海边的“南天一柱”,早已牢牢扎根于这块正在开发的宝地上。 
林陶(附图片)
梁启圣和黎族学生在一起。 袁复镜 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