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6月3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炎黄子孙的自豪
——赞纪录影片《零的突破》
荣高棠
深深感谢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同志们,在我国体育健儿肩负祖国的期望,即将踏上参加二十三届奥运会征程的时刻,在全国人民正欢欣鼓舞地回顾和展望建国三十五年来祖国建设成就的时候,为我国运动员和全国人民摄制了一部精彩的大型纪录片《零的突破》。
《零的突破》生动地反映了新中国的体育健儿,一扫旧中国三次参加奥运会三次捧“零”而归的耻辱,一再打破世界纪录,不断向世界高峰进军的生动事实。中央最近要求,在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的时候,全国人民都要很好地检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零的突破》就是三十五年来新中国体育事业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因此,这部影片不但对即将奔赴赛场的运动员来说是一部了解历史,鼓士气,壮行色的好教材,而且对全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同志们也是大有教益的——为了祖国的振兴,都应当奋力突破各自行业“零”的纪录,做出更多贡献,争取更大光荣。
《零的突破》在艺术上很有特点。影片的创作者们千方百计,搜集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有些是我过去都从没见过的),然后运用这些资料作新旧对比,使影片内容鲜明生动,真实感人。人们从这里可以看到,1932年、1936年和1948年,旧中国三次参加奥运会,三次都只是得“鸭蛋”——“零”的纪录。当时的报刊还发表了“东亚病夫”捧着“外国制造”的大鸭蛋的自嘲漫画。新中国诞生后,我国体育事业从零开始,一跃而为不断打破世界纪录,不断夺得世界冠军的“东方巨龙”。这种今昔对比,不是一般的“忆苦思甜”,而是让事实讲话,不多评论,分量自重,道理自明,引人思索。
其次,影片创作者们是怀着极大的爱国主义激情进行创作的。这种激情融注在影片之中,打破了常见体育片纯纪录性的格局,寻找了一个新的角度,直抒胸臆,在艺术上有所创新,在内容上注重内涵的开掘。整部片子贯穿着浓烈的民族情,跳动着赤诚的爱国心,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它激励着人们为实现四化而锐意图新,努力奋进。
第三,影片还有形象性的哲理。旧中国体育纪录的空白是“零”,这个“零”却是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起点。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我们的运动员奋发图强,刻苦训练,使我国的体育项目一步一步地突破“零”的纪录。而旧的“零”一旦被突破,立即又变成了新的“零”和新的起点,作为再突破的目标。如此往复,永不终止,不断进击,自强不息。
“零”的突破是炎黄子孙的心愿和振兴中华的实践,更是炎黄子孙所引以自豪的。(附图片)
1932年,报刊上的这幅漫画讥笑中国人获“鸭蛋锦标”。
一九五九年容国团为我国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


第8版()
专栏:

雨丝集
秦力
歌剧要有动听的歌唱
一提起《白毛女》,人们自然会想起“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一谈到歌剧《洪湖赤卫队》,大家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一说到歌剧《江姐》,人们自然也忘不了曾经唱遍大江南北的《红梅赞》。
这些脍炙人口的歌唱,分别产生于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新歌剧中。这几部歌剧所以能传唱不衰,影响深广,与音乐方面取得的成功是分不开的。
歌剧是以歌唱为主的戏剧。一出歌剧如果只是剧本、演员、导演、舞台美术好,而缺乏动人的歌曲,那还是很难站住脚的。近几年来,有些新创作的歌剧之所以不能吸引观众、激动人心,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动人的歌曲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希望新歌剧的创作不但把文学剧本写好,而且要在歌曲创作上多下功夫。
座谈会不要只说好
参加了几次座谈会,听到有些行家对外地剧团来京演出的评论,其中不乏很好的见解,但是有时也有说得过分的溢美之词。对一些好的和比较好的演出,给以热情的赞扬和鼓励是应当的;对于来自边疆兄弟民族地区的文艺团体演出的好节目,尤其应当热情鼓励。但是,赞扬和鼓励不等于什么都要说好,好,好。这样做,可能使某些只喜欢听赞扬的同志信以为真,认为自己已经做得很不错了。
如果说某些见于文字的文艺评论有不够实事求是之处,需要改变,那么,在对面而谈的座谈会上,不是更应该坦率地实事求是地互相谈心吗?我们需要开创这样的会风。


第8版()
专栏:剧评

谈谈京剧现代戏《梅锁情》
宋振庭
湖北省沙市市京剧团赴京汇报演出的现代戏《梅锁情》,演得很成功。有几点给我的印象很深:一,它是现代戏,又和传统的老京剧靠得很近,从编剧、导演、演员唱腔以及舞台调度等方面看,都是一出在真正传统京剧的基础上革新而出的现代剧目。二,它是一出大型的以唱功吃重的戏,许多唱腔使人觉得过瘾。三,这出戏的主题极为普通,表现人们常见的婚姻恋爱,人世的悲欢离合,但它又是全新的,是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道德标准来塑造人物的。
在京剧革新问题上,是简单地、粗暴地强使京剧就范,还是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走真正民族化的道路?我以为《梅锁情》是属于后者。
首先,《梅》剧的唱,保留了不少传统京剧优秀唱腔的长处,几个主要演员的唱功,也具有演唱传统戏的基础。例如男主角卢少华的花脸唱腔,既有金(少山)“韵”,又有裘(盛戎)“味”,很有潜力。女主角陈况的唱,富有表现力,而且刚柔相济,抑扬顿挫,这是一位内心戏很有厚度的演员。其次,从表现程式、舞台调度来说,这出戏和传统京剧很多手法是紧密结合的,许多场次都使人不能不联想到优秀传统戏的一些精彩场面。而这一切和剧情紧密联系,没有牵强附会的痕迹。既是继承又是革新,绝不是穿上蟒靠、道袍、褶子的新人,而是从里向外、从外向里的新人新事。从戏剧的矛盾纠葛、情节发展上说,不是一览无遗,而是曲径通幽。戏一开头就能抓住人,一个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突起,而且很合乎情理,确实有一定的典型性。但是这种冲突的典型性正象一切文艺的典型一样,应是必然中的偶然,有必然的基础,以偶然的典型形态出现,既不是胡编乱造,脱离真实,没有任何必然的基础,也不是把必然的规律铺陈为冗长的叙述。这个戏的矛盾冲突处理得比较好,是很有匠心的。
总之,《梅锁情》虽然向传统京剧靠得很紧,吸收和发挥了传统京剧的长处和魅力,但不管怎么看,它是以新的道德、新的人物、新的精神面貌出现的。因此,这个戏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一出以京剧形式表现现代生活的好戏。当然,它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比如在唱腔上大有精益求精的必要,剧本、舞台调度上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潜力,思想、语言还有很多可以用重锤定音的手法来加强。但它成功的经验是值得重视的。(附图片)
《梅锁情》剧照:陈部长追赶湘梅。


第8版()
专栏:

“七一”电视文艺晚会《党在我心中》
“当小草吐绿的时候,它铭记太阳的恩情。当花朵飘香的时刻,它不忘温暖的春风。……”这是“七一”前夕,中央电视台演播室里正在紧张录制的大型文艺晚会上主题歌的歌声。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六十三周年,共青团中央学习教育活动办公室、文化部艺术局团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党在我心中》文艺晚会。这台晚会主题鲜明突出,气氛热烈欢快。参加晚会的,既有朝气蓬勃的各行各业的先进代表人物,又有深受群众欢迎的著名演员,还有即将出征奥运会的体育健儿……。他们以自己的切身经历,热情赞颂了党的十二大以来广大城乡出现的大好形势。
晚会还特邀何长工、萧华、吕正操、陈再道等老党员、老干部参加。萧华同志满怀激情地朗诵他为这个晚会创作的新诗,热情勉励八十年代的青年为建设四化而奋勇前进。
晚会上,演员们意气风发,纷纷献诗、献歌、献舞。刘长瑜、关牧村、瞿弦和、殷秀梅等群众熟悉的优秀中、青年演员,以及近年来崭露头角的艺苑新秀,如空政文工团的青年歌手佟铁鑫、金曼,阜新市京剧团年仅十九岁的演员迟小秋,都表演了精采节目。
晚会由著名演员曹灿、潘虹主持。中央电视台将在七月一日晚上《周末文艺》专栏中播放这个晚会的录像。
(陆 家)


第8版()
专栏:

郁郁葱葱在指尖
——访微型盆栽艺术家沈荫椿
范愉曾
在无锡市一条闹中取静的小街里,推开沈荫椿的家门,满目青葱,繁花似海。我看到一棵郁郁葱葱的杜松,小盆只有一寸见方。还有一盆只有算盘珠般大的超微型盆栽,盆中雀梅高二三寸,树干苍老多节,皱皮斑驳,而枝头绿叶却生机勃勃……。
微型盆栽的培育者沈荫椿出身于园艺世家。父亲沈渊如是一位著名的兰花专家,朱德委员长曾两次在无锡见过沈老,并交换过兰花。早在沈荫椿只有十几岁时,老人要他专攻微型盆栽这枝奇葩。到如今,他献身这项事业已有三十个春秋。
沈荫椿告诉我,掌上盆栽诞生在唐代,唐章怀太子墓甬道壁画上,就有侍女手捧盆栽的图案。到明代,我国的微型盆栽东渡日本,渐渐布于世界。
国际盆栽协会主席斯密特莱先生从《中国建设》上看到沈荫椿的盆栽杰作后,来信赞美,并宣布吸收他为国际盆栽协会的会员。有的外国学者、园艺家专程远度重洋,登门拜访。沈荫椿还出版了有十万多字、九十八幅盆栽照片的《微型盆栽艺术》一书。
为了这一盆盆小生命,几十年来他收集古今字画,订购了多种杂志,博览文艺、美学等方面的著述,潜心观赏、构思、钻研,通过攀扎、修剪、扦插,使这些盆栽各具特色,把大自然的风貌浓缩在方寸之中。在动乱的岁月里,沈荫椿心血浇灌的盆栽被砸烂,却没有动摇沈荫椿的事业心。如今这茁壮的一百多盆盆栽,全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春风沃土中精心培植出来的。


第8版()
专栏:

富有诗意的木雕形象
崔开宏
叶毓山的木雕《黄河水》(见上图)体现了新社会民族团结的主题,艺术处理又饶有趣味。作品中的那位接水喝的汉族牧羊老汉,头上结着白毛巾,下身穿着肥厚的棉裤,袒露右臂,伛偻身体,双手端着一个陶碗。迎面给他倒水的是一位身着毛领大衣、头戴小白帽的回族老人。这位老人手捧水罐,躬着身,彬彬有礼地将罐中的水倒入碗内。这水是黄河水,清凉醇香。盘旋在他们身旁的那两只小羊,仿佛听到了水声,其中的一只抬头望着水罐,好象也想喝口水似的。雕塑的材料是没有语言的,但是,它经过雕塑家的精心雕琢,体现出黄土高原上两个人物栩栩如生的神态,让人看到民族感情亲如兄弟,使人感到温暖。
这件作品的构图是采用双人面对组织结构的形式,来表现倒水的一刹那间的细致动作,充分地显现出人物的热情和忠厚的内在感情。老人面带笑容,眼中充满热忱,使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人物的思想内涵。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了“方”“圆”结合的技法,牧羊老人处理为“方”,斟水老人处理为“圆”,使人物的粗犷与细腻的不同个性显露出来。雕塑形体坚实光洁,刀法明快,纹理清晰,体积感强。形象传神,意义深邃,这是一件富有诗意的造型作品。(附图片)


第8版()
专栏:文艺新书

文艺新书
△由北京市少年宫编辑的《少年宫——我事业的摇篮》一书,已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康克清同志写了序文。
本书精印了建国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宋庆龄、邓小平等同志参加少年宫活动的珍贵照片;收集了曾在少年宫各种培训小组活动过的老同学写的回忆文章。(蕙)
△老作家叶君健同志的新作《不丑的丑小鸭》已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有关安徒生的著作及其一生的散文集。书中还附录了安徒生的部分作品。
(李昆纯)
△潘树广编著的《书海求知——文科文献检索方法释例》一书,最近已由知识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一百三十个有代表性的实例,讲述查找文科文献资料的常用方法,内容广泛,配有多幅插图,书末并附有索引。
(凌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