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6月3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南斯拉夫经济情况正逐步好转
今年头五个月工业生产增长百分之四点六
本报贝尔格莱德6月29日专电 记者严正报道,在昨天举行的南斯拉夫联邦议会两院联席会议上,联邦执委会副主席亚·泽姆利亚里奇作了关于今年经济发展情况和对明年经济情况展望的报告,强调南斯拉夫的经济情况正在逐步好转。
泽姆利亚里奇说,南斯拉夫在生产的某些关键领域已取得了相当重要的成果,这些成果首先反映在工业生产明显增长,在与外国经济关系中南斯拉夫的地位继续好转。
泽姆利亚里奇说,今年头五个月南斯拉夫的工业生产比去年同期增长4.6%,而某些生产出口商品、能源和原料的经济部门其增长率超过上述平均数,原料和能源供应得到改善。估计明年工业生产能够增长3%—4%,农业增长2%—2.5%。
他说,到6月21日为止,出口增长7%,进口仅增长0.7%,外贸赤字比去年同期减少了50%。今年以来外汇收入增加26%。
今年是南斯拉夫继续压缩投资的第四年,今年头五个月基本上实施了货币贷款政策,这对恢复生产,减少各种消费和改善清偿能力起了促进作用,在执行财政纪律,偿付财政债务方面也出现了好的趋势。泽姆利亚里奇指出,上述这些成果虽然还不能说完全满意,但终究是令人鼓舞的,特别它们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行动取得的,因此更有意义。泽姆利亚里奇在报告中还指出,尽管南斯拉夫在执行经济稳定纲领中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仍未克服深刻的矛盾、混乱和经济不稳定的基本原因。这表现为通货膨胀率高,生产率低,个人的实际收入下降了9.5%。另外还有失业问题,高额外债问题。
泽姆利亚里奇说,南斯拉夫今年下半年最重要的任务是必须保持工业生产的继续增长,特别是对自由外汇区出口工业生产的迅速增长,进一步促进整个经济的复苏,偿还外债,克服通货膨胀,提高经济工作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财政状况。为此必须在改革经济制度和调整过去的经济政策方面采取一系列行动措施。


第6版()
专栏:

黎巴嫩要求安理会制止以色列屠杀居民
新华社贝鲁特6月28日电 据此间电台广播,黎巴嫩外交部指示它驻联合国的常任代表拉希德·法胡里,向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指控以色列当局27日轰炸黎巴嫩北部阿拉尼卜岛和镇压南部无辜居民的罪行。
以色列炮艇继昨天晚上参与了对阿拉尼卜岛和特里波利附近海岸进行四个多小时的炮击之后,今天上午再次轰击了阿拉尼卜岛,受到了特里波利当地民兵、巴勒斯坦武装和叙利亚军队的猛烈还击。据以色列电台广播,以色列方面承认,有五名以色列海军人员在炮战中受伤。
另据黎巴嫩警察方面说,在以色列的这次袭击中使黎巴嫩穆斯林居民和巴解组织游击队有十二人死亡,二十人受伤,有二十五人失踪。
黎巴嫩南部事务和重建国务部长纳比·贝里在今天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他已打电报给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抗议以色列两天来空袭和炮击黎巴嫩北部和在南部镇压黎巴嫩渔民。
贝里说,他在征得杰马耶勒总统的同意后,已同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驻联合国大使进行接触,要求他们“尽快采取行动制止以色列屠杀”黎巴嫩居民。


第6版()
专栏:

西哈努克的代表和新加坡外长
谴责越南企图扩大泰老边界争端
新华社曼谷6月29日电 据此间《民族评论报》今天报道,民主柬埔寨主席西哈努克亲王的私人代表诺罗敦·拉那烈王子27日对泰国记者说,越南企图扩大泰国和老挝之间的边界争端,目的是想迫使东盟同印支国家集团举行谈判。
东盟一直拒绝越南提出的关于东盟同印支国家进行对话的建议,因为这样的谈判将意味着承认越南扶植的韩桑林政权。
拉那烈王子说,通过渲染泰老边界争端,河内企图给人们一个印象,似乎是印支集团的老挝同东盟国家的泰国之间存在着问题。从而,促使老挝军队同泰国军队加剧边境冲突,恶化局势。
新华社曼谷6月27日电 新加坡外长达纳巴兰昨天在新加坡对泰国记者说,目前越南正在利用泰老边界争端来转移国际上对柬埔寨问题的注意力。
据《民族评论报》今天报道,达纳巴兰对越南和老挝军队在泰老边界地区集结表示关注,他说,河内希望泰老边界出现麻烦,不希望那里有和平与稳定的局面。
达纳巴兰认为,老挝和泰国都不愿意两国间发生任何严重事件。
在谈到刚刚过去的越南对柬埔寨抵抗力量发动的旱季攻势时,达纳巴兰说,他对越南遭到的失败感到高兴,并预言柬埔寨抗越力量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战斗力。越南人未能实现他们预定的计划。


第6版()
专栏:

日美安全保障事务级协商会议结束
新华社东京6月28日电 据此间通讯社报道,第十五次日美安全保障事务级协商会议于今天在檀香山闭幕。日本防卫厅事务次官夏目晴雄在会议结束后对记者说,美国对苏联扩充军备的动向持极其严峻的态度,今后对日本的期待将会进一步增大。
据报道,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日美双方就当前的军事形势交换了意见。美国太平洋地区武装部队总司令威廉·克劳在会上说,在远东,苏联军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充它的实力。美方称赞日本在防卫方面作出的努力;日方表示今后将发挥“作为西方国家一员的作用”。
双方在谈到日美军事合作问题时,美方要求日本进一步提高持久作战能力,统一日美两国战术、训练和装备,以便“有效地进行日美联合作战”。


第6版()
专栏:

成功的会议重要的渠道
——中日民间人士会议第二次会议侧记
本报记者 周斌 冯朝阳
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于29日下午胜利闭幕。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宦乡代表中日双方,作了全面总结。他说,这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对加深彼此的理解和友谊,促进两国各个领域广泛的交流合作,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是非常有益的,具有重大意义。
日本代表团副团长冈田春夫接着兴奋地表示,看到这次会议取得巨大成功,感到无比激动。如果说第一次会议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那么这次会议已经使这条联系两国人民的友好渠道,更加通畅无阻了。
日本几个主要政党都派出了自己的代表。他们笑着对记者说,目前各政党都在国会围绕日本的内外政策展开辩论,但在维护和发展日中友好上并无多少分歧,因此可以同心协力地参加同一个代表团,来北京参加会议。
人数最多的第一分组会讨论国际形势时,双方在总的方面比较一致或十分接近,但在一些具体的国际事件上,看法并不一样。对此,许多代表本着真诚坦率、求同存异的精神,推心置腹地交换了意见。他们都认为:要加深友好,就必须相互信任;而要做到相互信任,关键又是增进相互理解。这次会议进一步发扬了第一次会议形成的良好传统:以诚相待,畅所欲言,求同存异,增进理解。只要双方坚持这样做下去,两国关系就能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出席讨论经济问题的第二分组会的部分日本代表愉快地回忆起,第一次会议时,他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中国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上。经过一年半的实践,特别是看到中国坚决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显著效果,他们逐步消除了一些疑虑和担心。他们说,目前日本经济界最关心的,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如何进一步具体化,以及日本能在这方面做些什么。
两国经济学家不约而同地指出,今后双方经济来往,将从主要是做买卖逐渐扩大到政府间资金合作和日本民间企业进行直接投资上来。为此,双方都要积极创造条件,把经济贸易合作推向一个新阶段。一些经济学家还特别强调,今后两国要不断加强人的来往,如成立“中日人才交流委员会”,采用各种方式,组织乐意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日本退休技术人员来华传授知识、指导工作。
在科技和能源合作分组会上,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田村三郎关于中日两国农业科学家在湖南省桃源县四年来合作栽培水稻试验的经验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普遍注意。
从1980年起,两国农业科学家在桃源县进行了改双季稻为单季稻的一系列试验,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单位面积产量一季顶两季,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田村先生先后近十次亲赴现场,毫无保留地传授先进经验,而且多次系统地、坦率地向中国有关领导部门提出建议,深受中方的好评。记者获悉,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将正式授予田村先生奖状,表彰和感谢他创造的蚕丝增产技术对我国提高养蚕业生产率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参加教育与文化交流的专家、学者们谈得最多的,一是教育、文化事业对于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二是希望两国扩大已有的交流成果,三是主张逐步开拓一些新的合作领域。
前文部大臣永井道雄、国立教育研究所所长木田宏、日本大学教育制度研究所研究员小川嘉子等,着重介绍了中国留日学生的情况,表示日本应该切实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把接受中国留学生的工作做好,并逐步扩大人数。
双方代表高兴地商定,要响应周恩来总理三十年前的号召,由两国有关学者来共同研究汉字的整理简化问题和汉字信息的处理问题,以造福于两国人民。
会议结束后,日方代表部分将于30日回国,其余将去新疆、广州、海南岛等地参观访问。


第6版()
专栏:

一花引来万花开
——记美国希德威尔友谊学校中文班师生在北京的访问
本报记者 张德真 梁平
“从赵总理邀请我们访问中国的那一刻起,我们就盼望着来到中国,这一愿望终于实现了!”来自太平洋彼岸的华盛顿希德威尔友谊学校中文班师生一踏上中国土地,就激动地对中国朋友这样说。
希德威尔友谊学校中文班师生来到北京已经三天了。这短短的三天对于他们来说是激动人心的三天,是毕生难忘的三天。他们特别感动的是,在到达北京的第二天,就受到了赵紫阳总理破例的、极其亲切友好的接见,用他们的话来说,“简直想象不出有比这更好的接待”。他们还兴致勃勃地游览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和金碧辉煌的故宫,欣赏了古朴幽雅的北京园林。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化,给这些渴望了解中国的美国青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还同中国人民进行了广泛地接触,结识了不少中国的年轻朋友。
6月28日上午,万里无云,骄阳似火。北师大二附中的师生顶着烈日聚集在校园中心,静静地等待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今天将在这里举行希德威尔友谊学校与北师大二附中结成友好学校的植树仪式。看,美国朋友来了!校园里顿时一片欢腾,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北京市长陈希同和对外友协副会长刘庚寅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出席了植树仪式。他们和希德威尔友谊学校校长哈里森共同种下了两棵雪松。两校师生争着为这两棵象征着中美友谊的雪松浇水、培土。陈市长和哈里森校长在热情洋溢的讲话中一致表示,愿中美人民的友谊象这刚劲的雪松一样茁壮成长。
在北师大二附中,希德威尔学校中文班学生与中国同学一起度过了“中学生的一日”。在教室里,他们一起上英语、汉语课。在饭厅里,他们一块排队买饭,共进午餐。休息的时候,这些天真活泼、朝气蓬勃的孩子就显得更加活跃了。他们有的在一起玩橄榄球和飞碟,有的在打乒乓球,有的对弈,切磋棋艺。在校园的树林里,不时传来欢声笑语。原来中美两国青年正在三三两两地亲切交谈。高一的古红梅同学与约翰·蔡德曼的妹妹蔡珍菲认识还不到一天,就亲热得象姐妹一样。她们互相教说英语和汉语,还互赠礼品,合影留念。高二的刘怀昭同学与希德威尔学校的白黛玉、甘淑珍也很快成了好朋友。这两位美国同学还不能用汉语进行交谈,就在刘怀昭的笔记本上写着:“我非常喜欢你们学校,也非常喜欢你”,“今天是我永远难忘的一天”。这亲密、融洽的气氛,宛如她们是一个学校的同学。在下午的联欢会上,中美同学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他们还同台演出,共唱著名歌曲《友谊地久天长》。这发自中美青年心底的歌声在大厅里久久回荡。
面对此情此景,不禁使人们更加怀念在中美青年中播下友谊种子的约翰·蔡德曼。希德威尔友谊学校师生到北京后曾专门访问了该校七九届毕业生约翰·蔡德曼生前学习过的北京师范大学。参观了约翰的卧室。这里仍然保留着约翰的床铺和他使用过的中文书籍。书架上约翰的照片在对着人们微笑。据北师大的老师们回忆,约翰是一个热情、正直、勇敢的美国青年。他学习努力,对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感情。他后来虽然不幸病逝,但正如希德威尔学校校长哈里森说的:“约翰好比一朵花,正在开放的时候不幸凋谢了。但请不要忘记,今天美国有更多象约翰那样的花朵在孕育、生长!”
是的,一花引来万花开。今天我们高兴地看到,在约翰的父亲蔡德曼老先生的推动下,约翰的母校已经开办了中文班,这在美国中学无疑是一个创举。美国朋友告诉我们,美国有些中学也在效法希德威尔学校准备在中学开设中文课。在这次采访中我们还高兴地获悉,在希德威尔友谊学校来华访问的二十名学生中,有几位学生已经考上了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美国著名大学的中文系,还有的准备上大学后选修中国文学或历史课,他们表示要把毕生精力献给发展中美人民友好的事业。
青年代表着未来,代表着希望。中美两国青年要求增进了解、加强友谊的强烈愿望,说明中美人民友好的种子已深深植根于两国青年之中。只要我们精心培育这棵友好的幼苗,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一定会天长日久,代代相传。(附图片)
美国青年与北师大二附中同学在一起跳《火车舞》。 梁 平摄


第6版()
专栏:

我驻委大使举行招待会
庆祝中委建交十周年
新华社加拉加斯6月28日电 中国驻委内瑞拉大使魏永清今晚在大使馆举行招待会,庆祝中国和委内瑞拉建立外交关系十周年。
出席招待会的有委内瑞拉外交部长伊西德罗·莫拉莱斯·保尔、委内瑞拉几位前任驻中国大使和对发展两国关系作过贡献的朋友以及其他各阶层著名人士共二百来人。
莫拉莱斯·保尔外长在招待会上说,他非常钦佩中国人民所取得的进步,并为两国关系的日益紧密而感到高兴。他说,两国的互相合作前景广阔,希望获得更有成效的进展。
为庆祝中、委建交十周年,委内瑞拉展开了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委内瑞拉官方通讯社播发了两国元首和外长的贺电。国家电视台播放了介绍中国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今日生活的纪录片。首都主要报纸近日来刊登了有关中国和中、委两国十年来发展友好关系的文章和消息。


第6版()
专栏:

中年讲师余湢在联邦德国获重大科研成果
据新华社波恩6月24日电 (记者夏治沔)在联邦德国进修的武汉医学院中年讲师余湢,最近研制成世界上第一个双通道乙酰胆硷选择性微电极。这一成就对生物学和医学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余湢的导师、联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系统生理研究所所长吕勃尔斯教授在评价余湢的研究成果时指出,“微电极为研究工作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乙酰胆硷是细胞内的一种活性物质,主要在神经系统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迄今为止,对乙酰胆硷只能进行单点采样测量,无法动态地反映它在体内的活性。就微电极而言,迄今只制成了测定无机离子的微电极,而没有测定有机离子的微电极。
乙酰胆硷微电极,实质上是一个微型探测器(换能器)。它的研制成功,为探测活细胞内重要的有机离子活性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二年多的进修时间里,余湢还研制成一种高稳定的极谱式氧表面电极。
这种氧电极使迄今通用的克拉克型氧电极大为逊色。


第6版()
专栏:

波副总理接见中国银行代表团
新华社华沙6月28日电 波兰政府副总理兹·梅斯内尔今天在这里接见中国银行代表团时说:“波兰对同中国发展经济合作十分感兴趣。”
金德琴行长率领的中国银行代表团是6月21日抵达这里进行访问的。
接见时,双方讨论了有关货币和财政问题。
波兰财政部长斯·涅茨卡日和中国驻波兰大使于洪亮接见时在座。
中国银行代表团今天离开这里回国。


第6版()
专栏:

我国学者的论文受到世界质量大会欢迎
据新华社英格兰南部布赖顿电 中国学者关于质量管理的三篇论文,受到了出席最近在这里举行的世界质量大会的来自四十二个国家一千多名代表的热烈欢迎。本届大会共收到论文一百三十二篇。
二十四岁的中国代表程抱全是大会最年轻的代表,20日他向大会递交的题为《论关于用十种简易数学计算法考核企业质量的经济性》的论文,被列入大会题为《通过质量取得繁荣》的甲组论文。
论文在研究了许多亚洲和太平洋国家质量管理的特点和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质量管理的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论文提供了在企业中检查质量管理结果的十种公式,它可以弥补目前在工业发达国家广泛使用的质量检查计算方法中的缺陷。
上海社会科学院七十五岁的邹依仁教授19日向大会宣读了题为《中国周礼、考工记中关于武器质量管理史话》的论文。文章中的史实表明,至少早在二千四百年以前,中国就是世界上采取质量管理的最早的国家。
另一名中国代表、北京邮电学院助教张公绪,向大会提出了题为《一类新型控制因——选控图与控制图诊断理论》的论文。


第6版()
专栏:

海外赤子心
——记中国留学人员在比利时
鲁明
1979年以来,我国派往比利时的留学人员有二百三十多人,其中,八十多人已毕业、结业回国。中国留学人员受祖国人民的重托,怀着一颗颗赤子之心,为振兴中华,发奋学习,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一个共同的心愿
1980年8月,我驻比利时使馆接到比利时新鲁汶大学学校当局的一封信,信中高度评价了在这所大学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信中写道:“中国政府派来了最好的学生,他们取得了令人吃惊的好成绩,我们学校为之感到自豪!”
学习上取得好成绩,是令人高兴的。但是,我们的留学生都清楚地知道这真是来之不易啊!
在新鲁汶大学学习的第一批中国本科生一行十人,是1979年7月到校的,他们当时的年纪都只有二十岁左右。来到异邦,各方面都不习惯,生活上的困难是可以想见的,而最困难的,还是学习。
看一看两位学生向祖国亲人写的汇报吧:“三年前,我们怀着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满腔热情,依依惜别了自己的亲人和祖国,来到比利时学习。到此的第三天,我们就从法语学习的零点艰难地起步了。两个半月的法语突击结束后,我们坐在几百名本地大学生中间开始跟大课,望着教授们友善的面孔,多么希望那铺天盖地般的生物、化学、地质名词都是可爱的中文呀!多少次我们捧着书本到深夜,眼泪在眼眶里转;多少次我们遥望远方,怀念故乡,夜不能寐。但是,我们能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吗?不,我们是中国学生!我们不能表现出丝毫懦弱和无能。我们拿出年轻人的拚劲,依靠比利时朋友的帮助,决心战胜困难。一年后,在全系一百二十多人中,以第一、第三名的总评成绩,通过了全年十门大课及几个实验室的全部考试,为中华民族争了光。祖国的美好明天在吸引着我们。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我们可以牺牲个人的一切!” 
迎着祖国的召唤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内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极大激励着每个“海外赤子”的心。正象一位进修生所说:“数不尽的喜事令人动情流泪,社会主义的祖国将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于世界,多少年来的愿望可以实现了!”我们的留学人员正是在党中央制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鼓舞下,迎着祖国的召唤、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发奋学习和进修的。
从1979年至今,在比利时的中国留学人员中,已有十八人获得博士学位。十八篇博士论文,也是十五本厚厚的书,这其中,凝聚着多少辛勤劳动的汗水和不眠之夜啊!下面只是其中几个例子:
进修生邱仁森,是一个实干家,到比利时后,在莫尔核能研究中心进修。由于工作出色,研究中心主任破例把他推荐给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校长佐莫特教授,请校长亲自指导他攻读博士学位。他从1980年7月至1981年6月,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论文并通过了答辩。答辩委员会对他论文的评价是:“一项创造性的成就”。在全部两年的进修过程中,邱仁森的工作,常常是以每天十二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来计算的,为了使祖国的核技术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他要在有限的进修时间内,学到尽可能多的东西。
在列日大学学习冶金的研究生郭殿才,以优秀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在他回国前,指导教授格尔先生写信给我大使,信中写道:“大使阁下,我给你写这封信,是为了向你说明我们对你的同胞郭殿才先生的完全满意。他在我们的实验室和附属工厂工作和研究了四年,他写的博士论文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学位评议委员会对他的工作,对他写的论文,对他无懈可击的答辩,极为满意。他的论文的主要部分将在美国的一家杂志上发表。在四年的共事中,我们发现郭先生是一个最勤奋的人,一个很聪明的人。我之所以给您写信,是因为他是所有到我们实验室来的外国人中最优秀的一个,他将对你们的国家,作出很大的贡献。”郭殿才同志回国前就积极向国内有关部门建议,用自己所学到的新技术,改造中国的平炉炼钢,大幅度地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今年年初,他已被分配到鞍钢工作。
祖国啊!我们怀念你
中国留学人员无时无刻不想念着祖国。国内报刊,成了他们同祖国亲人联系的纽带,每天报纸一到,大家争相阅读,不少同学还在晚上收听国内对华侨广播的普通话节目。1983年8月,中央派慰问团来看望他们,许多人感动得热泪盈眶。今年春节期间,胡耀邦、赵紫阳、彭真、邓颖超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节日慰问讲话传到比利时,大家满怀感激的心情座谈到深夜。
1983年国庆时,根特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组织了庆祝晚会。国内工农业生产的大好形势,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和爱国热情,大家一致决定,要好好庆祝一下。女同学买了鲜花,剪了彩带,做了国旗,把会场布置得热烈又严肃。大家都穿上了礼服,每个人都准备了文艺节目,并做了一份自己最拿手的好菜。晚会自始至终欢声笑语不断。他们以《可爱的祖国》、《红军不怕远征难》等歌曲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和学习上不畏艰险的精神。最后,全体起立,面向东方,唱起了雄壮的国歌。这歌声,呼唤人们奋起,号召人们万众一心,向前进!也唱出了这些海外赤子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决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