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6月2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高尚的白杨树
吴祖光
乘坐火车往东北方向旅行时,俯在窗口观望沿途景色,总会看见铁路两旁栽种的一排排笔直高耸的白杨树。这些树每株挨得很近,密植成行,有的行短些,有的长些。看到这样的杨树,我总是很感动,由衷感谢那些辛勤的植树人;这么多的树都是一棵棵人工栽起来的,它是使大地绿化、保持生态平衡、造福人民的树。
一行行的杨树从窗口迅速地移向后方,看多了我发现一个难以理解的现象:每一行排头和排尾的树大都比其它的树矮一些,最高的几棵树几乎都在每一排树的当中。此外,也感觉到,每棵树之间的株距似乎太近了些;我想,假如树与树之间再隔得稍远一些的话,是不是会长得更好些?
有一次,同行者恰巧是一位有植物栽植知识的旅客,我把我的想法对他说了。他告诉我:杨树具有一种独特的向上性,它最喜爱的是阳光。由于株距很近,为了争得阳光,它就只有向上伸长;而相反排在两头最靠外的树由于没有遮拦、阳光充足,不需要自己去进行争取,它就不象其它的树那样争高争长;个子矮一些就是这个原因。
专家的话言之成理,并且意味深长。我觉得杨树虽是树,但它有点象人。
杨树的性格说明了一个道理:处在同样环境和同样条件里,必须竞争才能取得超越同辈的成就。相反,没有竞争便会失去动力,不思进取,也便无所成就。这一点,树和人没什么两样。
然而树和人也有不同的地方。树很单纯、安静、善良,处在狭窄地带、同类之间只知向上拔高,因为只有上边是没有阻挡的;长得越高,阳光越充足,因之得到的营养也就越充足,长得就会更高。但处在狭窄拥挤地区的人却不是这样子,而是往往使出种种方法,或明争,或暗斗;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牺牲别人,保全自己;妒贤忌能,损人利己,这是人的本领。
树在和同类共处的地方,不管多么拥挤,只知天天向上;而人们却常常打横拳,伤害别人。
在过去漫长的困苦坎坷岁月里,我们曾经互相同情,互相关心,团结战斗,克服过无数艰难险阻,走向胜利。今天我们应当团结得更好,互助互爱,与人为善,做出好样来带动比我们年青的后辈一同前进。白杨树的高尚风格,也许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借鉴。


第8版()
专栏:

话说什刹海
凤子
我在前海和恭王府之间一条小胡同里住了二十来年了,从六十年代初到今天,十年动乱中被隔离下放的日子除外,只要身不离北京,天天都要路过什刹海,当然主要的一段路是前海,后海也常去溜达。
我和老伴在一间供工作、起居多种用场的屋子里住上二十多年,高楼大厦也动不了搬迁的念头,原因固然因为有个小院,能种点花草,而离前海只数百步,对于一个曾患严重神经衰弱、脑缺血甚至需要输氧的人来说,什刹海确是一处疗养胜地。银锭桥前、后海沿岸不知留下多少我的脚印,我数过一遍又一遍沿岸多少株垂柳和钻天杨。有年夏天,暴风雨中一声炸雷,事后才知劈断了北河沿的一株大树,那被劈断的半拉树倒挂了不知多少日子才被收拾走。夏天靠近业余体校的“封地”(即体校办的游泳池)外,多少青年男女在水中遨游,而冬季“封地”的天然溜冰场的外边,同样不少人凌晨就在无人修整的冰上练步了。当然“封地”里更是人挤人。前海西河沿,自从有了业余体校,就成为该校的“封地”。原来乘公共汽车到北海后门,穿过海子西边的河沿,就可以到家,自从这一条通道被封为公有后,这一带居民少不得多走几步,少享受点清新空气了。
“封地”之风不知如何开始的,继那条通道被阻不久,前海北河沿出现了一道又一道高墙,高墙内是某个单位的仓库,或某个单位的工具修理厂(某者,实因不知单位之名,并非避讳)能看到的湖面自然地少了,而看得到的湖面却又成为沿海一些居民和游人嗽口刷牙的大痰盂,洗墩布的水池,和扔果皮、塑料食物袋、冰棍棒的垃圾箱。春天或秋天,一阵风雨,不知吹落多少柳絮杨花和落叶,湖水被风吹送,自然形成一大片、一大片象“百衲衣”似的披到湖面上,天长日久,随风送来的一股味儿象从阴沟里吹送出来的,人们得掩鼻而过。
三四十年前,前海曾有过繁华的早市,卖旧货的、包括古董瓷器,只要有闲暇,说不定花点钱可以买到个唐三彩小花瓶之类,也有不少古钱和铜镜。更引人的是炸果子、热芝麻火烧和豆汁摊,有人就是为了吃喝点热乎的地方风味才老远跑来的。早市的繁华是北平的夕照。北平解放了!解放后沿湖添置了铁栏杆,这本是好事,可就有人有那么股子气力没处使,就拔铁栏杆的柱子,是为了冬天穿过湖面,抄近道从冰上过到对岸吧,或者是夏天便于下水游泳?可是铁栏杆的柱子一天天地少,显然拆栏杆的人是别有用场。
从建国到1983年,漫长的三分之一世纪啊!喜讯传来,中央下了指示,要把北京建成世界第一流的文明城市。北京市政府批准西城区政府关于什刹海的整治方案。这喜讯传到了海子边,传到家家户户、人人的心里。可不,早上到前海散步,老奶奶、大娘、婶子们,还有老爷们儿见面都互相道喜似的:“什刹海要恢复为风景区了!”后海海子边一家煤厂在拆迁,多少人家需要就近买煤,这是每天开门第一件大事呵!可是看到海面被风吹的一层层煤灰,绿绿的湖面变成了“黑海”,的确是煞风景,生活上不便,忍了。1983年初刚刚建立的农贸市场,解决了从鼓楼到地安门方圆千万户人家的买菜难的问题,为了整治风景区,群众拥护,“撤!”那一道道高墙一天天矮下来了。真快!不几天,被圈的“封地”人们又可以往来了。正是十冬腊月,什刹海沿湖四岸高插红旗,解放军、机关干部一队队人马开来了,湖底的水被抽净,湖面冰块碎了……我今年5月初回到北京,走到什刹海,眼睛一亮,可真个是旧貌换新颜呵! (上)


第8版()
专栏:

厦门
邵燕祥
我把门开向世界
我把窗开向大海
谁说烟水静无声
拍岸有早潮澎湃
我把鸟放向天空
穿飞横斜的云彩
红日近而白云低
波音共白鹭往来
我把船揽入港湾
高举起洗尘的酒杯
那是李贺梦天时
一泓碧水杯中泻*
我把繁星摘落大地
把灯串向天涯海角洒开
三月木棉喧闹的火种
点燃五月遍地三角梅
我把桥吊稳在东渡码头
我把跨海电缆送过海
抹把汗,好迎万里季候风
吹进我花岗岩的胸怀
1984年5月13日
*李贺《梦天》一诗,写他神游天宇,从月上回瞰大陆,有句云:“遥望齐州(九州、中国)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风雨”误人
迟秀财
某单位一名中年知识分子,几十年来对党忠心耿耿,工作兢兢业业。粉碎“四人帮”之后,写了几次入党申请书,每次都被上级机关卡住了。问其原因,回答总是这么一句话:“群众反映他有问题。”至于什么问题,谁也不晓得。他的“问题”磨磨蹭蹭又拖了六年。不久前才调查清楚。原来所谓“群众反映他有问题”,有的纯属捏造,有的是道听途说,根本没有那么回事。
如今,捏造、诬陷、诽谤是有罪的,要受到惩罚,因而会害人又误己,这里就不去细说了。至于出于好心,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向组织上反映某人的问题,虽事实可能有出入,也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做领导工作的同志,听到反映之后,必须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听着风就是雨。何况十年动乱,败坏了我们良好的社会风气,人们的灵魂受到毒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复杂起来,致使有的人吹出来的“风”不正。这不正之“风”,如果吹到一个作风正派、一身正气的领导人身上,当然起不了多大作用;倘若刮在一个马列主义水平很低、官气十足的领导者那里,事情就麻烦了,说不定就会变成一阵倾盆大雨。
或出于嫉妒,或出于派性,或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总是有人会吹冷风的,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冷风过处,有人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而萎靡不振;有人蒙受不白之冤而痛不欲生;有人甚至被刮倒在地一时爬不起来。如此种种,发人深省。作为领导者若以事业为重,以人才为宝,就要有清醒的头脑,就要注重调查研究,不能“见风就下雨”,而且还应当做挡风的墙。


第8版()
专栏:首都文化风貌笔谈

首都文化历史的见证——古柏
劳允兴
首都柏树种植生长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城内外许多地方参天茂密成林,社稷坛、太庙古柏植于辽代,其实远自唐、五代时就有栽种,而规模较大的造林是明代永乐年间以后。如果没有这许多朴茂苍翠的古柏,静谧飘溢柏香的幽美境地,人们无从留连漫步,巍峨雄伟的殿宇也会因失去依托而显孤立。倘若北京文化历史缺少古柏见证,也定会黯然失色。然而可惜的是,这许多年古柏或凋零或遭斫伐,在有的地方,几乎是一株都不见了,如月坛内完全绝迹,只在坛东门外还能看到二三株。而先农坛遭受的破坏也是惨重的,并且直到今天还在继续。
先农坛启建于明代,坛内古柏森森,素有奇古的声誉。清末民国初年,伐柏拍卖,曾激起民愤,以后历遭毁坏,姑且不谈。解放后全坛仍有柏树五六百株,每日百鸟翔集,莺唱千啭,是难寻的佳境。观耕台、具服殿、雩坛、神仓,在翠柏掩映下雄姿壮丽。十年动乱,雩坛全被破坏,柏树滥伐殆尽,满目疮痍,不可恢复。坛东庆成宫周围的柏树也荡然无存。只是在内坛的育才学校校园内尚有一二百株,虽经学校师生着意爱护,但又怎能敌得住西面占据外坛的两家工厂,每日排放废气污染柏树林!这片柏林已呈萎谢状态。坛北太岁殿东侧的十余株,粗壮如二三人合抱,可是许多年来右邻工厂用树干做吊架,用铁缆钢条捆缚,大铁板、金属屑积压、填塞根部,古树受到严重伤害。现在是应该重视的时候了。


第8版()
专栏:

深圳特区速写
 甘迎祥
深圳人的行动口号
建设现代化宏伟大厦
昼夜繁忙的蛇口码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