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6月2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北欧国家支援非洲前线国家
西南非洲人组和南非解放组织决心加强斗争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6月20日电 (记者谢林风)北欧国家和南部非洲前线国家外长会议今天上午在这里举行。挪威、丹麦、冰岛、芬兰、瑞典、安哥拉、博茨瓦纳、莫桑比克、赞比亚、坦桑尼亚和津巴布韦等十一个国家的外长出席了会议。
这次为期两天的会议是由瑞典外交大臣布德斯特伦发起的。会议将讨论南部非洲形势、北欧国家反对南非的行动计划和北欧国家同南部非洲国家的发展合作问题。
北欧国家向南部非洲前线国家和解放运动组织提供大量援助,并采取了联合行动反对南非种族主义政权。据报道,这次外长会议还将讨论对南非的武器禁运以及北欧国家的一些公司在南非的投资问题。
瑞典南非委员会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南非正在残酷无情地推行种族隔离政策,而且愈演愈烈”。委员会建议进一步作出努力对南非施加有效的压力。报告要求所有国家必须严格遵守1977年关于对南非实行武器禁运的决定。并禁止向南非出口战争物资,包括向南非军事和警察当局出售某些材料和设备。委员会还建议,禁止在南非投资和向南非提供财政贷款。
据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 纽约消息:西南非洲人民组织主席努乔马昨天在纽约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准备再进行十八年反对南非种族主义政权的斗争,以赢得纳米比亚的独立。
他说,除了以联合国安理会四三五号决议为基础纳米比亚独立方案外,他不接受其他独立方案。
他在讲话中断然拒绝美国里根政府支持的把古巴从安哥拉撤军和纳米比亚从南非统治下获得独立联系起来的方案。
据新华社卢萨卡6月17日电 据赞比亚电视台报道,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驻赞比亚代理首席代表博西博今天强调说,尽管南非当局同一些非洲独立国家签订了协定,该组织仍决心在南非境内加强争取自由的斗争。
新华社达累斯萨拉姆6月16日电 阿扎尼亚泛非主义者大会今天在此间发表声明,号召南非人民组成一支政治大军,为推翻种族主义政权而斗争。这项为纪念索韦托事件八周年而发表的声明,谴责南非对非洲独立国家的侵略和遏制。声明说,南非反革命行动的基本目标,是阻止解放运动得到广泛的支持。


第7版()
专栏:

美苏再次接触讨论两国首脑会谈等问题
本报讯 美国国务卿舒尔茨6月20日和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在华盛顿进行了长达三小时的异乎寻常的会谈。
据报道,这次会谈涉及美苏首脑会谈、中远程导弹和战略核导弹会谈、中美洲和两国关系等问题。多勃雷宁会谈后对记者说,“虽然我们没有解决什么问题,但是我们深入地讨论了每一个问题,我将向我国政府汇报这些情况。我们设法讨论一切问题。”美国官员对这次会谈没有立即发表评论。
这次会谈是美国总统里根6月14日宣布愿意与契尔年科举行首脑会议以来,舒尔茨和多勃雷宁的第二次会谈。
同日,里根在白宫回答记者提问是否会举行苏美最高级会谈时说:“我只能说,我们仍在联系。但是我们没有任何新东西可说。”
美国舆论界对近来美苏关系出现的微妙变化颇为注意。《纽约时报》6月17日刊登赖斯顿撰写的文章,评论扎米亚京表示苏联愿同美会谈“象里根一样迅速改变调子”时认为,“俄国人无可奈何地断定里根大概会在11月份重新当选,他们将不得不再同他打四年的交道,因此现在应该同他开始进行会谈”。
然而,美国《华尔街日报》6月18日一篇报道说,“上周就美苏举行首脑会议在外交上跳的小步舞未必会在武器控制问题上产生任何突然的突破,但是那可能表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已开始逐渐解冻。”报道说,“美国官员仍然不相信今年会举行首脑会议,因为双方在重大问题上仍然有很大的分歧”。


第7版()
专栏:

苏要同美谈判禁止反卫星武器 美反应不一
本报讯 苏联再次要求美国就禁止外层空间反卫星武器立即举行正式会谈。美国对此的反应不一。
苏联出席日内瓦四十国裁军谈判的首席代表伊斯拉埃良19日说,就防止在外层空间进行军备竞赛问题举行会谈“刻不容缓”,“苏联准备立即同美国举行正式谈判,以期就反卫星系统问题达成协议”。但他没有提出具体核查的措施。
苏联曾在1981年和1983年向联合国递交了条约草案,要求全面控制在太空的武器。美对此拒绝予以答复。苏联领导人契尔年科今年6月11日重新提出这一要求,敦促立即就禁止空间武器举行谈判,都被里根政府所拒绝。
据报道,美国政府内部在美苏空间武器会谈问题上依然存在着分歧,一些人不相信禁止这些空间武器的任何措施能得到核实,但为了应付“政治压力”,正在考虑讨论有限地禁止某些系统、交换情报和保证不干预等问题。另一些人则赞成同苏联进行更广泛的谈判。
据报道,美国国防部人士和军事专家不相信里根“星球大战”防御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如果要使这种防御起作用,需要在技术上取得八个突破,而每项突破费用“惊人”,今后五年将达到二百七十亿美元,到2000年时将达到两千亿美元。况且,“只要有5%的苏联打击力量突破这道防线,就足以摧毁美国大部分地区”。
美国一个著名人士团体的发言人19日说,他们正在发动反对里根政府“星球大战”计划的运动,因为里根的这个计划违反美苏限制反导弹系统计划,并会引起一场新的军备竞赛的危险。这个团体由退休军官、政府官员和科学家组成,包括前总统卡特、前国务卿腊斯克、万斯以及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


第7版()
专栏:

勒内再次当选塞舌尔总统
据新华社北京6月19日电 维多利亚消息:在6月15日至17日举行的第二次总统选举中,弗朗斯·阿尔贝·勒内再次当选为塞舌尔共和国总统,任期为五年。
塞舌尔广播电视台18日晚上宣布这一消息时指出,勒内获得了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三票,占总选票的92.63%。
塞舌尔位于印度洋西部,面积为四百零四平方公里,人口只有六万四千人。
1976年6月29日塞舌尔宣告独立后,勒内任总理,第二年6月5日勒内发动政变,推翻曼卡姆政权,自己出任总统。1979年6月,塞舌尔举行第一次大选,勒内当选为总统。


第7版()
专栏:

拉美国家解决债务的联合行动
陈功
拉美十一国定于6月21日在哥伦比亚的卡塔赫纳城举行部长级会议,争取联合解决债务危机方面的问题。
卡塔赫纳会议是拉美国家首次就债务问题召开的共同性会议。它是由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和哥伦比亚四国总统联合倡议召开的。出席会议的还有厄瓜多尔、委内瑞拉、秘鲁、智利、玻利维亚、乌拉圭和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外交部长和财政部长。
这次会议是为了“寻求债权世界与债务世界对话的办法”,交流经验,研究解决债务危机的更有效的共同途径。与会国代表声明,他们的国家“不愿被抛进强迫的破产和持续的经济萧条的困境之中”,他们是为“谋求负责任的立场”而来,毫无组织“债务俱乐部”的意图。
拉美各国现积欠发达国家的债务总额多达三千五百亿美元,约占整个第三世界国家外债总额的一半,相当于去年拉美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6%或外贸出口总额的三倍以上。这次与会的拉美十一国是拉美地区的主要负债国,他们所欠债务占拉美外债总额的90%以上。
近两年来,拉美国家的债务国还本付息的支出,每年平均都在六百亿美元以上。去年,拉美各国取得三百一十二亿美元的外贸收入,但入不敷出,全部用来抵债,也只能偿还到期外债本息的50%左右。今年以来,美国利率多次提高,日益加重了重债国的债务负担,使各国经济明显恶化。据估计,去年拉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下降3.3%,人均收入下降15%,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破历史纪录,已威胁到某些国家政权的稳定。因此,不解决债务问题,就谈不上发展拉美国家的民族经济。
拉美债务国一直信守自己的国际责任,努力缓和债务危机。但是,它们的努力未能得到以美国为首的债权国的积极合作。美国是拉美最大的债权国。但美国政府一直拒绝参加债务谈判,而要求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参与下由债务国直接与债权银行谈判,实行所谓的“逐个”解决。两年来,“逐个”解决对缓和拉美国家债务局势收效甚微,债务危机再起就是明证。迄今为止,“逐个”谈判达成的协议利率高,偿还期限短,而且一律规定要实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要求的紧缩计划。而这种紧缩计划实际上是强迫债务国勒紧裤带还债,使它们久陷危机而不能复苏。事实证明,“逐个”解决这种办法并不是切实可行的。为找到更好的办法,今年6月上旬,拉美七国总统联名写信给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建议“债权国与债务国进行建设性对话”。然而,伦敦会议的反应也不能令人满意。
今年1月,拉美经济会议倡议拉美国家在解决本地区外债问题上
“采取一致行动”,并通过了《基多声明》和《行动计划》,要求债权国政府、私营债权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在外债期限、宽限期以及利率等方面作出与拉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灵活而且现实的规定。5月,墨西哥等四国总统又发表联合声明,谴责美国高利率一涨再涨,要求美国增加从拉美的进口,并倡议召开卡塔赫纳会议,共商对策。
拉美国家就债务问题展开联合斗争是发展中国家反对不平等旧国际金融秩序、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7版()
专栏:

拉美国家举行外债问题会议筹备会议
据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 波哥大消息:拉美十一个国家的副部长级官员19日开始在哥伦比亚的卡塔赫纳城举行两天的会议,为6月21日召开的讨论外债问题的部长级会议进行准备。
这次会议是在美国接连三次提高利率在拉美引起强烈反应后由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和墨西哥总统联合倡议召开的,与会的十一国包括了拉美的主要负债国。
阿根廷外长卡普托19日在动身去哥伦比亚出席会议前发表谈话说,在会上“我们将努力寻求债权世界与债务世界对话的办法,我认为,这是解决外债问题所需要的”。这位外长在否定了组织“债务国俱乐部”的可能性以后指出,“我们谋求负责任的立场”,找到解决外债问题的切实可行的途径。


第7版()
专栏:

为争取三十五小时工作周
联邦德国罢工浪潮已持续五周
本报讯 联邦德国的冶金和印刷工人为争取三十五小时工作周而举行的罢工斗争,已持续了一个多月。这是联邦德国自1978年以来最大的罢工事件。
巴登—符腾堡州北部一些地区和黑森州部分冶金制造厂最早断断续续地进行了警告性罢工。厂主纷纷以关厂相报复,以致巴登—符腾堡州北部地区二千人以上的大厂几乎全部停产,使全国因关厂而无工可做的工人激增。联邦劳工局宣布不发给无工可做的工人失业津贴,更激化了劳资双方的矛盾。5月28日,二十三万冶金工人冒雨示威游行,并向首都波恩进发。莱因轮船公司工人和印刷工人予以有力的支持和配合。拥有二十多万会员的纺织服装工会也开展了声援性的罢工。罢工斗争进入了高潮。
5月30日,法兰克福市地方法院接受罢工工人的起诉,并根据联邦德国《基本法》下令企业主不得采取关厂的做法。但资方继续关厂予以抵制。到6月初,联邦德国汽车工业几近瘫痪,直接间接卷入罢工的工人近四十万,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十亿马克。
6月7日,基民盟政治家比登科普夫出面调解,会同劳资双方在杜塞尔多夫市继续全面谈判。印刷业和纺织业劳资双方也分别举行恢复谈判。
但是谈判仍未能弥合双方分歧。在谈判僵持期间,冶金工业的资方决定继续关闭更多的工厂,从6月18日起,陆续关闭巴登—符腾堡州所有千人以上的冶金制造厂。这将使无工可做的工人数由四万人增加到十万左右。
联邦德国朝野人士对此甚表关切,各方面正竭尽全力促使劳资双方再进行谈判,以寻求解决纠纷的办法。(附图片)
罢工的冶金工人正在分发标语牌。
本报电视照片


第7版()
专栏:

惩治“垃圾虫”
新加坡人把那些具有不良习惯、缺乏社会公德、从高楼乱扔废物、随地丢弃脏东西的人,贬之为“垃圾虫”。
一个时期以来,新加坡报刊、电视台、电台报道了有人从高楼往下扔东西,重的有旧橱柜、破风扇、废轮胎,轻的有鱼骨、虾壳、烟蒂、废纸等等,砸伤了不少人,并造成环境污染。人们谴责这些人“智慧有余,公德不足”,指出长此下去,势将败坏新加坡这个清洁的“花园城市”的美誉,也将使高楼成为现代化“危楼”,乃至“死亡的陷阱”。
为了制止这种现象,人们主张采取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措施。根据新加坡刑法规定,有上述行为者,将被判徒刑三个月至两年,或被罚款二百五十新元至一千新元,或两者兼施。现在每周都有约五百人因此种行为受到惩罚。·玉琴·


第7版()
专栏:

美国农业见闻
本报记者 季音 何加正
四、家庭农场的生命力
飞机在美国东部上空飞行。透过舷窗可以看见黄褐色的大地被一条条的直线切割成无数方块,整整齐齐,就象用细小木块镶嵌成的方格地板。每个方格之中隐隐可以见到一户绿荫环抱的人家。这就是美国东部农村的典型外貌。其实整个美国农村都是这样,没有集中成片的村庄,只有以一家一户为主的农场。农场是构成美国农村的最基本的“细胞”。
我们走访的一些美国农场,往往都是小楼一座,周围有些附属设施和大片的田地。接待我们的不是父子就是兄弟,或者夫妻。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汤姆家同时出来的还有一个精明能干的女婿。这八成是因为作为农场主的汤姆老了,一个儿子已离开农村,一个还多少带点稚气,因此不得不靠能干的女婿来撑持家业。在有些农场也可看到雇用的工人正在劳作。但是不管怎样,农场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在经营。
在美国这样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农业为什么始终保持着家庭经营这一形式呢?在一次晚宴上,我们和一位经济学教授探讨这个问题时,他说美国人也觉得很奇怪,但没有人能很好地加以回答。在美国,家庭农场和公司化大农场这两种形式,究竟哪一种更有生命力?这是一直存在争论的。有两种主张,一种认为,在农业上,应当让市场自由运转的力量来决定价格,不要人为地干预大公司从事农业生产。这种看法盛行于七十年代中后期,当时美国农业由于受国际市场扩大的影响而有所上升。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家庭农场较公司化的大农场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对美国农业来说能够发挥更大更长远的作用。佛蒙特州《布莱尔与凯彻姆斯农村杂志》的主编理查德·凯彻姆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农场主知道他的后代有赖于他所耕作土地的好坏,所以他精心对待土地。如果今年的盈利取决于准时播种,或取决于在风暴到来之前收获完毕,他就会一直坐在拖拉机上,直到工作干完。公司雇用工人则不同,他们在工作时间快完时就扔下手中正在干的工作”。前农业部长奥维尔·弗里曼也认为:“当劳动者的利益直接取决于他的工作时,便产生了刺激,这种刺激,是大农场——不管是私有的、公有的、合作经营的还是国有的——所不能产生的”。不少人对农业集中化表示忧虑,认为家庭农场应该得到保护,有些州还制定出一些限制农业公司发展的法律。这几年美国家庭农场在竞争中事实上没有输给公司化的农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们普遍承认的事实。到目前为止,公司农场在整个农场总数中只占2%左右。更为重要的一个事实是,公司农场中80%也是属于家庭或者个人所有的,属于超过家庭范围的股份公司,只占其中的20%。家庭农场在美国这块土地上,生命力极其旺盛。
从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美国家庭农场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于机械化、杂交种、优良品种、化肥、农药和灌溉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以及通讯、交通网的改善和扩大,大批的劳动力离开了农村,进入城市。农场的总数大量减少,平均规模不断扩大。五十年代以来,农场总数已从五百六十四万四千个减到1981年的二百四十三万六千个;平均规模从二百一十三英亩扩大到四百九十二英亩。生产上也日益走向专业化和工业化。然而,尽管经历了这样激烈的动荡,现代技术却只改变了农场的规模,而没有改变它以家庭为主的经营性质。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询问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农业生产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它不象工业生产那样,从原料到成品,经过流水作业很快就能完成;它是阶段性作业,从耕地到收获要经过几个月、半年甚至几年,前者适合于很多人同时操作,而后者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一般一人或几人就完全够了,应该说这是家庭农场能够存在的主要原因。其次,与农场自身的规模也很有关系。生产力和经济规模基本适应,对家庭农场起了稳定作用。此外,服务事业的发展,使得任何人有了一片土地以后都可以凭借各类公司的服务来种好自己的土地。农场以外的工作机会,使农户有了收入上的补充,这些在家庭农场的存在和发展上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有人说,人类“第三次浪潮”是从集中走向分散。今天,充满想象力的科学家们正企图从遗传工程、生物能源以及信息革命等各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不久这些成果将从试验室走向田野。在这新的“浪潮”里,美国家庭农场将向何处发展呢?
(待续)(附图片)
美国几乎每一座农场都拥有全套农业机械。这是一家农场奶牛棚的一角。
本报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