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5月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虎虎有生气
——看营口市戏曲学校小演员演出有感
赵荣琛
作为一个基本上已经告别舞台的老演员,我所关心的不是个人艺术上的长短得失,而是瞩目于新的一代接班人能否健康、迅速、保质保量地成长。戏曲振兴的关键在于要有人才。剧本再好,没有好演员,也很难使之成为好戏。戏曲史上,任何一个剧种的兴旺发达,无不与其出类拔萃的表演大师联系在一起。可见,戏曲人才至关重要!
《戏剧报》的“梅花奖”评得好!十名获奖的戏曲演员受之无愧。我为之高兴。但获奖者中,中年多于青年,似有不足。而我们戏曲演员夙有在青少年崭露头角的好传统,有的二十出头就俨然成一大家。从这方面讲,还大有可为。
前些天,在首都舞台上看了营口市戏曲学校的学员的演出。他们都是十几岁的娃娃,可是基本功良好。我看了他们的四出折子戏,戏很平常,可贵的是他们演得好,唱得好,看得出受过严格的训练。从主演、配演到龙套、校尉,都是那么认真严肃,一招一式循规蹈矩,全台“一颗菜”,该有效果的地方必有效果,看得我兴高采烈,爱得我不知所措。有这种心情的恐非我一人。剧场中那一阵又一阵的热烈掌声,演出结束后红领巾们一次又一次地谢幕,足以说明热情的观众从孩子们身上发现了人才,看到了京剧的希望。
营口市戏曲学校1981年夏开始建立,学员平均年龄只十三岁,最小的才九岁,实际艺龄不过两年,能有如此成果,令人震惊。他们是在困难的条件下创业起家的。校址在营口市郊区,校舍不多且简陋,招收的大多是农家子弟,师资力量也不足。但是,在营口市领导的支持下,他们有一股拚的劲头,拚命学,拚命教,拚命练,艰苦奋斗,严格以求。师资不足,就寻师访友,四处求教。他们没有寒暑假一说,全年上课。这倒也符合戏曲教育的规律。戏曲演员的幼功极为重要,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而寒暑假,一歇个把月,许多孩子的功夫往往会回生了,这也确实是个问题。现在许多中青年演员的条件都不错,但有些人确实存在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基本功不够扎实。这往往是少年时功底缺欠,成年后难以完全弥补的憾事。很难设想:在场上艺不惊人、技不出众的演员,能塑造出精美动人的舞台形象和有佳妙绝伦的艺术表演。当然,问题并不完全在于戏曲学校有无寒暑假上,但不经一番寒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戏曲教育总应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营口市戏校,以勇字当先的精神,创造出可贵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通过一台虎虎有生气的小演员,更可以联想到那些在幕后虎虎有生气地办校的教职员工们。他们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值得尊敬。有了这批生气勃勃的老和小,何愁京剧事业后继乏人,何愁京剧前途濒临危机?我们这些京剧老兵要振臂高呼,为这批有前途、堪造就的新一代的成长鸣锣开道,尽扶植之能事;振兴京剧的希望,寄托在他们的身上!(附图片)
吴会君(饰包拯)、管恩艳(饰李后)演出的《遇皇后》。 
苏 亚摄


第8版()
专栏:

雨丝集
秦力
“无声”留给人的思索
前几天,一个外国艺术团在京演出。大幕拉开,指挥走上了指挥台,乐队也作好了准备,眼看动人的旋律将从台上传出。然而,奇怪,指挥静静地站立在那里,足足有五分钟,才挥动起他的指挥棒。
台上并没有发生什么“故障”,显然问题出在台下。那么,这叫人尴尬的五分钟的“无声”意味着什么呢?请台下那些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者,那些姗姗来迟、进场后大声翻动座椅者认真想一想:既然是来欣赏艺术的,自己首先就制造了不利于艺术演出和欣赏的气氛,岂非大伤雅兴?
举手之劳
孩子来到公园,对电动玩具感兴趣,对飞禽走兽感兴趣,对花卉树木也感新鲜。求知是儿童的天性,老是树呀、花呀的问个没完。
我凭有限的知识作了回答。不过对他的提问,不少都是茫茫然。由此,我想到,如果在公园里的奇花异树上挂个小牌牌,标上树名、产地及特性什么的,不是有益于观者吗?记得前年到厦门看到,那里的街道上一些名贵树木都挂有这样的牌子。当你欣赏那多姿多彩的花木,读着那上面的介绍文字时,既获得了美的享受,又增长了知识。
举手之劳,裨益众人,孩子们会高兴,大人也会感谢的。


第8版()
专栏:音乐舞蹈

边陲送来《热巴情》毛继增
带着雪山格桑花的芬芳,夹着高原青稞酒的醇香,西藏自治区歌舞团从祖国西南边陲来到北京,为首都人民演出了舞剧《热巴情》。
这部舞剧表现了热巴艺人占堆和农奴女儿卓嘎的忠贞爱情,歌颂了藏族人民热爱生活、追求自由的美好情操,塑造了藏族人民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生动形象。它是旧时代藏族人民生活的一个缩影。
“热巴”汉意为布衣之人。它是一种流传在昌都、云南、四川等藏族聚居地区,包括铃鼓舞、杂曲、民间歌舞的传统综合表演艺术。表演热巴的大多是技巧高超的流浪艺人,藏族人民对他们也称为热巴。《热巴情》表现的是热巴艺人和藏族人民的生活,其舞蹈和音乐具有藏族风格和流浪艺人的特色。编导者恰当地选择了热巴、锅庄作为占堆的主要舞蹈语汇,以弦子作为卓嘎的舞蹈基础,在舞剧情节的发展中,准确而生动地塑造了这对不同性格的情侣的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第四幕占堆在庄园表演高难度的“巴尔吉”(腾空俯身旋转),并在翻滚中拣起洒遍地上的银元,就是热巴艺人的绝技之一,看着它,不禁使我犹如置身于西藏高原的生活中;第二幕《密林情丝》的占堆、卓嘎双人舞,抒情优美,细腻感人。在音乐方面,序幕里深情的“阿中”歌声,根据热巴素材发展而成的占堆主题音乐,以传统对歌音调创作的占堆与卓嘎定情音乐,在巴谐基础上创作的必汪乐曲,都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热巴情》深深打动观众心灵的,正是这扑面而来的高原气息和浓郁芬芳的藏族风味。(附图片)
卓嘎为保护占堆而饮毒酒,献出了忠贞情怀。 陈志摄


第8版()
专栏:群众文化

来自水乡的农民歌舞
黄河浪
4月下旬,江南水乡的苏州市农村集镇文化中心文艺宣传队来到北京,演出了两台节目,虽然从表演技巧来说不及那些训练有素的专业演员,但节目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却赢得了首都观众的赞扬。舞蹈《绣花舞》表现的是刺绣姑娘的生活:歌声荡漾,田野翠绿,一群天真活泼的姑娘在翩翩起舞,布景、歌声、舞蹈融为一体,一下子就把人们带进了江南的刺绣之乡。《江边渔歌》对唱,展现的是水乡美景。高亢的号子,强烈的节奏,刚健的舞姿,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青年渔民们粗犷的个性和江河般宽阔的胸怀。
这两台节目都是他们自编自演的。社会主义新一代的农民,不仅会演,还会编。他们扎根在农村,活跃在田头,及时反映了农村的现实生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女声表演唱《欢乐的井台》、舞蹈《养鹅户的欢乐》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农村新貌。
这支文艺宣传队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坚持业余。他们自办小工厂,以工补文,义务为农民群众演出。他们不仅常年参加劳动,而且致力于表演艺术的提高。象沙洲县兆丰乡文化中心文艺宣传队,这次来京三十五人,演出了一台精采的晚会,不少观众不相信表演者是农村业余演员。一些外宾也提出过疑问。兆丰文艺宣传队的女演员游联群能歌善舞,表情自然,在很多节目里都担任主角。有的外宾看了演出,说她是“从上海借来的”。后来,当外宾看到游联群在车间里认真、熟练地制做沙发软垫时,惊讶不已。游联群不仅是位出色的业余演员,还是沙洲县的劳动模范哩!
我们祝愿这支农民业余宣传队茁壮成长,香飘四野。(附图片)
沙洲县兆丰乡文艺宣传队演出的沪剧表演唱《合伞》。 王 东摄


第8版()
专栏:访问记

光明的合奏
——记北京市盲人业余艺术团
本报记者 李 彤
舞台上,丝竹悦耳,歌声悠扬。可是,演员们都戴着墨镜,原来他们是盲人。
这些演员来自北京市民政工业公司所属的六家福利工厂,还有盲人学校的学生。1981年4月,共同的爱好和专长使他们聚集到了一起,他们壮着胆子打出了“艺术团”的旗号,开始登台演出。
在艺术追求的路上,他们要付出比健全人多得多的心血和汗水。学曲难,他们要请人把乐谱翻译成盲文,或者几个人配合着从广播、录音中记谱。演奏难,他们不可能视谱演奏,必须先把谱子背得很熟。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困难。没有团址,演员们往返奔波。没有房间,他们曾在某厂冰冷的浴室内坚持排练。有的演员来自远郊的延庆、房山,有时一次集中排演四五个月,家中留下了孩子和全盲的妻子。
他们顶着困难前进,因为他们热爱事业,热爱生活,有一颗燃烧着的心,追求光明的心。从录音机里,我听到了艺术团业务负责人李任伟作曲的《理想之歌》:“啊,理想,你在我眼前闪光!象拂晓喷出的晨曦,驱散了黑暗的忧伤;象天边瑰丽的彩霞,点燃了炽烈的向往。啊,理想,你给我追求的勇气,你给我奋发的力量!”
三年来,他们共演出了一百多场,观众超过十万人。他们曾在北京工人体育馆赢得了上万观众的掌声,曾在人民大会堂打动了老干部们的心。他们曾与许多闻名全国的歌舞演员同台演出,也感动了这些演员们。他们是北京市的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又受到了全国总工会的表彰。
他们也曾多次为外宾演出。一个加拿大代表团的朋友们随着节拍鼓掌踏足,在四十分钟的演出中一直热情不衰。女团长亲吻了盲人演员,认为这场演出是此行中“最美的享受”。去年11月,晁福春、苏宝维、田山去日本参加了亚洲六国“伤残人携起手来”演奏会,带有浓厚民族风味的中国丝竹之声,受到了日本观众的热烈欢迎。
晁福春在工厂里是车间副主任,在艺术团里也是组织者。他说:“我们的演出所以能收到一些效果,不是因为技巧有多高。我们是在现身说法,就是要让观众从我们的演出,联想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旧社会盲人在街头卖唱,是怀着凄惨的感情,如果有人掉泪是出于同情。现在我们登上了大雅之堂,是怀着自豪的感情,如还有人掉泪,却是激动的泪,完全是另一种心情了。”
今年3月,一位中央负责同志看了他们的演出,赞扬说:虽然你们的眼睛看不见,但你们的心灵是美的,我要向你们学习。目前,老战士合唱团正准备与盲人艺术团联合举行义演。《新四军军歌》的作曲者何士德同志说:“盲人能够如此,我们有明亮眼睛的艺术工作者们,不是更该很好地为人民服务吗?”


第8版()
专栏:杂谈

一排空座椅的魅力
马立鞭
谚云:“好话三遍没人理。”在艺术领域里,则两遍也不行。艺术创作,永远要求有新的开拓,要求有只属于自己的发现。
近日看电视剧《春的信息》,觉得这个剧的某些艺术处理不错。例如,最后关于省委扩大会议这场“戏”的处理,编导者避开了常见的、最容易使观众乏味的双方在会上面对面激烈争辩的镜头,荧光屏上出现的是一排空荡荡的座位,说明此时已会散人去。只有省委书记钟波情绪尚未平息,仍端坐在会议主持者的座位上。而刚才开会的情景,又十分简洁地从回忆性的画外音和钟波的自语中道出。这种不落俗套的处理,其魅力与岑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近似。用我国古典小说评点的话说,叫做善写者有时不于有处写,而于无处写。它以间接代替直接,以虚写代替实写,创造的是一种更为微妙的艺术境界。


第8版()
专栏:文艺新书

文艺新书
△ 为反映我国水印木刻蓬勃发展的面貌,湖南美术出版社即将出版《水印木刻选集》。该选集选编了各地版画家近年来新创作的八十三幅作品,内容丰富,形式风格多样,在画、刻、印以及选材、用材等方面也有所创新。(小周)
△“中国漫画家丛书”之一的《米谷漫画选》,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画集选编了画家自1946年至1964年间的作品八十六幅。书中附有作者小传,黄苗子同志撰写了序文《正义、激情、想象》。(晓晓)
△ 《西湖散曲选》由吴战垒选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杭州是元代后期散曲创作的中心,此书选取元明清三代的西湖散曲二百四十三首,并加说明和注释。从这些作品可以了解当时杭州的都市风貌、人情习俗,令人进一步领略西湖的自然风物之美。(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