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5月2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企业办企业——蛇口工业区开发建设的一个启示
王 琢 廖曙辉 李春洪
四 年 来 的 大 变 化
蛇口工业区是深圳经济特区的一部分,占地二点一四平方公里,其中已开发可供使用的土地一点二八平方公里。蛇口工业区于1979年7月动工,经过四年多的开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完成了“五通一平”(即通水、通航、通电、通车、通电讯,平整土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兴建了二十五万平方米工业厂房,十二万五千平方米职工住宅,六万五千平方米的公用设施和其他生产设施用房;到1983年底,通过外引、内联、独资兴办了七十四个项目,其中工业四十五项,海陆交通三项,工业厂房、住宅六项,商业旅游二十项;已建成投产(营业)五十一项,其中工业三十项,房地产四项,商业旅游十五项。昔日一片荒滩野岭的蛇口,目前已经形成一个对外交通、电讯四通八达,区内道路纵横交错,生产生活协调的现代化海港和工业小城市的雏型。
蛇口工业区开发建设的速度之快,效率之高,效果之好,引起了国内外的注目。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同志先后多次视察了蛇口工业区,对它的开发建设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外界评论说,蛇口工业区已经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投资场所。
一 条 重 要 经 验
蛇口工业区开发建设的经验很丰富,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由企业办企业,实行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
蛇口工业区是由招商局负责开发建设的。招商局是我国交通部属下驻香港的一个大型企业。招商局开发建设蛇口工业区有四个特殊优势:一、它长期活动于海外,同国际资本、港商和侨商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联系。二、它驻在香港,比较容易掌握世界经济动态,能及时了解香港、东南亚和国际市场的变化,了解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状况。三、它资金雄厚,而且在香港有法人地位,信誉卓著。四、它有很大的经营自主权,有使用资金和外汇的自主权。交通部负责人明确提出,招商局开发建设蛇口工业区,各专业部门要给予支持,不要干涉太多;蛇口工业区的开发,不论蓝图规划、工程勘测、资金筹集、工程投标,还是对外谈判、签约、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招商局有自主权,独立决断。由于招商局有以上四个特殊优势,所以由它兴办新企业,开发一个工业区,外商、港商和侨商信得过,比较容易吸引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据统计,蛇口工业区基础设施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二是利用国际银行的优惠信贷、分期付款、短期透支等办法筹集的。在工业区内已兴建的七十四个项目中,与外商、港商和侨商合资的就有五十八项,占78.4%。蛇口工业区引进了六十七项先进技术设备,其中具有现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三项;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四项,其中具有现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一项。此外,还引进了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蛇口工业区生产的商品的质量,不少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
从招商局开发建设蛇口工业区的实践来看,由企业办企业,有两个显著优点:
第一,能够较好地用经济办法办企业、管企业,处理企业间的纵横经济联系,没有“条条”、“块块”分割的矛盾。目前,蛇口工业区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行业、专业化协作的“企业群”。多层次:招商局是一个大型企业,它开发建设的蛇口工业区本身是一个企业经营实体。蛇口工业区作为一个企业经营实体,对招商局来说,类似“子公司”对“总公司”的关系,既有行政隶属关系的一面,又有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关系的一面。在蛇口工业区“企业群”中,各个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的关系,这些企业同蛇口工业区这个企业经营实体的经济关系,主要是商品生产者的关系。多形式:有自办企业,有合资经营企业,也有合作经营企业,还有外资独资经营企业。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中,有的是招商局与外资合资或合作经营,也有的是蛇口工业区直接与外资合资或合作经营。多行业:既有同交通部门有关的企业,也有和交通部门没有多大关系的企业;既有工业企业,也有商业、旅游业和金融企业。专业化:蛇口工业区的企业生产,是专业化的,不是“大而全”。
第二,能够较好地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用经济办法办经济事业,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蛇口工业区有一句名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他们搞经济建设,兴办企业,时时处处讲时间,讲效率,讲效益。比如“五通一平”各项工程的完成,不是靠行政手段把施工单位召集起来进行大会战,而是采用经济办法——招标制,把工程发包给中标的施工企业,工程质量、造价、竣工时间以及奖罚条件等技术经济指标都通过承包合同来保证。在蛇口工业区办企业,经济效益比较高,所以对外商有很大的吸引力。
实现政企分开的一种新形式
招商局开发建设蛇口工业区的成功实践,给予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可以赋予经济力量雄厚、技术和经营管理比较先进的国营企业一定的社会经济职能,由它们兴办企业群,并同现有企业协作和联合,这是实现政企分开,解决条条分割、块块分割、城乡分割三大矛盾的一种新形式。
过去,我们兴办国营企业,靠政府行政条条和行政块块直接投资,办起来的企业也就由行政条条和行政块块管,而且把企业的人财物、供产销都管起来,企业实际上成了政府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失去了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实体的性质。这是形成我国原有经济管理体制政企不分的主要原因。由于政企不分,又进一步造成了条条分割、块块分割、城乡分割,分割了统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分割了社会化商品生产的内在经济联系,分割了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给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效益造成了严重障碍。在过去多次的经济体制改革中,我们在行政条条和行政块块的关系上做文章,而没有认识到政企不分这个主要根源,没有改变政企之间的关系,改来改去,企业仍然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近几年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认识到了政企不分这个主要问题。通过税制改革,使企业由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变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的经营实体,就是解决政企不分矛盾的一个措施。但是,目前我国的价格很不合理,而且在短期内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税制改革受到很大制约,多数国营企业还不得不实行税利并存的制度,不能为国营企业实行自负盈亏创造更好的条件,在经济利益上还不能完全同行政条条和行政块块脱钩,政企不分的矛盾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在这种条件下,怎样才能解决政企分开的问题呢?招商局开发建设蛇口工业区的成功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形式,就是企业办企业。国营企业以多种形式举办的新企业,它本身就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的经营实体,它接受国家经济管理部门、监督部门的管理和监督,但是并不附属于行政条条和行政块块。
国营企业兴办新企业,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从事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营实体是谁呢?主要是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当然,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必须行使社会的经济职能,在宏观上协调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政府机构不是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营实体。所以,要实行政企分开,不能以政代企、政企不分。国家赋予经济力量雄厚、技术和经营管理先进的国营企业一定的社会经济职能,以它们为“龙头”,按照经济的内在联系去发展经济联合,去跨地区、跨行业兴办新企业,从而形成一些企业集团,就可以打破条条分割和块块分割。企业集团内部各企业的供、产、销,由充当“龙头”的国营企业代替政府部门去组织、协调,例如可以通过内部协作价格,协调内部各企业相互交换的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从而解决价格不合理和由此而引起的苦乐不均问题。企业集团虽然不附属于哪一个行政条条和行政块块,但它们仍然是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企业集团作为一个整体向国家负责,向国家纳税,完成国家的各项经济计划;国家则可以通过经济计划、经济杠杆以及其他手段,去管理、监督、引导企业集团的经济活动,达到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的要求。
国家赋予经济力量雄厚、技术和经营管理较先进的国营企业一定的社会经济职能,以它们为“龙头”,组织现有企业的改组、联合,跨地区、跨行业兴办新企业,也是发挥大中城市经济中心作用的客观要求。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实行市管县的体制,发挥大中城市经济中心的作用,目的是为了能够根据商品生产的内在联系组织各种经济活动,解决条条分割、块块分割、城乡分割三大矛盾。这项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一个突破。但是,现在看来,实行市管县的体制,只是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城乡分割的矛盾,条条分割的矛盾仍然没有解决,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市与市之间新的块块分割现象。按照商品生产的内在联系组织企业的改组、联合和协作,发展各种经济网络,仍然是步履维艰。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完全解决社会主义的政企关系问题。看来,发挥大中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就是要发挥大中城市的经济、技术、科研、交通、电讯等各种功能的作用。那么,城市的这些功能由谁来承担呢?很显然不是由城市政府的行政机构来承担,而主要由城市中经济力量雄厚、技术和经营管理先进的国营企业来承担。所以,给这样的国营企业一定的社会经济职能,由它们充当“龙头”去组织企业的改组、联合和协作,去跨地区、跨部门兴办新企业,才能真正发挥大中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才能解决条条分割、块块分割、城乡分割三大矛盾,形成比较合理的经济网络,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发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第5版()
专栏:

“以销定产”析
许洪声
同“以产定销”的做法相比较,“以销定产”的做法是前进得多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会遇到许多问题,不是产大于销,就是销大于产,产销仍然不能很好衔接。
原因在哪里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些同志对“销”字作了孤立的、静止的,因而也是形而上学的理解。
有的同志所理解的“销”,是自己经营范围内的销。我经营的某种商品销出去了,就是有销路;我经营的某种商品没有销出去,就是没有销路。有的同志所理解的“销”是一个常数,上年销了多少货,今年就定多少产。凡此种种,都是把“销”字看成是孤立的而不是相互影响的、静止的而不是变化着的东西。
应当说,“以销定产”的提法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对于“销”要作科学的理解,对于商品的销量要作具体的分析。
一种商品有没有销路,销量有多少,从根本上说,要由社会的需要及需要的大小所决定。社会需要的就有销路,需要大的销量就大;反之销量就小,甚至没有销路。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一种商品的实际销售情况,并不能完全正确地反映社会需要的情况。某种商品销售快,可以是商品量少于社会需要量,也可能是商品量相当于社会需要量,还有可能仅仅是你这一家商店进的货相当于当地的社会需要量。反过来说,某种商品销售慢,也不能简单地认为这种商品社会不需要。它可能是质量不好,顾客不愿买;可能是价格高,消费者无力买;也可能是商品没有同群众见面,群众买不到;还可能是这个地方多,超过当时当地的需要,另一个地方少,市场脱销。在这些情况下,如果我们简单地根据销售情况去定产,就既不能充分满足社会的需要,也不能促进生产发展。
由此看来,“以销定产”的“销”字,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并不是不变的,而是多变的。在商业工作中,以“销”去定“产”时,对于“销”要考虑多种因素,要考虑变化着的情况。具体说来,要考虑社会需要、商品质量、商品价格、推销工作、地区平衡等等因素对于销量的影响,以此为根据得出科学的“销”,才能正确地反作用于“产”,从而促进生产,满足社会的需要。
严格地说,孤立地“以产定销”或者“以销定产”,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以产定销”,生产什么,销售什么,生产多少,销售多少,既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也常常造成积压。反之,把“以销定产”绝对化,也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同时完全否定了生产对于流通的决定作用。生产决定交换和消费,不仅是指既有的生产是交换和消费的物质前提,而且是说,一种新产品的出现,还会引起新的消费和新的交换。我们既要根据市场需要组织生产,又要发展新的产品去扩大市场需要,满足新的需要,使生产蓬勃发展,市场繁荣兴旺。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扬州市小城镇商业座谈会
4月2日至4日,江苏省扬州市商业经济学会召开了小城镇商业座谈会。在此之前,扬州市商业经济学会曾组织各县商业经济学会对十二个小城镇及其商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且对调查情况作过讨论,这次着重对小城镇建设特别是发展小城镇商业问题进行了座谈。
大家认为,调查研究小城镇建设问题非常重要。小城镇连接城乡两头,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部。建设好小城镇,不仅是工农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国有十亿人口,八亿人口在农村。实现党提出的本世纪末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工业的发展不可能都集中到大中城市,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也不能都集中到大中城市,乡村城市化、乡村工业化问题愈来愈重要。
扬州地区小城镇的发展总的说来没有苏南的水平高,但是较之过去变化也很大。一些发展比较快的小城镇,已经开始成为乡镇工业商品生产的中心,农村商品交换的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经济信息中心,生活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这种新型的小城镇,尽管是开始出现,但却为农村小城镇及整个农村的发展展示出光明灿烂的远景。
大家认为,如何把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区域性的经济中心,是小城镇建设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解决好这个问题,要特别重视商品流通的作用,紧紧抓住商业工作,带动整个小城镇经济向前迅速发展。这几年,小城镇商业有很大发展,商品流通渠道多了,国营、集体、个体,工业自销、农贸市场一齐上,商业网点多了,商业经营规模扩大了,但是仍然落后于商品生产大发展的新形势。有的小城镇甚至出现交通运输水平是省一级、工业水平是县一级、商业水平是乡一级的极不平衡的情况。之所以这样不适应,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现行商业管理体制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一是商品流通城乡分割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国营商业经营活动的范围仅仅限于县以上城市。对于国营商业在小城镇商业中的作用、国营商业同供销社商业如何衔接等问题,没有认真去解决,有的地方甚至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
二是供销社在小城镇中如何起到综合服务中心作用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目前,供销社无论在网点设置、管理水平、职工素质等方面,都与商品生产飞跃发展的形势很不适应。
三是供销社在小城镇商业中如何起主渠道作用的问题也没有很好解决。现在,供销社商业与其他合作商业、乡镇办商业、个体户商业、农贸市场的关系还不协调。供销社商业本来是集体商业,尽管过去一两年进行了清股、扩股,选举主任或经理,但实际上仍然是沿用国营商业的那套办法,捆得很死,官商习气很浓。不少地方合作商店不能独立自主,经营范围、干部配备、职工招聘、工资劳保制度,都要由供销社管理,集体性质的商业不能真正按集体性质去办。许多地方对于个体工商户的兴办及经营仍然有过多的限制。对于农贸市场也管得过死。
四是无论国营商业,还是供销社商业,或者其他商业,经营范围和服务对象都还停留在城市工业消费品和粮棉等农业生产资料方面,对于正在农村蓬勃兴起的、已经占有很大比重的乡镇工业,一般都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目前农村商品的流向,已由过去所说的农副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情况,发展到农村工业品也进城,农副产品也下乡的情况,而商业部门很多同志的思想仍然没有相应的转变。
大家认为,办好小城镇商业关键在于改革。首先要改革国营商业的批发体制,采取多种形式为供销社商业、合作商业服务。改革供销社管理体制,使供销社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商业。集体性质的合作商店要名副其实。乡镇个体工商户还要继续发展,要采取多种措施,为农民到城镇办厂办店提供方便。大家强调,当前小城镇商业要特别注意面向乡镇工业,为乡镇工业的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此,要加强生产资料商业的发展,协助乡镇工业解决原材料燃料短缺和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商业部门进行小城镇调查,不但对于搞好小城镇商业十分必要,而且对于整个小城镇建设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大家表示,要把小城镇商业调查继续进行下去,要跳出商业部门的框子调查小城镇,在小城镇全局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商业,总结经验,向有关部门提出咨询性的建议,同时为商业经济学会的活动积累经验。
(薛长顺)


第5版()
专栏:

推广应用计算机必须人才先行
王清华
计算机工业属于高技术产业。计算机工业能不能迅速地发展,能不能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关键在于加速培养技术人才。打仗的经验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推广应用微电子技术的经验是:“机器未动,人才先行”。重视和加强人才培养,是发展我国电子计算机事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措施。
目前,世界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兴起,微电子技术发展很快,竞争十分剧烈,从表面上看是技术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竞争。美国IBM公司的电子计算机技术称雄于世界,其奥秘就在于它拥有庞大的技术人才。发展电子计算机工业要依靠人才先行,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也必须如此。因为要掌握电子计算机技术,就必须要有经过培训的专业人才。目前,不少单位购置了一些计算机,但是设备利用率不高,机器发生故障不会修理,经常“趴窝”,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由于新技术革命信息的广泛传播,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工商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以及行政机关都准备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提出向计算机要时间,要生产力,要经济效益,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但是有些单位只顾忙于购买设备,而忽视培养人才,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微电子技术被誉为新的技术革命的“主角”之一。从设计开发到试制生产、销售服务、应用操作、维护检修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人才,特别是软件产品更是以技术人员为中心,人才是软件产品生产中决定性的因素。今后随着计算机工业的发展和推广应用的普及,人才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我们必须看到这个趋势,要有这个预见,并要采取有力措施,及早抓紧抓好。早抓早主动,抓迟了就会被动。因为:第一,推广应用计算机需要的技术人员数量很大。一台微型机平均需要操作和维护人员四至五人。再加上应用软件开发人员,技术服务人员,数量就更多了。第二,各类人员层次多。我们既要培养一批高级人才,又要培养一大批中级的和低级的人才;既要培养搞研究开发的人才,又要培养搞经营管理、技术服务的人才,还要培养推广应用人才。特别是软件方面的人才要求更高,既要有系统分析员,高级程序员,又要有初级程序员,还要有大量的实机操作人员。第三,人才成长周期长。就拿培养高级软件人才来说,一般要经过大学四至五年,硕士研究生二年至三年,博士研究生三年,总计需要十年左右时间,即使从现在抓紧培养,也要到1995年才能用得上。第四,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快。当前国际上电子计算机大体是两三年就要更新一代产品,老的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速度慢,不能适应计算机高速发展的需要。综上所述,加速人才培养,对于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加快我国的四化建设,跟上世界技术革命的步伐,是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的。
为了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当前必须不失时机地抓紧人才培养,广开才路,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培养各类人才。一是高等院校要调整专业设置,增加计算机专业。除了培养本科生外,还要大力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二是要有计划地培训各级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国家经委已决定从今年6月开始,对全国三千个大中型骨干企业的经理、厂长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培训,争取三年轮训一遍。有的省中小型企业多,也需要抓好中小型企业厂长的轮训。通过培训,使经理、厂长掌握电子计算机知识,学会用电子计算机辅助管理、设计和生产。各地要制定一些政策措施,鼓励现有的技术人员学习计算机知识,使他们在计算机推广应用中起骨干作用。三是在普通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内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后备力量。四是各地电子工业企业、研究所以及计算机技术服务部门,要采取各种方式举办短期培训班,对现有技术人员进行再教育,给他们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机会。五是运用报纸、广播、电视进行宣传教育,普及计算机知识。


返回顶部